「我是在之前看電影《芳華》知道的嚴歌苓老師,沒想到李笑來在自己的寫作課請到了嚴歌苓老師,來講座,於是聽了很多遍,也記錄了一些點 」
嚴歌苓
圖片來自百度
嚴歌苓介紹:
1958年11月16日出生於上海,美籍華人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 。張艾嘉執導影片《少女小漁》原作者,張藝謀新執導影片《金陵十三釵》原作者, 馮小剛執導《芳華》原作者,《天浴》、《梅蘭芳》 原作者及編劇,《小姨多鶴》等多部小說改編為熱播電視劇。曾獲華裔美國圖書館協會「小說金獎」、亞太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講座時間:2020.8.22
講座地點:李笑來寫作課
講座人:嚴歌苓
形式:問答(李笑來問,嚴歌苓答)
根據嚴歌苓講座,總結的點,我的發散思考,或許也對大家有用的點;
1.環境的影響
嚴歌苓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亂讀」父親書閣的文學書籍,而這個過程中,他的父母並沒有阻止嚴歌苓的這種好奇和喜歡,使得嚴歌苓一直保持著對文學的喜歡。
這個是我看很多的名人傳記中看到的點,一個名人的背後,必然有著非常開放和尊重他們的父母或者親人,使得他們從小,沒有被人扼殺自己的興趣愛好。
如果在小的時候,嚴歌苓的父母總是橫加阻攔,感覺嚴歌苓這種對於文學的喜歡很難持續到現在,因為還沒萌芽就被扼殺了。
2.大量的優質輸入——讀書或者經歷
在很小的時候,嚴歌苓的消磨時間方式就是讀書,可想而知,從小到大得讀了多少的書,直到現在還是持續的大量閱讀。
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優質的輸入,但是在分不清楚是否優質的情況下,大量閱讀就是會自動在大腦形成一個模糊的概念,最後大腦也會自動的篩選,對於不喜歡的就自動過濾,以至於輸入越來越優質。
我知道很多人在寫作上很是困惑,總是不知道寫什麼,說實話就是因為看的太少,思考的太少,經歷的太少。
身體和大腦,總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話我是非常認可的。
如果仔細看嚴歌苓的作品,會感覺他的跨度非常大,中國、美國、日本等,什麼地域,什麼年齡段的都有,還有寫熊的,如果不是豐富的閱歷和閱讀,外加觀察和思考顯然不可能達到!
3.寫作倒逼輸入
寫作其實可以倒逼輸入的,有的時候看似寫作是表達,但是正是因為表達,使得我們為了不詞窮,而不得不去學習。
4.寫作,50%的天分,50%的努力
寫作如果分比例的話,天分和努力一半一半,我對這個也是非常的認可。
因為有的人就是比較喜歡寫作,而這個其實在我看來是可以歸結到天分中的,喜好這個東西很難說是怎麼形成的,但是就是分為喜歡和不喜歡。
再比如:人的性格就是有嚴謹和散漫之分,這種的自我約束,其實對於寫作也是會有很大的影響,可以想一下,總是斷更的作者和持續日更的作者,這個也是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也是歸結天分。
努力就不用說了,本身就是必須的!
5.對於去美國
嚴歌苓認為去美國,算是打開了一扇門,可以獲得更加寬廣的文學眼界,從0開始做個學生,接受到正規教育,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作家。
6.小說家最怕的,就是不寫
很多時候人,都是自己把自己嚇死的!
當你開始寫的時候,一些文字就會自然而然的流動起來,怕就是沒有動筆
嚴歌苓的的小說《天浴》,也是在上寫作課上,思考的一個片段,後來不斷地打磨寫出來的。
7..關於素材收集
嚴歌苓,喜歡聽有趣的細節,就會記下來
在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時候,嚴歌苓會多去聽,聽和看的過程中,積累真人真事比小說還要精彩,而這些就是素材!
8.寫作是一個整合能力
有的資料,是用不同的視角拼接起來的,不斷的進行文學塑造
9.紙條
想到什麼一定會記錄下來,這個也是我現在的習慣,隨身攜帶便籤,寫出來的東西,和在手機上打出來的感覺不一樣!
10.寫小說有意思的點
可以和小說的人物一起生存,寫到中間的時候其實已經不是你在控制小說,而是小說的人物在自己走完這段歷程,可以說小說的人物會給自己不斷地帶來驚喜!
11.小說的氣不能斷
一鼓作氣,要有獨屬於這個小說的文字流,這個我是有同感的。
我有本小說是寫都市玄幻的,但是寫了幾篇之後,遇到事情擱置了,就再也難以提筆寫了,那種感覺不再了,很難再拿起來!
12開始新的旅程
小說寫作完結了,一段旅程就結束了。
而不會再去花時間去糾結,也就不會出現護犢子的情況,比如:對於導演的改的一些地方的反對!
這個是我聽到的最有意思的點,其實寫完了就是寫完了,那段時間和精力已經跟過去了,應該開始新的歷程,而非總是糾結過去。
這個是在寫作課上的部分總結,以後這個專輯還會持續更新!
但是這個是我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思考高度想到的。
正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利特,
不自己體驗,我的感覺還是我的感覺,並非是我們的!
恭喜你今天又升級了幾個有意思的思考!
隨著時間的積累,這些思考一定會產生複利效應!
而你必然受益!
寫作課門檻:
第3點我可以做到,我是第一期學員,至於錢和想不想學習是看大家自己的,而我只是感覺這個東西非常好,值得我們花錢和時間去親自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