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lasting Light」最近被這首歌,嗯,確切的說應該是曲子深深吸引,然後就又開始中「後搖」的毒,後搖是真的有毒。
關於後搖其實一直沒有很準確的定義。在社交網絡不乏會看到很多人的評價:關注後搖的人都是「怪胎」、年輕人不要老聽後搖、後搖聽多了會抑鬱...豆瓣上有條消息甚至說有個日本女學生自殺,被發現時公寓裡播放的就是後搖樂隊 MONO 的《pure as snow》,這些都為後搖成功披了層神秘外紗。
有一種說法稱後搖第一次被定義是在90年代中期。英國樂評家西蒙先生在他的文章中首次使用「Post-Rock」來形容突破原有搖滾定義、致力創造搖滾樂新美學的前衛團體,之後這一詞開始被廣泛使用。
甚至對後搖的興起也曾有過這樣一個比喻:「50年代,人們開始對甜膩的流行小調產生厭惡,於是他們發明了搖滾;90年代,人們又覺得曾經代表了反抗和鬥爭的搖滾已經被主流同化,於是我們擁有了後搖」。
不管對其的定義有哪類,但可以確定的是:後搖從一定程度上說是搖滾的延續,但它和搖滾大不同,可以說後搖是搖滾的一種顛覆。
相比於搖滾,後搖有著很多有趣的顛覆。歌詞的摒棄、人聲的消弱、各類合成音色的融入打破吉他、貝斯、鼓三大件的常規配置….這些都讓其豐富卻又設有留白,讓聽眾更佳主觀自由的沉浸在整個音樂中。
在這諸多的突破中,有一個極盛行的「顛覆」堪稱「怪癖」。相信常去看後搖演出的人一定見過,演出中,樂手們常會「各顯奇異」,亮出自己千奇百怪的演奏道具現場「助興」。
螺絲刀
鼓棒
....訂書器?
改錘、鋸條、螺絲刀、牙齒、鼓槌、鑰匙環...這些似乎和音樂沒什任何關聯的物品總會平凡出現在演奏中。作為後搖圈一種「怪癖」之一,它卻非常盛行。
世界四大知名後搖樂隊之一的 Sigur Ros 的主唱就用過小提琴琴弓和螺絲刀「彈」過吉他。
後搖樂隊 Godspeed You!Black Emperor 也曾創造了用螺絲刀演奏長達9分鐘的記錄。
有一種說法稱,樂手們演奏中使用各類工具刮弦,純屬為了發出各種「鬼魅」的聲音以便豐富音色。
後搖是一種完全用樂曲節奏俘獲人心的音樂,由於少有歌詞和人聲出現且極少有炫技,要有豐富的表現就會對樂器的音色極具依賴。樂手們必然要買好樂器,堆好多效果器來豐富音色。
然而,不同的材質的東西與琴弦結合,都會發出不同的音色,在泛音點處劃弦也能出先奇特的音效。這使得生活中的任何器件都開始成為樂手們試驗的工具。
所以在創造多樣的音色上,除了加入管弦樂、迷幻的合成器音色外,後搖人也開始凌駕於撥片演奏之上,打破常規,使出渾身解數,用改錘、螺絲刀和鋸條、鼓槌、鑰匙環甚至牙齒等等無法和音樂聯想關聯的「工具」去刮琴弦,以營造出奇特的音色效果。
有人調侃說,這可能是增加音色最節儉的方式了。雖然聽起來有些許荒謬,然而這種在常人看似「怪癖」的行為,在吉他界早就十分盛行。
早在上世紀,著名吉他手 Jimmy Page 就使用了提琴弓「拉」吉他,創造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美妙音色,贏得了世界的喝彩。
接下來,這種不用撥片演奏吉他的方式越來越受到樂手們的熱愛,他們認為這種凌駕於常態的演奏方式,不僅僅是演奏姿勢上的炫酷,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詮釋與傳遞出他們情緒或感情的音色。
美國吉他手 Jimi Hendrix 甚至用牙齒彈奏吉他。
這些看似「怪」的演奏方式,實際上已在音樂演奏圈流行甚久。一個個深不可測的樂手將這類「怪癖」的演奏方式在自己的音樂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今後當你路過五金店遇到炫酷的青年在定製各種規格的改錐時,請不要疑惑,他們極可能是深不可測的樂器大神。
用心沉溺於裝逼的人,終將會成為高逼格的人
幕後圈公眾號回覆:「改錐」
查看大神用改錐彈(xuan)吉(ji)他(fa)
你的旋鈕小幕
你最近喜歡哪首後搖音樂?
歡迎在評論區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