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T'S OK.
文|思涵
編輯|木子
排版|思涵
設計|阿蒙
秋意漸濃,蟬鳴漸去,但《樂隊的夏天》還在繼續。
《樂夏2》開播至今,隨著競演賽、改編賽的進行,不同樂隊的風格在節目中被逐一呈現,我們能夠較為明顯地感知到,相比去年,這一季的參演樂隊風格更加多元,也更加先鋒。
有主打原生西北民謠的野孩子、唱廣東方言搖滾的五條人、車庫復興、老學校朋克風格的Joyside,也有專注實驗、氛圍音樂的Mandrain、電子核樂隊超級斬、帶有世界音樂和流行元素的HAYA樂團......
搖滾、朋克、電子、實驗、金屬、核、民謠一一被囊括其中,顯然,今年的《樂夏》終於成功為自己正名,不再是樂迷口中所調侃的「搖滾樂的夏天」。
然而,這一切對於這一群人——後搖樂迷來說,究竟是誰的夏天似乎都與他們無關。畢竟「沒有主唱」的後搖樂隊還尚未被納入可參賽的樂隊風格中。
而說到後搖。
其起源在於,上世紀90年代,一群反對傳統搖滾樂中重複旋律的樂隊,本著打破、顛覆、解構傳統搖滾樂傳統架構、注重純粹聲響和音色,而非沉迷於旋律和歌曲結構的內核與目的,創造了這種新的音樂風格,並在後來被命名為「Post-Rock」即「後搖」。
通常來講,大多數後搖作品都較偏向於純樂器演奏,基本沒有歌詞。即使有人聲的出現,也僅僅作為豐富聲音層次,渲染情緒的附屬聲部。
這一曾在上世紀90年代佔據統治地位的音樂類型,在中國依舊小眾。而「小眾+無歌詞」,也就構成了綜藝節目並不考慮後搖樂隊的最大原因。
畢竟,相比膾炙人口的歌詞和旋律,單純的器樂音樂,沒有歌詞的文字性提示,加之綜藝節目的娛樂性以及節目面向的大眾審美需求,都讓十分主觀的後搖音樂難以進入評判系統。
不過,隨著聽眾口味細分化的時代到來,作為小眾音樂的後搖也逐漸在中國獨立音樂中也有了一席之地。
尤其近幾年音樂流媒體和現場演出的發展下,各類型音樂人有了推廣作品的渠道,人們有了更大自主選擇音樂作品的空間,個性鮮明的後搖也就漸漸找到了自己的聽眾。
作為一種感性的表達,的確很難用文字來簡單、直觀地定義究竟什麼是後搖。但在每一首後搖作品裡,樂隊們想要創造什麼,聽眾們想要聽到什麼,是值得我們探討的話題。
供給我們情緒的鏈條
但並不對具體故事多加構造
01
《死在旋轉公寓》是發光曲線2011年同名專輯中的單曲,專輯介紹中說到,「充滿熱情,充滿想像,充滿能量,充滿瘋狂,充滿羞澀,充滿每一根脈絡的未知可能性……」
樂曲本身是神秘的,也的確充滿著很多人們已知卻又依舊帶著神秘色彩的生活符號。
歌曲開頭就以紙張被撕碎碎的聲音採樣和作為旋律軌道的八音盒音色作為開頭,接下來是更多的紙張被揉搓、筆尖在滑動的聲音,而隨著採樣的聲音變大,寫字的人好像越來越急躁,畫下了什麼,卻又馬上摧毀,想創造什麼,可過後又想抹掉他們。
歌曲塑造了一個聽眾都熟悉的場景,聽眾們也許從這樣一個完整的場景裡獲取材料去塑造自己腦海中的畫面;也許從一些碎片化的聲音裡篩選提取可用的材料,比如筆尖摩擦紙張的速度的急緩,純粹的紙張的聲音,亦或是筆尖的聲音......
隨著採樣的結束,樂曲也戛然而止。在一小段的停頓後,一把吉他以孤獨的小調開始了獨奏,隨後加入了另一把吉他和貝斯進行簡單的和聲,但又像是第一把吉他的影子,依舊陰鬱而孤獨。
接著,手風琴的音色也被加進來,以圓舞曲的標誌性節奏作為樂曲的基調,為樂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後加入的弦樂音色,則像是一個人在沉默許久後的獨白。
在不斷的豐富聲音層次之後,終於迎來了樂曲的高潮部分,加入了鼓組以後,樂曲變得更加有衝擊力,這一切仿佛都是為了烘託弦樂的獨白,而最終,一切卻又都化為吉他在空間中的迴響,漸漸消失。
樂曲整體結構與搖滾音樂不同,沒有人們常常聽到的主旋律—橋段—主旋律—橋段,只是單純的塑造了一種音樂情緒的變化,好像講了一個只有情緒的故事,故事內容和場景則需要觀眾從中尋找線索,為自己的世界塑造一個或清晰或模糊的場景。
這也與後搖本身的創作模式有關,後搖所引用的理論大部分與海德格爾的解構主義有關,碎片化,去中心化的方式,讓樂隊給觀眾提供了更豐富的空間,用同一首音樂,去表達不同的豐富的故事,也許是很多後搖樂隊們所希望的。
02
儘管沒有主唱,但也並非所有後搖都全然沒有人聲出現,相反,許多後搖樂隊樂於以聲音採樣的方式去引用一些對話或人在某時刻的聲音狀態,構建一個碎片化的場景,但卻並不影響觀眾自身構建的故事框架。
《Little Prince》是後搖單人團Saul在2006年發行的一張國內後搖界都叫好的專輯《Strewberry》中的單曲。專輯介紹中說到,「這是一個人的音樂旅程,他獨自走過夏雨冬雷、春傷秋悲用沿途風景娓娓道來一個個美麗的故事。」
樂曲以一個人急促的喘息聲音採樣作為開頭和結尾,而聲音卻是站在聽眾的視角所發出。開頭的聲音採樣沒有背景音樂,使得這種聲音與聽眾靠的很近,仿佛聽眾自己的喘息聲一般。
採樣的出現,像是給觀眾的情緒出了一個命題作文——如果你在急促的喘息,你能感知到什麼?
#
那麼,後搖真的總是喪嗎?
顯然不是。
後搖更多的是將聽眾對於歌曲的情緒感知交給聽眾自身,「從後搖作品中你能夠聽到什麼。」
作為極具個人色彩的音樂表達,後搖注重情緒和氛圍的渲染,其中,有溫暖、有積極、亦有悲傷與負面。但我們並不能簡單粗暴地將它歸類於喪文化,它是幻想,是情緒,有時候也可以是令人安心的鎮靜劑。
這是晨曦光廊在2013年的音樂作品《60km/h》,關於追夢。
晨曦光廊在專輯介紹裡提到:「此張作品獻給所有所有追夢中的過程那才是真正精彩的生命歷程。這是屬於我們最舒服的追夢方式帶著我們前往夢想大道的方式。我們不走快捷方式,不求投機,一直以來都是用著最舒服的速度朝著自己的理想大道前進,與其停滯不前的猶豫,不如毫無顧忌的前進,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歌曲的人聲採樣中寫道「本次列車沿途停靠:失望—痛苦—分裂—自省—領悟—覺醒—重生」。
從開頭起,空靈明亮的鋼琴旋律不斷重複,像是帶人們走向憧憬中的遠方。隨著音樂的進行,出現在開頭的雨滴聲,也漸漸消失,也許是走向光芒照耀之處的暗示,好像接下來一切光都將覆蓋我們,那是從未體驗過的溫暖,是新奇,是不用對抗黑暗的安心,就像晨曦光廊的名字一樣,我們穿過充滿晨光的走廊,走向理想中的幸福。
沒有過多歌詞,展現創作者心中更純粹的東西。對於聽眾而言,像是一種靈魂,可以穿梭於任何人的故事之中,也許是重壓之下的生活,也許是人們神秘怪誕的夢,也許是人們走向未來的期待。
對於聽眾的限制被放開,後搖成為一間情緒博物館,收藏著各種或複雜或單純的情緒。
在中國,後搖具體何時傳入已經不得而知,但開始有所發展是在二十一世紀,至今也不過短短的20年左右而已。
1997年起,以戈多、沼澤、甜梅號、惘聞等為代表的最早一批本土後搖樂隊成立。發展至今,這一音樂風格或在國內的確還是小眾。作為本身就主張打破搖滾的束縛,具有實驗性質的音樂類型,它還在發展當中。
個人色彩鮮明、追求情緒化的特徵,也許註定後搖無法像流行樂一樣被大眾接受,但這顯然不會妨礙它在自己的小眾領域中服務於創作者和聽眾的情緒。
後搖無關夏天,喜歡它的人,繼續感受就好。
-END-
五條人:我們和馬爾克斯是同門師兄,都是卡夫卡的弟子
五條人的音樂好像什麼都有,但聽起來又只能被定義為"五條人」。
《樂隊的夏天2》改編賽競演圖鑑(二)
《樂隊的夏天2》改編賽競演第二部分開啟。
ABOUT US|關於我們
詩焓文化創立於2014年9月,我們以領先時代的思維與行動力,幫助行業夥伴持續取得超越期望的成功。詩焓文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行業分析師團隊,致力於打造流媒體時代下的新型智庫服務機構。我們在「音樂版權」「現場音樂」「音樂教育與硬體」「音樂傳播」「娛樂營銷」 「藝人經紀」「流媒體」「文化資本」「文化旅遊」「青年文化」等十大垂直領域建立起行業研究中心,為客戶提供研究報告、品牌策略和數據服務。
CONTACT US|聯繫我們
投稿請致信
congli.zhang@chinambn.com
稿件一經刊用,根據文章質量,提供500–1000元稿費
——有價值的音樂知識興趣社區
資訊、報告、教育、招聘、社區
左右滑動 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