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後搖?它是一種小眾的音樂風格。如果你上網查詢,你會發現貼給後搖的標籤永遠是「孤獨」、「抑鬱」、「喪」等負面陰暗的詞句。這和喪文化有些許關係,現在不少年輕人都喜歡喪,再加上「網抑雲」這個爛梗的泛濫,我一度擔心後搖成為和《人間失格》一樣被某些人用來裝喪、裝抑鬱玩爛梗的工具。然而事實證明我多慮了,因為知道後搖的人太少太少了,沒人願意用一個無人問津的東西來承載自己最想讓別看到的一面。所以每當我又找到一首心動後搖時便會心念:「還好,自己喜歡的東西沒被人糟踐。」
你是否經常感到孤獨,是否偶爾惆悵失意,是否一個人在考試周挑燈夜戰,是否在空蕩的房間裡感到落寞,又或者在做事的時候想配點背景音樂,或是在回家的路上想聽些什麼才不會辜負這美好的夜......如果有的話,你應該嘗試一下後搖。
後搖有致鬱風格的,但同時也有治癒風格的,有的激情有的溫馨,有的悲壯有的空靈,風格多樣,適合各種場景各種心情。多為純音樂的後搖,沒有主題沒有方向,時而平緩時而高亢,會是你思考人生回味過去或者胡思亂想最好的背景音樂。我坐著什麼也沒幹,我腦子裡缺演了一部電影。這便是我聽後搖時最深刻的感受。
後搖是否與孤獨掛鈎,是否又是喪的表達,這需要靠我們自己來體會。我要做的,是分享好的後搖,介紹後搖樂隊,或者分享生活中後搖帶來的小感動。討論其他的東西沒有意義,最重要的原因是後搖的複雜性,筆者能力達不到將它說透說清的地步。這是筆者發布的第一篇文章,我希望它能成為一個好的開始。希望你看到我的文章後,甚至嘗試我推薦的後搖並且帶來那麼一點點的愉快的話,我就很滿足了,至少它能讓我明白我不是一個孤獨的後搖狗,要是有人也喜歡後搖的話,對我那便是一大樂事了。
分享早西的單曲《那年小學語文老師教音樂》: https://y.music.163.com/m/song/449649034/?userid=274985035&app_version=8.0.30 (來自@網易雲音樂)
這是我推薦的第一首後搖,早西的《那年小學語文老師教音樂》。名字就很有趣,語文老師教音樂,這也許是很多人的回憶。過去師資力量不足,尤其是鄉村小學,整個學校就那麼幾個人,就會有老師語數英體育音樂全包,這樣的現象在如今的一些貧困山村仍在上演。現在看來這是一種貧困,學生渴望知識渴望外面的世界,然而因為條件艱苦又沒有老師願意來,就如2018感動中國人物張玉滾,一師多教顯得無奈卻偉大。
這首後搖溫馨感人,吉他緩緩地飄出一個又一個的音符,在勾起你的回憶,循序漸進,又會有小星星,歡樂頌,哆來咪小步舞曲這樣童年經典的小調,這不免使回憶飄向小時候,飄向那個有著木頭桌椅木頭窗戶,坑窪的水泥地板,陳舊的黑板的教室,講臺上老師抱著手風琴,她唱一句,我們唱一句,比誰唱得好,更比誰唱得聲音大。陽光從講臺旁的窗戶照進來,溫暖了講臺的那一角,有老師的那一角。揚起的灰塵在空中起舞,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這首後搖一句歌詞也沒有,你聽到的都是你的故事。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便是讀評論了。
「我媽在師範學的音樂,卻在鄉村小學教了一輩子語文。」——Lumia777
「小學裡一段時間,還真的是語文老師教的我們音樂課。我對她的印象只剩下三個了:她的字很好,她鋼琴彈得好,她誇我作文寫得好。」——F不二馬
我引用了這麼兩條評論,只覺得非常有感覺。誰說故事非得配酒,配後搖更佳。聽著這首後搖,慢慢翻著評論,看看別人的故事,在想想自己的故事,七分半的時長,僅僅是聽歌讀評論,卻像是看了一部回憶童年的電影。
聽後搖都是在聽自己,我是陌上三鑫,一個喜歡後搖的孤獨人
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