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畢業。離校。返家。
再畢業,內心裡沒有了當初的波動。
他們口中畢業的儀式感,大概也是有的吧。
還算順利的答辯,鏡頭下的畢業照。
都沒有落下。
但內心裡,直到現在,依舊波瀾不驚。
沒有畢業的傷感,大概只剩下幾分對待未來的不確定。
也許是因為這一次,是要真正去面對一直以來牴觸的社會和生活。
也可能是,骨子裡與生俱來的疏離感。
隨著年紀漸長,不會再把時間浪費在不值得的人和事物上面。
和好友告別,轉身離去的那一刻,內心裡只剩下平靜。
就這樣,再畢業了。
以前一直比較牴觸過往遇見的一切。
慢慢忽然發現,正是每一個昨天的經歷,才構成了今天的自己。
也逐漸接納過去的自己,接受所遇見的一切。
即便不是懷有感恩的心情,也坦然接受這一切。
那些好的,教會我努力成為一個自己想要的模樣;
那些壞的,讓我知道一定不要變成自己討厭的模樣。
所有的經歷,都是有緣由的。
在這些過往的經歷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來應對以後的生活。
02.
前段時間一口氣刷完了一部日劇:
《凪的新生活》(又名《風平浪靜的閒暇》)
我更喜歡第二個名字。
也嚮往女主大島凪的新生活。
也是在這裡,我看到這一句讓我記憶良久的話:
歡迎來到無法隨心所欲的愛與欲望的世界。
大概,這才是真正的世界。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老友記》裡面,瑞秋剛來到六人居住的家裡。
莫妮卡告訴她的那一句: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You're gonna love it!
忽然就有一種「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的錯覺。
歡迎來到現實世界。
以後的路就要靠你自己了。
這個世界可能會糟糕透了,
不過你終究會愛上它的。
03.
返家有好幾天了。
賦閒在家的日子,本來一直想把畢業的感受記錄下來。
一直拖到現在。
並且一直到現在,也並不覺得畢業有什麼值得記錄下來的東西。
可能在很久之後,會特別懷念在學校的日子吧。
我就像《風平浪靜的閒暇》裡面的大島凪一樣。
「我現在28歲,沒有工作。」
也想要像她一樣,逃離過往的生活,去往一個誰都不認識的地方,開始新生活。
自由地逃向遠方。
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最近開始讀一本書:《遲到的間隔年》。
了解了「間隔年」的涵義:
間隔年,英文中叫GapYear,
是西方社會經過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變遷總結出來的概念。
大概意思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以一種間隔當前社會生活的方式,達到更好地融入當前社會的目的。
在剛接觸到這個定義時,我覺得真是酷斃了。
甚至熱血沸騰地計劃好如何度過自己的間隔年。
不過,有時候終究是無法擺脫當前的生活環境的。
GapYear所謂的出去並不是為了逃避什麼,而是為了尋找什麼,而且是為了更好的面對原來的生活。
以我目前的狀態來說,可能僅僅是為了逃避一些東西。
我應該做的,是找回面對生活的勇氣。
而不是逃避。
04.
返家,過著仿佛離群索居的生活。
之前在《十三遊》裡,看到過這樣的概念。
許知遠採訪一位「蟄居族」和她的媽媽。
「蟄居族」是在這20多年中,整個日本社會非常重要的現象之一。
他們由於各式各樣的原因,蟄居在家中,不願與這個社會和他人產生聯繫。
這種事要以怎樣的心情和勇氣才能走出來呢?
這種事靠別人是解決不了的,
只能靠自己走出來,
要行動起來。
如果自己不改變的話,
就什麼也改變不了。
之前和朋友聊起關於「社交恐懼症」的問題。
了解到一個新的定義:社交厭惡症。
簡單說就是:
對社交不感興趣,
只喜歡一個人待著;
也並非不願意與人相處,
只想把精力放在喜歡的人和事上。
覺得說的簡直太對了!
正是如此!
隨著年齡漸長,越來越只想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人和事上。
05.
也逐漸從畢業之後的諸多中走了出來。
依然堅信著未來可期。
也想起了好友跟我說,「早生貴子」大概是最好的祝福。
因為養得起孩子的時候,生活應該也不會差到哪去了。
文字大概始終能夠給我力量。
我沉溺於迷失和迷茫中,依靠閱讀和文字走了出來。
說它是雞湯也好,毒藥也罷。
一個人始終要在生活中,尋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出口。
將所有的鬱結於內,用一種溫和的方式,發乎於外。
內心有了悲憫,精神才不至於抑鬱。
文字和閱讀,對我來說大概就是百憂解。
就像這兩天追劇,看到的這段話:
就算生活的49%都很糟,
那又怎樣?剩下的51%還是美好的。
正是相差的這2%值得我們去努力爭取。
生活很凌亂,但這正是它的美好所在。
雖然很像是在自我安慰,抑或說逃避。
可生活不就是自己熬過來的嗎?
與其悶悶不樂,不如坦然面對和接受。
吶,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了。
我又想起了以前寫吳青峰的一段採訪:
我不知道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即便我什麼事情一事無成,
我也搞不好覺得自己很成功。
那麼,其實在某種意義上,
我們都是,比較成功的吧。
作者:林小西
編輯:林小西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