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和口才的魅力
不過這個圈子似乎經常出事,前段時間一位叫池子的演員跟公司鬧翻,把中信銀行也牽下水,近日又有一位脫口秀演員因為吸毒被抓。說到這裡,其實我想說的是靠口才吃飯,要想走得更遠成就更大,還是要靠內在實力和道德修養。
說到實力呢,我想到了一位口才非常好,還滿腹經綸、學識淵博的人,那就是臺灣的李敖。
雖然他在兩年前去世了,但是以前在電視上做節目的風採,特別是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演講還是讓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旁徵博引,嬉笑怒罵,非常有意思。
李敖生前在各方面都極為出色,生活多姿多彩,有著諸多身份:
作家,詩人,思想家,古董家,收藏家,自由主義大師,國學大師,時事批評家 ,歷史學家,中國近代史學者,臺灣「立法委員」。
他的話題度和曝光率極高,常常登上臺灣的雜誌娛樂版面、政治版面和社會版面。
那麼這麼一位一輩子非常精彩的「狂人」、「大師」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呢?我們來看看他的成長道路。
李敖的父親叫李鼎彝,畢業於北京大學,親歷過「五四」運動,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生活閱歷豐富、學識淵博的李鼎彝特別注重對兒子的培養,在李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經常給他講起北大那些知名教授的風採,像魯迅、蔡元培、胡適、陳獨秀等等這些今天依然非常有名的人。
他還給李敖講蔡元培解決學生打架的事,講魯迅上課的情景,講愛因斯坦到日本講學的事……
父親給幼時的李敖講了很多發生在中國最高學府裡的事,這些奇人奇事給李敖留下極深的印象。
父親以及他口中的人物成了李敖模仿的榜樣。
這就印證了我經常說的:父母的言談裡藏著孩子的未來,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有一段時間,李鼎彝當上了禁菸局長,卻因不願與日本人合作而被關進牢房。為此,李敖恨透了日本侵略者。
小學三年級時,學校派來日本顧問教日文,他堅決抵制,每到考試恨不能交白卷。李鼎彝知道以後,便將兒子叫到身前說:「恨日本人跟學習是兩碼事,學一樣東西,就要往好了學。」
李敖不愧天資聰穎,回去猛學一通,立馬考了個一百分。
受父親的影響,李敖喜歡結識一些有學識的朋友,他們在一起談學論道,交流思想。
李敖曾經說過:「受我父親和書籍的影響,我在小學時,就決定了我一生中要做哪種人。」
六年級時,他的書架上已有了《中山全書》、《我的奮鬥》,還有大量書報,從《新華日報》到格拉特科夫的《士敏土》(前蘇聯小說)。
李敖後來回憶說:「豐富的閱讀帶給我那小頭腦不少的驕傲。」
讀書期間,他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的圖書館度過的。中學時,他在書庫泡了四年,臺中一中圖書館的書讀完了,他又跑到省立臺中圖書館去讀。
他還坐在圖書館的長板凳上,寫成了約四萬字的《四部備要》。他坐擁書城,自得其樂。
大量的閱讀奠定了
他在思想上的過人之處
高中一年級時,他就寫了《李敖札記》四卷。
但是,只顧著看書,學業只是馬馬虎虎,到了高三這年,他找到父親說:「我不想再念了,臺灣教育死板、膚淺,再念下去,會傷害我的靈性。」
李鼎彝好歹也是北大畢業,歷經五四風潮,思想開明。
他問兒子:「那不念書了,你又打算做什麼呢?」
李敖回答說:「我要養我的浩然之氣。」
李鼎彝說:「好!你要休,那就休吧!」
「我要養我的浩然之氣」,有多少孩子能說出這個理由呢?
我以前在課堂上講過範仲淹的故事,少年時期他發願:
不為良相 便為良醫。一個孩子能很認真的說出自己的夢想,一定是在他小小腦袋裡深思熟慮過的,父母應該做的是驚喜,而不是諷刺、否定。
李敖的父親對於孩子一些異於常理的想法從不打壓。初二時,李敖受胡適影響,非要移風易俗,不過舊曆年。
父親十分尊重他的意見。
父親說:「好小子,你不過就不過吧。你不過,我們過。」
於是,全家人興高採烈地過年,他們吃大魚大肉,李敖偏要吃炒飯;他們熬夜,李敖偏要早睡。父親都由著他。
輟學一年後,李敖參加聯考,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的高考,因志願填報不當,誤入了臺大法律專修科,於是毅然退學,第二年再考,順利進入臺大歷史系。
為了自己的理想,繼續學習。
李敖的母親雖不像父親那般淵博,但也是中等文化之人,賢惠端雅,極其喜愛電影藝術。
正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李敖終成一代文化大師。
雖然一生爭議很多,但是活得灑脫,活出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好了,故事就講到這裡,那麼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李敖的父親有幾點值得大家學習:
父母的言談裡藏著孩子的未來,多給孩子講名人大師的故事;
父母先做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讓孩子學會手不釋卷,愛上閱讀;
讓孩子自己找到興趣點,人生目標,然後支持他;
對孩子的創新、奇思妙想要多聆聽、啟發,而不是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