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化在歐美崛起的黃金十年,他們是如何逆襲西方市場的?

2020-12-28 騰訊網

2009年,全世界的人都在聽女神Lady Gaga的神曲,科幻史詩電影《阿凡達》風靡各地,十年來美國音樂與影視作品仍主宰著這個世界,不過有一個明顯的轉變:韓國和日本流行文化對西方輸出的影響力正在穩步上升。

2019年,日本收納達人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獨特的居家整理妙招,隨著Netflix節目《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播放掀起風潮。防彈少年團(BTS)、BLACKPINK等高人氣韓國偶像組合,以韓國流行音樂(K-pop)屢次打破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24小時內被觀看最多次」的世界紀錄。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更將BTS列為「十年來改變樂壇的10位藝人」之一,理由是這個團體「使韓流在美國普及」,全韓語專輯三度登上告示牌二百大專輯榜(Billboard 200)榜首,此外BTS在2019年度的專輯總銷售量更超過600萬張,「無論如何都無法否認他們的影響力」。CNN預測,由於BTS在2010年代後半爆紅,2020年代或將有更廣泛的K-pop潮流席捲美國。

企業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在2019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亞洲的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壯大。過去,亞洲地區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的接受者,民眾熱衷於好萊塢電影和英國流行音樂。如今,(亞洲與西方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

東亞流行文化崛起的原因?

十年前,寶可夢(Pokemon)和數碼寶貝(Digimon)等日本動漫在西方已經蔚為流行,成龍和李小龍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明星,「韓流」這個詞也被泛指為南韓時尚、美妝、韓劇與K-pop在其他國家的傳播。東方文化襲來,實際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不過東亞流行文化(特別是K-pop)真正「起飛」是在這十年間。現在西方人對東亞文化的認識,已經不限於單一功夫明星或動漫。CNN引述專家看法指出,東亞流行文化的崛起可歸功於社交媒體與網絡「徹底改變了流行文化的跨國傳播」,東亞國家政府的大力扶植,以及西方消費者渴望接受更多元的音樂影劇,並受到亞洲文化魅力吸引。

過去,人們僅能靠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接觸流行,「現在各式各樣的社交媒體平臺,使人們接觸和消費流行文化的方式產生革命性地改變,傳播流行文化與其影響力的管道也變得多元化。

韓國政府體認識到,僅靠著5100萬南韓人口並沒有足夠的市場容量來維持高度擴張的娛樂產業,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走向世界,而這種文化輸出也是韓國獲得軟實力、提高國家聲譽的途徑。不約而同,日本政府2010年也宣布,要向文創產業注入190億日元,以支持該國動漫、平面設計、電影和時尚業的發展。

韓國的文化輸出效果最為驚人,十幾年來傾國家之力扶植文創產業,在收視率競爭、政府政策倡導及資金注入下,韓劇與綜藝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各大電視臺主辦的韓流演唱會、音樂頒獎典禮等在海外舉辦的綜合文化慶典,向世界韓流粉絲強力推銷文化,並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但對粉絲來說,他們會被日本與韓國文化所吸引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有趣。西方觀眾長期接受英語系文化洗禮,也渴望更多元性的文化衝擊,人們對東亞流行文化的興趣增長,反映出美國和西方國家人口結構的變化,與人們文化意識上的改變。

許多歌迷來自不同的背景,其中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與美國主流文化格格不入,而K-pop音樂元素其實部分受到西方影響,因此西方聽眾會感到一絲熟悉,不會完全無法接受這種音樂。

K-pop成為韓國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亞洲流行文化進入西方後,一些語言學習與觀光方面的蝴蝶效應隨之產生。根據美國現代語言協會,2013年至2016年,只有日語和韓語課程的選修人數上升,除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課程均下降,其中韓語學生人數上升13.7%,增長最大。

韓國的觀光業也受到提振。智庫「現代研究所」的報告估計,2017年前往南韓的遊客中,每13位就有1位是BTS粉絲。如果BTS繼續保持高人氣,到2023年,BTS將可為韓國經濟帶來51.16兆韓元的貢獻。

韓國政府腦筋動得很快,知道如何運用流行文化吸引觀光客,國家航空公司「大韓航空」(Korean Air)邀請男子組合「SuperM」擔任全球大使,演唱主題歌曲《Let's Go Everywhere》。首爾市政府則請到BTS當名譽觀光宣傳大使,吸引全世界粉絲前往首爾「踩點」。

外國的K-pop粉絲熱衷於向其他對韓流不感興趣的朋友,「安利」自己的偶像或喜歡的韓流影劇,「這讓韓國變得很酷」。她說:「韓流的崛起,展現出文化可以透過本身魅力得到外國認可,進一步實現全球化,而非藉由本國人民推銷。」

此外,K-pop也讓西方民眾認識到更多元的亞洲男性形象,讓亞裔美國人、亞裔澳洲人、亞裔歐洲人的曝光度增加了。」

相關焦點

  • 從吳亦凡到韓國男團BTS,東亞應援文化如何撕裂歐美音樂圈?
    這一天,吳亦凡新單《Deserve》僅用2小時就登頂美國iTunes即時榜和Hip-Hop/Rap分榜,加上韓團BTS此前拿到Billboard Hot100第85位,Aalbum 200的第7位,似乎都在宣告東亞新音樂勢力的崛起。
  • 從BTS到吳亦凡,東亞應援文化撕裂歐美音樂圈!
    這一天,吳亦凡新單《Deserve》僅用2小時就登頂美國iTunes即時榜和Hip-Hop/Rap分榜,加上韓團BTS此前拿到Billboard Hot100第85位,Aalbum 200的第7位,似乎都在宣告東亞新音樂勢力的崛起。
  • 論三國文化是如何滲透歐美的
    近年國內各類型三國遊戲鋪天蓋地,東亞日韓熱衷三國的群體也不在少數,可謂是永恆的熱門題材,但我們引以為豪的三國文化和歐美消費群體之間長久以來卻沒能擦出什麼火花。CAPCOM的這款讓街機廳老闆又愛又恨的《吞食天地》應該是不少人最早玩過的三國遊戲隨著《真三》系列影響力不斷上升,東亞遊戲市場趨於飽和後,剩下空間就是歐美市場了,不過前文提到過三國文化在西方幾乎就是空白,依靠故事背景推廣遊戲難度極大
  • 歐美人接受阿拉伯文化,甚至是印度文化,為何不接受東亞文化?
    西方文化(西北歐,美)寧把中東當親戚,也絕不會接受(甚至容納)東亞文化(人,國家),包括日韓!!!因為中國文化足骨子裡的平等〈不是表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科舉而不是推薦,包括現在的高考……),與一神教的歐美(橄欖狀的層級社會,層級之間很難跨越)頂層特別是資本的頂層完全不相容。
  • 宋成有:16世紀以來西方衝擊下日本的嬗變與東亞國際格局
    二、歐美衝擊下日本的第二次嬗變與東亞國際格局至19世紀,為完成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的建構,經過工業化而具有優勢地位的歐美列強船堅炮利,對東亞發起第二次衝擊。馬克思關注東亞局勢的新動向,在1858年致恩格斯的信中指出:「資產階級社會的真實任務是建立世界市場(至少是一個輪廓)和以這種市場為基礎的生產。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隨著澳大利亞的殖民地化,中國和日本的門戶開放,這個過程看來已經完成了」。歐美列強發起第二次衝擊,帶來民族危機,也帶來社會轉型的機遇。日本被佩裡艦隊闖關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激活。
  •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上篇)
    19世紀中葉以後至20世紀中葉,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躋身於「西方」列強後,試圖重構亞洲國際秩序,而首先使用了「東亞」這一名詞。它與「東亞共同體」、「大東亞共榮圈」、「亞洲主義」等,均是日本侵略擴張的一種意願訴求。二戰以後,日本戰敗,「東亞」則是東亞區域內各國各地區基於平等意識、共同的文化認知基礎所形成的一個地區。
  • 西方文明的擴張;亞洲的衰落、美洲的崛起
    除去第九篇外,前八篇文章我都是在簡述西方文明的崛起和「人本價值」這個不知是不是我首先提及的概念。之後我會分三個大類加一篇總述結束這個專欄。一類三篇,加一總概正好結束。也算是我對我所喜愛的歷史做個交代。而當美洲大陸也開始崛起時,亞洲文明卻走入了低谷與瓶頸。雖然西方內鬥不止,但這一點都不妨礙他們擴張的腳步。首先我們先看印度,印度是一個很奇葩的民族,當然我說的是如今的印度。印度電影所、所體現的或者說所映射的印度社會價值體系就很誇張。種姓制度、「女權至下的社會觀念」,以及精英階層的英語普及率與本土地方語言普及率的對比都讓人難以理解。
  • 從《釜山行2:半島》說起,誰在製造東亞喪屍?
    回顧喪屍在歐美市場頻繁出現的那些時機,後911時代和環境汙染這樣的劇烈變動往往會催生電影的誕生。雖然有《喪屍樂園》和《殭屍肖恩》這樣的喜劇式喪屍電影出現在市場之中,也有針對喪屍意味濃重的解構出現,但總的來說,這樣的解構還是更具作者風格的解構,創作者們嘲諷大製作和敘事套路的同時,喪屍還是一個全然陌生領域裡的他者。
  • 近十年印度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崛起令人矚目
    最近這十年來,印度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崛起令人矚目。繼《起跑線》《摔跤吧!
  • 咖啡易融:從《釜山行2:半島》說起,誰在製造東亞喪屍?
    回顧喪屍在歐美市場頻繁出現的那些時機,後911時代和環境汙染這樣的劇烈變動往往會催生電影的誕生。雖然有《喪屍樂園》和《殭屍肖恩》這樣的喜劇式喪屍電影出現在市場之中,也有針對喪屍意味濃重的解構出現,但總的來說,這樣的解構還是更具作者風格的解構,創作者們嘲諷大製作和敘事套路的同時,喪屍還是一個全然陌生領域裡的他者。
  • 中國鋼琴的「黃金十年」走到頭了嗎?
    2014年上半年,在經歷了世界經濟整體低迷的影響之後,中國樂器行業終於止跌回升。據國家海關總署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樂器進出口貿易總額為8.76億美元,同比增長3.18%,保持小幅增長態勢。  世界市場的回暖加上龐大的國內市場保證了整個行業平穩的發展,但經歷陣痛的中國鋼琴行業進行產業調整已是必然。
  • 東亞喪屍復興
    2019年,與第一部相隔十年之久,[喪屍樂園2]上映。收割了一波情懷,也就無甚其他了。反倒是在東亞,前有韓國[釜山行]火爆亞洲,又有日本[請叫我英雄]成功漫改。[攝影機不要停]以小成本逆襲高票房,網飛推出的古裝喪屍劇《王國》從韓國火到了西方。僅在最近個月,剛剛復工的韓國電影院,就有續集[釜山行2:半島]和劉亞仁、樸信惠聯合主演的[活著],今年看起來又是韓式喪屍片爆發的一年。
  • 中國已經實現崛起,為什麼西方國家對中國還是普遍不友好?
    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從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興盛起來,帶著他們的"資本利益"從西到東,從南到北進行不間斷的暴力掠奪,其中以中國為例東亞地區受害程度不淺。,他們面對很多國家在進行政治改革施行的時候,太多獨立的個體會提出反對。
  • 東亞崛起面臨隱患:日韓兩國人口都倒增長,沒有人拿什麼搞經濟
    上期節目我們跟大家提了一個概念,東亞崛起。這是一些日本學者研究的結果,他們認為以往東亞人民就以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為著稱,東亞地區的經濟本來就相當不錯,而2020年的疫情更向全球證明了東亞的實力有多麼強悍。當美國陷於新冠疫情的人間煉獄的時候,當英國、法國、德國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在疫情面前不堪一擊的時候,東亞這幾個國家表現得非常好。
  • 比好萊塢還能編,美國黑中國不遺餘力,這種文化偏見如何形成的?
    坦白說,隨著美國這個世界老大,想要圍堵中國的崛起,在政治經濟層面抹黑中國,是可以預見的。但美國人在文化觀念上這種高人一等,歧視中國的風氣,就頗有點讓人費解了。中美之間此前又沒有深仇大恨,美國人這種根深蒂固的歧視中國的文化偏見,是如何產生的呢?
  • 中國參加美軍招標,西方國家終於承認,中國單兵自衛武器開始崛起
    目前已經得到消息,美國陸軍已經向10家公司籤訂了有關製造衝鋒鎗合同,要求他們提交自己準備好的樣槍來進行評估。中國當然不會放棄這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並且積極的做準備,好在努力得到了回報,中國的XY9衝鋒鎗於今年通過歐洲槍械市場的審核現在已經進入歐洲市場。有人可能覺得我們為什麼要為美國設計槍枝?把心思放在自己國家的科技研發和武器製造上不行嗎?
  • 黃金十年,他們與OpenStack的十個故事
    ——雲途騰副總裁 林漢琛十年前,紅日初升,其道大光,OpenStack的誕生,奠定了私有雲技術崛起的基礎,描繪出私有雲技術發展的路徑,引領了私有雲架構演進的潮流,並且催生出諸多雲計算的創業公司。雲途騰作為其中一員,親眼見證、親身經歷了OpenStack發展的黃金十年。
  • 周曉虹:東亞的審讀與傅高義的人生
    進入哈佛東亞研究中心的傅高義一面跟著趙元任的女兒趙如蘭學習漢語,跟著費正清等人學習中國歷史、政治與文化,一面利用在日本收集的田野資料撰寫《日本新中產階級:東京郊區的工薪族和他們的家庭》。一九六三年,幾乎在這本著作出版的同時,已經起了中文名並留任哈佛的傅高義動身前往香港,研究一九四九年後中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
  • 內容黃金十年,弄潮起浪的當事人們
    這十年,是內容創業黃金十年,「我們看到無數新玩家崛起,也看到無數老玩家默默離開。」勞博2000年入行,「但到第二個十年的時候,選手更迭、變換,包括他們崛起的速度,都比第一個十年快多了。」「最底層的變化來自介質變化引發的內容更迭。」張偉在傳統媒體工作過多年,「過去十年一變,五年一變,現在兩年一變。」但也是這十年,「我們看到無數新玩家崛起,也看到無數老玩家默默離開。」
  • 韓國電視臺tvN:十年逆襲崛起,不止是製造良心劇
    僅僅是2016,tvN已經為我們帶來了《請回答1988》、《信號》、《又是吳海英》等刷屏熱劇,如今又在年末祭出《鬼怪》殺手鐧——誰能預想到,這個成立僅十年,最初以「19禁」搶流量的tvN,如今會創下如此輝煌?全媒派(qq_qmp)帶你復盤tvN神級逆襲之路,從屌絲小臺到國民良心挖掘機,它的逆襲路徑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