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年,國內房價上漲突飛猛進,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國內商品住宅均價已經達到每平米1萬元,其中大部分一二線城市達到每平米2萬元,即便是一些縣城的房價也達到每平米7000-8000元。另據國統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萬元。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即便不吃不喝,想在縣城購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可能需要30年甚至更長時間,就別提在一二線城市買房子了。
正如昨天作者所說,國內住房的空置率很高,很多人此前買房可能並不是為了住,而是炒作,進而推高了房價,形成「房地產泡沫」。央行前副行長吳曉靈女士也曾直言,「房地產市場泡沫中狂歡的日子不多了,每個人都要做好泡沫破滅的準備。」吳曉靈女士之言並非危言聳聽。上次作者提到了河北涿州,它就是「房地產泡沫」破裂的典型案例。
為了儘快把房子賣出去,開發商把原本炒到2.5萬一名米的房子降到9000元一平米,降價幅度超過1萬,房價一夜回到了4年前,即便是這樣很多人仍然不敢輕易進場,最早進場的人賺到了錢,後面進場的人都成了韭菜,導致很多人的財富增值化為虛無。
其實除了河北涿州,「環京區域」的多個城市,如燕郊、霸州、固安、香河、白溝等都出現了「泡沫」痕跡。2017年時,這些地區的房價都上漲到每平米3萬元以上。然而,最近3年,這些地區的房價已經明顯出現大縮水。據作者了解到:燕郊房價已經從每平米3萬元下降到每平米1.8萬元;永清則直接從每平米2.5萬元,直接跌到每平米6500元!
一方面,是地方為了防止更大「泡沫」破滅,對炒房客「零容忍」。當初「環京區域」本是生態優美、人口適宜的居住首選之地,也正是因為適合居住,炒房客看到了未來房地產投資的價值空間,大量「囤房」導致房價一路虛高,他們把房價炒高藉機套現,導致後來者進入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為避免更大「泡沫」地方對炒房客進行制約,房價很快就會下跌。
另一方面是,「環京區域」缺乏人口支撐。作者查閱公開數據發現,拿「環京區域」最熱城市燕郊為例,人口巔峰時期,燕郊有90萬人,但是只有30%是本地戶口,也就是說70%為流動人口,這就有可能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非燕郊本地戶口的人,多數據在北京工作,他們早期在附近買房是為了價格便宜,工作相對方便,一旦房價過高,燕郊就不再是選擇之地,沒有足夠的人口支撐,燕郊當地的房價即便很高,也沒人接盤,只能通過降價去庫存。
券商首席李迅雷先生曾說,「國內房價不久就會下跌,缺乏足夠人口支撐是重要原因。」其實,除了上述地區,國內很多城市的房價並沒有很好的支撐點,但是它們卻隨著一波波房價上漲而跟風上漲,有些形成「泡沫」,一旦有價無市「泡沫」就會隨之破裂。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討論,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