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縱橫論市
在過去二十多年裡,我們見證了房地產的快速發展,房價從幾百元,一兩千元一平米上漲到目前全國住房均價過萬,像一二線城市一套房子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有人因此而實現了財富自由。
但我們知道,房子也是一種商品,只有當符合其本身價值,並與收入和人口等相匹配的時候,其價值才會穩固,否則,就猶如空中樓閣,不具備持續性。房產泡沫一詞正是源於此,不過,在此此前,由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房地產如日中天,我們基本上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泡沫破裂過程,但並不是沒有經驗教訓可循。
關於房產泡沫破裂的例子,聽得最多的一個是90年代的日本泡沫破裂案例,當時日本的房產市值是美國的5倍,僅賣掉東京的地皮就可買下整個美國,凡是有房一族人人都是「中產」。此外,在我國海南也曾發生過房產泡沫破裂的情景。
在1991年到1993年上半年間,海南住房均價從1400元上漲到7500元,幾萬元買房的人,一夜之間就成了身價上百萬的富人。但好景不長,僅在1993年下半年就跌去了47%,在1994年和1995年又跌了23%,紙上的財富一夜清零,原本認為銀行不會破產的想法變成了很殘酷的現實,房產作為銀行最好的資產一夜之間成為「爛帳」,海南發展銀行成為第一家破產的大銀行。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對此提示,這對於我們當前的房地產市場仍具有參考價值。
房地產關聯數十個行業,對經濟和金融系統安全影響尤為深重,郭樹清在前不久便警告,房地產是威脅金融的最大灰犀牛。所以,我們也看到,為避免重蹈覆轍,國家這些年對房地產調控時刻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其目標就是要實現房地產的軟著陸。即便經歷這次「黑天鵝」事件以後,仍強調的是「不用房地產刺激經濟短期發展」。但我們也知道,由於各個城市的樓市基礎不一,人口、產業的支撐力度差別,市場分化也越來越明顯。
關注過樓市的人應該知道,隨著樓市去庫存戰略的進行,以及大城市購房需求外溢,從2015年以後,一些環核心城市的地區樓市迎來了一波明顯的上漲,論幅度的話,也並不比大城市低。比如環京地區的燕郊、廊坊、香河等地,以燕郊為例,在2017年4月時,均價達到了2.8萬,高價樓盤接近4萬,而現在二手房也不過1.8萬,折價幅度超過了5成。
實際上,就整個環京地區而言,樓市調整帶來的則是「泥沙俱下」,區域其他地方也出現了大幅度回調,在這其中,下降幅度最多的則是廊坊下面的永清(縣)市,房價從2017年的2.3萬降到目前的0.65萬,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在做市調時,有幾位投資者帶著哭腔講述著這一切,其中一位投資客當時在高點花183萬買了一套房產,現在市值不過50幾萬,他支付的首付款也有50多萬,如果房價一直這樣,相當於後面二十年的月供都白還了。
按照這位投資客的說法,當時雖然知道已經漲了不少,但在那種氛圍下,一些人已經看到3萬、4萬的高度,「錢力」無限,像他這樣的跟風者其實並不少,畢竟錢來得太快了。對於本地人而言,收入擺在那裡,接不了盤,當「兩限」調控政策出來以後,北京市區的外溢投資客紛紛撤出,在樓市火熱期,大家紛紛惜售,當市場轉向時,則是拋售踐踏,永清與環京其他地方一樣,市場進入一個「青黃不接」的狀態。
其實,即便如此,不少在這裡的炒房客有一種幻想,希望這裡的房市能夠東山再起,重見昔日輝煌並解套,但另一個數據則蒙上了一層陰影,據易居發布的樓市庫存數據顯示,燕郊、大廠、香河等區域的去化周期在30個月左右,不僅高於12個月的供需平衡線,更高於10個月左右的百城樓市庫存平均水平,顯然,談回暖還為時尚早。
清醒過來的炒房客事後發現,除了資金外溢,這裡住房所需要的醫療、教育、就業和商業配套等價值支撐,似乎啥都沒有,不過是炒房資本的一場「過山車」遊戲,受傷的始終是不明真相的跟風投資者。
所以,縱橫君一直有一個觀點,房產跟其他商品一樣,只有當你具備購買能力才會去買,說到底,就是要與我們的收入和人口掛鈎,當一個地方出現非理性的爆炒後,留下的一定是滿目瘡痍。雖然我們看到僅是局部的特例,但未嘗不是一種教訓,正如吳曉靈所言,做好泡沫破滅準備,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
學習房產知識,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