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上漲下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然而,一旦擱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這條規律似乎不適用了。
20年來,中國房價從當初的1000元一路高歌猛進漲到9000元,上漲5-6倍之多。有人藉助於這股房價上漲的東風,賺得盆滿缽滿、也有人因為錯失良機原地踏步、還有人因為跟風導致資產縮水。
房價漲漲跌跌、炒房客潮起潮落,有的城市房價持續上漲、有的城市房價經歷過山車。今天,我們談談一座典型的「過山車」城市,房價從4萬跌至2萬,已經不僅僅是「打七折」,多少人夢斷他鄉!
燕郊樓市是各路房地產專家研究的一個重要對象,3年前,這裡的房價一路上漲到4萬元/㎡,一度成為了全國各大城市房價上漲的耀眼明星,但是隨著調控的出臺,這裡的房價就開始踏上過山車的「下坡路」生涯,特別是在限購政策下,外地買房人無法進入,當地買房需求人員不足的情況下,房價開始一瀉千裡,現在的市場房價基本維持在1.5-2萬元/㎡之間。降幅超過50%。
筆者身邊就有這樣一位朋友,我們暫且稱之為「老王」,就曾在這裡買了3套房子,現在依然砸在手上,賣不掉,多年炒房積蓄全賠進去了。
老王的發跡史得從2015年說起,2014年之後,樓市開始去庫存,很多人看不清這是什麼信號,具有先見之明的炒房客可是眼睛雪亮,5年前房地產調控政策基本限制在一二線個別熱點城市,對於廣大「房價低位運行」的三四線城市,出臺樓市調控的幾乎沒有,房子可以隨時購買、隨時轉賣,只要買房人不怕折騰,隨意買賣都可以。
老王並不算一個專職的炒房客,純粹跟風。2015年跟隨朋友在一座3線城市購買2套房子,2年不到的時間,轉手總計賺錢接近50萬元。這一次的「小成功」可把老王高興地合不攏嘴,有啥比炒房掙錢更快的?幾乎沒有,所以他信心滿滿地繼續開始投資房產。
幾經折騰,老王「聽朋友說」環京樓市前景很好,不少身邊人已經在這裡買房賣房嘗到了不少甜頭。老王終於決定入手,在2016年底,買了3套房子,均價3.8萬元/㎡,3套房子總計價格350萬元左右,屬於小平米剛需房,老王心目中有一個如意算盤:如果繼續按照這個速漲下去,2年之後,每套房保守估計可以賺50萬元,3套房子總共可以賺取150萬元,這比打工可強多了。
誰也沒想到,風向急轉直下,隨著城市調控的出臺,外地人「不允許到這裡買房」了,要求有本地的社保繳納經歷。而當地的高房價上漲主要依靠的就是外地人,外地人來這裡就是買房投資,本地買房需求很少,缺乏就業崗位、缺少必要的交通設施,被稱為「睡城」,如何吸引求職者到來?結果就是本地土生買房需求不足,接盤者匱乏。
很多人喜歡把「環京」和「環滬」多對比,都毗鄰國際化大都市,所以發展必然有其相似之處,一個城市的房價從1.5萬漲到3.5萬,至今依然高位橫盤;另一個城市的房價從1萬元漲到4萬元,然後再次跌破2萬元大關。為何地理位置類似,但是結局不同?筆者認為主要有2個方面的原因,也非常值得買房人借鑑:
1、產業轉移不同。上海經過20年發展之後,諸多人口密集型產業迫切需要轉移,所以周邊城市正好可以承接,大批量產業轉移直接導致崑山、花橋等區域直接成為了吸引打工者的優質區域,所以住房需求、買房需求大批量誕生;
反觀「北京」呢?這裡有哪些重要的產業可以轉移?作為政治文化中心,從來沒有被定義為經濟中心的帝都,雖然經過20年發展,房價從幾千元漲到6-8萬元,但是大規模化的產業卻異常稀少,也沒有可轉移的可能性,故而周邊承接匱乏,失去實體支撐的周邊城市,就業帶動力也相對較弱。
3、交通要素。交通區位一向被稱之為買房的第二動力因素(第一動力是學區),交通便捷性直接讓房子價格上漲還是下跌,特別是現代化城市的地鐵布局,讓地鐵沿線的房價一路高漲。上海一條地鐵線直接延伸至花橋;而環京地區至今沒有有效交通到達。
這是買房的經驗、也是深刻的教訓。買房知識,關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