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香港時代廣場與香港八和會館合辦「過年睇大戲」執手相傳展覽,其中一項為粵劇折子戲演出。開幕式上,大會舉行難得一見的神功戲《祭白虎》表演。
「祭白虎」是傳統民間習俗,除了在驚蟄進行此儀式外,粵劇新臺搭成時,亦會上演「祭白虎」的神功戲,旨在闢邪以保演出順利。香港每年有多個民間傳統節慶會上演神功戲,戲班開演前有舉行「破臺」儀式的《祭白虎》表演。
粵劇演出和驚蟄的祭白虎用意都是驅邪,兩者都會用肥豬肉餵虎,似祭品一樣,塞住其嘴巴而不再咬人,而粵劇是由演員伏虎,驚蟄則用紙老虎。這種戲班的傳統儀式由來已久,古時戲班四處演出,穿州過省,去到陌生的地方便會舉行「破臺」儀式,但求擋煞、驅邪之用。由於傳統習俗弱化,或現代人忌諱「迷信」標籤,故如今戲棚未必場場戲都遵循舊例,甚至索性取消「破臺」儀式。
「祭白虎」一般由資深老前輩演出,兩名男演員分別擔任負責打老虎的玄壇和老虎。臺中央會掛有肥豬肉來餵老虎,主角「玄壇」身穿黑「四色褂」的武財神演出「跳大架」,即是在臺上走遍每個角落除煞氣。過後,財神登高山尋老虎,餵虎吃肥豬肉,待老虎吃飽後,用神鞭鞭打老虎,再用鋼鐵伏虎,安撫老虎後將之捆綁。降服了老虎,財神以「衣紙」抹去臉上的妝容,儀式宣告完成。主角由上妝一刻,幕前幕後均不得說話、發出聲響,打招呼亦要以點頭代替。以免災禍降臨,招致厄運。
嶺南大學群芳文化研究及發展部博士候選人林萬儀說:「祭白虎」的武財神玄壇身穿黑四色褂,臉要塗黑,手執神鞭,形象威武。所祭的不是指白色老虎,而是象徵該地方「邪」的東西,如病疫等。飾演玄壇的演員如靈媒,儀式完成前將黑色妝容抹去,象徵恢復人的身份。
有40多年表演「祭白虎」經驗的89歲資深粵劇演員黃君林(君林叔)說,新臺上演「祭白虎」是行內規矩,又稱「打貓」或者「打老鼠」,演出時不能說話是因為不能讓老虎知道自己的位置,否則老虎會來咬自己。盂蘭節和天后誕等日子,地方會搭建戲棚,便需要「祭白虎」破臺,確保演出順利。
君林叔說,如今行業還能演「祭白虎」的只剩三人,另外兩個都已90多歲了,上了年紀很難做,體力不支怕失手。根據戲臺的大小,「祭白虎」有長有短,3-5分鐘不等。由於「祭白虎」講求經驗及功架,演員要記住重要情節,現場亦無人可提點。而飾演老虎的演員也只有6-8個。君林叔說,沒有十年八年經驗都很難上臺表演,加上涉及鬼神和不少規矩,如今年輕一輩還未能接手破臺儀式。但他並不擔心儀式會青黃不接,因為好多地方都有神功戲做,遲早都會有機會演出。
23歲的譚穎倫,3歲起被爺爺帶去看粵劇,同年加入香港兒童/少年粵劇團,至今學戲約20年。因為時間問題早前錯過學習「祭白虎」的機會,認為「祭白虎」很靈異,並對此感好奇。他說,臺中間的肥豬肉不能碰,碰了可能有不祥之事,而且認為「祭白虎」時不能說話很刺激和有趣,每個人都處於緊張狀態,見到面都不敢說話。他說「祭白虎」是學習粵劇重要裡程碑之一,但知道自己年資尚淺,加上現時少了建戲棚,希望日後有機會學習。
另外一位粵劇新秀,22歲的梁心怡是香港大學法學系學生,2003年起學戲。她認為粵劇包含中國歷史、文學和詩詞歌賦等,令她著迷。她說,粵劇傳統表演《祭白虎》時,多由男演員演出,自己作為年輕女性也非常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