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神明、祭祖先、祭孤魂野鬼:人類如何在七月十五狂歡?

2021-01-17 澎湃新聞
《點石齋畫報》上的《超度孤魂》:北京西直門外高粱橋,常有人來此投河自殺。七月十五,該處舉行盂蘭會,請和尚超度投水而死的孤魂。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可避免地涉及如何處理生者與死者的關係問題,即通過自我身體和情感實踐著對已故亡靈的敬畏。在這種實踐過程中,人們體會著特定空間內的時間流逝,同時也體驗著生命個體本身的循環往復,處理著個體與家族、個體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人們把這種關於生與死的體驗,放置在一定的時空之中,遂產生出一套規範制度,並且有選擇性地傳習至今。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在人們表達生死觀念的儀式和習俗中,比如喪葬禮俗、祖宗祭日和部分歲時節日的祭祀儀式等,既有對死後亡靈的安置,也有對故人年復一年的追思。

七月十五,又稱中元節、鬼節、七月半等,是對亡靈進行年度性慎終追遠的節日,也是很多地區民眾生活中處理生者與死者關係不可忽略的途徑之一。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歲時節日,融合了儒家、道教及佛教的思想,是三方共同影響的結果。雖然七月十五的節日習俗在各地有所差別,但節日主題和核心內容基本一致,即追念先人與普度無主孤魂。民眾根據自己的傳統過節,在每年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完成一次與亡靈世界的接觸。在這些儀式中,表達著生者對祖先亡靈的追念與敬畏,對孤魂野鬼的安撫與包容。

世俗與包容:祭祀亡靈主題的確立

早在先秦時期的歲時活動中,農曆七月就有「天子迎秋於西郊」和「天子嘗新,先薦寢廟」等習俗([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卷十七《月令第六之三》,中華書局1989年版,467頁)。隨著佛教的興盛,南朝時期開始出現盂蘭盆會,並作為節慶活動為官方所接納。道教將天、地、水三官與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相對應,把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三個月圓之日組成了三元日,並且與三官信仰聯繫。正月十五日為上元日,對應天官;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對應地官;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日,對應水官。在「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說法中,地官即指中元大帝,他會在七月十五日這天普度眾亡魂,為人間赦罪。

自南北朝的文獻記載開始,七月十五祭祀亡靈的節日主題逐漸得到確立。在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第一次出現了佛、道、俗並存於七月十五節日的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嶽麓書社1986年版,46頁)唐代繼承這一節俗傳統,並逐漸形成了祀先、禮佛、敬道的節俗格局。至宋代,作為本土時序節日的道教名稱「七月十五」逐漸取代了「盂蘭盆節」,大量出現在宋代的文獻記載中,如《歲時廣記》《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粱錄》等。除盂蘭盆會、祭祖、普度亡靈的祭祀活動之外,中元賞月、泛舟、演目連戲等娛樂活動也開始盛行。元明清時期基本延續了唐宋時期的節俗主題,並且受到人們的極高重視。隨著此時方志、文人筆記的興起,關於七月十五的記述大量出現在各種地方志和文人筆記中,該時期文人將記述的目光更多投向了民間社會和民眾自發的節俗活動,主要有祭祖、放河燈、水會、結鬼緣、燒冥衣、燒包、薦麻谷等,節日附會的意義不斷豐富。民國時期,基本延續了此前的節俗活動,但由於歷史戰亂等原因,部分節俗活動有所衰落。

七月十五的節日活動較為豐富,在不同地域內的表現形式也有差異。總體說來,七月十五節俗活動大體可以分成三大類:一是祭祀活動,包括寺觀、裡社或街區的祭祀儀活動和家庭祭祖活動。二是秋嘗薦新活動,這是與農事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農曆七月一般是農事收穫緊要的時刻,後代子孫希望通過讓祖先嘗到新的方式,向祖先預報收成的消息,以感謝其庇佑,這一習俗是上古薦新祭祖的遺續。三是相關的娛樂遊藝活動。在後來節日俗化的過程中,不斷產生了大量與節日本身內容相關的娛樂遊藝活動,主要有演目連戲、結緣、鬥燈會、放應景戲、蓮花燈、荷葉燈、蒿子燈、唱燈歌、香瓜、中元賞月、泛舟、燃燈等。這三大類節俗活動一般並不單獨存在,而是以多種內容交叉的形式並存於某個地區。如雲南大理白族村落龍龕村,當地的「七月十四」不僅有家庭的祭祀儀式,還有村落的「耍香龍」和蓮池會(張翠霞《「七月十四」中元節節俗活動及其文化闡釋——以雲南大理龍龕村中元節為例》,《節日研究》,2012年第二期,155-176頁)。節日參與者主要有僧尼、道士及百姓庶人,除此之外,文獻中也有其他社會身份的記載,如官員、勾肆樂人等。在這三類節俗活動中,又以祭祀活動為核心內容。

七月十五節日習俗的多樣呈現,體現了豐富的靈魂信仰來源。這裡所說的靈魂信仰,即把生者所在世界之外的其他世界包含在內,是由生者想像出來的具有神秘力量的、不可知的世界,體現了生者的整個宇宙觀。即人們並不認為自己是單一存在於這個世界中,而是與自然、宇宙構成一個整體。這種來自想像的神秘力量,體現在七月十五的節日祭祀對象上,主要有神明、祖先和孤魂野鬼三類。在以佛、道二教為主的宗教祭祀儀式中,祭祀的對象主要是佛、道二教中的神明形象,如佛教中的佛祖、目連,道教中的地官、太上老君等。這種祭祀活動的參與者主要是佛教、道教的宗教人士。佛教經典教義《盂蘭盆經》中所載的目連救母神話,契合了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孝」文化,因此「俗眾」也會前往參與。然而在民間社會進行的亡靈祭祀儀式中(包括家戶內的祭祖儀式和普度孤魂野鬼的儀式兩種),祭祀活動的對象主要是自家祖先和無主孤魂,參與者為普通民眾。這種亡靈祭祀儀式,表現了民眾的兩大亡靈信仰,即祖先敬畏和對孤魂野鬼的恐懼。這是民眾在與佛、道二教思想碰撞過程中,尋求自我精神世界寄託和實踐的結果。

亦即是說,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民眾對七月十五的節日內涵進行了選擇,並做出本土性的改造,產生了以亡靈信仰為核心的祭祀儀式,使七月十五更適應本民族本地區的生存土壤,成為具有民間社會特徵的民俗節日。祖先與孤魂野鬼兩種亡靈信仰對象在七月十五這一節日中,共同存在。

祖先崇拜與祭祀儀式

中元節祭祖。

對祖先的崇拜,是中華民族信仰體系中的一個核心內容,中國人講究「認祖歸宗」。在每年的節日設置中,總有一些節日要涉及對祖先的祭祀。七月十五作為孟秋之月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同時也是秋收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人們會格外思念已經故去的親人,並希望將秋收的果實與祖先一同分享。先秦時期,天子有在孟秋之月向祖先告秋成的習俗,《禮記•月令》中記載:「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禮記集解》卷十七《月令第六之三》,467頁)《春秋繁露》中也有對四祭的記載:「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烝。此言不失其時,以奉祭先祖也。」([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第十五卷《四祭第六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83頁)此時的秋嘗薦新祭祀儀式,時間為孟秋之月,但並未具體到七月十五日這天。

東漢末年隨著佛教的傳入,也帶來了盂蘭盆節。佛教經典《盂蘭盆經》記載了目連救母的神話傳說,南北朝時期已經有僧尼道俗於七月十五日在佛寺內舉行盂蘭盆會的佛教祭祀儀式。佛教目連救母的神話符合了中國自古就有的祭祖傳統,滿足了中國民眾以祖先信仰為核心的倫理文化期待,普通民眾參與到佛教寺院的祭祀活動中。因其祭祀主題是為現世父母祈福,救度七世父母超脫,普通民眾也會於七月十五日這天,在自己祖廟或家廟內祭祀供奉祖先。這樣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宋代及其之後的文獻記載中。如《歲時廣記》中引《歲時雜記》:「律院多依經教作盂蘭盆齋。人家大率即享祭父母祖先。用瓜果楝葉生花花盆米食,略與七夕祭牛女同。」後又說:「孝子之心,不忍違眾而忘親,今定為齋享。」([宋]陳元靚編《歲時廣記》,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版,341頁)其中「人家」即指普通百姓,說明至宋朝時,民眾的祭祀儀式已經從佛教、道教體系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了祭祀自家祖先的習俗。又由於自古具有秋嘗祭祖的傳統,因此民眾將祖先崇拜的信仰核心繼續延續到這一節日中,遂形成了在七月十五日這一較為固定節日時期內祭祀祖先的儀式。

其後的文獻中,七月十五祭祖儀式均為記載的重點。在這些記載中,有的祭祀儀式是為祖先上墳,而有的是將祖先請入家戶內祭祀,說明祖先祭祀已經成為這一節日在民間社會中的主要核心內容。據《帝京景物略》記載:「上墳如清明時,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明]劉侗、於奕正著,孫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104頁)記錄了七月十五給祖先上墳的習俗。《五雜組》中也記載了閩人過七月十五的隆重場面和規矩習俗:「閩人最重七月十五,家家設楮陌冥衣,具列先人號位,祭而燎之。女家則具父母冠服袍笏之類,皆紙為者,籠之以紗,謂之『紗箱』,送父母家,女死,婿亦代送。至莆中,則又清晨陳設甚嚴,子孫具冠服,出門望空揖讓,罄折導神以入,祭畢,復送之出。」([明]謝肇淛《五雜組》,中華書局1959年版,39頁)可見福建地區七月十五的祭祖儀式要設冥衣、先人號位,並且有請祖先和送祖先的習俗。

《點石齋畫報》上的《盂蘭志盛》:蘇州城的盂蘭盆會,遊行隊伍由差役持牌開路,隊伍中還有紙紮的鬼神。

孤魂野鬼與普度儀式

在人們的亡靈信仰體系中,還有一種不願被人們提及,甚至想要避開的,那就是所謂沒有歸所的孤魂野鬼。通常人們會認為,孤魂野鬼的魂魄會對生者產生威脅,因此希望通過對這些無主孤魂的祭祀,達到對亡靈的安撫和對生人心理的撫慰。早在《禮記•祭法》中,就有「祭厲」的習俗,其中「厲」即為孤魂野鬼之意,「厲,主殺罰。」又曰:「泰厲,謂古帝王無後者也。此鬼無所依歸,好為民作禍,故祀之。」(《禮記集解》卷四十五《祭法第二十三》,1203頁)在先秦時期人們的觀念中,無後者去世的靈魂無所依歸,也就是沒有子孫的祭祀,這些靈魂就變成了「厲」。這種對待「厲」的態度,與道教地官赦罪的思想融合,至唐宋時期,七月十五這天,道士做祭祀儀式普度孤魂野鬼。如宋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載:「七月十五日,道家謂之七月十五。各有齋醮等會。」([宋]周密《武林舊事》,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91年版,53頁)後來官員和普通百姓也參與到道教儀式中,擴大了祭祀儀式的範圍。在吳自牧的《夢粱錄》中,就有對士庶參與道教中元祭祀儀式的記錄:「其日又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諸宮觀設普度醮,與士庶祭拔。宗親貴家有力者,於家設醮飯僧薦悼,或拔孤魂。」([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版,24頁)除了在道觀及家中對孤魂野鬼進行祭祀之外,還有專門為戰死的人們設孤魂道場、田間十字路口及河邊放河燈進行普度亡魂的做法。

明清時期,百姓參與普度孤魂野鬼的習俗更加普遍,河燈不僅僅是一種超度亡魂的道具,也成了具有審美觀賞性的工藝品。如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中元黃昏以後,街巷兒童以荷葉燃燈,沿街唱曰:『荷葉燈,荷葉燈,今日點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萬點流螢,謂之蒿子燈。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紙製成蓮花、蓮葉、花籃、鶴鷺之形,謂之蓮花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75頁)除此之外,隨著明清商業的發展,中元放河燈活動也帶動了遊船業的發展,據《燕京歲時記》載:「運河二閘,自端陽以後遊人甚多。至中元日例有盂蘭會,扮演秧歌、獅子諸雜技。晚間沿河燃燈,謂之放河燈。中元以後,則遊船歇業矣。」(《燕京歲時記》,76頁)可見,此時的中元普度孤魂野鬼的習俗,普通民眾參與性更強,並且有娛樂化和商業化發展的趨勢。也就是說,此時民眾內心對待孤魂野鬼的態度是:畏懼心理逐漸減弱,更多的是一種憐憫、包容和安撫,同時也有將中元普度亡魂儀式娛樂化的心理。

在節日中處理生者與亡靈的關係

七月十五節日的祭祀活動是民眾將亡靈信仰付諸身體和情感雙重實踐的一個重要途徑。該節日的祭祀儀式主要有兩種:宗教祭祀儀式和鄉土的亡靈祭祀儀式。其中鄉土的亡靈祭祀儀式,又包括祭祖儀式和普度孤魂野鬼。就兩種主要的亡靈祭祀禮俗來看,具有鄉土化的祭祖儀式是核心,而普度亡魂的儀式又豐富了普通民眾的亡靈觀念。民眾在七月十五中,將記憶中的祖先形象化到具體儀式過程中,把對待死亡的恐懼轉化為對孤魂野鬼的安撫和包容。

人們在節日中處理生者與亡靈的關係時,一方面,將祖先看作是與自己最親近的、聯繫密切的亡靈,把已故的親人,與現世世界中的子孫後代聯繫起來,通過具體的祭祀儀式細節,打通了生者與亡者之間的界限,共同實現著中國親屬制度的延續。亦即是說,中國親屬制度的傳襲,從來不是只由現世世界中的人們所建立的一套老幼長序、家族記憶的存在,同樣在節日中亡靈參與的儀式中體現。另一方面,普度孤魂野鬼,豐富和擴展了這一節日的內涵,同時產生了更為廣泛的個人道德標準和社會規範的作用。用一種包容、憐憫的心對待孤魂野鬼,淡化了人們對「厲鬼」的恐懼心理,通過放河燈或燒冥錢的方式,給予這些亡靈以安撫,實現了對社會道德的規範。

所以說,亡靈信仰在七月十五中的具體表現,即為祭祀禮俗的形成和傳續。通過一套儀式性的民俗活動,民眾的亡靈信仰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範疇內得到很好的體現,他們自身在這種體驗中也獲得了時間感和空間感,同時實踐了生者與死亡之間的一次對話。

(本文載2016年8月14日《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原標題為《七月十五與亡靈祭祀禮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元節祭神祭祖祭野鬼,祭祀為什麼這麼重要?
    這種來自想像的神秘力量,體現在七月十五的節日祭祀對象上,主要有神明、祖先和孤魂野鬼三類。在以佛、道二教為主的宗教祭祀儀式中,祭祀的對象主要是佛、道二教中的神明形象,如佛教中的佛祖、目連,道教中的地官、太上老君等。而在民間社會進行的亡靈祭祀儀式中(包括家戶內的祭祖儀式和普度孤魂野鬼的儀式兩種),祭祀活動的對象主要是自家祖先和無主孤魂。
  • 人祭(上)
    但對於現代人來說這些關於人祭的神話早就關進了歷史博物館,已經沒有可能成為人類文明歷史進程中的糾結和疑惑,也無需先知人士再去與這些殺戮做鬥爭。然而,宗教裡所提到的人祭教義卻很特別,影響整個世界直至如今,甚至成為當今原教旨主義頑固的基石,它的走向也決定了人類的未來。公元後三十三年,歷史上發生了一件空前絕後的事情,就是耶穌之死。
  • 秋祭
    文:虯田圖:玉妮在我老家,有許多特殊的習俗,比如在農曆八月祭拜祖先。簡稱之「秋祭」吧。
  • 從宵宮祭到祇園祭,夏日京都的風物詩
    從1月的歲旦祭、奉射祭,2月的初午大祭,4月的產業祭、稻荷祭,6月的大祓式,再到7月的宵宮祭、本宮祭,乃至10月的拔穗祭,11月的火焚祭、御神樂,講求儀式感的日本人把每個月的祭典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圖:flickr @Vinche Chung CC BY-NC-ND 2.0根據日本傳統神道信仰,神明並非常駐於神殿之中,
  • 寒衣節,祭先祖
    · 寒衣節起源 ·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有的人家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也會在旁邊另加個圓圈,祭奠孤魂野鬼。
  • 七月十五,潮汕人這樣過「鬼節」
    傳說「自七月初鬼門開後,地府的孤魂野鬼紛紛跑到人間遊蕩」,俗稱「冥府開禁,鬼魂過年」。有諺云:「七月半,鬼亂竄。」人們在中元節這一天除祭祀祖先外,還要大規模賑濟孤魂野鬼。因此,「中元節」又被稱為「鬼節」。
  • 日本三大夏日祭之一的「天神祭」將於明天登場,特別亮點全在這裡
    綜合日本媒體報導,大阪三大夏日祭之一的「天神祭」將於明天登場。今天,年輕女性們已抬起神轎,舉行「ギャルみこし(少女神轎)」儀式,街上充滿了節日氣氛。大阪天神祭將於明天開始,共舉行2天。後天將有100餘艘大船一起進行在水中巡遊的「船渡御」活動。預計會有130萬來大阪狂歡!
  • 日本東北三大夏日祭之青森「睡魔祭」
    日本人常說人生之目的為祭(MatsuriI)。祭的形式是狂歡,所以,這句話也等於「人生即是狂歡」。
  • 文化祭·學園祭
    轉眼之間,社團部第三期日語角活動如約而至,2020年12月1日,一群日語文化愛好者齊聚實訓樓217,共同感受一場主題為「文化祭·學園祭」的文化盛宴。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跟隨著特邀外教橫山明子老師、主持人方銘澤和何慧一起走進本期活動吧! 「文化祭」的含義並不是按字面意義上理解的大型文化節,而是特指日本大中學校所舉行的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學園祭」的意思和它一樣。
  • 太平輪祭
    ~摘自百度百科老酒葫蘆:【太平輪祭】這是一個真實的的歷史事件,這個事件真實的不敢想像。淮海戰場國軍戰敗,一夜間上海的有產者紛紛對號入座為「人民的敵人」,一夜間「人民的敵人」爭先恐後的湧上了太平輪,一夜間所有的心跳往深海。上帝的鐘擺指向1949年的小年夜,極度超載著一千號「人民的敵人」的太平輪緩緩駛向深海,駛向他們生命的終點。
  • 七月十五,中元普度——中元節由來
    ——道教與世俗的融合 「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於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的確,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
  • 《刀劍亂舞-ONLINE-》周邊狂歡祭今日上線
    《刀劍亂舞-ONLINE-》×天聞角川[次元基地]周邊狂歡祭將在今天10:00正式上線!活動時間為4月15日10:00到4月22日10:00。活動期間,審神者們只要在《刀劍亂舞-ONLINE-》中充值,即可獲得對應充值檔位的天聞角川[次元基地]正版「刀劍亂舞」周邊獎勵,數量有限,送完即止!《刀劍亂舞-ONLINE-》自2月22日iOS上線以來。
  • 怪物,獺祭!
    因為,無論是縱觀整個日本清酒世界,還是從獺祭清酒的釀造,再到獺祭的品牌塑造,都是那麼的「獨特」。要了解今日之獺祭,就要回到昨日之獺祭,讓我們從旭富士之死開始聊起。旭富士是什麼鬼?為啥要扯他?(眼光獨到)如何能做到「標新立異」呢?選用業界公認最好的酒米「山田錦」(酒米之王),只生產純米大吟醸清酒(最高級別),經過六年的不斷失敗,終於在1990年,獺祭誕生啦!
  • 學園偶像祭》五周年狂歡活動
    學園偶像祭》的不期而遇,開啟了一段奇蹟之旅。五年後,經過1826天的陪伴,希望之路承載著我們繼續前行。你每一次指尖在屏幕上的跳躍,都是對《Love Live! 學園偶像祭》最大的支持。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下一個五年,我們也能一同譜寫這些只屬於我們的回憶。《Love Live! 學園偶像祭》簡體字版轉眼間走過了五個春秋,即將迎來五周年紀念日!
  • 「野柳神明淨港文化祭」元宵節新登場
    摘要:如今,「野柳神明淨港文化祭」已與平溪天燈節並稱新北市兩大元宵節慶。神明淨港文化祭有四大宗教儀式,即淨海巡洋、漁獲滿倉、神明淨港、神明過火,其中後兩者被稱為「水裡來,火裡去」,是每年文化祭的大熱門。
  • 周祝文:定個日子祭軍魂,理之當然
    原標題:周祝文:定個日子祭軍魂,理之當然  人到中年,不知為什麼感情脆弱了。前陣子看一個電視節目,看得我眼淚直流。說的是在緬甸,抗日戰爭松山戰役中國犧牲軍人的公墓被毀,一個瞎了一隻眼的中國軍人負責看守戰友的墓,沒有誰給他發工資,他自己謀生存,沒有人陪他,他孤獨的生活,但是他忠實地守護著戰友的墓地。
  • 學園偶像祭》感謝祭重磅來襲!CP展福利全現
    魔都感謝祭Comicup17漫展即將來臨!學園偶像祭》上線一周年, 對於所有喜愛與支持LoveLive!的小夥伴們進行的真誠感謝!所以自然在此喜迎Comicup17之際,LoveLive!也要屆時與其一同粉墨登場,將這雙重喜悅分享給大家。
  • 又一個長腿司祭——《熱血司祭》
    電影《黑司祭們》的姜棟元,《鬼客》金材昱、《司祭》的延宇振,除了這幾個帥氣的司祭,這裡還有一個長腿司祭,金南佶。《熱血司祭》講述了司祭金海日(金南佶 飾)聯手檢察官樸京善(李荷妮 飾)和重案組刑警具大榮(金成均 飾)調查李神父死因,並與黑暗勢力做鬥爭的故事。
  • 學園偶像祭》慶典狂歡活動開啟
    學園偶像祭》玩家突破2500萬!同時遊戲4月20日舉辦了全新慶典狂歡活動,那麼活動內容有哪些?會給玩家帶來哪些福利呢?一起跟著小編來看看吧青春活力偶像魅力,舞動旋律動感激情!熱烈慶祝《LoveLive!學園偶像祭》全球玩家數量突破2500萬,同時國服人數也一舉超越400萬!為回饋新老粉絲玩家的厚愛,國服將於2016年4月20日特別舉辦獎勵豐厚的慶典狂歡活動!
  • 珍藏版 | 2019日本必去的五大夏日舞蹈祭
    每個城市夏日祭的風格各有不同,舞蹈主題祭更是受到大家的喜愛,點燃著眾多城市的熱情,讓大家感受到日本人熱情的一面,給人們留下深刻又美好的回憶。今天Macearth就幫大家總結2019年不得不去的5大日本夏日舞蹈祭,提前做好準備,好好去感受一番狂歡的感覺吧~據說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