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的民間習俗:祭白虎、打小人

2021-02-18 繁昌鄰裡


每年驚蟄這天,在廣東和香港,民間習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儀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祭白虎,止是非。(網絡圖片)

中國的民間傳説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到他的人則會在這一年內,常遭邪惡小人興波作浪,阻撓了自己的前程發展,致使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這天祭白虎。

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餵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説人是非。為方便人們祭祀,現在許多廟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壇。供祭祀的白虎雕像通常是齜牙張嘴。除了祭祀時用豬油塗抹白虎的嘴,讓它不能張口傷人之外,還用蛋餵食,飽食後的白虎就不會傷人了。按照傳統,應該用鴨蛋餵食白虎,但是有些地方鴨蛋難求,所以人們改用雞蛋祭祀。

打小人,驅趕黴運


打小人,趕黴運。(網絡圖片)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這些蛇、蟲、蚊、鼠就演化為小人的化身,而且人們打這些蟲、鼠、蛇等「小人」的活動,就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每年的驚蟄來臨,人們就會來到路邊,點著香燭,然後取出提前準備好的男女小人衣紙,這些小人衣紙剪成自認為的小人的形狀,並寫上小人的姓名、生辰和八字,再將紙老虎折成立體狀,以祭品拜祭;跟著就脫下鞋子,用鞋底拍打小人。拍打一頓後,再在小人的口舌上放上紙剪刀,意思是將小人舌頭剪傷,以令他不再搬弄是非。接著在小人肚子上放一把紙刀,意思是將小人的腹部剖開,挖出其黑心。之後再在小人腳上用紙鎖鏈鎖上,意思是不準小人四圍亂走。其後再用鞋子將其毒打,口中再念著一些化解小人的話語,如「打你個小人頭,等你有氣無得抖;打你只小人手,等你有手無得有;打你只小人腳,等你有腳無得走」,等等。最後,就用紙老虎壓著紙小人,連同小人衣紙用火點燃,並將五色豆擲向焚燒中的衣紙,整個儀式便結束了。

因此,在每年的驚蟄這一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著打小人咒語:「打你個小人頭……打你個小人眼,等你考試零雞蛋……」藉此來抒發內心的憤怒。

此外,有的地方人們也會準備貴人紙,將小人紙和貴人紙一起貼在牆上,貴人紙是頭上腳下,而小人紙則是頭下腳上地貼在貴人紙下,象徵著貴人將小人踏於腳下,加以束縛,不使其出來傷人。

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這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洩內心的不滿。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是為了祈求在新的一年內事事如意,沒有小人搞鬼。而被「打」的對象,主要是二奶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把引起病痛或糾紛的惡鬼、小人統統趕走,此後的一年裡便可以順順利利,不受小人的糾纏了。



相關焦點

  • 2018年驚蟄節氣怎樣打小人?
    的時候有很多的節日習俗,其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習俗,那就是打小人。  如何打小人?  驚蟄日拜白虎應用肥肥膩膩的豬肉、鴨蛋。首先堆塞虎像的血盆大口之中,將它餵飽,使其不得害人。打小人時用鞋子大力拍打紙紮小人,以免牛鬼蛇神坐大,搞風搞雨,宜化解兇煞。拜虎爺還有另外一個用意。若想財源順利,應用魷魚、豆腐以及雞蛋等祭拜品。每逢初七、十七、廿七日拜虎爺,可求得財源滾滾。過去人們祭過白虎,打過小人後,還要撒芝麻、綠豆和茶葉,表示把四方小人驅走。
  • 今天驚蟄,聽說大家都去香港鵝頸橋打小人
    如果你回答全是,那你可能需要打小人了。有人要問,什麼是打小人呢?又應該怎麼打,什麼時候打,去到哪裡打最好呢?別急,且聽才子慢慢道來。首先我們翻開今天的日曆,你會發現今天不僅是是學雷鋒日,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是的,今天的故事就得從驚蟄說起。驚蟄,古稱「啟蟄」。
  • 揭秘:去香港「打小人」是種什麼體驗?
    打小人時,老婆婆會燃點香燭、擺出木椅,築成一個小小的攤子,然後祭出剪紙白虎,拿出拖鞋來把小人打走!打小人的習俗早在盛唐時期已經流行,稱為「厭詛」或「厭勝」,是一種具詛咒作用的巫術,但現時純粹是一種民間習俗,用以宣洩內心的不滿。  《易經》繫辭下說:『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 24節氣專欄-驚蟄
    03驚蟄習俗1.祭白虎,化是非白虎為獸中之王,能驅邪,驅百害。古人每年在驚蟄日拜祭白虎,祈願驅百蟲,免受蟲害。同時,在十二生肖當中,有犯白虎煞和天狗煞的生肖,或覺得運氣不順,犯小人的人就會在驚蟄日,祭拜白虎,祈求一年平安順遂,驅除小人與病害。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 香港的神秘習俗"打小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體驗?
    打小人,都是由老婆婆負責的,她們打小人時口中念念有詞:「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打你個小人腳,打到你無鞋挽屐走!」*。想要親歷這種在港劇裡經常出現的場景?您可以到銅鑼灣的鵝頸橋底。這裡面對三岔路口,是最佳的「三煞位」,也是最理想的打小人地點。打小人時,老婆婆會燃點香燭、擺出木椅,築成一個小小的攤子,然後祭出剪紙白虎,拿出拖鞋來把小人打走!
  • 體驗港式習俗!銅鑼灣鵝頸橋下打小人,婆婆打了才知道問題大了!
    這裡面對三岔路口,是最佳的「三煞位」,也是最理想的打小人地點。打小人時,老婆婆會燃點香燭、擺出木椅,築成一個小小的攤子,然後祭出剪紙白虎,拿出拖鞋來把小人打走。雖然在現代社會下,習俗被視為迷信,但某程度上,「打小人」是甚具特色的民間風俗,反映香港對多元生活模式的高度包容性,同時也吸引了遊客的目光,名副其實「打」出名堂。
  • 香港系列專題二 銅鑼灣打小人
    有人會問,什麼是打小人呢?又應該怎麼打才對呢?別急,你不妨翻開農曆,便會發現在如今的春分到來之前,剛剛過去的是一個名叫「驚蟄」的節氣。而今天的故事,就得從驚蟄說起。驚蟄,古稱「啟蟄」。所謂蟄,是指動物入冬蟄伏土中,不飲不食的狀態,因此驚蟄便是上天以打雷驚醒冬眠動物的日子。
  • 傳統「破臺」儀式《祭白虎》
    開幕式上,大會舉行難得一見的神功戲《祭白虎》表演。「祭白虎」是傳統民間習俗,除了在驚蟄進行此儀式外,粵劇新臺搭成時,亦會上演「祭白虎」的神功戲,旨在闢邪以保演出順利。香港每年有多個民間傳統節慶會上演神功戲,戲班開演前有舉行「破臺」儀式的《祭白虎》表演。
  • 在香港如何打小人 ▌原來他們最恨同事、上司、二奶……
    灣仔鵝頸橋打小人是香港傳統風俗,剛過去的周末,更是打小人的最佳日子。每年農曆節氣「驚蟄」到灣仔鵝頸橋打小人,是部份港人傳統,打小人的隊伍大排長龍,多名警員到場維持秩序。有檔主表示客量是平日的10倍,市民普遍是打四方小人,望身體健康及遠離小人。
  • 年年過驚蟄,不知道原來驚蟄和英語會碰撞出這樣的火花!
    對於小朋友們來說,驚蟄這個節氣有一些陌生,我們知道的相關習俗可能也保持在「驚蟄要吃梨」,那麼今天小步就來給大家講一講關於驚蟄,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1.祭白虎(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white tiger)
  • 打你小人!
    其實,「打小人」作為一種巫術,至今仍然流傳民間,並在一些地區還廣受「歡迎」。多年前,我與福建老友同去香港觀光。老友拉我坐地鐵直奔銅鑼灣,本以為她想去商場掃貨,卻不料把我帶去了離灣仔不遠的某個神神秘秘的所在——鵝頸橋。我問老友意欲何為,她難掩滿臉興奮地講:「鵝頸橋可是『打小人』聖地!必須得試試!」「打小人」,是一種民間巫術,在廣東地區很流行。生
  • 打小人口訣表(完整版)你見過未?趕緊收藏
    1  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香港和珠三角的民間巫術,通過專門的儀祀來驅逐厄運,報復仇人。打小人已經被列入了香港第63號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人們可以公開祭祀和打小人,重要節日還有警察叔叔保駕護航呢。 據說24節氣中的驚蟄,是一年中最適合打小人的日子。傳聞這天的春雷會驚醒白虎出來作惡,而白虎又是「口舌是非之神」,所以要祭白虎趕走小人和惡鬼。演變到今天就是「打小人」的習俗。
  • 靈異傳說:香港習俗之打小人
    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香港、廣東民間的巫術儀祀。希望藉由此種巫術儀祀來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打小人的時間各地廟宇不一,最為盛行的日子是「驚蟄」,其它時間則有農曆每月初六、十六、廿六或曆書所記之「除日」。
  • 今日,驚蟄
    所以在這些地區,人們完全可以將初雷作為驚蟄節氣的標識。這雖然不是驚蟄的古意,但恰恰是對南方驚蟄物候正確的本地化訂正。而且驚蟄節氣祭雷神也正是南方一些地區的習俗,習俗的形成自然有它的氣候依據。人們喜歡雪,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瑞雪兆豐年」的天氣諺語,說明英雄所見略同。但並不是所有的雪都可以稱為瑞雪。對於節氣起源地區而言,氣候平均的終雪大多是在驚蟄時節。
  • 為什麼在現代社會,「打小人」這種巫術依舊流行?
    村長姓「餘」,能拆成「二」、「小」、「人」三個字,「伯父」諧音「白虎」,於是村民便一邊用草鞋拍打著白虎,一邊罵著小人,不滿情緒得到了疏解。▲一般情況下,「打小人」儀式必有老虎像,材質或紙或布,取「白虎」意也。民間故事聽聽即可,不過從中倒是能看出些道道。先說這「小人」吧。
  • 讀城 鵝頸橋下「打小人「,在香港原來這樣對付小三?
    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珠三角民間的巫術,始於盛唐,將可恨之人的名字寫在紙條上,拍打抽擊,最後徹底焚燒,意在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據說「驚蟄」時打小人的效果最好,這一天冬眠的動物睡醒,兇神之一的白虎開始覓食,小人也在驚蟄出口傷人,為求平安,驚蟄日要祭白虎、打小人,以求小人遠離自己。
  • 驚蟄至,春雷響.新的美好,新的希望
    祭白虎化是非中國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會遭遇小人、前程受阻、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拜祭用紙繪製的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祭雷神蒙鼓皮《周禮》有云:「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人們認為,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故有雷聲,因此人們也利用這個時機來祭雷神、蒙鼓皮。驚蟄吃梨
  • 驚蟄日,打小人丨香港一日
    香港銅鑼灣鵝頸橋底香菸繚繞、大排長龍,按照習俗,他們都在等著「打小人」。 「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香港、廣東珠江三角洲的民間儀祀,藉由驅逐 「小人」趕走黴運,祈求順遂。在東南亞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群體中,至今仍在流傳。
  • 五首詩詞言驚蟄與春雷
    歡迎大家來到閒耍堂,我是堂土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人們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古有許多諺語俗語與驚蟄有關。如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而在驚蟄這天又有許多民間習俗,如驚蟄節祭白虎化解是非;如驚蟄吃梨;如驚蟄蒙鼓皮;如驚蟄「打小人」驅趕黴運。既然是節氣節令,便定會有詩詞佳作。古時對於習俗是極看重的。每至重大節日或者節氣時,那一天吃什麼穿什麼做什麼都極有講究。
  • 「女鬼」復仇,驚蟄打小人,李碧華鬼魅系列改編,電影比原著精彩
    驚蟄打小人,一項由來已久的香港傳統習俗。驚蟄節氣之日,也叫白虎日,驚雷四起,萬物逢春,蛇蟲鼠蟻妖魔鬼怪都甦醒了,所以小人多作怪,在驚蟄當日,會出現很多老太太,手持鞋底板,在灣仔鵝頸橋下聚集打小人。「怪事」 電影開始於老戲骨邵音音飾演的朱婆婆,她平時以撿破爛為生,驚蟄這日便會出來擺攤,打一次小人少則50元,多則可以賺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