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作品·抗戰故事|抗聯女戰士李敏的風雪徵程

2021-01-11 文旅中國

《東北抗日聯軍》是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集賢縣委和八一電影製片廠、黑龍江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出品,由李文岐執導的抗戰題材電視劇。該劇講述了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東北,東北人民奮起反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對日鬥爭的故事。劇中抗日英雄李梅的原型,即東北抗聯老戰士李敏,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最早提出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光輝歷史由8年改為14年並納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的建議。2018年7月,李敏去世。近日,記者走訪了李敏的後人,聆聽了在血與火的鬥爭中,這位抗聯女戰士的英勇事跡,深刻體會到抗戰精神的不朽和偉大。

李敏

抗聯女戰士李敏的風雪徵程

8月26日,記者一邁進東北抗聯老戰士李敏的故居,就被濃鬱的紅色文化氛圍所感染。「白山黑水徵途遠,碧野紅旗日月長」「鏖戰山關外,溪水伴風餐。古松擎寒月,高枕石頭眠」「將身赴國難,高節動鬼神。死生置度外,山水識忠魂」……上百塊由抗聯老英雄、李敏的丈夫、黑龍江省原省長陳雷所創作的石刻作品遍布整個院落,每塊石刻作品都彰顯著濃濃的家國情懷,讓人肅然起敬。

陳雷、李敏的長子陳曉東熱情地接待了記者,又贈送了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風雪徵程——東北抗日聯軍戰士李敏回憶錄》。隨後,談及母親當年的抗日故事,陳曉東神採奕奕,一下打開了話匣子。

2014年,李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贈書

講述人:陳曉東

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中抗日英雄李梅原型、東北抗聯老戰士李敏的長子

兒童團撒傳單宣傳抗日

抗戰時期的兒童團 圖片來自網絡

我的母親李敏是朝鮮族,1924年生人。她童年時期即接受共產主義思想教育,12歲參加東北抗日聯軍,1939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的抗戰歲月裡,她參加過鍋盔山、大旗杆、雙鴨山煤礦等的多場戰鬥;曾多次臨危不懼,冒死搶救落難戰友;曾爬冰臥雪吃過草根和樹皮;曾和黨內不堅定分子及叛徒做過堅決的鬥爭。為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母親和抗聯將士一道,英勇抗擊日寇,以堅毅和忠誠為祖國奉獻了青春和熱血。

李敏在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鞍山街的黑龍江省東北抗日聯軍歷史文化研究會宣講抗聯精神。

宣傳抗日,讓群眾看到希望,是抗日鬥爭的一項重要內容。1935年秋,為了推動抗日宣傳,我的母親當時雖然只有11歲,是安邦河區抗日救國兒童團的團員,接到散發抗日單的任務後,她在蘿蔔窖裡點上獾子油燈夜以繼日地趕印傳單,印好後到雙鴨山地區的集賢鎮、沙崗、福利屯、蘇家甸等地散發。

農曆十一月的一天下午,母親和兒童團員們搭上我姥爺李石遠趕的牛車進了集賢鎮。到了鎮裡,母親從西到東走了一個來回仔細地觀察,天寒地凍,西北風嗖嗖地刮著,路上行人稀少,時機不錯,便兩人一組,一人刷糨糊,一人貼傳單,母親和張雲峰搭手。

貼到十字路口北側時,突然見到兩個日本兵順胡同拐了出來,他倆馬上裝成閒逛的樣子東張西望,兩個日本兵看是倆小孩也沒在意就走了過去。他們又開始貼,不知是母親貼的地方不合適,還是因為糨糊凍了,傳單沒貼住,沒等她回身就從牆上掉下來了。她剛想撿起來,一轉頭看到從北大營那頭過來好幾個當兵的,母親立刻蹲了下去,寬大的棉襖蓋住了地上的傳單,她一動不動地蹲了半天,等他們走過去很遠,才站了起來,找到刷糨糊的地方,開始重新貼,可糨糊都凍上了。她往牆上吐了幾口唾沫,用小手按著傳單,總算是粘上了。母親剛貼完,從南頭妓院方向又來了幾個兵,母親以為是剛才那夥兵又折回來了,趕緊離開那裡,跑到了東邊的糧棧。這麼又耽擱又躲藏,母親和張雲峰走散了。

沒有了夥伴,沒有糨糊,沒法再貼了。「咋辦啊?還有好些傳單呢,乾脆撒傳單吧。」機靈的母親沿路撒開了。遇到有的店鋪和住家大門有縫,就把傳單從門縫塞進去,就這樣,從糧棧到買賣街撒了一路。

第二天,集賢鎮全城轟動了:「昨天夜裡抗日軍進城了,城裡到處貼滿了傳單……」「抗日軍興許已經攻佔了全城……」 聽到議論,母親和兒童團員們特別開心,沒想到竟做了這樣一件驚天動地、抗日救國的大事啊!

第一次經歷真槍實彈的戰鬥

東北抗日聯軍騎兵部隊(資料照片)

有一次,部隊組建了背糧小隊到山外背糧。集合時,母親拎著面袋子站到了隊伍裡。

「小李子,你不用去了,你背不動。」負責人張處長說。

「張處長,昨晚的動員會上你不是說,除了傷病員都有背糧的義務嗎?你說了,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母親爭辯成功。

背糧小隊順河踏冰前進,走到了山彎處開始爬山,到了山頂就地休息。天黑後接到信號的小隊迅速下山,那夜沒有月亮,天很黑,借著雪地的反光,大家艱難地行走在山邊的林子裡,走了一個多小時才來到一處河套邊的柳樹叢中,看到了已經卸在那裡的糧食,這是地方組織衝破生死線送過來的。

大家分別往背篼裡裝糧食,母親先給馬司務長抻口袋,等他裝完,再往自己的面袋子裡裝了四十來斤小米。看了母親的米袋子,馬司務長說裝太多了,只給留下一半。

在回營的路上,母親感到十分光榮和自豪,高興得想唱歌。雖然背得不多,但也為抗日盡了一份力,覺得自己長大了,這才像一名真正的抗聯戰士。

李敏戎裝照

為了安全,背糧隊分成了兩夥,張處長一夥用馬爬犁拉上沒背完的糧食從河套走,李排長和馬司務長領著一伙人步行上山。上山前要越過落滿積雪的草甸子,那些凹凸不平的塔頭墩子動不動就絆大家的腳,也不知道絆倒了多少次,好不容易走出這草甸子,大夥開始爬山了。

山路更難走,山高坡陡,再加上身背糧食,真是步步都吃勁兒。大夥三步兩歇、十分艱難地爬到了山頂。山頂上有塊叫猴石砬子的巖石,其下方有一塊平地,看看東方已冒亮,帶隊的李排長決定就在那裡生火熬粥打尖了。

大家剛喝完粥,崗哨來報河套方向有馬隊追來。李排長斷定那是敵人,當即派李元海班長帶幾個人到西山頭埋伏,其餘的人就地做戰鬥準備。過了一會兒,馬隊過來了,果然是敵人的騎兵部隊。等敵人進入了卡子口,李排長一聲令下,兩個山頭同時開了火。敵人還擊大約20分鐘,槍聲很密集,戰鬥很激烈,敵人摸不清這邊的底,不敢戀戰,扔掉一匹馬、丟下一具屍體跑了。

這是母親第一次經歷真槍實彈的戰鬥。

一場特殊的婚禮

北滿臨時省委擴大會議於1937年6月末召開,會議期間,有兩對戀人在大山裡舉行了別開生面的婚禮。

有一天,在被服廠工作的母親拎著兜子順河邊採起了山菜,竟然發現了戰友李桂蘭和吳玉光在河邊的一棵大樹下正竊竊私語。前幾天,母親曾經見過於保合和李在德也在一起悄悄地說話。母親躲著他們回到營地,向被服廠負責人裴大姐匯報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裴大姐特別高興:「好極啦!真是雙喜臨門!」

經過請示和領導批准後,被服廠的同志們在裴大姐的指揮下開始了準備工作。她們用各種山花編成花冠裝扮了新娘,騰出了女同志住的兩個帳篷做新房,還為婚宴準備了各種野菜和替代喜酒的樺樹汁。

當晚霞映紅天邊的時候,一場特殊的婚禮開始了。第一對的新郎官於保合是24歲的滿族青年,當時任抗聯三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他的新娘李在德是21歲的朝鮮族姑娘,任六軍被服廠黨小組長。第二對的新郎官吳玉光是26歲的朝鮮族青年,當時任抗聯六軍四師政治部主任,新娘子李桂蘭是19歲的漢族姑娘。

兩對戎馬倥傯喜結良緣的新婚伴侶身著戎裝、胸戴山花,神採奕奕,他們在遠離鄉裡的深山營地舉行簡樸的婚禮,真是別開生面,讓所有的人永生難忘。

婚禮上徐文斌、許亨植、黃成植等同志情不自禁地用朝鮮語唱起了「那嘎扎那嘎扎」(前進吧!前進吧!)並跳起了舞,張壽籛、趙尚志、周保中等同志不會跳,但也隨著節奏使勁拍手助興,氣氛十分熱烈。這場特殊的婚禮持續到了半夜,大家真是痛痛快快地熱鬧了一場。

第二天一大早,伴著浩亮河水譁譁東流,於保合坐在河邊畫了一幅畫。他畫了難忘的兩個洞房、被服廠和河對岸張世臣和李師傅住的小小草房,還有河水、樺樹林和白雲……

當於保合的畫被拿到會場時,大家都說畫得逼真、富有詩意。裴大姐把畫交給母親:「小李子,請你把於保合同志的這幅畫一定保存好。」

婚禮的第二天,首長們都出發了,兩位新郎也隨他們一起奔向了戰場。

後來,在多年的南徵北戰、槍林彈雨中,母親一直保存著那幅難忘的畫。

1993年,母親離休後組建了黑龍江省東北抗聯精神宣傳隊,宣傳隊深入鄉鎮村屯、田間地頭、社區廣場、軍營警營校園、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力宣講東北抗聯歷史,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好評。

圖1:1984年8月16日,李敏(右四)等人在鶴北林業局梧桐林場於趙尚志將軍殉國地立碑。

圖2:李敏在根據地遺址講述東北抗戰故事。

圖3:2015年8月1日,李敏在東北抗聯博物館基本陳列開放儀式上致辭。

自2002年起,母親多次向全國政協及中央有關部門提出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光輝歷史由8年改為14年並納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的建議。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春天,一個振奮的消息傳來——「抗戰十四年」被正式寫入教科書,將東北抗聯的抗戰歷程納入全民族抗戰的歷史體系之中。2018年7月,母親逝世,我想她是含笑離開的。

記者:張建友

責編:李揚

相關焦點

  • 東北抗聯歌曲雲展播
    這首《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是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於1936年7月抗聯第一路軍成立之後創作。歌詞豪邁雄壯,充分表達了抗聯第一路軍指戰員的心聲,鼓舞著廣大抗聯幹部、戰士把部隊建成克敵制勝的革命鐵軍,在抗日戰爭中奮勇殺敵,完成民族解放神聖的任務。   「爭自由,誓抗戰。效馬援,裹屍還。看拼鬥疆場,軍威赫顯。」
  • 抗戰大片《天道王》在京舉辦發布會 爆燃史詩弘揚抗聯精神
    ,《天道王》以東北抗日聯軍為史料,以中國抗日戰役中以少勝多最著名一次戰役——「烈士山戰役」為淵源,主要講述了抗戰時期,東北深山獵人奮起抗日救國,為掩護東北抗聯總部撤退,頑強狙擊日軍,譜寫驚天動地抗日史詩的故事。
  • 「光影裡的抗戰」——紅色經典影片告訴我們的故事
    白山黑水 抗聯故事「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這是迴蕩在那塊黑土地上悲鬱沉重的一首哀歌。1931年到1945年的白山黑水間,湧現出趙一曼、楊靖宇這樣的英雄,迴響著「八女投江」的絕唱,抗聯英雄們的壯烈事跡激蕩著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愛國情懷。
  • 紅色經典影片《中華女兒》告訴我們的故事
    這部由顏一煙編劇、凌子風與翟強聯合導演、東北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黑白故事片,是新中國第一部抗日題材影片,也是新中國首部獲國際電影大獎的作品。電影《中華女兒》源於劇本《八女投江》,「八女投江」源於一段悲壯的抗戰史實。據史義軍考證,最早記錄這一史實的,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
  • 《天道王》在京舉辦發布會 爆燃史詩弘揚抗聯精神
    抗戰片呼和平 《天道王》獵豺狼作為一部熱血昂揚,展現愛國情懷的抗戰題材大片,《天道王》以東北抗日聯軍為史料,以中國抗日戰役中以少勝多最著名一次戰役——「烈士山戰役」為淵源,主要講述了抗戰時期,東北深山獵人奮起抗日救國,為掩護東北抗聯總部撤退,頑強狙擊日軍,譜寫驚天動地抗日史詩的故事。
  •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聯精神」碾盤山下鑄忠魂 英雄雕塑氣若虹
    2020年10月16日,寶清縣愛英雄協會東北抗聯英雄雕塑群像落成揭幕儀式在五九七吉祥山上隆重舉行。 十月的驕陽照耀著北國豐收的盛景,濃鬱的秋色。14年的風雪嚴霜砥礪了抗聯將士的錚錚鐵骨;14年的艱苦卓絕凝聚成頑強不屈的抗戰精神;14年沙場鏖戰湧現出無數英雄豪傑;14年悲壯苦難,化做共和國今日的輝煌。 在這片灑滿抗聯烈士鮮血的大地上孕育了無數的英雄;在逶迤碾盤山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 《涼生》中的最美媽媽徐梵溪變身抗聯女戰士,分外霸氣!
    近日,由著名導演劉俊傑執導,匯集鍾漢良、孫怡,馬天宇等眾多實力派演員主演的都市情感劇《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正在湖南衛視熱播中,該劇講述了程天佑、涼生、姜生三個人之間千迴百轉,橫跨二十年時光的愛與守護、深情與陪伴的故事
  • 楊澤花:家鄉的抗聯故事
    作者其人楊澤花,女,1972年出生,黑龍江寶泉嶺農場職工。北大荒作協會員。子曰詩詞會員。蘿北詩協會員。愛好文學,作品散見於北大荒日報、北大荒文化,象山詩詞,言志詩詞等報刊雜誌與各大公眾平臺。家鄉的抗聯故事我的家坐落在穆稜縣下城子鎮朝陽村,往東翻過一座山是懸羊砬子抗聯密營,往西翻過一座山是古榆樹抗聯密營。小時候的我經常跟著父母跑山挖野菜,撿蘑菇。
  • 反戰大片《天道王》致敬抗聯英雄  十二獵戶上演壯烈史詩!
    致敬英雄先烈,弘揚抗聯精神。由馮鵬任總策劃、白雪公主任製片人、苑本立任總導演的戰爭電影《天道王》於5月22日在滬舉辦主題為「戰爭、生命、和平」的全國首映禮,廉倢、胡雙全、朱洪霖、田曉文,主題曲演唱者關遲等影片主創演員出席活動,現場與觀眾分享了該片創作歷程和拍攝故事。開國中將丁秋生之女丁寧虹,開國少將之子陶瑞,《天道王》出品人白雪公主,出品方訾慶彬,陽光新視界董事長夏雄等嘉賓出席了發布會。
  • 抗戰片《天道王》羊城發布會落幕 銘記歷史弘揚紅色文化!
    黃正會長在致辭中坦言影片致敬父輩英雄,展現了父輩們的戰鬥故事,全力還原了東北抗聯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場景。他被影片宏大的戰爭場面所震撼,也為戰鬥英雄們的犧牲戳心落淚。,東北深山獵人奮起抗日救國,為掩護東北抗聯總部撤退,頑強狙擊日軍,譜寫驚天動地抗日史詩的故事。
  • 歷史上的紅色娘子軍:真敢打,真能打!500多天中戰鬥50多次
    她們的故事,是藝術作品中的經典。1961年,電影《紅色娘子軍》一經上映就風靡全國;1964年誕生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至今仍是中央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當電影《紅色娘子軍》創下全中國8億人口有6億人觀看的盛況時,健在的大多數娘子軍戰士,還在瓊島的家鄉過著最普通的農婦生活。時至今日,所有的娘子軍戰士都已離開人世。關於她們的歷史細節和英雄事跡,鮮少有年輕人說得上來,而對娘子軍無中生有的污衊、對作品中反派形象的所謂「洗白」,卻吸引了一些人的「獵奇」眼光。
  • 抗戰中女戰士穿絲襪、用駁殼槍衝鋒是真的嗎?老兵:別被電影騙了
    值得一提的是,14年抗戰期間,日本控制西方向我國出口軍火,但卻沒有禁止駁殼槍,這也是我國廣泛使用駁殼槍的原因之一。據了解,軍閥馮玉祥曾用駁殼槍裝備過一個手槍旅,每人配備兩把駁殼槍和一把大刀;抗日時期,不少中國搶手甚至佩戴有兩把以上的駁殼槍,由於駁殼槍被我國槍手廣泛使用,我國戰士也想出了一個不僅能夠解決槍口上跳,還能將它轉化成全自動速射的方法。
  • 東北抗聯傘訓故事多,最大53、最小13,周保中帶傷參訓遇險情
    望著機艙外浩渺的大地,第一次跳傘的人都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周保中也不例外,但他是領導,戰士的眼睛看著自己,所以他毫不遲疑地第一個跳了出去。開傘、操縱、落地,甚至都沒有跌倒,一次完美的傘降讓蘇軍教官豎起了大拇指。抗聯的傘降訓練是與當時和蘇方商定的主要任務分不開的,即抗聯要進行敵後偵察與破襲。
  • 中紀委點名「抗戰雷劇」《雷霆戰將》:抗戰作品須對歷史對未來負責
    11月18日,中紀委網站就電視劇《雷霆戰將》引發輿論批評被下架一事,發表題為《觀察 | 抗戰作品須對歷史對未來負責》的文章。1937年9月,八路軍在平型關阻擋日軍攻勢,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一次成功伏擊戰,取得平型關大捷。圖為八路軍115師戰士在平型關公路兩側伏擊日軍。
  • 《天道王》重現抗聯忠魂,無濾鏡還原氣壯山河的小孤山阻擊戰
    這部影片聚焦1938年3月發生於黑龍江的12烈士山戰役,以凝重悲愴又不失地域風情的敘事,對原型事件進行了適度改編,講述了以李把頭為首的一群獵戶在國難當頭挺身而出,拿起獵槍與敵人周旋,成長為成熟的抗聯戰士
  • 紀錄片 | 抗戰女兵回憶中日「最後一戰」
    這首東北抗日聯軍的軍歌,是當年抗聯西徵戰鬥歲月的寫照。李敏今年已經91歲了。當年她是抗聯隊伍中年紀最小的女兵之一,那時她才十三歲。1995年,俄羅斯政府授予李敏朱可夫勳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章。日本關東軍1938年的冬天,派了大批的隊伍圍剿東北抗聯的後方基地 李敏老人講述的那段歲月,是東北抗聯艱苦抗戰的真實寫照。
  • 抗戰作品須對歷史對未來負責
    「一些經典的抗戰劇為什麼經久不衰?很重要的一條是,它們非常鮮明地表現了那群人在抗戰中的精神狀態。細節和橋段觀眾會忘記,但人物呈現出來的感人精神,觀眾不會忘記。」劉和平說。1984年,首部抗戰題材電視連續劇《夜幕下的哈爾濱》熱播,講述的就是「九一八」事變後,地下黨與日寇英勇鬥爭的故事。之後,《鐵道遊擊隊》《敵後武工隊》等作品也是聚焦革命隊伍艱苦卓絕、勇敢頑強的鬥爭精神。
  • 紅色作品·抗戰故事 | 「敵後武工隊」最後的老兵——賈正喜
    那次戰鬥中,我們這個班是梯子組,5班、6班上梯子後,我們4班也上去了,大梯子經不住3個班的戰士,就從中間折了,戰士們都摔了下來。這時敵人從上邊扔手榴彈,有一個手榴彈落在地上半天也不炸,我就去看,一看壞了,正冒火呢!我趕緊躲,「轟」的一聲炸了,我這顆門牙就沒有了,當時我也顧不上,只顧往上衝。戰鬥結束後,我們班都以為我被炸死了。就這麼著,我成了「沒牙顆兒」。
  • 為什麼「八年抗戰」會變成十四年
    「八年抗戰」的說法已持續七十餘年,現在突然被「十四年抗戰」所取代,一夜之間成為中小學教材所尊奉的標準話語。據稱促成此改變的契機,是抗聯老戰士、黑龍江省原副主席李敏輾轉提交給全國兩會的建議。由此似可推測,李敏的初衷首先是將抗聯歷史計入中國波瀾壯闊的抗戰史。但由八年向十四年的轉變,可能超出李敏意料外的一個後果是,它在根本上重新定義了「抗戰」。文 | 韓福東(騰訊·大家專欄作家)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大家」(ID:ipress),轉載已獲授權,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東北抗聯下轄11個軍,1938年,一個軍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很多關於八路軍、新四軍的故事。今天,我們聊聊另一支抗戰武裝力量,那就是東北抗日聯軍,簡稱為抗聯。認真的說,抗聯也是解放軍的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