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聯傘訓故事多,最大53、最小13,周保中帶傷參訓遇險情

2020-12-22 bing者觀察

跳傘?可見的史料記載中,中國人民軍隊軍事建設史上,東北抗日聯軍可謂第一支受過空降兵訓練的部隊。

1941年7月26日,哈巴羅夫斯克蘇聯空軍機場,一排安東諾夫2型單引擎雙翼運輸機已經發動起來,淡藍的青煙隨著發動機的怒吼飄散在機場上空。

一批黃皮膚、黑眼珠的中國人,穿著蘇式的跳傘服,列隊準備登機。這是撤退到蘇聯境內的抗聯部隊組織開展的第三次高空跳傘訓練,時任抗聯總指揮的周保中也加入到這次訓練的行列中。

周保中腿部受過槍傷,一顆子彈嵌進了腓骨和脛骨之間,在沒有麻藥和消毒的情況下,自行用鉗子拔出。醫生擔心他的腿承受不住跳傘著陸時的衝擊,但周保中堅持要求參加跳傘訓練,特別是出現跳傘事故後恐懼情緒彌散的時候。

安東諾夫2型運輸機因為造價低、安全性高、低空低速性能好的特點,在二戰期間是蘇聯數量最多的運輸機。周保中登上的是第八號飛機,機艙很狹小,除了教官,只能乘坐七八個人。

飛機進入預定降落場,升到一千米高度,艙門打開。望著機艙外浩渺的大地,第一次跳傘的人都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周保中也不例外,但他是領導,戰士的眼睛看著自己,所以他毫不遲疑地第一個跳了出去。開傘、操縱、落地,甚至都沒有跌倒,一次完美的傘降讓蘇軍教官豎起了大拇指。

抗聯的傘降訓練是與當時和蘇方商定的主要任務分不開的,即抗聯要進行敵後偵察與破襲。

在趙尚志犧牲的那次行動中,除了預定炸毀鐵路樞紐和發電廠外,還有在興安嶺的深山中開闢空降場的任務,由於日軍改北進計劃為南下計劃,所以這些都沒用上。

當然,抗聯的跳傘訓練和蘇軍傘兵的不太一樣,一開始就把他們定位為敵後作戰的特種部隊,一切訓練自然都貼近殘酷的陷於重圍的作戰模式來安排。

訓練跳傘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課目,是要求每個人認真掌握降落傘的摺疊和包裝的每一道程序。蘇軍教官再三強調,如果包傘出了問題,那就是自殺。疊傘時由本人和一名助理共同完成,教官在一旁監督和驗收。不合格者堅決重來,決不含糊。誰疊的傘誰用,這是空降兵的基本法則。

跳傘動作從陸地開始,到傘塔上訓練要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北野營沒有跳傘設施,蘇軍就把抗聯戰士們用卡車送到城裡進行訓練。

北方的風大,當時的跳傘塔大約50米高,外沿有盤旋的鐵梯,登上搖搖晃晃的塔頂,就聽見塔吱吱作響,好像隨時都會垮掉,很多人的腿都軟了。最要命的是,你在準備跳傘的時候,親眼看見你前面的戰友跳下去後傘沒有打開,活蹦亂跳的人變成地面上一攤模糊的血肉。有兩個男隊員因畏葸不前受到了嚴重警告處分。

反而是女隊員們積極性很高。老幼婦女齊上陣,這也是抗聯跳傘訓練的特點。

初次跳傘年齡最大的戰士53歲,要擱現在這不算什麼,人家老布希不是80多歲還跳傘嗎?但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不過是40多歲,53歲的戰士帶著全副裝備、彈藥、給養跳傘,還要參加戰鬥,可謂絕無僅有的。

抗聯參加傘訓的最小的戰士13歲,現在13歲的孩子誰敢讓他跳傘?

抗聯指戰員身上帶病的很多,在東北那麼惡劣的環境下爬冰臥雪,沒有病才怪。像馮仲雲、周保中這些歲數稍大點的,不算負過的傷,心肺、血壓情況都不太好。馮仲雲第一次跳傘體檢就被刷了下來,第二次才矇混過關,終於跳傘成功。周保中也是這樣。第一次接觸跳傘,很多抗聯戰士都心存疑慮,惶恐不安,周保中帶頭參加跳傘訓練,無言的行動給大家做了榜樣。

至於傷殘的人就更多了,經過這麼多年的槍林彈雨,哪個人身上都有幾處傷疤。真正致殘不能參加戰鬥的,都被送到蘇聯集體農莊裡參加農業生產,其他不影響打槍和行軍的,都不算傷殘。陳雷在庫楚河血戰中手腕的動脈被打斷,回到蘇聯做了血管嫁接手術,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去醫院住院,新來的護士姑娘摸不到他的脈搏,卻看見他喘氣、眨眼睛,嚇了一大跳。

最奇葩的是竟然還有孕婦參加了跳傘。

張壽籛的夫人金伯文當時懷有三個月的身孕,覺得自己是領導的家屬更應該帶頭,就向醫生隱瞞了這個情況,並參加了跳傘。跳傘著陸的巨大衝擊,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大出血,先兆性流產,險些死掉。還好後來孩子大人都保下來了。

跳傘的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訓練中,不光是抗聯戰士出現傷亡,甚至一位示範跳傘的蘇聯教官也因為傘具事故摔死了。1945年東北光復的時候,八十八旅投入實戰時,李銘順小組四個人,其中有一個就因為傘具事故,一槍沒開就犧牲了。

1941年8月4日,周保中在自己的第六次跳傘中也發生了事故。跳傘的前一天,是個星期天,黨委開了一整天的會,研究討論野營建設中的問題和組織紀律問題,爭論很熱烈,甚至有些火藥味,周保中徹夜未眠。轉天早上隨部隊趕赴機場參加傘訓時,教官見他萎靡不振的樣子,就過來問他要不要取消這次跳傘,周保中堅持說自己完全沒有問題。當周保中抱緊雙腿跳出機艙的那一刻,他發現出事了!他拉開牽引傘的拉環,沒有看到主傘被打開,急速下墜產生的風在他耳邊呼呼直響。他沒有猶豫,又拉開胸前備用傘的拉環,備用傘順利打開了,可讓他沒想到的是,不知什麼原因,剛才沒有打開的主傘也被打開了,備用傘未完全打開就擠進了主傘裡,而主傘也因為備用傘的原因,並未完全張開。此時距離地面只有400米了,下面的傘降指揮員也發現了險情,通知救護隊待命。周保中雖然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但他處變不驚,馬上抽出傘兵刀割斷了備用傘的傘繩,並夾緊雙腿。即使是這樣,他的著陸速度也是超過正常很多的,落地的一剎那,他感覺自己的腿一陣刺痛,他就勢向前屈膝滾倒。後來教官說,如果他沒有這個下意識的保護動作,也許腿就折掉了。

危險性更高的是低空開傘訓練。

抗聯這支部隊的性質決定了他們是插入敵人心臟的尖刀,隱蔽、突然是他們的法寶,人沒落地就被敵人發現了,還談什麼突然呢?所以蘇方安排了有針對性的低空開傘訓練,即傘兵從高空離機,自由墜落到低空後再開傘,以減少滯空時間,而用高空來隱蔽飛機發動機的聲音。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當時傘降的裝備不像現在這樣先進,很多時候是靠傘降員的經驗決定開傘的時機。開傘早了,達不到低空開傘的目的;開傘晚了,墜落的速度很快,開傘困難,即使沒有直接摔到地面,也會因為衝擊力過大讓傘降人員受傷。

第一次跳傘的十二名女戰士名單不可考,第二次跳傘的女戰士名單如下:

政治指導員王一知(周保中夫人),排長金昌玉(朝鮮族),班長王玉環(崔庸健夫人)、李素貞,隊員李敏(朝鮮族)、金玉順 (朝鮮族)、金伯文(朝鮮族,張壽籛夫人)、莊鳳(劉鐵石夫人)、柳明玉(朝鮮族)、鄭萬金(朝鮮族)、邢德範、趙素貞、胡秀珍、金玉坤(隋德勝夫人)、徐雲卿、李桂香、金順姬(朝鮮族)、張景淑 (朝鮮族)、樸景玉(朝鮮族)、李英淑(朝鮮族)。

跳傘,只是他們的訓練內容之一。據統計,從1940年到八十八旅成軍以後,抗聯戰士先後進行過十七個項目的訓練。

相關焦點

  • 楊澤花:家鄉的抗聯故事
    家鄉的抗聯故事我的家坐落在穆稜縣下城子鎮朝陽村,往東翻過一座山是懸羊砬子抗聯密營,往西翻過一座山是古榆樹抗聯密營。小時候的我經常跟著父母跑山挖野菜,撿蘑菇。山上依山縱橫的壕溝是蘑菇和野菜最多的地方。春秋兩季前來跑山的人絡繹不絕。
  • 民族記憶:尋找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在佳木斯的抗戰故事
    蘇軍不得不考慮準備兩線作戰,而偵察日軍部署、動向,就成為遠東蘇軍的當務之急,當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要求派小部隊返回東北時,蘇軍表示贊同,並要求抗聯擔負起對日軍偵察的任務。  (二)  抗聯小部隊的偵察重點是日偽軍的駐軍兵力部署、軍事建築、道路交通、通信聯絡等情況,重點偵察區域是57個戰略要點。
  • 東北抗聯神槍手多,連長只有一隻眼睛,兩百米內野獸露頭準跑不掉
    與興安軍這樣一支兇蠻而彪悍的軍隊對陣的,是抗聯五軍三師八團一連的十六名戰士。本來一連的戰士們是作為前哨部隊,把守在大頂子山北慢坡山腳下的哨卡,因為距離他們身後30多裡的高山密林中,有抗聯第二路軍的總部機關以及五軍的密營。
  • 史義軍:從王效明、王一知的文章《我們所知道的周保中同志》說起——兼談周保中日記的被篡改
    、王一知兩位東北抗聯老戰士。周保中到前方總指揮部後,即和胡澤民等黨員建立了黨支部,……」一個周保中任總參議的時間能出6月、7月、8月三個時間,到底以那個為準呢?另外,我查閱周保中的很多文字,沒有看到關於李延祿推薦周保中到救國軍任職的記載。《我們所知道的周保中》第7頁說:「1938年12月至1939年3月,是抗聯二路軍的鬥爭最殘酷、最尖銳的四個月。
  • 東北抗聯歌曲雲展播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東北烈士紀念館推出「戰火中的旋律——東北抗聯歌曲雲展播」,激昂的歌聲、慷慨的歌詞,不僅述說著那段悲壯與輝煌的歷史,更奏響了時代最強音。   讓東北抗聯歌曲在新時代嘹亮迴響   東北抗日聯軍不僅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武裝部隊,同時也很注重政治、文化教育和宣傳工作。
  •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聯精神」碾盤山下鑄忠魂 英雄雕塑氣若虹
    2020年10月16日,寶清縣愛英雄協會東北抗聯英雄雕塑群像落成揭幕儀式在五九七吉祥山上隆重舉行。 十月的驕陽照耀著北國豐收的盛景,濃鬱的秋色。14年的風雪嚴霜砥礪了抗聯將士的錚錚鐵骨;14年的艱苦卓絕凝聚成頑強不屈的抗戰精神;14年沙場鏖戰湧現出無數英雄豪傑;14年悲壯苦難,化做共和國今日的輝煌。 在這片灑滿抗聯烈士鮮血的大地上孕育了無數的英雄;在逶迤碾盤山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 「沒有責任心當不了傘訓教員!」謝謝您,給了我們最溫暖的愛!
    他就是我們的傘訓教員:王伯運。「自己與空降兵有緣。當兵第一站就是空降兵,戎馬生涯三十年、輾轉多地最後還是一名空降兵。具有「責任心、愛心和耐心」是王教員作為一名傘訓教員、一名跳傘員的守護者、一名空降新生力量的引路人,數十年如一日所堅持奉行的最基礎穩固的原則!
  • 第三對兒東北抗日賢伉儷
    2、高俊鳳,東北抗日義勇軍副總司令,1940年殉國,三批名錄,15人,很多都是後來東北抗日聯軍的中流砥柱,其他還有活到抗戰後,建國後的還有:周保中(東北抗聯第5軍軍長,救國軍職務:總參議)李延祿(抗聯第4軍軍長,救國軍職務:連長)李荊璞(報號平南洋、東北抗聯第5軍1師師長,救國軍職務:連長)李成林(中共松江省委書記,
  • 這部劇取材於真人真事,再現東北抗聯艱苦卓絕的戰鬥歷程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祁琦「14年抗戰」概念正式提出後,首部正面描寫東北抗聯故事的電視劇《第一聲槍響》,將於9月20日起每日19:30登陸廣東衛視「活力劇場」。該劇由黃文利執導,朱泳騰、王新軍等主演,講述了一群東北抗聯戰士及英勇的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日本侵略者鬥智鬥勇,最終完成革命使命的故事。
  • 電視劇《東北抗聯》首映式今天上午在瀋陽舉行
    新華網瀋陽9月2日電(於新超宋海燕)一部反映「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抗戰歷史的電視劇《東北抗聯》,今天上午在瀋陽舉行了首映式。  這部22集的電視連續劇,描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以楊靖宇等人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抗日救國的故事,它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東北人民14年抗日鬥爭歷史題材的電視劇.  遼寧省委書記聞世震說,今年是「九·一八」事變七十周年。
  • 韓戰系列(一)東北孤局
    韓戰是現代東亞歷史上,尤其是中國現代歷史上最具話題性和影響力的一次地區戰爭。周保中中共到達陝北後,曾經嘗試建立和東北的聯繫。1938年11月2日,中共吉東書記、抗聯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向中央報告,東北的遊擊運動已經面臨「敗退和解體的危機」,請求中央的指示。
  • 紅色經典影片《中華女兒》告訴我們的故事
    這部由顏一煙編劇、凌子風與翟強聯合導演、東北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黑白故事片,是新中國第一部抗日題材影片,也是新中國首部獲國際電影大獎的作品。電影《中華女兒》源於劇本《八女投江》,「八女投江」源於一段悲壯的抗戰史實。據史義軍考證,最早記錄這一史實的,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
  • 王宜田:抗聯戰友心目中的楊靖宇——紀念楊靖宇將軍誕辰116周年
    據傳他姓馬,也有人說他姓王,當年40多歲,5尺3、4寸,不太高(中等身材),身體較瘦,瓜子臉還沾點四方,白臉皮、大眼睛、高鼻梁、口音輕、河南口音。春秋穿繳獲日本呢服經過改裝的衣服。夏天常穿綠色單軍裝,頭戴草帽,冬天好穿青色棉衣,外披黃呢子大衣,隨身帶一支匣槍」。[5]曾擔任東北抗聯一軍政治部副股長的梅鳳歧回憶說:「楊司令是細高挑、大高個子、大眼睛、吊眼梢子。」
  • 1985年,偶然發現秘密USA電臺,周保中夫人查看後滿眼熱淚
    東北烈士紀念館中收藏著一部上面標有「USA」字樣的老舊無線數傳電臺,生鏽的零件和破損的配套密碼本能看出它所歷經的漫長歲月。1985年時,黑龍江省一個小縣城的一個工人在山上採松茸時,在一個被石頭覆蓋、背風朝陽的石頭縫裡發現了這部有著「USA」字樣的電臺,還在這部電臺邊上發現了一本學生字典,上面寫著「樸英山」的名字。
  • 東北抗聯條件艱苦,治療傷員多用土方子,建國後惹醫生感慨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講的是,東北抗聯時期,救傷員用土方子醫治傷員的事跡。東北抗聯,其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餘部、東北反日遊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最早、堅持抗日時間最長、條件最為艱苦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
  • 抗聯總司令趙尚志遭叛徒殺害,頭顱下落不明,69年後在長春發現
    劉鳳陽,曾擔任抗聯三軍十四團團長,伊春軍政學校教官,是東北抗聯一名傳奇人物。這個留著一撮小鬍子的青年軍官能講一口流利的日語,化裝日軍無論從外形還是口音上都極難分辨,故此即便抗聯最困難的時期,劉鳳陽依然可以在日軍的重圍中出入自如,如入無人之境。
  • 東北抗聯下轄11個軍,1938年,一個軍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很多關於八路軍、新四軍的故事。今天,我們聊聊另一支抗戰武裝力量,那就是東北抗日聯軍,簡稱為抗聯。認真的說,抗聯也是解放軍的組成部分之一。
  • 東北抗日三傑,趙尚志一生坎坷,兩次被捕入獄入獄幸運逃脫
    文/馮玄一 提起東北三省的抗日事業,東北抗聯是繞不開的,而東北抗聯的三位主要領導人,人稱東北抗日三傑,是東北抗日大業的主要領導人。這三個人分別是楊靖宇、趙尚志和周保中。楊靖宇於1940年2月不幸犧牲。趙尚志也於1942年2月犧牲。只有周保中活著看到日本關東軍潰敗,日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