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3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上世紀80年代,是個浪漫的年代,也是可以用詩歌換一頓飯的年代。
1
1974年,羅大佑將余光中的散文《鄉愁四韻》詩歌化,如果把它看作是羅大佑的初表達,那麼1979年的《戀曲1980》,則是他的亮劍之舉。
《戀曲三部曲》中,大眾更熟悉的是《戀曲1990》。音樂聲響起,難忘的舊時光,成了無數人心頭的白月光。
曾經有一對臺灣情侶去南非旅行,乘坐計程車時,司機邊開車邊哼唱著一段旋律。司機對情侶說:「這是我媽媽生前最喜歡的歌。1993年,我和媽媽在剛果的一家中餐廳裡聽到這首歌,媽媽非常喜歡,老闆就送了她一盤磁帶。」
母親去世後,磁帶丟失了,每當司機想起媽媽,就會唱這首歌,卻始終不知道歌名叫什麼。每次載客遇到中國人就會哼一段,然後問:「你們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嗎?」
直到遇到這對情侶,他們告訴司機:「這首歌叫《戀曲1990》,寫這首歌的人叫羅大佑。」
烏溜溜的黑眼珠 和你的笑臉
怎麼也難忘記你 容顏的轉變
輕飄飄的舊時光 就這麼溜走
轉頭回去看看時 已匆匆數年
司機淚流滿面:「歌裡唱的那個漂亮女人,一定就是我媽媽。」
羅大佑參與《流淌的歌聲》第二季錄製
2
寫出《戀曲三部曲》《光陰的故事》的羅大佑,20多歲就被貼上了「經典懷舊」「民謠歌手」的標籤,曲中的「光陰」就是青春的符號。
《流淌的歌聲》第二季羅大佑個人形象片
上世紀90年代,民謠界增添了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字:老狼、樸樹、鄭鈞、許巍、葉蓓等,他們都將羅大佑視作一座不可翻越的大山。
回憶起羅大佑對民謠發展的影響,有人說,「羅大佑和崔健一樣,都是不可逾越的,是他倆讓我們明白了,流行音樂不僅可以談小情小愛,還可以表達譏諷和憤怒,他們把華語音樂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裡面有句歌詞:「你刻在牆上的字依然清晰,從那時候起,就沒人能擦去。」這些字,就是羅大佑的歌詞。
從民謠到搖滾,A面的羅大佑是觀察幽微,體察人情的詩人;B面的羅大佑是針砭時弊,振聾發聵的良醫。當民謠不能很好地傳達他的理念,搖滾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在人們胸腔錘下一擊重拳。
3
羅大佑的《之乎者也》以搖滾的形式,承載了思想內涵和文化使命,在流行音樂和現實社會之間找到了一個契合點,《鹿港小鎮》的誕生則更接地氣。因一次洗車時的閒聊,羅大佑得知替他洗車的小夥來自鹿港小鎮,有了觸動,回頭便創作了這首反映現實的搖滾樂。
同樣是反映現實,1986年創作的《東方之珠》,卻是用更柔和雋永的曲調,將香港比喻為戀人,贊詠她迷人的風採,也對她許下不變的諾言: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
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過去、現在、未來,羅大佑的歌曲始終在歲月洗禮下,透露著難以抑制的激情。強烈的感情和超凡脫俗的音樂風格,讓歷史輪迴有了新的解讀途徑。
上世紀不以唱功的好賴評判一首歌的價值,嗓音也不是判斷一個歌手的重要標準。可以聽到伍佰粗糲地唱出最柔的調;可以聽到李宗盛滄桑地演繹傷感的情;也可以看到黃沾、徐克、羅大佑用天然無雕飾的對談腔調,抒發豪氣幹雲、逍遙磅礴的《滄海一聲笑》。
那些激蕩人心的歌曲,從磁帶、CD到手機播放,變化的是載體,不變的是情感流淌、經典傳承的濃度。
本周五21:10廣東衛視,由東鵬特飲冠名的《流淌的歌聲》第二季,「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邀你一同追憶似水年華。
統籌/陳文龍 撰稿/徐澍初、車雅靜
原標題:《被視作不可逾越的高山,羅大佑究竟有什麼魅力?》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