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這三十年

2021-02-21 聶作平的黑紙白字

作平按:前幾天偶見新浪微博上,一個名為羅大佑歌友會的帳號以拍照的方式轉發了此文。此文寫於2012年。當時,羅大佑全國巡演,贊助方為郎酒集團旗下之新郎酒。受贊助方之約,與李兄春林一起,策劃、編輯、出版了一本《羅大佑完全手冊》。此文即該書內容之一,原題為《代表歷史,不如創造歷史:羅大佑這三十年》。


  我是用音符來表達我對生命的觀點的,我所有的情感和觀點都在音符裡。

                 ――羅大佑

  聽他的歌,我們的年代得到救贖。

             ——陳文茜

逝去的時光如同吸水的海綿,它忠實而刻板地吸收浸泡它的液體,不論這液體裡收納了多少雜質和不潔。它的任務只是吸納並收藏。30年的時光是一塊巨大的海綿,它將從這人世之間吸收些什麼呢?對不同的人來說,答案千差萬別。但對作為歌者的羅大佑來說,答案卻只有一個,那就是代表歷史,不如創造歷史。當30載錦瑟年華彈指而過,羅大佑業已走過了一條鋪滿荊棘也鋪滿桂冠的絢彩之路。

2012年這個炎熱的夏季,當羅大佑挾30年之威名重出江湖,拉開他在中國內地五大城市巡演的序幕時,註定,他將再一次讓我們為他,也為我們自己而重啟記憶的大門。當我們透過記憶的門牆回頭張望,李太白那句詩將是最到位的註腳: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1982年,一個28歲的年輕人剛從醫科大學畢業不久,在臺北的一家醫院的放射科做醫生。在他看過的體檢片子中,「有一個人叫謝長廷,有一個人叫陳水扁」。只不過,就像這個年輕的醫生一樣,那時候謝、陳二人還不像後來那樣家喻戶曉。

這個年輕人出生於一個醫學世家,父親是醫生,母親是護士,姐姐是藥劑師,哥哥是牛津大學心臟醫學博士。順理成章,這個年輕人也進了醫學院,準備像父兄那樣懸壺濟世。但比較意外的是,也許是因為家裡一向都有著濃重的音樂氣氛――父親在這個年輕人只有6歲時,就為他們三姐弟買了兩臺鋼琴――其中一臺鋼琴後來賣給了潘越雲――並請了鋼琴教師。

這種源自童年的薰陶,讓這個年輕人對音樂有著近乎瘋狂的熱愛。就在這個年輕人打算像父母希望的那樣,做一個優秀的醫生時,他卻出版了他的第一張唱片。作為一個專輯,這張唱片收錄了這個年輕人創作並演唱的十首歌。這第一張唱片的名字很另類:《之乎者也》。

這個年輕人就是羅大佑。

在處女輯的文案中,羅大佑夫子自道地寫道:「這一趟音樂的路,走得好辛苦。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嚴肅與通俗間,我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過來的。」作為一個沒有受過科班訓練的音樂人,羅大佑的所有摸索都源於自身的靈感、才華和不懈的努力。許多音樂人的處女輯常常是粗糙的,不為人重的,當初,出版《之乎者也》的唱片公司也沒有對這張唱片抱多大期望。

但意想不到的是,這張唱片甫一出籠,立即受到廣泛關注,並引發了一場論戰--就像臺灣樂評人馬世芳說的那樣「媒體掀起了羅大佑是洪水猛獸還是時代良心的論戰。」

對這場論戰,羅大佑完全不曾預料。這個置身於暴風眼中央的年輕人,反對者認為他的歌是顛覆傳統的洪水猛獸,支持者則認為他的歌是解剖社會的手術刀,是時代的良知。幾乎就在一夜之間,羅大佑被戴上了「青年時代的先知兼代言人」的桂冠。

時隔30年,當我們再次聆聽《之乎者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儘管它是羅大佑初出茅廬的作品,但其中的大多數歌曲,卻都經受住了時光的感驗。毫無疑問,它們是能夠在人類音樂史上留存得下去的作品。換言之,再過30年乃至300年,如果人類繼續存在,《之乎者也》中那些曾長久感動過我們的歌曲,必將繼續感動我們的後代。

《之乎者也》中最重要、最廣為流傳的當數打頭的《鹿港小鎮》。這是一首瀰漫著幻滅與傷感的歌。據說羅大佑創作此歌時,並沒有去過鹿港,他把童年時生活過的宜蘭當作模特。在他借題發揮的這座「鹿港小鎮」,他通過一個當年匆匆忙忙離開家鄉的年輕人的憤怒和質疑,表達出了家園不再的荒蕪與心痛。

上世紀80年代,正是臺灣由農業社會向工商社會轉型的嬗變期,這個工商化的進程如此迅猛,以至於身處其中的大多數人完全沒有必要的心理準備。在這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之前,舊的傳統被打破,新的秩序卻沒有建立。掙扎、不滿和永恆的鄉愁便成了那個向來自家鄉的先生打聽故園消息的年輕人內心深處持續的痛。30年後,當一海之隔的此岸也因急速的工商化而讓人生出「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的感嘆時,鹿港小鎮便成為那回不去歸不了的精神家園的象徵。

也許正是《鹿港小鎮》所傳達出的對當下社會的憤怒質疑和猛烈批判,羅大佑從一出道之始就被評論家定位為解剖社會的手術刀。但同樣是在創作這張最初的專輯之時,羅大佑還創作了另一些柔情的、唯美的作品――這似乎是一種象徵和暗示,後來的羅大佑,或者說我們現在所看到聽到的全部的羅大佑,正是由這種看似對立的、矛盾的兩面構成:一方面,他決絕無情,尖銳直率,一方面,他溫情四溢,落寞感傷。

在羅大佑早期作品中,與《鹿港小鎮》相映成趣的是羅大佑的處女作《閃亮的日子》。這一作品完成於他的大學時代,卻至今長久地感動著我們。那種青春的憂鬱如同蔓延的春草,在荒涼的「鹿港小鎮」之上,帶給我們一絲溫暖和希望。人,畢竟是要讓自己活得更美好的。而《閃亮的日子》之外,《光陰的故事》所蘊含的對前塵往事的追憶與撫摸,《戀曲1980》的殘酷和警醒,以及那首更加廣為人知的《童年》,它們既是羅大佑為華語樂壇捧出的最初的寶貝,也是羅大佑籍以開創一個流行音樂新世代的秘密武器。

在《之乎者也》之後,職業醫生兼業餘歌手羅大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接連推出兩張唱片,這就是《未來的主人翁》和《家》。加上《之乎者也》,這是三枚突如其來的炸彈,在原本一片沉寂或者說一片鶯歌軟語,充斥著鄧麗君以及甜美的校園歌曲的臺灣樂壇,引發了一場巨大的地震。羅大佑著黑衣戴墨鏡的形象如此孤高,叛逆,與其說是歌手,不如說是鬥士。他如同一頭闖進了磁器店的野牛,顛覆了脆弱的傳統。

是故,多年以後,論者認為,「羅大佑把臺灣的流行音樂從『天真』帶向了『世故』,走出『校園』而真正走向『現實』。洗刷了『校園民歌』時代的學生腔和文藝腔,把流行歌曲引入了現代化和都市化。」羅大佑這三張專輯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其規模之大,延續之久,整個臺灣流行音樂史乃至整個華語樂壇可謂前無古人。

於是,隨著時光的遷延,人們開始慢慢意識到,流行音樂史上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這就是羅大佑時代。由羅大佑開創的這個時代,第一次讓原本難以登上藝術大雅之堂的流行音樂,擁有了空前的底氣。因為羅大佑的流行音樂,它的實質其實是詩化的語言和犀利的思想。通過羅大佑,人們終於意識到,原以為風花雪月的流行歌曲,其實也可以負載豐富厚重的形而上意義。

「我確實是演唱會上那個最孤獨的人」。多年以後,羅大佑如此總結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唱會。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唱會舉行於1983和1984年――那是一次跨年演唱會。在羅大佑的這場演唱會之前,偌大的臺灣,還沒有歌手以個人身份舉辦過大型演唱會。沒有任何規例可循,就意味著必須得靠自己的靈光和創意。這庶幾也是一種暗示。它暗示了羅大佑30年努力耕耘的實質:代表歷史,不如創造歷史。

這次成功舉辦的個人演唱會的副產品,是羅大佑的第四張專輯,那就是《青春舞曲》。這是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張演唱會實況專輯,收錄了羅大佑11首作品。現在看來,這次演唱會和這張專輯,更像是羅大佑對前期創作的一個小小的總結。因為,當這張專輯出版時,他離開了生活多年的臺灣,遠赴大洋東岸的美國。

羅大佑離開臺灣,一個原因是他雖已在音樂上功成名就,卻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到底是做一個醫生還是一個歌手,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明天會更好》被政治利用。

在羅大佑作品中,《明天會更好》因其創作背景和遭遇而顯得非常獨特。1985年,是臺灣光復――即臺灣結束日本殖民統治――40周年,次年則是世界和平年。為此,以羅大佑為首的一批藝人商定,模仿前一年索馬利亞發生嚴重饑荒時,美國歌手組成USA For Africa並推出合唱歌曲《We Are The World》的方式,製作一首公益歌曲。

於是,這首由羅大佑作曲,羅大佑、張大春、許乃勝、李壽全、邱復生、張艾嘉、詹宏志等人共同作詞,陳志遠編曲,羅大佑、張艾嘉、李壽全出面邀集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60位華人歌手共同錄唱的公益歌曲甫一推出,即獲得華語世界的一致認同。

不料,在當年底的大選中,國民黨打出的標語是「要一個更好的明天」。以至於這首歌淪為競選工具。儘管這種狀況是羅大佑始料不及的。但「政治利用」的責難卻鋪天蓋地般落到他的頭上。羅大佑後來回憶說,「當時,黨外的人批評我被國民黨利用,批評我變節跑過去幫國民黨;國民黨的人又覺得,我寫出這樣的歌不倫不類。兩邊都不是人。」義憤和委屈之下,羅大佑遠走美國。

在紐約,一直在醫生和歌手之間遊移不定的羅大佑,一度打算放棄音樂,全心全意做一名醫生。他積極複習,打算報考醫生執照,臨床醫學考過了,基礎醫學還沒考。「後來跟各種人接觸多了,覺得搞藝術還是很好,比較踏實,是我自己喜歡的。」多年後,羅大佑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如是說。

喜歡音樂的羅大佑的父親,一直反對羅大佑以音樂為職業,這位老先生的理由是:「如果你幹醫生,你還可以一方面搞音樂,但如果你幹音樂這一行,是不可能一邊做醫生的。」

紐約之行,用羅大佑的話說,他是被父親押上飛機的。父親要他仔細思考,到底將來該做什麼。但就是父親這次旨在讓他從音樂回歸醫學的美國之行,卻讓羅大佑下定了和音樂相伴一輩子的決心。1987年4月,羅大佑給父母寫了一封長達11頁的信,「感謝你們對我作為一個醫生的栽培」,但是,他選擇不做醫生,而是專心做音樂,「那麼多醫生裡,不需要多一個羅大佑;但在音樂上,我還有很多發展空間」。「你們要相信我,我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1987年,羅大佑在紐約獲頒「亞洲最傑出藝人獎」後離開美國,定居香港。無論港臺還是大陸,上世紀80年代末都是一個世事變幻不定,思想卻鋒芒畢露的時代。從美國華麗轉身到香港的羅大佑在數年的沉寂與徘徊後,推出了他的新專輯《愛人同志》。如同《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一樣,《愛人同志》再次震驚樂壇,並創下了迄今為止羅大佑唱片銷量的最高記錄:53萬張。

這一數字在大陸樂壇,似乎並不是一個多麼驕人的業績,但要知道,羅大佑當時面對的,僅僅是彈丸之地的香港和臺灣。更要知道的是,53萬張正版唱片之外,十倍甚至百倍的是盜版唱片和樂迷的翻錄。如此聲勢浩大的影響之下,《愛人同志》迅速達到了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火爆。

作為單曲的《愛人同志》,它表達出的是羅大佑不妥協不屈服的批判精神,是與《之乎者也》、《現象七十二變》一脈相承的,有著相同的胎跡和烙印。愛人和同志本是大陸幾十年來的流行詞彙,羅大佑不無反諷的運用,與其說是對文·革的嘲弄和控訴,不如說是在折射一個「怎麼分也分不清左右還向前看」的「批判鬥爭的世界裡」,對一種相依為命的「讓我相信你的忠貞」的愛情的渴望和守護。

收錄在《愛人同志》專輯中的,為更多人所喜愛的當數《你的樣子》。「我聽到傳來的誰的聲音,像那夢裡嗚咽中的小河,我看到遠去的誰的步伐,遮住告別時哀傷的眼神」;指向岐義複雜的羅式長句,變幻不定的意象閃回,以及優美動人的旋律,使得《你的樣子》毫無懸念地定格為經典,羅大佑創造的經典。

如果說羅大佑是一方遼闊的高原,那麼《你的樣子》就是其中一座險峻的,難以逾越的山峰。同一專輯中,《戀曲1990》大概是KTV裡羅大佑所有作品中點唱率最高的。有一個說法是,由於這首歌在香港婦孺皆知,幾乎達到了人人能唱的地步,是故被當地人戲稱為國歌。

《戀曲1990》是羅大佑為杜琪峯執導,張艾嘉主演的電影《阿郎的故事》創作的主題歌。或許,它要表達的到底是愛的寂寞還是愛的追悔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三首戀曲中承上啟下的一首,《戀曲1990》已經從《戀曲1980》的激憤與殘酷走向了繁華事散後的冷靜與感傷。看得出,羅大佑本人對這首歌也十分喜歡。一個例證是,在創作這首歌10多年後的「倒扁運動」中,身穿紅衫的羅大佑來到現場舞臺,深情地演唱了這首《戀曲1990》,臺下的施明德一時間清淚盈盈。

1988年,羅大佑在香港成立音樂工廠,這標誌著他從單槍匹馬式的獨鬥,轉型到了有團隊作後盾的陣地戰。從早期的青年時代的先知兼代言人,到後來的華語音樂教父,公眾對羅大佑定位的變化,也許潛在地說明了一點:那就是與以往的所有音樂人都不同,羅大佑企圖以音樂――聲音的、歌詞的音樂――構建一個屬於他的精神王國。

因此羅大佑是博大的,同時也是兼容的。正如他早期的《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和《家》被人們視作黑色時期三部曲一樣,到香港定居後數年內,羅大佑接連推出的另外三張專輯――《皇后大道東》、《原鄉》和《首都》,則被樂評人歸結為羅大佑中國三部曲。

在這新三部曲裡,羅大佑以縱橫捭闔之手法,高瞻遠矚之視野,對兩岸三地的命運與現實,前途和歷史進行了一次次深刻而富於廣度的打量。就像評論者認定的那樣,「一個鋪陳民族命運的史詩企圖,在三張原本各處一隅的專輯之間,巍然聳立起來。」

三張專輯中,直接反思香港命運的《東方之珠》最為普羅大眾所喜愛,說它「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大約不會為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我們所熟知的「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這顆《東方之珠》之前,還曾有過另外兩顆《東方之珠》。

其一是1981年由甄妮演唱,顧嘉輝作曲、鄭國江作詞的《東方之珠》;其二是1986年由羅大佑作曲,鄭國江作詞的《東方之珠》。比較三顆《東方之珠》,我們不難發現,真正稱得上經典的只有收錄進《皇后大道東》的屬於羅大佑個人的《東方之珠》。

在《皇后大道東》的製作人的話中,羅大佑別有衷腸地寫道「住在這裡,我覺得像個掮客一樣,做著一宗歷史與未來之間的最大買賣。」。他在回憶創作《東方之珠》的背景時交待說,「1986年,我從紐約來香港,擔任一個音樂比賽的嘉賓。我發現香港正在面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一個事情叫『七一』,我覺得這是人類歷史上很大的一個事情,一個人一輩子可能都不會碰到一次。那段時間,我在香港寫了《東方之珠》,連詞帶曲,沒記錯的話,是1986年的9月到11月。」

《皇后大道東》和《東方之珠》都很容易讓人想起《亞細亞的孤兒》,這其間的確有一種草灰蛇線的傳承。傷心人別有懷抱,羅大佑的歌曲之所以深刻,有時,就在於我們能從中解讀出一個時代的變遷。

羅大佑自認這三張專輯是一次大規模的實驗,至於成果是否能讓大家都高興,其實不是他最在意的。依他的看法,這種工作若不持續累積個五年十年,根本不可能沉澱出真正的意義,那麼,我們惟一要做的,就是靜靜等待歷史將要作出的判斷。

當《戀曲1980》和《戀曲1990》次第問世,並將海量的人群感動得涕泅縱橫時,人們忍不住要猜想的是,什麼時候,羅大佑才會推出《戀曲2000》呢?從歌名所涉的時間間隔來說,這三首歌應當相距十年,也就是在它們的真實時間到來之時再新鮮出爐。但藝術不同於生活的真實,1994年底,在距這個世紀的結束還有六年的時候,同時也是距上一張專輯《愛人同志》的發行已有六年的時候,羅大佑的又一張專輯《戀曲2000》出版了。

《戀曲2000》是《愛人同志》出版六年以來,羅大佑第一次暫時放棄群體合作的方式,獨自完成所有詞曲創作和演唱的作品;也是六年來第一張完全用國語演唱的專輯。臺灣的兩位年輕的樂評人認為,「作品的私密性和濃重的個人色彩,使羅大佑在詮釋這些歌曲時投入了更多的感情。」唱片的製作方則在文案中寫道:「百年一個世紀,六年一闕戀曲,羅大佑全心監製最新專輯。承襲以往獨特風格,揭發在平凡人生裡,終究也難以安寧的無奈。」

如果說這張收錄羅大佑10首作品的專輯中,不論是《上海之夜》和《臺北紅玫瑰》對現代大都市欲望與生存的追問,還是《五十塊錢》承續《現象七十二變》和《之乎者也》的對社會問題的反諷,嚴格說來,並沒有超越羅大佑以往的高度的話,那麼作為專輯名的《戀曲2000》則以讓人震撼的力度、高度、廣度、深度,又一次成功地實現了自我超越。

假如說《戀曲1980》是憤怒的,充滿生機和鬥志的,《戀曲1990》是柔情的,瀰漫傷感和傷痛的,那麼《戀曲2000》就是博大的,寬容的和沉重的。

與前兩首戀曲相比,《戀曲2000》無疑是真正意義上的黃鐘大呂,它需要反覆的聆聽與思考,方能聽出歌者內心的悸動與掙扎。有人說羅大佑的作品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流行歌曲通俗流暢的概念,涉及面廣、表達深刻,最重要的是注入了一種具有永恆意義的精神。如果要舉出一個例證的話,我以為最佳例證就是《戀曲2000》。

如同空谷足音一樣,在「遠攀入雲層裡的喜馬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峽」的餘音漸漸熄滅之後,羅大佑似乎也跟著淡出了公眾視線。一直到將近六年後的2002年,羅大佑才開始在內地舉行一系列演唱會。有一個段子說,央視的幾位著名主持人,結伴去看羅大佑演唱會。事後,人們說其中一個主持人,羅大佑唱得如何?主持人想了半天才回答說,我不知道。――因為我們都在自己唱。

這個段子說明,羅大佑的歌曲已經如此水乳交融式地深入人心。對那些聽著羅大佑的歌成長的歌迷來說,羅大佑意味著昨天,意味著成長的傷痛和羞澀,同時也意味著曾經的理想之舟如何在現實的海洋中左衝右突,尋找著可供自己停泊的港灣。

2002年12月31日晚22點23分,北京首都體育館,在一曲萬眾合唱的《光陰的故事》之後,羅大佑繞場奔跑一周,離開舞臺。臺下,還沉浸在追憶之中的觀眾一浪接一浪地高喊:「大佑留下!」但羅大佑沒有留下,他留下的只是一個緩緩的離去的背影。

如果從專輯《戀曲2000》的問世算起的話,公眾也許不曾意料到的是,居然要隔上整整10年時光,羅大佑才會推出他的新作《美麗島》。與其他專輯相比,這張收錄16首作品的《美麗島》,似乎更加關注現實,關注社會。可以看出,羅大佑對他的故鄉臺灣的感情更加複雜,更加難以描摹。但一如既往的炙熱情懷與融合更多曲風的表現手法,都顯示出這位早就功成名就的音樂達人此時對於音樂語言的駕輕就熟。他往自己的音樂殿堂上再加了一塊磚。

聽著羅大佑長大的至少已有兩代人,而且可以斷言的是,他還將繼續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和再下一代。作為一個歌手,一個音樂人,一輩子倘若能夠寫出一首《鹿港小鎮》,或是《你的樣子》,或是《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或是《戀曲1980》,或是《追夢人》,就已經死而無憾了;但就像要集上帝的萬千寵愛於一身,作一個造物的恩寵那樣,那麼多的優秀作品居然都出自這個叫羅大佑的黑衣人之手。上帝創造這種奇蹟,難道是為了讓我們有理由驚呼和景仰嗎?

華語樂壇的另一個大佬李宗盛在談到羅大佑時說:「我覺得從羅大佑之後,就沒有看到有人再做同樣的事。」其實在羅大佑之前,同樣也沒有人做過那樣的事。從這種意義上講,羅大佑是不可複製的。在羅大佑之後,再也不會有另一個羅大佑了。羅大佑同時也是不可超越了,他曾經抵達的高峰,後來的音樂人只能高山仰止。

相關焦點

  • 這首羅大佑為三毛寫的歌,傳唱三十年成無人超越的經典!
    所以,當陌生的你來到小樓的娛樂世界稍做停留的時候,也許,我們的靈魂在這一瞬間會有偶然相遇時碰撞的欣悅和驚喜。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記得這首《追夢人》,當年羅大佑為紀念突然離世的三毛,在這首《青春無悔》裡加進四句:」讓流浪的足跡在荒漠裡寫下永久的回憶飄去飄來的筆跡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語前塵後世輪迴中誰在聲音裡徘徊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終難解的關懷一生都在流浪的三毛,一生都在追尋夢想的三毛。
  • 這首羅大佑最討厭的歌,為何歷經35年而不衰
    這一傳統,還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追溯到1985年誕生的第一首華語公益歌曲。這首歌曲,曾是華語樂壇教父羅大佑的嘔心瀝血之作,卻也讓他傷透了心,直接導致羅大佑離開臺灣,遠走他鄉。1984年,衣索比亞大饑荒造成數百萬人死亡,震驚全球,被報導為「地球上最接近地獄的地方」。
  • 羅大佑總結三十年電影音樂之路 稱不好意思當"教父"
    原標題:羅大佑:不好意思當「教父」,壓力很大   1991年 《棋王》 導演:嚴浩/徐克   片頭曲《愛人同志》、插曲《不變的結局》   1991年 《雙鐲》 導演:黃玉珊   主題曲《似是故人來》,詞:林夕詞 演唱:梅豔芳   與林夕合作,通常都是先有旋律的。
  • 在羅大佑的歌裡,讀懂一個時代
    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這一趟音樂之路,走得好辛苦1982年,一張與臺灣主流音樂市場格格不入的專輯《之乎者也》震驚了整個樂壇。羅大佑為電影《滾滾紅塵》創作同名主題曲不同於一般的電影插曲,羅大佑的作品,絕不是依附於電影的存在。相反,這些作品,使得電影的主題得以升華,內涵得以提升,比電影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即使是在二三十年後的今天,新一代的年輕人可能沒有看過這些電影,當歌曲的旋律響起,也總有人會唱那麼幾句。
  • 羅大佑的這一首佳作,被世人埋沒了整整26年!
    羅大佑像極一個古典文人,既能作出激昂的戰鬥檄文,充滿「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氣勢,又有不少「花褪殘紅青杏小」式的雅致小品,將流行音樂作成了一種文化。」伍佰說:「羅大佑太猛了,我聽了他的音樂,才發現這輩子,我不可能當羅大佑。」
  • 羅大佑 大佑音樂
    越過三十年音樂創作生涯的羅大佑依然在前行,以一種自我梳理和自我回歸的形態。針織衫、羊毛外套 all from Loro Piana楔子《周末畫報》曾經設立一個「不可能的對話」欄目,大意是邀請嘉賓對話一位已經過時或虛構的人物。
  • 羅大佑:告別的年代
    羅大佑當時以一個醫藥學院學生的身份,進入自己的青春期和臺灣的民歌時代。這八年是他音樂生命中最純真最浪漫的時期,風格洗鍊清幽,旋律簡單親切,文詞精雅深遠。動蕩的局勢對青春的羅大佑影響不大,他只專注於對自己音樂創作能力的驚喜。像1974年寫的處女作《歌》(徐志摩譯詞)中洋溢的是死亡帶來的安逸與永恆。
  • 羅大佑的「戀曲2100」寫給未來的情歌
    繼2007年以「縱貫線」之名登上成都舞臺之後,音樂教父羅大佑決定於今年7月16日召開全新的個人演唱會,名為「戀曲2100」,這也是羅大佑三十年來第一次在成都召開個唱。從《戀曲1980》、《戀曲1990》、《戀曲2000》起,戀曲系列一直是羅大佑作品中一脈傳承的經典之作。據稱,羅大佑特別找來和他相識多年的好友、著名詞作家李焯雄討論,共同構思、商討並譜寫了關於「戀曲2100」的演唱會方向。《戀曲2100演唱會》以羅大佑正字標記的《戀曲》為題。
  • 羅大佑哪是江郎才盡,他是浪子回頭
    許多人都說,羅大佑變了,他不似從前那般尖銳、直白、先鋒,而是變得溫暖、世俗、快樂了。回溯到1984年,在第一張《家》的專輯封面上,30歲的羅大佑獨自一人站在暗色的背景裡,滿屏是形單影隻的落寞。2、1998年父親去世,這對羅大佑打擊很大,也逼迫他開始重觀生死。
  • 羅大佑最初的《之乎者也》
    來聽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那是1983年,這是最初的羅大佑,醫學院的青年羅大佑,接受過美國搖滾運動的羅大佑。在這張專輯裡,他寫出了與世面上的音樂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不像校園民歌那麼舒緩清新,不像鄧麗君那麼纏綿悱惻,不像臺灣本土民謠那麼悲情迷失,而是帶出了搖滾般的質問。
  • 重聽《鹿港小鎮》:三十年之間家與鄉
    就說說當年聽過的,那些年最愛的一首歌吧!《鹿港小鎮》大概是在大學二年級,1988年,也就是三十年前。用視覺化的唱詞,羅大佑把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通過小鎮青年在城市中的彷徨生活,與小鎮的物理變化聯繫在了一起。三十年前聽,只能懂得他唱出的一半——"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還有"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因為對於身在大陸而言,沒有霓虹燈的鹿港更接近我們的現實。
  • 羅大佑,我們在工體等了40年……
    他的風格與他的閱歷變化有關,也與社會環境有關,他的作品裡總是存在很多理性與感性融合後的思維特點,這也是為什麼羅大佑的音樂之所以深刻而又不失溫暖的原因,就像那個年代一樣不會被替代。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起初不經意的你和少年不經事的我紅塵中的情緣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語的膠著想是人世間的錯或前世流傳的因果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他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
  • 就是這首被寫進了大學教材的歌,奠定了羅大佑在華語音樂的地位!
    1971年,17歲的羅大佑考上了中國醫藥學院,但是為了喜愛的音樂他不惜撕掉了錄取通知書,又回到學校讀書,在補習的這一年裡,他又遇到了幾個愛好音樂的小夥伴,於是,組隊成立了「洛克斯合唱團」。在那些日子裡,他和樂隊一起忙著到處去表演,雖然這與父母的期許背道而馳,但這絲毫不影響羅大佑要在音樂之路上堅持走下去的決心。
  • 老了才聽懂羅大佑,每一句都是人生
    羅大佑曾說過,任何情歌都有它背後的感人故事,每張面孔背後都有動人的事。在羅大佑的多首歌曲中,最少不了的,就是對感情的思考與揣摩,那深刻的寓意,令人多年後再次重聽,都依然很有感觸 。1.《戀曲1980》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戀曲1980》是羅大佑為大學的學姊所創作的歌曲,寫歌那年是 1979 年,我還沒出生,他則是個正在為愛情所苦的 20 幾歲小夥子。
  • 64歲的羅大佑,曾比16歲時的你還叛逆
    這把年紀還拼命上通告?」去年這個時候,有朋友問羅大佑。 2017年7月底,羅大佑發行了第八張個人專輯《家III》。此後一個多月裡,他不厭其煩地接受採訪、上節目、做宣傳,「是出道三十多年來最配合的一次」。 娶妻生子後,64歲的羅大佑終於表現出了常見於普通中年人的平和。有人說,繞了一大圈之後,這個當年離家的叛逆年輕人,浪子泊岸了。
  • 羅大佑內地巡演發布會震撼召開!光陰列車滿載情懷見證大師歸來
    滿載羅大佑三十餘年對音樂的信仰和執著的音樂列車,代表著羅大佑音樂精神的延續;火車也是人們遷徙和漂泊的主要交通方式,映照著羅大佑當年離鄉漂泊探尋音樂人生的傳奇經歷,呼應演唱會的主題「當年離家的年輕人」。羅大佑也在火車頭前拍照留念。
  • 高曉松贊羅大佑:他是我心中神一樣的存在
    就是羅大佑的歌詞。這個宿舍只要有一個文藝青年,牆上就會有羅大佑的歌詞。羅大佑對我們這一代人有重大的影響,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對臺灣的影響。這也成為我們當前這些音樂人的最重要的一座燈塔,有羅大佑這座明亮的燈塔指明道路,我們在投身音樂行業的時候,就不只是再寫寫小情小愛的東西。我們會追隨著羅大佑的腳步,去謳歌這個時代,或者去批判這個時代,去記錄這個時代。我們那一代人對羅大佑的歌都非常熟悉,我會唱、會彈他的每一首歌。當時羅大佑的專輯有三首歌獻給臺灣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三首歌中,我覺得頭尾兩首寫得特別有意思。
  • 時隔36年,64歲羅大佑唱哭全場:我以為歲月會饒過你...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聽話丨《若聽完,便是到家了》 ——2017羅大佑專輯《家III》
    1984年10月,羅大佑發行自己的第三張個人專輯《家1》,許多對他現實主義音樂風格寄予厚望的人錯愕的發現,前兩張《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裡所血脈迸發的抗議和憤怒突然間消失了! 《家1》音樂不再黑色和尖銳,這讓當時30歲的羅大佑承受了巨大壓力,他發現自己需要呼吸的空間。
  • 羅大佑 : 遊走半生的詩人終將歸來
    儘管早在這之前他就已經創造出了《之乎者也》、《未來主人公》、《閃亮的日子》、《皇后大道東》等眾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並且影響了包括臺灣、香港、大陸在內的整個華人文化圈,為流行音樂這一華人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事實上,羅大佑給時代帶來的震撼怎樣訴說都不為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