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羅大佑總是音樂演唱會被推到風口浪尖上,在我們的眼裡,他是教父,他的歌超越了娛樂,有時代意義,不管時代怎麼變都不會過氣。
來聽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那是1983年,這是最初的羅大佑,醫學院的青年羅大佑,接受過美國搖滾運動的羅大佑。在這張專輯裡,他寫出了與世面上的音樂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不像校園民歌那麼舒緩清新,不像鄧麗君那麼纏綿悱惻,不像臺灣本土民謠那麼悲情迷失,而是帶出了搖滾般的質問。有迷失都市的漂泊人情懷《鹿港小鎮》,懷疑現世人文情懷《之乎者也》,民謠與詩歌的融合《鄉愁四韻》、《錯誤》,孩童真實心理描寫《童年》,少年聊發老夫狂《光陰的故事》,文人性情抒懷《將近酒》、《蒲公英》,個人愛情心路的變遷《戀曲1980》,簡短又不落俗套的希望《搖籃曲》。關注了童年、青年、飄泊、鄉愁、愛情、社會、人文關懷等普遍又深刻的話題。或許覺得羅大佑沒有出色的聲線,但不能否認他深厚的創作才氣。我用深厚來形容他,因為很少有人把作品「從上到下」寫得這麼大起大落的,要麼憤青,要麼深情。在這些歌裡可以看得見父輩生活過的影子,但也是自己會面臨的生活影子。
那一年還是1983年,一副墨鏡一頭長髮的羅大佑,刷著濃鬱的電吉他嘶吼地唱《鹿港小鎮》的時候,很多人說是搖滾青年問世了。據說羅大佑做這張專輯的時候,他還在醫學院畢業實習,他寫了歌之後,把母帶寄到日本去請專業樂手來編曲演奏,輾轉找了臺灣多家唱片公司找發行。但當時多家公司是不接受的,羅大佑是想,如果沒有結果,那麼他就繼續去做他的醫生。最後還是滾石唱片答應籤約,一直覺得滾石是很有人文情懷又能在音樂方式上走在前端的廠牌。發片後羅大佑一炮打紅。雖然現在聽這張專輯不算最搖滾的,臺灣在音樂史上也沒有出現過真正的搖滾作品。甚至它有點偏向唯美,有日本的相對前衛的編曲方式,也有中國傳統音樂的影子在裡面。那是獨一無二的羅大佑,也是獨一無二的臺灣歷史,因為他展現的是那個年代的臺灣青年的心理風貌。不管是不是真正的搖滾,羅大佑所側重的還是深刻的人文主義,還是在語言表達上深入人心。
最有名朗朗上口的《童年》,你可以說它簡單,可以說它老套,可是它和《外婆的澎湖灣》一樣,通俗易懂不失情懷又能流傳,寫歌寫成這樣是最成功的。羅大佑寫的童年,那是在課堂上跑題的事,遊戲啦,想女生啦,萬花筒啦,誰的童年沒開過小差?但是想歸想,他還是會回到時光流逝的大方向來,遊戲給考試留下什麼結果,幻想的世界換不回成人的流散,該珍惜的還是要珍惜。或許嚮往的長大成熟後換來的代價是對這些過往的幻想一笑而過,可是,誰不是這樣過來的呢,不想這些東西還像童年嗎?
最悲情的理想幻滅《鹿港小鎮》,這是種社會現象,那麼多人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討生活,但大城市並沒有給他們理想的生活,很多人都會寫家鄉,不外乎貧窮還是美好,但他會用臺北的繁華來襯託家鄉的落寞,看似熱鬧的車流其實是無窮孤獨,雖然繁華,還不及沒有霓虹燈的家鄉小鎮那樣溫情款款。雖然繁華,卻抹不去過度經濟開發帶來的汙染和和破壞。唱家鄉的歌都說家鄉好,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出去流浪。人說城市遍地是財富,可是他們卻依然尋不到站立的根,「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繁華是不是追求的全部,辛勞是不是價值的比重呢,追夢的人沒有靈魂,這麼一個深刻的問題似乎怎麼想都是矛盾。
最唯美的鄉愁感觸《鄉愁四韻》,「給我一瓢長江水呀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中學課本裡久負盛名的余光中詩句。在最安詳的鄉愁詩裡沉醉,余光中的雪花白與海棠紅,怎麼也沒想到要羅大佑來讓它古典。是不是說到母親,都會讓一個男人安靜下來,哪怕之前他有多麼憤怒譏諷的一個人。這個版本是民謠為主,真正唱的難度不多只有幾句詩句重疊的節奏,難在那些吉他獨奏,中間大幅度地運用古典吉他SOLO勾音滑音,做出了古箏般的行雲流水之感,讓人安靜瞑想又嚮往。學習吉他的時候必學的曲子,最好用古典吉他來彈,很美很安靜,讓這鄉愁四溢,唱到人心裡。
最尖銳的諷刺《之乎者也》:「知之為知之,在乎不在乎。」之乎者也是中國古代老先生留下來的,是知識分子賴以標榜的東西,是現代政治還想去維護,卻有新的思想去衝擊的東西。那個時候,臺灣這個小島,既有傳統文化的固守,又有西方思想的融入,還面臨新紀元的經濟世界圈,祖先是怎麼想的,現在的青年又是怎麼想的,有人批判,有人對抗,還有一些人裝聾作啞。羅大佑也是想通過之乎者也,表明一種知識分子的態度,現代青年人應該怎麼做呢?不是躲在書堆裡的風花雪月,也不是只會咬文嚼字的文化衛士,我們的文化應該在歷史發展中怎麼應用,年輕人應該做點什麼改善這社會,傳統文化也要實用主義,教育是照本宣科嗎?
最玩深沉的《光陰的故事》,羅大佑寫這個歌的時候還沒到三十吧,卻一臉深沉地唱著「年輕時為你寫下的歌你早已經忘了吧」,青春還沒有截止,心中卻已經看到了流動的雲煙。「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不管你站在歲月的哪個位置,流水是這樣流過你也流過我的,《童年》是活的光陰,而《光陰的故事》則是抽象的轉變。給上面「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長大的童年」有了一個答案。
最像浪子的詩句《錯誤》,「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開落」。羅大佑並不太準的音調在唱鄭愁予的詩句,相比與李泰祥的古典正派,他用民謠修飾了一個不羈的「浪子」形象,少了唯美,多了滄桑。因為「達達的馬蹄」,路過的時候是偷偷的,小心翼翼地不想聲張的,不是歸人當過客,只留輕輕裝做不屑的一回顧。羅大佑編配的更像是一幅油畫。
最大氣的文人情懷《將近酒》,似乎天才的詩人總愛豪情高歌一曲「黃河之水天上來」類似的激情詩句,羅大佑也不例外。但是基於臺灣當年的情況,羅大佑表達的句子裡沒有親眼見過黃河的澎湃,只有故國的沉默。關於歲月的流轉,風花雪月的青春終究抵不過面前的濁酒一杯。人生的總結,不管你是聖賢還是少年,擋不住光陰流水,只有一飲而醉。
最直白變遷的愛情《戀曲1980》,這時候的羅大佑已經理智地在說,愛情沒有永遠,曾經承諾過明天就要分離。就像那光陰似流水,流過的水已經不是曾經的水了,人都是會變的.
最心傷的《蒲公英》,除了民謠和搖滾,羅大佑玩轉唯美也有一派,像聽《蒲公英》充滿了芭莎風情?只是這樣的作品在他的風格裡很少聽到。關於這個歌也有點政治因素,當年的臺灣,孤立無援地在太平洋上,於是只好自己對自己安慰,「等待命運的消息」。
最溫情的《搖籃曲》,不是嬰兒的祝福,而是母性的芳香。溫情的羅大佑也一樣動人,讓孩子睡在母親的懷裡,小時候母親給我們唱搖籃曲哄我們入睡,而現在是我們唱搖籃曲安撫著母親看她安詳地休眠去,再回味一遍童年母親乳香的回憶吧。
羅大佑寫的歌,風欲靜而樹不止,小橋下的流水匆匆湍急,橋上的人淡定。偉大的詩人表達出來的感情就像打太極,不用太張力,卻可以打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