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1975年到1993年這十八年,稱作是臺灣歌壇的黃金歲月,因為在此期間不僅出了李泰祥、李壽全、羅大佑、李宗盛、小蟲等堪稱臺灣歌壇領軍人物的著名製作人、作曲家,還出現了諸如齊豫、蔡琴、潘越雲、費玉清、黃鶯鶯、蘇芮、童安格、齊秦、王傑、庾澄慶、姜育恆等無數個性鮮明、實力非凡的歌手,隨之而誕生的更是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專輯與歌曲。他們的出現不僅為臺灣歌壇注入了無限活力,使得臺灣流行音樂的創作達到一個空前躍優產的黃金時期,同時也為現今臺灣歌壇乃至整個中文流行歌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十八年間,臺灣歌壇歷經了民歌、校園歌曲、鄉土搖滾、臺語民謠、商業流行等數度創作風潮的更替,推出了數千張風格各異的專輯,可謂精彩紛呈。
001.《之乎者也》——羅大佑
歌手:羅大佑
監 制:果實(GOSH)音樂製作有限公司
發 行:滾石有聲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 作:阪部一夫、羅大佑
編 曲:山崎稔
錄 音:加門清邦、葉垂青、徐崇憲
錄音地點:大阪SOUND CREATION STUDIO、臺北 白金錄音室、冠音錄音室
封套設計:杜達雄
攝 影:鄭康生
發行日期:1982年4月21日
唱片編號:GM8201/RR-009/RC-009/RD-1008
01. 鹿港小鎮
02. 戀曲1980
03. 童年
04. 錯誤
05. 搖籃曲
06. 之乎者也
07. 鄉愁四韻
08. 將進酒
09. 光陰的故事
10. 蒲公英
觀音靜臥,淡水輕流
三百年來臺北的天空,依然向下凝視
三十年來一江水,依然東淌
在該誕生的已經誕生之後
該消逝的尚未消逝
遠處似乎傳來朦朧似的呻吟,而有人視而不見
有人呼而不應,有人聽而不聞,倒也相安無事
於是歌曰:知乎者也之,呼者也知之,者也知乎者,也之乎者也
觀音依然靜臥,淡水依然輕流
——羅大佑
《之乎者也》是臺灣百佳唱片評選中排名第一的專輯,發行當年引發臺灣社會廣泛爭議和討論。被當時的媒體稱之為「在臺灣國語流行樂壇投下的一顆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正是羅大佑和《之乎者也》這顆「原子彈」的引爆,終結了轟動一時的校園民歌運動。
在這張專輯的封面,除了「之乎者也」四個紅色宋體字標題外,是羅大佑身著黑衣、黑墨鏡,黑色長髮和深不見底的整體漆黑背景。
在紅與黑強烈的視覺對比下,是整張專輯所要表達的關於過去、未來、愛情、故土、都市生活的深刻思考。年輕的羅大佑不浮躁,不虛誇,也不矯情。在黑色隱含的叛逆和憤怒背後,是流暢的旋律和直白的有些口語化的歌詞,一掃臺灣民歌運動後期的無病呻吟和靡靡之風。
在《鹿港小鎮》和《之乎者也》兩首歌中,校園民歌中司空見慣的纏綿和溫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羅大佑近乎嘶啞的嗓音背後對於現實問題的深刻思考。這種思考源自臺灣社會現代化進程中與傳統文明割裂迸發的陣痛,也源自198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末期刻板單一的音樂風格。《鹿港小鎮》也好,《之乎者也》也好,曲調風格上並無太多新意(雷鬼節奏和說唱算是一個亮點),但歌詞內容的犀利深刻卻將當時臺灣社會都市移民的精神困惑和文化失落感毫無保留的唱了出來。尤其是《鹿港小鎮》中那些對於傳統的眷戀與傷逝聲音,唱的其實就是對於所謂現代化價值的懷疑。羅大佑在另一首歌《之乎者也》中也頗為戲謔唱到「風花雪月之,譁啦啦啦乎,所謂民歌者,不過如此……」那種對於民歌現狀的不屑,對於一場音樂革命的期盼袒露無疑。而在《之乎者也》整張唱片中羅大佑大量採用西洋搖滾的表現形式也使得當時臺灣樂壇耳目一新。
在這個意義上,羅大佑稱得上是一個時代的開創者,他將民歌時代風花雪月、故土懷戀、田園生活題材的清新浪漫抑或感傷哀怨延續成為一種凌駕於個體之上的文化反思,音樂不只有愛情和回憶,音樂應該有更多表達現實的思想。
因為《之乎者也》,身著黑衣墨鏡的羅大佑一夜之間成為臺灣青年心目中的叛逆偶像,不僅唱片銷量極佳,而且在當時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羅大佑被戴上了「青年世代的先知兼代言人」的大帽子,甚至凌駕於音樂作品之上成為羅大佑很長時間裡的標誌性形象,在今天看來,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多少有些不可思議。
無可否認的是,雖然這是一張革命性的專輯,但在這張唱片的其他作品中,我們依稀還能看到民歌時代的影子。《鄉愁四韻》本身便是臺灣民歌之父楊弦在1970年代的作品。《童年》、《光陰的故事》、《錯誤》、《搖籃曲》如果沒有羅大佑的標籤,很難在嚴格意義上同當時主流的民歌作品區分開來。只不過與民歌作品略顯不同的是羅大佑在《之乎者也》專輯中表達出的某種痛苦和焦灼。當時臺灣的歌曲審查制度和音樂工業的庸俗化傾向使得年輕的羅大佑需要在音樂理想和唱片銷量之間做出選擇,也需要在堅持與迎合之間做出選擇。於是有了羅大佑那句震撼人心的話——「這裡沒有不疼不癢的歌。假如不喜歡的話,請回到他們的歌聲裡,因為這中間沒有妥協」。
這種強烈的個性使得這張唱片平添幾分硬朗色彩,羅大佑後來在專輯文案中寫道「這一趟音樂的路,走得好辛苦。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嚴肅與通俗間,我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過來的。因為前面沒有蹤跡可尋。而現在,我想果實已經在成長了。」
所以不難想像《之乎者也》的發行對於臺灣流行音樂的震撼,羅大佑憑藉一己之力扭轉了整個臺灣社會對於國語歌曲的印象,也帶動了後來的臺灣音樂工作者更加關注現實的創作風格,更讓當時所有人看到了臺灣流行音樂繼續往前發展的可能性。
《之乎者也》被普遍認為是華語流行樂壇真正的開山之作,以致人們只要提及華語流行音樂,就絕不能不提羅大佑和這張《之乎者也》,其裡程碑式的經典意義可見一斑。
羅大佑在專輯最後寫道「該感謝的人太多了,但我知道不用一一列出,因為他們知道我衷心的感謝,雖然不善於表達。但我必須談到我的父母,他們為我的叛逆承受的太多太多了。當然,還有向我們預示「凡走過的,必留下足跡,凡努力過的,必將收穫」的那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