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系列——羅大佑《之乎者也》

2021-02-16 紅塵音樂館

有人把1975年到1993年這十八年,稱作是臺灣歌壇的黃金歲月,因為在此期間不僅出了李泰祥、李壽全、羅大佑、李宗盛、小蟲等堪稱臺灣歌壇領軍人物的著名製作人、作曲家,還出現了諸如齊豫、蔡琴、潘越雲、費玉清、黃鶯鶯、蘇芮、童安格、齊秦、王傑、庾澄慶、姜育恆等無數個性鮮明、實力非凡的歌手,隨之而誕生的更是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專輯與歌曲。他們的出現不僅為臺灣歌壇注入了無限活力,使得臺灣流行音樂的創作達到一個空前躍優產的黃金時期,同時也為現今臺灣歌壇乃至整個中文流行歌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十八年間,臺灣歌壇歷經了民歌、校園歌曲、鄉土搖滾、臺語民謠、商業流行等數度創作風潮的更替,推出了數千張風格各異的專輯,可謂精彩紛呈。

 

001.《之乎者也》——羅大佑

  歌手:羅大佑

  監 制:果實(GOSH)音樂製作有限公司

  發 行:滾石有聲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 作:阪部一夫、羅大佑

  編 曲:山崎稔

  錄 音:加門清邦、葉垂青、徐崇憲

  錄音地點:大阪SOUND CREATION STUDIO、臺北 白金錄音室、冠音錄音室

  封套設計:杜達雄

  攝 影:鄭康生

  發行日期:1982年4月21日

  唱片編號:GM8201/RR-009/RC-009/RD-1008

01. 鹿港小鎮

02. 戀曲1980

03. 童年

04. 錯誤

05. 搖籃曲

06. 之乎者也

07. 鄉愁四韻

08. 將進酒

09. 光陰的故事

10. 蒲公英

  

  觀音靜臥,淡水輕流

  三百年來臺北的天空,依然向下凝視

  三十年來一江水,依然東淌

  在該誕生的已經誕生之後

  該消逝的尚未消逝

  遠處似乎傳來朦朧似的呻吟,而有人視而不見

  有人呼而不應,有人聽而不聞,倒也相安無事

  於是歌曰:知乎者也之,呼者也知之,者也知乎者,也之乎者也

  觀音依然靜臥,淡水依然輕流

                     ——羅大佑

  《之乎者也》是臺灣百佳唱片評選中排名第一的專輯,發行當年引發臺灣社會廣泛爭議和討論。被當時的媒體稱之為「在臺灣國語流行樂壇投下的一顆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正是羅大佑和《之乎者也》這顆「原子彈」的引爆,終結了轟動一時的校園民歌運動。

  在這張專輯的封面,除了「之乎者也」四個紅色宋體字標題外,是羅大佑身著黑衣、黑墨鏡,黑色長髮和深不見底的整體漆黑背景。

  在紅與黑強烈的視覺對比下,是整張專輯所要表達的關於過去、未來、愛情、故土、都市生活的深刻思考。年輕的羅大佑不浮躁,不虛誇,也不矯情。在黑色隱含的叛逆和憤怒背後,是流暢的旋律和直白的有些口語化的歌詞,一掃臺灣民歌運動後期的無病呻吟和靡靡之風。

  在《鹿港小鎮》和《之乎者也》兩首歌中,校園民歌中司空見慣的纏綿和溫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羅大佑近乎嘶啞的嗓音背後對於現實問題的深刻思考。這種思考源自臺灣社會現代化進程中與傳統文明割裂迸發的陣痛,也源自198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末期刻板單一的音樂風格。《鹿港小鎮》也好,《之乎者也》也好,曲調風格上並無太多新意(雷鬼節奏和說唱算是一個亮點),但歌詞內容的犀利深刻卻將當時臺灣社會都市移民的精神困惑和文化失落感毫無保留的唱了出來。尤其是《鹿港小鎮》中那些對於傳統的眷戀與傷逝聲音,唱的其實就是對於所謂現代化價值的懷疑。羅大佑在另一首歌《之乎者也》中也頗為戲謔唱到「風花雪月之,譁啦啦啦乎,所謂民歌者,不過如此……」那種對於民歌現狀的不屑,對於一場音樂革命的期盼袒露無疑。而在《之乎者也》整張唱片中羅大佑大量採用西洋搖滾的表現形式也使得當時臺灣樂壇耳目一新。

  在這個意義上,羅大佑稱得上是一個時代的開創者,他將民歌時代風花雪月、故土懷戀、田園生活題材的清新浪漫抑或感傷哀怨延續成為一種凌駕於個體之上的文化反思,音樂不只有愛情和回憶,音樂應該有更多表達現實的思想。

  因為《之乎者也》,身著黑衣墨鏡的羅大佑一夜之間成為臺灣青年心目中的叛逆偶像,不僅唱片銷量極佳,而且在當時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羅大佑被戴上了「青年世代的先知兼代言人」的大帽子,甚至凌駕於音樂作品之上成為羅大佑很長時間裡的標誌性形象,在今天看來,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多少有些不可思議。

  無可否認的是,雖然這是一張革命性的專輯,但在這張唱片的其他作品中,我們依稀還能看到民歌時代的影子。《鄉愁四韻》本身便是臺灣民歌之父楊弦在1970年代的作品。《童年》、《光陰的故事》、《錯誤》、《搖籃曲》如果沒有羅大佑的標籤,很難在嚴格意義上同當時主流的民歌作品區分開來。只不過與民歌作品略顯不同的是羅大佑在《之乎者也》專輯中表達出的某種痛苦和焦灼。當時臺灣的歌曲審查制度和音樂工業的庸俗化傾向使得年輕的羅大佑需要在音樂理想和唱片銷量之間做出選擇,也需要在堅持與迎合之間做出選擇。於是有了羅大佑那句震撼人心的話——「這裡沒有不疼不癢的歌。假如不喜歡的話,請回到他們的歌聲裡,因為這中間沒有妥協」。

  這種強烈的個性使得這張唱片平添幾分硬朗色彩,羅大佑後來在專輯文案中寫道「這一趟音樂的路,走得好辛苦。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嚴肅與通俗間,我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過來的。因為前面沒有蹤跡可尋。而現在,我想果實已經在成長了。」

  所以不難想像《之乎者也》的發行對於臺灣流行音樂的震撼,羅大佑憑藉一己之力扭轉了整個臺灣社會對於國語歌曲的印象,也帶動了後來的臺灣音樂工作者更加關注現實的創作風格,更讓當時所有人看到了臺灣流行音樂繼續往前發展的可能性。

  《之乎者也》被普遍認為是華語流行樂壇真正的開山之作,以致人們只要提及華語流行音樂,就絕不能不提羅大佑和這張《之乎者也》,其裡程碑式的經典意義可見一斑。

  羅大佑在專輯最後寫道「該感謝的人太多了,但我知道不用一一列出,因為他們知道我衷心的感謝,雖然不善於表達。但我必須談到我的父母,他們為我的叛逆承受的太多太多了。當然,還有向我們預示「凡走過的,必留下足跡,凡努力過的,必將收穫」的那一位。」

相關焦點

  • 臺灣流行音樂百佳唱片No.1羅大佑《之乎者也》
    這裡有我們喜歡的人,喜歡的歌,我們的原則是先悅已,後悅人。如果如果你也有一顆懷舊的心,如果你也喜歡的話,就跟著我們一起走一趟懷舊音樂之旅吧。~~~~木南VS木木  臺灣流行音樂百佳唱片排名第一位,1982年羅大佑《之乎者也》。這張專輯被評論為「在臺灣國語流行樂壇投下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行醫出身半路出家的羅大佑為何能在華語樂壇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正所謂時勢造英雄。
  • 《臺灣流行音樂200——1975—2005最佳專輯》出版
    《臺灣流行音樂200——1975—2005最佳專輯》 臺灣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策劃 陶曉清、馬世芳、葉雲平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年1月出版 (資料圖)這裡記載了200個在臺灣以致整個中國膾炙人口的流行音樂專輯
  • 唱片酷|羅大佑 · 之乎者也
    時至今日,這張唱片似乎也已經成了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的一個符號,其文化的光芒甚至已經蓋過了其音樂的品質,以至於諸多根本沒有聽過這張專輯的年輕人,都會因為親朋好友膜拜式的傳頌,以及各自偶像心服口服的推崇,而將這張專輯當成一張「聖經」式的唱片。而「聖經」自然是不會有人反對的,除非你是撒旦。
  • 臺灣流行樂壇教父,羅大佑十大經典歌曲盤點
    昨天小編更新了《周董經典實在太多,繼續更新周杰倫十大經典歌曲(二)》,今天小編為大家更新《臺灣流行樂壇教父,羅大佑十大經典歌曲盤點》,羅大佑,臺灣流行樂壇教父,他的出現是臺灣乃至整個華人當代文化史上的重要現象。
  • 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系列Ⅳ:《天天天藍》 —潘越雲
    他們的出現不僅為臺灣歌壇注入了無限活力,使得臺灣流行音樂的創作達到一個空前優產的黃金時期,同時也為現今臺灣歌壇乃至整個中文流行歌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十八年間,臺灣歌壇歷經了民歌、校園歌曲、鄉土搖滾、臺語民謠、商業流行等數度創作風潮的更替,推出了數千張風格各異的專輯,可謂精彩紛呈。
  • 羅大佑:《之乎者也》
    今天給大家講的是1982年4月21日羅大佑發行的專輯《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羅大佑於1982年4月21日發行的個人第一張音樂專輯。由坂部一夫、羅大佑共同製作。也是羅大佑把從事歌曲創作六、七年以來累積的一切反覆咀嚼之後,貫注全力提煉出來的嘔心瀝血之作,雖然僅僅是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但是專輯《之乎者也》已經有著極高的完成度和收放自如的成熟火候。
  • 羅大佑這張專輯你真的懂嗎?
    輯目:之乎者也製作人:羅大佑、阪部一夫(日)歌手:羅大佑編曲:山崎稔、羅大佑風格:搖滾、流行、雷鬼類型:個人專輯語種:國語(專輯《之乎者也》封面1982年由滾石唱片發行的這張羅大佑個人專輯《之乎者也》給當時的臺灣樂壇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 1975年-2005年,臺灣流行音樂200張最佳專輯:
    由一百多位臺灣音樂界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審團,在1975年至2005年在臺灣出版的華人流行音樂專輯,選出最佳二百張,臺灣時報出版社與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聯合出版了《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這二百張專輯分為兩個時間段,分別為1975至1993年的最佳專輯一百張和1993至2005五的最佳專輯一百張。
  • 36年前一張只有6首歌的專輯,卻成為臺灣地區百張最佳專輯第2名
    有一張商業的唱片,也匯聚了華語樂團教父級的製作陣容,不僅幫剛成立幾個月的飛碟唱片站穩腳跟、成為80-90年代臺灣唱片業的兩大龍頭之一,讓這張唱片成為臺灣百張最佳專輯第2名,也讓演唱者蘇芮一炮而紅。蘇芮同名專輯封面《蘇芮同名專輯》,又名: 《 "搭錯車"電影原聲專輯》,這張唱片收錄了6首歌曲和3首插曲音樂,參與創作的是羅大佑、李壽全、梁弘志等幾位日後主宰華語流行樂壇的「大師級」人物。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48)
    也許有九成的歌迷會在一瞬間說出羅大佑的名字。羅大佑在百佳評選中有5張專輯上榜,《之乎者也》更貴為最佳唱片中的G點,但事實上,有一位女歌手以6張半的專輯(包括和齊豫合作的《回聲》)成為當仁不讓的冠軍,她就是潘越雲。
  • 題外話 |「所謂民歌者」羅大佑出道作《之乎者也》狂懟臺灣民歌運動往事
    然後這個專輯的主打歌叫做《美麗島》,這個歌詞唱得是莫名其妙,大家似乎都聽不懂,其實這裡面是有典故的。如果說20年前羅大佑出道的時候用一首《之乎者也》撕爛了臺灣民歌的臉皮,那麼20年後他疑似又用這首《美麗島》對民歌派進行鞭屍,繼續狂懟1977年那首著名的臺獨歌曲《美麗島》。
  • 未來的主人翁:羅大佑最黑暗的專輯 I
    在這張專輯後,羅大佑的音樂變得多元,不再像《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一般純粹。這張從藝術造詣和思想深度上也超過了處女作《之乎者也》,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一張是羅大佑的巔峰之作,位列臺灣百佳唱片第九名。這張唱片的時代背景,也是決定了今天世界格局的八十年代,具體請閱讀《之乎者也》的時代背景。
  • 羅大佑最初的《之乎者也》
    來聽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那是1983年,這是最初的羅大佑,醫學院的青年羅大佑,接受過美國搖滾運動的羅大佑。在這張專輯裡,他寫出了與世面上的音樂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不像校園民歌那麼舒緩清新,不像鄧麗君那麼纏綿悱惻,不像臺灣本土民謠那麼悲情迷失,而是帶出了搖滾般的質問。
  • 一期一會 羅大佑 「之乎者也」
    本期,跟大家分享的是羅大佑「之乎者也」這首歌。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袖手旁觀者 你我 是也這首歌是「臺灣中文百佳專輯」第一名「之乎者也」中的同名歌曲。當年羅大佑推出「之乎者也」這張專輯,於華語流行樂壇而言,好比魯迅「狂人日記」在於白話文運動的地位,很多人把這張專輯當成一張聖經式的唱片,儼然已經成了一個符號。「之乎者也」專輯封面不多點評,如此作品,僅作欣賞。想必大家心中自有想法.
  • 滾石唱片40年傳奇剪影:與「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的那些事
    在這張專輯的文案中,羅大佑這樣寫道:「這一趟音樂的路,走得好辛苦。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嚴肅與通俗間,我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過來的,因為前面沒有足跡可循。」不同於當時臺灣流行歌曲的吉他彈唱風格,這張唱片以鮮明的搖滾風和犀利的歌詞,大膽反映社會現實生活。
  • 滾石唱片40年傳奇剪影:與「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的那些事
    ,他卻早已在滾石出版了自己的首張唱片《之乎者也》。據滾石唱片總經理段鍾潭回憶,「很多唱片公司都覺得這張專輯不可能推出來,但我第一次聽到就覺得是個寶。在還沒發片之前,我去茶藝館喝茶,請工作人員幫忙播放這張唱片。一播其他客人就跑去抗議,這什麼歌啊,怎麼唱得五音不全?」羅大佑就這樣用特立獨行的演唱風格,引起臺灣歌壇和整個華語流行樂壇的騷動。
  • 羅大佑|之乎者也
    ——鮑勃·迪倫《羅大佑:之乎者也》這是羅大佑的第一張個人專輯,也是他把從事歌曲創作六、七年以來累積的一切反覆咀嚼之後,貫注全力提煉出來的嘔心瀝血之作,雖然僅僅是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已經有著極高的完成度和收放自如的成熟火候。
  • 【經典音樂】羅大佑:戀曲1990
    2018年7月6日,憑藉第八張個人專輯《家III》獲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MusicRadio音樂之聲中國TOP排行榜「年度最佳唱片」 大獎。1979年發表歌曲《痴痴的等》、《戀曲1980》,收錄於首張專輯《之乎者也》中;同年,創作並演唱《搖籃曲》、《盲聾》。1980年大學畢業之後在臺北一家醫院放射科工作,但最終因對音樂的熱愛難以割捨,辭職成為職
  • 華語樂壇-1974-1996年(40張)見證奇蹟的專輯
    1979年第十六屆金馬獎之《最佳電影插曲》;另專輯亦獲選為1994年臺大人文報社所出版之《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第三名。1981年推出該碟《風的季節》。以白光的歌曲《戀之火》參加《香港之鶯》歌唱比賽成為冠軍,因而有「小白光」。歌壇常青樹之稱。代表作《風的季節》。40年的歌壇走過,《風的季節》依舊響亮,只是很少有人超越。1990年,獲得香港樂壇金針獎,也是該獎項首位獲獎女歌手。
  • 羅大佑《之乎者也》
    我算不上羅大佑的忠實歌迷,也不是專業的樂評人,羅大佑的幾首歌總是我的心頭好,這幾年幾次更換音樂APP,他們始終在我的私人歌單中佔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