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1975年到1993年這十八年,稱作是臺灣歌壇的黃金歲月,因為在此期間不僅出了李泰祥、李壽全、羅大佑、李宗盛、小蟲等堪稱臺灣歌壇領軍人物的著名製作人、作曲家,還出現了諸如齊豫、蔡琴、潘越雲、費玉清、黃鶯鶯、蘇芮、童安格、齊秦、王傑、庾澄慶、姜育恆等無數個性鮮明、實力非凡的歌手,隨之誕生的更是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專輯與歌曲。他們的出現不僅為臺灣歌壇注入了無限活力,使得臺灣流行音樂的創作達到一個空前優產的黃金時期,同時也為現今臺灣歌壇乃至整個中文流行歌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十八年間,臺灣歌壇歷經了民歌、校園歌曲、鄉土搖滾、臺語民謠、商業流行等數度創作風潮的更替,推出了數千張風格各異的專輯,可謂精彩紛呈。
1.天天天藍 詞:卓以玉 曲:陳立鷗 編曲:陳志遠6.當淚水含在眼裡 詞:楊立德/洪光達 曲:馬兆駿在臺灣流行樂壇,嗓音出眾才華橫溢的的女歌手很多。從早期的齊豫、蔡琴到後來的娃娃、陳淑樺、林憶蓮,都是風格各異轟動一時的實力派歌手。但在臺灣樂壇,真正讓人一聽便認出聲音而且始終三十年如一日用「靈魂」(李壽全語)唱歌的女歌手只有一人,她就是潘越雲。2010年,是潘越雲踏入歌壇三十周年。也就是今年,潘越雲將在北京開她第一場內地演唱會。三十年前由著名民歌音樂人吳楚楚發起併網羅了李麗芬、潘越雲發行的一張合輯《三人展》,既是日後名噪天下的滾石唱片成立的第一張作品,也是自稱搭上「民歌末班車」的潘越雲進入流行樂壇的第一張唱片。三十年裡,潘越雲發表的國臺語專輯超過60張,獲得過金曲獎、金鼎獎、金嗓獎無數;在臺灣中文百佳唱片中,她一人創紀錄的佔了七張。所以有人說,在滾石黃金十年中真正的「一姐」,不是齊豫,不是陳淑樺,也不是林憶蓮,而是潘越雲。1982年,滾石發表了潘越雲第二張個人專輯《天天天藍》。這張專輯使潘越雲一夜之間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歌手。當年創下了十萬餘張的銷售記錄,並一舉拿下金鼎獎三項大獎——最佳製作(李壽全)、最佳演唱(潘越雲)和最佳編曲(陳志遠)。普遍的評價是:《天天天藍》是民歌后期難得的雋永之作。在《天天天藍》之前,潘越雲一直背著「第二個蔡琴」的標籤,她的低音曾被唱片公司寄予希望。但在製作《天天天藍》時,李壽全卻認為「《再見別離》中的潘越雲被認為是和蔡琴一樣,聲音是低沉的,但她在高音部分也應該會有很不錯的表現。」於是李壽全讓潘越雲嘗試較清亮、較寬廣的音色,在中音區發揮她聲音的特色。製作人李壽全的獨具慧眼使得《天天天藍》一面世便引起輿論譁然,媒體對潘越雲遊離於高音低音之間的獨特音色喝彩聲一片。潘越雲也徹底擺脫了蔡琴路線,開始了其在滾石的黃金十年。1982年對於臺灣唱片工業來說是極具紀念意義的年份,那一年不僅僅有羅大佑掀起的黑色旋風,更有潘越雲這張延續民歌時代清新雋永曲風的經典之作。羅大佑後來曾這樣評價潘越雲的音色特徵,「她的音域最平均,在其他女歌手中,齊豫、蘇芮、鄭怡的音域都偏高,而蔡琴又偏低。第二,潘越雲聲音本身張力不高,但傳達出來的情緒張力極高。」這是一張有著鮮明古典唯美氣質的唱片,無論從潘越雲的嗓音,還是編曲配樂,甚至專輯的封面構圖,都稱得上一張有著傳世價值的佳作。潘越雲古典韻味的聲線特質將瓊瑤三毛式的浪漫情懷演繹的淋漓盡致,而陳志遠的編曲則使得整張專輯在風格上更傾向於唯美。柔軟卻不呆滯的節奏,似乎在撫慰著還未遠去的悽泣。潘越雲的歌聲就就像畫裡藍色的天空,偶爾飄過幾絲流雲。《天天天藍》中小提琴前奏在一開始便將聽者的心抓住,梁祝式的哀怨意境成為貫穿整張唱片的一條線,如同天鵝絨幕布緩緩拉開。幽遠、意境深長的哀怨與潘越雲聲音中的女性情懷絲絲入扣,使人自然的想到專輯封面的畫面——身穿寬大白色睡袍的潘越雲赤著腳站在細膩的沙子上,旁邊是一把白色的座椅。她似乎在望著遠方,似乎在等待著什麼,因為別離、痴情、思念還是什麼,令人浮想翩翩。而《天天天藍》裡潘越雲那種扣問式略帶哭聲的唱腔將短短四十二個字的歌詞演繹的婉轉悽迷。「天天天藍,教我不想他也難。不知情的孩子,他還要問……你的眼睛,為什麼出汗」。《天天天藍》本是作家亮軒在國外讀書時,向作曲者卓以玉學來的,由於詞意甚美,在一次陶曉清家的聚會後流傳開來,日後由民歌手範廣慧於演唱會中發表。識貨的吳楚楚一聽隨即將它拿走,預備製作給潘越雲唱;可是在為潘越雲的首張個人專輯選歌時,因「好歌太多」而將它「留待下次再用」,使這首歌直到李壽全製作潘越雲第二張專輯時,才得以大放異彩。無論如何,《天天天藍》已和潘越雲緊緊連在一起了,即使臺灣的流行樂壇更替一如滄海桑田,人們卻永遠難以忘懷潘越雲赤足凝首背後的那片藍天。毫無疑問,《天天天藍》整張專輯大師雲集,名曲薈萃。席慕容、蘇來、洪光達承襲了民歌時代歌曲創作的文學氣息,而李壽全的統籌製作、陳志遠的編曲使得《天天天藍》無論在哪個製作環節皆為一時之選。《天天天藍》、《生別離》和《守著陽光守著你》早已成為潘式經典廣為流傳。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張百家中文專輯第四名的唱片中終於見到馬兆駿的名字。《當淚水含在眼裡》便是由馬兆駿作曲,當年這首歌沒有通過審查,官方認為歌詞「灰暗」要求修改,馬兆駿卻態度堅決堅持一字不改,結果這首歌只能在唱片中出現,不許在電臺播放及公開演唱,直到前幾年臺灣開禁歌演唱會,潘越雲才第一次公開演唱。潘越雲在這張專輯中也開始嘗試詞曲創作,《叫我怎麼說》便是潘越雲自己的作品。但相比於其他歌曲的出彩,這首歌在演唱上略顯平庸但仍不失為潘越雲早期情歌的代表之作。在2007年的民歌嘉年華演唱會上,潘越雲在唱完《天天天藍》後頗為感慨的說「民歌有三十年,《天天天藍》有二十五年,所以我認識你們有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裡,華語樂壇長江後浪前浪此起彼伏,但潘越雲始終被喜歡她的歌迷放在經典歌手的位置上。她的名字已經多少等同於1982年的那張《天天天藍》,她的作品也見證了臺灣流行音樂的輝煌。在今天這樣一個異常喧鬧的時代,音樂工廠天天都在製造著名目繁多的垃圾,超女快男們的娛樂精神已經遠離了音樂本身的質樸和純真,網際網路的強勢傳播使的我們很難去堵上自己的耳朵,所以寧願再去翻一翻老唱片,寧願再去聽聽三十年前的老歌,滄海已成了桑田,風雲變幻間,不知道是否留下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