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系列Ⅳ:《天天天藍》 —潘越雲

2021-02-19 紅塵音樂館

有人把1975年到1993年這十八年,稱作是臺灣歌壇的黃金歲月,因為在此期間不僅出了李泰祥、李壽全、羅大佑、李宗盛、小蟲等堪稱臺灣歌壇領軍人物的著名製作人、作曲家,還出現了諸如齊豫、蔡琴、潘越雲、費玉清、黃鶯鶯、蘇芮、童安格、齊秦、王傑、庾澄慶、姜育恆等無數個性鮮明、實力非凡的歌手,隨之誕生的更是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專輯與歌曲。他們的出現不僅為臺灣歌壇注入了無限活力,使得臺灣流行音樂的創作達到一個空前優產的黃金時期,同時也為現今臺灣歌壇乃至整個中文流行歌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十八年間,臺灣歌壇歷經了民歌、校園歌曲、鄉土搖滾、臺語民謠、商業流行等數度創作風潮的更替,推出了數千張風格各異的專輯,可謂精彩紛呈。

1.天天天藍 詞:卓以玉 曲:陳立鷗 編曲:陳志遠6.當淚水含在眼裡 詞:楊立德/洪光達 曲:馬兆駿在臺灣流行樂壇,嗓音出眾才華橫溢的的女歌手很多。從早期的齊豫、蔡琴到後來的娃娃、陳淑樺、林憶蓮,都是風格各異轟動一時的實力派歌手。但在臺灣樂壇,真正讓人一聽便認出聲音而且始終三十年如一日用「靈魂」(李壽全語)唱歌的女歌手只有一人,她就是潘越雲。2010年,是潘越雲踏入歌壇三十周年。也就是今年,潘越雲將在北京開她第一場內地演唱會。三十年前由著名民歌音樂人吳楚楚發起併網羅了李麗芬、潘越雲發行的一張合輯《三人展》,既是日後名噪天下的滾石唱片成立的第一張作品,也是自稱搭上「民歌末班車」的潘越雲進入流行樂壇的第一張唱片。三十年裡,潘越雲發表的國臺語專輯超過60張,獲得過金曲獎、金鼎獎、金嗓獎無數;在臺灣中文百佳唱片中,她一人創紀錄的佔了七張。所以有人說,在滾石黃金十年中真正的「一姐」,不是齊豫,不是陳淑樺,也不是林憶蓮,而是潘越雲。1982年,滾石發表了潘越雲第二張個人專輯《天天天藍》。這張專輯使潘越雲一夜之間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歌手。當年創下了十萬餘張的銷售記錄,並一舉拿下金鼎獎三項大獎——最佳製作(李壽全)、最佳演唱(潘越雲)和最佳編曲(陳志遠)。普遍的評價是:《天天天藍》是民歌后期難得的雋永之作。在《天天天藍》之前,潘越雲一直背著「第二個蔡琴」的標籤,她的低音曾被唱片公司寄予希望。但在製作《天天天藍》時,李壽全卻認為「《再見別離》中的潘越雲被認為是和蔡琴一樣,聲音是低沉的,但她在高音部分也應該會有很不錯的表現。」於是李壽全讓潘越雲嘗試較清亮、較寬廣的音色,在中音區發揮她聲音的特色。製作人李壽全的獨具慧眼使得《天天天藍》一面世便引起輿論譁然,媒體對潘越雲遊離於高音低音之間的獨特音色喝彩聲一片。潘越雲也徹底擺脫了蔡琴路線,開始了其在滾石的黃金十年。1982年對於臺灣唱片工業來說是極具紀念意義的年份,那一年不僅僅有羅大佑掀起的黑色旋風,更有潘越雲這張延續民歌時代清新雋永曲風的經典之作。羅大佑後來曾這樣評價潘越雲的音色特徵,「她的音域最平均,在其他女歌手中,齊豫、蘇芮、鄭怡的音域都偏高,而蔡琴又偏低。第二,潘越雲聲音本身張力不高,但傳達出來的情緒張力極高。」這是一張有著鮮明古典唯美氣質的唱片,無論從潘越雲的嗓音,還是編曲配樂,甚至專輯的封面構圖,都稱得上一張有著傳世價值的佳作。潘越雲古典韻味的聲線特質將瓊瑤三毛式的浪漫情懷演繹的淋漓盡致,而陳志遠的編曲則使得整張專輯在風格上更傾向於唯美。柔軟卻不呆滯的節奏,似乎在撫慰著還未遠去的悽泣。潘越雲的歌聲就就像畫裡藍色的天空,偶爾飄過幾絲流雲。《天天天藍》中小提琴前奏在一開始便將聽者的心抓住,梁祝式的哀怨意境成為貫穿整張唱片的一條線,如同天鵝絨幕布緩緩拉開。幽遠、意境深長的哀怨與潘越雲聲音中的女性情懷絲絲入扣,使人自然的想到專輯封面的畫面——身穿寬大白色睡袍的潘越雲赤著腳站在細膩的沙子上,旁邊是一把白色的座椅。她似乎在望著遠方,似乎在等待著什麼,因為別離、痴情、思念還是什麼,令人浮想翩翩。而《天天天藍》裡潘越雲那種扣問式略帶哭聲的唱腔將短短四十二個字的歌詞演繹的婉轉悽迷。「天天天藍,教我不想他也難。不知情的孩子,他還要問……你的眼睛,為什麼出汗」。《天天天藍》本是作家亮軒在國外讀書時,向作曲者卓以玉學來的,由於詞意甚美,在一次陶曉清家的聚會後流傳開來,日後由民歌手範廣慧於演唱會中發表。識貨的吳楚楚一聽隨即將它拿走,預備製作給潘越雲唱;可是在為潘越雲的首張個人專輯選歌時,因「好歌太多」而將它「留待下次再用」,使這首歌直到李壽全製作潘越雲第二張專輯時,才得以大放異彩。無論如何,《天天天藍》已和潘越雲緊緊連在一起了,即使臺灣的流行樂壇更替一如滄海桑田,人們卻永遠難以忘懷潘越雲赤足凝首背後的那片藍天。毫無疑問,《天天天藍》整張專輯大師雲集,名曲薈萃。席慕容、蘇來、洪光達承襲了民歌時代歌曲創作的文學氣息,而李壽全的統籌製作、陳志遠的編曲使得《天天天藍》無論在哪個製作環節皆為一時之選。《天天天藍》、《生別離》和《守著陽光守著你》早已成為潘式經典廣為流傳。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張百家中文專輯第四名的唱片中終於見到馬兆駿的名字。《當淚水含在眼裡》便是由馬兆駿作曲,當年這首歌沒有通過審查,官方認為歌詞「灰暗」要求修改,馬兆駿卻態度堅決堅持一字不改,結果這首歌只能在唱片中出現,不許在電臺播放及公開演唱,直到前幾年臺灣開禁歌演唱會,潘越雲才第一次公開演唱。潘越雲在這張專輯中也開始嘗試詞曲創作,《叫我怎麼說》便是潘越雲自己的作品。但相比於其他歌曲的出彩,這首歌在演唱上略顯平庸但仍不失為潘越雲早期情歌的代表之作。在2007年的民歌嘉年華演唱會上,潘越雲在唱完《天天天藍》後頗為感慨的說「民歌有三十年,《天天天藍》有二十五年,所以我認識你們有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裡,華語樂壇長江後浪前浪此起彼伏,但潘越雲始終被喜歡她的歌迷放在經典歌手的位置上。她的名字已經多少等同於1982年的那張《天天天藍》,她的作品也見證了臺灣流行音樂的輝煌。在今天這樣一個異常喧鬧的時代,音樂工廠天天都在製造著名目繁多的垃圾,超女快男們的娛樂精神已經遠離了音樂本身的質樸和純真,網際網路的強勢傳播使的我們很難去堵上自己的耳朵,所以寧願再去翻一翻老唱片,寧願再去聽聽三十年前的老歌,滄海已成了桑田,風雲變幻間,不知道是否留下過什麼……

相關焦點

  • 1975年-2005年,臺灣流行音樂200張最佳專輯:
    由一百多位臺灣音樂界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審團,在1975年至2005年在臺灣出版的華人流行音樂專輯,選出最佳二百張,臺灣時報出版社與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聯合出版了《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這二百張專輯分為兩個時間段,分別為1975至1993年的最佳專輯一百張和1993至2005五的最佳專輯一百張。
  • 優美音樂——潘越雲
    1982年發行專輯《天天天藍》在臺灣走紅並獲得金鼎獎最佳演唱人獎。1999年加盟原動力唱片公司。2003年發行專輯《舊情人》。2004年舉行個人第一場售票演唱會"行雲20演唱會"。2005年獲得第五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華語樂壇特別貢獻獎。2009年至2012年間,參與舉行"POWERWOMAN珍愛女人"世界巡迴演唱會。基本信息個人概況個人成就個人背景
  • 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系列——羅大佑《之乎者也》
    、作曲家,還出現了諸如齊豫、蔡琴、潘越雲、費玉清、黃鶯鶯、蘇芮、童安格、齊秦、王傑、庾澄慶、姜育恆等無數個性鮮明、實力非凡的歌手,隨之而誕生的更是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專輯與歌曲。他們的出現不僅為臺灣歌壇注入了無限活力,使得臺灣流行音樂的創作達到一個空前躍優產的黃金時期,同時也為現今臺灣歌壇乃至整個中文流行歌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十八年間,臺灣歌壇歷經了民歌、校園歌曲、鄉土搖滾、臺語民謠、商業流行等數度創作風潮的更替,推出了數千張風格各異的專輯,可謂精彩紛呈。 001.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48)
    羅大佑在百佳評選中有5張專輯上榜,《之乎者也》更貴為最佳唱片中的G點,但事實上,有一位女歌手以6張半的專輯(包括和齊豫合作的《回聲》)成為當仁不讓的冠軍,她就是潘越雲。,也正是在這股民歌風潮之後,臺灣早期的音樂工作者,終於從單一借鑑、翻唱歐美流行音樂的困局中走出,從而在以中國文化這個點上,逐步展現出臺灣流行音樂的雛形,並最終迎來了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盛世。
  • 雲淡風輕 天天天藍
    《天天天藍》除了潘越雲的原唱版本,在眾多的翻唱版本裡我最喜歡的該是張惠妹的版本,如果有人感興趣不妨找阿妹的版本來對照的聽一聽,兩個時代裡的不同演繹卻都是碧海藍天下的思念。          八三年張毅導演的電影《野雀高飛》的主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在電影之後也收錄在了潘越雲的《胭脂北投》這張專輯裡,同樣是一首被無數人翻唱的經典作品。
  • 潘越雲稱女兒音樂天份高 3歲會唱《天天天藍》
    舉報 據臺灣媒體報導
  • 天天天藍 教我不想他 亦難
    「天天天藍 教我不想他 亦難 不知情的孩子 他還要問 你的眼睛 為什麼出汗」,這是潘越雲演唱的《天天天藍》中的幾句歌詞,也是我印象最最深刻的幾句,這首歌是華語流行樂中的經典,被廣大樂迷所熟知。同名的專輯列「臺灣百佳專輯」第4位,整張專輯由陳志遠編曲,李壽全製作,陳志遠巧妙地把握了歌中的意境,歌曲一開始那如泣如訴的小提琴獨奏一定打動了很多聽者的心。
  • 你的「聲音情人」來廣州啦 中央車站2015開年巨獻潘越雲演唱會
    身為「滾石唱片第一位籤約歌手」的潘越雲,帶著那些你熟悉的老歌將於2015年1月17日來到廣州中央車站展演中心,舉辦《潘越雲野百合也有春天2015廣州演唱會》,光是聽到「潘越雲」這三個字已經知道,這必將是一場回味無窮的音樂饕餮盛宴。
  • 天天天藍:這首歌曲的詞作者的朋友圈太強大了!
    天天天藍 :一首歌曲背後的詩意人生                                     文:李廣平今天在做平板支撐運動的時候,放的歌曲是《天天天藍》,一曲歌罷,在潘越雲悠遠滄桑的歌聲中,滿頭大汗。
  • 潘越雲:《胭脂北投》
    今天給大家講的是1983年2月9日潘越雲發行的專輯《胭脂北投》。潘越雲的上一張專輯《天天天藍》大獲好評,滾石唱片再接再厲推出潘越雲的第3張專輯《胭脂北投》,仍由李壽全擔任製作,這張專輯源自李壽全收得當年「民風樂府」歌曲徵選佳作《心情》,從而製作了這張以北投歡場情愛為主線的概念唱片。
  • 《臺灣流行音樂200——1975—2005最佳專輯》出版
    《臺灣流行音樂200——1975—2005最佳專輯》 臺灣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策劃 陶曉清、馬世芳、葉雲平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年1月出版 (資料圖)這裡記載了200個在臺灣以致整個中國膾炙人口的流行音樂專輯
  • 潘越雲的歌聲,教我不想它也難丨夜問
    潘越雲,絕對是華語樂壇的經典女聲。今天,是她62歲的生日。滾石唱片的第一張專輯就有她的聲音。這張《三人展》是吳楚楚、潘越雲和李麗芬三人合輯,作為試水之作。後來也成為臺灣「現代民歌運動」中非常著名的三人合輯之一。這張滾石開山之作,也打開了潘越雲的歌唱道路。
  • 36年前一張只有6首歌的專輯,卻成為臺灣地區百張最佳專輯第2名
    有一張商業的唱片,也匯聚了華語樂團教父級的製作陣容,不僅幫剛成立幾個月的飛碟唱片站穩腳跟、成為80-90年代臺灣唱片業的兩大龍頭之一,讓這張唱片成為臺灣百張最佳專輯第2名,也讓演唱者蘇芮一炮而紅。蘇芮同名專輯封面《蘇芮同名專輯》,又名: 《 "搭錯車"電影原聲專輯》,這張唱片收錄了6首歌曲和3首插曲音樂,參與創作的是羅大佑、李壽全、梁弘志等幾位日後主宰華語流行樂壇的「大師級」人物。
  • 電影大師楊德昌的片尾曲,藏著蔡琴潘越雲,飛碟滾石的音樂往事
    這首片尾鋼琴曲,其實是大師手筆,叫《秋天》,臺灣著名音樂家李達濤的作品,也是他自己演奏的。《獨立時代》是1994年秋天在臺灣上映,而那年的春天,臺灣著名女歌手潘越雲,出版了專輯《秋天》,標題主打歌就是這首《秋天》,詞曲以及鋼琴演奏都是李達濤先生。
  • 無數人唱過《野百合也有春天》,最有味道仍是潘越雲
    這張專輯後來在臺灣百佳唱片榜單中位列第11名,早已不僅是三人友誼的見證。三毛本意想請「滾石」將自己帶去的一疊詩稿變成音樂,後來卻變成她單為一張專輯寫詩,寫的是她大半生的故事。寫詩的時候荷西已逝,她透徹地體悟過愛與自由,也痛徹地眼見死神帶走愛人。
  • 潘越云:滾石第一位籤約歌手,酒後錄出大火的《野百合也有春天》
    ,自小家庭優渥住的是4層樓的洋房,但父母很少讓她外出玩耍,少有的娛樂就是聽家中的黑膠唱片,從母親收藏的上海流行音樂,再到哥哥姐姐買回來的西洋音樂,一顆音樂的種子逐漸在潘越雲心中生根發芽。,結識歌手邰肇玫,對方將她介紹給正在籌備期的滾石唱片,通過試唱潘越雲殺進決賽,和她一起入圍的還有吳楚楚和李麗芬,彼時的滾石還是個小公司,沒有太多資金投入,讓入圍的三人發行《三人展》,通過觀眾反饋選出最終的籤約歌手,潘越雲憑藉一首《我的相思》打敗兩位實力強勁的對手,成為滾石的首位籤約藝人,又憑《天天天藍》打開唱片市場獲得最佳新人獎。
  • 潘越雲:滾石第一位籤約歌手,酒後錄出大火的《野百合也有春天》
    1957年11月19日,潘越雲出生於寶島臺灣,自小家庭優渥住的是4層樓的洋房,但父母很少讓她外出玩耍,少有的娛樂就是聽家中的黑膠唱片,從母親收藏的上海流行音樂,再到哥哥姐姐買回來的西洋音樂,一顆音樂的種子逐漸在潘越雲心中生根發芽。
  • 歌后潘越雲:17歲父母雙亡,被丈夫索賠800萬,如今被人遺忘
    小的時候,潘越雲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四層樓的洋房成為了她全部的童年記憶。 母親對她的管教十分嚴格,很少讓她下樓到處去玩耍。 唯一的娛樂,就是在屋子裡聽著父母收藏的黑膠唱片。 這些唱片都是父母收藏的上世紀50年代上海的流行音樂,還有哥哥姐姐買回來的西洋音樂。
  • 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傳遍整個大陸;「木吉他合唱團」裡面的學弟李宗盛製作了第一張唱片,大獲成功——鄭怡的《小雨來得正是時候》;潘越雲《天天天藍》,那時臺灣民歌時代的天空也正如是,天天天藍。就讀大學期間,曾和同學合編《1975-1993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主編《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創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並跨足獨立音樂製作、發行,包括陳珊妮《後來我們都哭了》、拜金小姐專輯、天水樂集專輯復刻版等。
  • 【轉】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開票了!
    》傳遍整個大陸;「木吉他合唱團」裡面的學弟李宗盛製作了第一張唱片,大獲成功——鄭怡的《小雨來得正是時候》;潘越雲《天天天藍》,那時臺灣民歌時代的天空也正如是,天天天藍。就讀大學期間,曾和同學合編《1975-1993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主編《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創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並跨足獨立音樂製作、發行,包括陳珊妮《後來我們都哭了》、拜金小姐專輯、天水樂集專輯復刻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