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豪,又來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給大家講的是1983年2月9日潘越雲發行的專輯《胭脂北投》。
潘越雲的上一張專輯《天天天藍》大獲好評,滾石唱片再接再厲推出潘越雲的第3張專輯《胭脂北投》,仍由李壽全擔任製作,這張專輯源自李壽全收得當年「民風樂府」歌曲徵選佳作《心情》,從而製作了這張以北投歡場情愛為主線的概念唱片。這一次,李壽全卻並沒有在前作文學化、詩歌化民歌的基礎上,再搞一張續篇,而是轉投另一個領域的開拓,來讓流行音樂承擔更多的社會內容,背上更多的文化包袱,像搖滾樂那樣用音樂來針貶時事。可惜如此入世的想法,很快就被當時臺灣的新聞局給否定,以至於在這張專輯已經上市的情況下被緊急叫停,並在監督「加工」後,才能以修訂版的面目重新上市。而這種情況,也在11年後內地出現過,只不過主角換成了崔健和他的專輯《紅旗下的蛋》。
專輯《胭脂北投》,李壽全製作(上圖)
專輯內頁(上圖,以下圖片均來自網圖)
專輯《胭脂北投》前後發行過兩個版本,咱們現在所看到的是第二個版本,歌曲順序是《錯誤的別離》、《心情》、《沉默的你》、《一首心曲》、《「胭脂北投」序》(口白:潘越雲)、《野百合也有春天》、《我不能好好地說再見》、《夜色》、《看星星》、《比翼雙雙飛》、《「胭脂北投」序》(口白:甘儂)。第一個版本的順序是《心情》、《「胭脂北投」序》(口白:潘越雲)、《六條通夜色》、《野雀高飛》、《比翼雙雙飛》、《看星星》、《錯誤的別離》、《野百合也有春天》、《我不能好好地說再見》、《沉默的你》、《一首心曲》。這兩者的主要區別就在於,第一版的《六條通夜色》被改名成了《夜色》,《「胭脂北投」序》黑膠版有了甘儂(簡上仁)獨白的版本,同時第一版的《野雀高飛》也因版權原因而被割捨,而且第一版原本有意識設置的曲目順序,也因為曲目調整後所導致的時序問題而被重新編排(這種卡帶和黑膠唱片的特色,恐怕是聽CD和MP3長大的歌迷所無法想像得到的)。《野雀高飛》是王道、嶽玲、倪淑君、潘越雲主演的電影《野雀高飛》主題曲,由羅大佑作詞、作曲。專輯發行後,《野雀高飛》引起版權之爭,加上專輯歌曲涉及批判社會黑暗面引起當局不滿,導致這張專輯被迫收回,抽掉《野雀高飛》並對其他歌名及排序做了技術處理之後重新發行。雖然這首歌由電影公司另外發行EP《慶祝佳譽影業創業三周年紀念》,終因銷量少後來也沒發行CD而導致《野雀高飛》失傳,人們只能從沒收回的少量第一版專輯中聽到這首歌。
第一版專輯《胭脂北投》(上圖)
歌詞《野雀高飛》(上圖,如果想聽這首歌的話可以去優酷搜索這首歌的視頻)
《錯誤的別離》,梁弘志作詞、作曲,陳志遠編曲,柯俊雄、胡茵夢、王冠雄主演的電影《七步幹戈》主題曲。這首歌也是梁弘志極為經典的作品之一,和隨後寫給蘇芮的《請跟我來》風格頗為相似,用弦樂勾勒並放大人間悲歡離合的手法更是如出一轍。在弦樂的鋪墊下,潘越雲「漫不經心」地唱出了「一切都停了,都停了」,僅此一句就足夠讓人心碎,隨著音樂的展開,高潮迭起,把別離的情緒鋪展開來。
歌詞《錯誤的別離》(上圖)
《心情》,林邊作詞,甘儂(簡上仁)作曲,陳志遠編曲,後來在潘越雲的臺語專輯《情字這條路》裡也收錄了這首歌。這是潘越雲的第一首臺語歌,也是獲得金曲獎最佳作詞的臺語單曲第一首。甘儂(簡上仁)是一位出生於臺灣嘉義大林的民族音樂研究者。他長期致力於臺灣本土音樂之採集、整理、創作及推展工作,於1983年成立「田園樂府」樂團並擔任團長至今。專輯《胭脂北投》原始版本始於甘儂(簡上仁)的《心情》一曲,簡潔但意境深遠的歌詞,配上以「走唱」音樂方式表現的曲,呈現出特殊的風格與豐富的意象。歌曲是由李壽全在策劃《民風樂府》這個工程時發現的一首佳作,描述的雖然是一位女子思念情郎的情緒起伏,卻因為簡單、真實又精準的用詞,而被當成是東方女子情歌的典範作品。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潘越雲的演唱,雖然是用臺語,但是卻毫無其它臺語歌曲那樣流露出濃濃的鄉土味,可見甚至就連語言都難以抵擋住潘越雲演繹魅力的吞噬。曾經覺得臺語歌挺粗糙,但現在想來其實也是種鄉土文化,命運情感線一波三折,充滿著底層的風塵和悲苦。而這首歌它吸取了臺灣本土歌謠裡那種愁,但又有新時代的抗爭,思念不只是深閨裡的等待,而是邁開腿去浮華的城市裡找自己的落腳點。潘越雲唱得鄉土味已經淡化了,簡單有起伏,憂傷但不怨婦,這個民風體現得很有特點。
歌詞《心情》(上圖)
《沉默的你》,小艾(馬兆駿)作詞、作曲,陳志遠編曲。馬兆駿在寫歌時不光用過「小艾」這個筆名,有時也會用「戈登」「隱形人」這些筆名。和《錯誤的別離》同樣是哀怨的別離之歌,這個時期的潘越雲唱來,留了哀而無怨,後來的她怨蓋滿了哀。只哀而無怨是充滿期待的,還是有獨立性格去處理這樣的感情,而過份的怨則連自己的人格都淹沒了。
歌詞《沉默的你》(上圖)
《一首心曲》,潘越雲作詞、作曲,蕭唯忱編曲。每次聽這首歌覺得像是在聽《天天天藍》那張民歌專輯。當然製作人還是李壽全,他會挖出潘越雲潛在的隱秘氣質,有點期望,也有點不甘,還有點羞澀。這樣的歌,風塵女子唱來是種期望自白,稚氣的學生唱來也當是種心靈渴求,很多種人群唱起來都不會矛盾。
歌詞《一首心曲》(上圖)
《「胭脂北投」序》,林邊作詞,陳志遠作曲、編曲,潘越雲口白。北投是臺灣臺北市最北邊、以及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著名的北投溫泉及關渡風景區也位在此區。北投區自然資源豐富,陽明山國家公園即位於此區及士林區。此區醫療資源亦豐,臺北榮民總醫院及許多醫療中心、醫護院校均位於本區,是故未來本區欲開發之士林北投科技園區將以生技醫藥產業為主軸。因為經濟帶來的便利,使得這裡帶動了多種文化的衝擊和改變,原先一個島上小小的山村變成了商業重鎮,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商業和文明衝突迷失的年代,必然要付出一些代價,一些人在這裡迷失,掙扎在紙醉金迷的世界裡,不能拒絕也無法回頭。這首歌用「說白」代替「演唱」是這張專輯的一大特色, 帶出了整張專輯的主題。這樣的作品,和世界上很多資本主義初期的發家一樣,充滿了繁華之下的不堪。所以我聽到,潘越雲在專輯裡有一段口白,一再強調「北投,我的家鄉,回不去了」,很有白先勇筆下六七十年代臺北的感覺。像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不幸的女子,像飄零的葉子一樣,掙扎在煙花糜爛的世界裡沉浮。黑膠復刻版本特別加收甘儂(簡上仁)口白的《「胭脂北投」序》版本放在最後,提供聽者作為版本比較與欣賞。
歌詞《「胭脂北投」序》(上圖)
《野百合也有春天》,
羅大佑作詞、作曲、編曲,
王道、
嶽玲、
倪淑君、
潘越雲主演的電影《野雀高飛》插曲,
羅大佑也翻唱過,也是
羅大佑編曲,收錄在
羅大佑的專輯《情歌 告別的年代》裡,粵語版是
鄺美雲的《寂寞的風》,
小美作詞,
盧東尼編曲,
歐丁玉製作,收錄在
鄺美雲的專輯《Cally》裡。恐怕很多人都會將《野百合也有春天》當成是一首單純的情歌來對待,其實這是
羅大佑為電影中
潘越雲的角色量身定造的風塵女子情歌,而苛刻的
羅大佑甚至還為了這首歌曲主題與
潘越雲電影形象的統一,硬逼著
潘越雲在喝酒之後錄製了一個「音飄版」,取代了之前的「音準版」(《慶祝佳譽影業創業三周年紀念》EP版本就是「音飄版」),因為在他的理解中,充滿風塵味的感化少女,是無法將一首歌曲唱得如此端莊的,有飄的感覺才是真實的感覺。這是一首整張專輯中流行度最高的、極其精緻的小曲,嚴謹工整的歌詞,秀美深情的旋律,都顯出
羅大佑深厚的創作功底。作為電影《野雀高飛》中的插曲,其實是為電影角色量身定做的風塵女子情歌,呼應了專輯的原始主題概念,後被當作單純的情歌傳唱,
潘越雲在微醉的情況下詮釋出了歌曲的感傷和深情。
潘越雲的聲音哀而不怨,平靜穩定的聲音中,湧動著似水柔情、大度與溫情,灌滿了那份清麗純真之氣。
歌詞《野百合也有春天》(上圖)
《我不能好好說再見》,李昂作詞,李壽全作曲,陳志遠編曲。李昂本名施淑端,臺灣女作家,有「文壇怪傑」之譽。筆名「李昂」的「李」字是借用母親的姓氏,「昂」字則是希望可以昂首挺胸的意思,當時臺灣社會認為女作家只會寫愛情小說,寫不了好作品,起這個男性化的筆名也有點挑戰的意味。李昂的小說關心議題廣泛,包括:家庭暴力下的婦女、資本主義下的社會道德問題、大學教育的弊端和現代人的情愛和性愛問題,尤其擅寫具有爭議性的政治及描繪女性情慾的心理小說,對於青年男女在社會轉型期所碰到的性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也多所著墨。並善於運用尖銳敏感的筆觸,打破社會的制約和禁忌,以剖析人物心理來展現時代群象、探討社會問題。李昂的創作過程專注、緩慢,並維持規律的生活習慣。雖然作品充滿爭議,但她個人注重隱私,並不認同讀者將小說內容與作家之間連結、猜測。儘管長期以來被視為成人小說作家而招致抵毀,實際上,李昂小說中的性往往發生在故事人物的生存或精神處於極度壓抑時,以性作為切入點,進入社會與結合歷史,達到「以性言它」的目的,李昂筆下的「性反抗」常常是社會反抗的象徵,是揭露、批判社會黑暗面的手段。《我不能好好說再見》也是專輯中一首必聽的佳作,潘越雲的溫暖嗓音將離愁表現得不慍不火,副歌中弦樂的交迭與潘越雲不斷重複的「不能」,將無奈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歌詞《我不能好好說再見》(上圖)
《夜色》,童安格作詞、作曲,陳志遠編曲,童安格也翻唱過,塗惠源編曲,殷文琦製作,收錄在童安格的專輯《一世情緣》裡。歌曲原名叫《六條通夜色》,由於審核問題後被迫改為《夜色》,童安格特有的書卷氣和青澀感在此蕩然無存,瀰漫著濃鬱的風塵味道,潘越雲獨特的嗓音在爵土編曲的襯映下,唱出了完全屬於她的風格。在爵士編曲的襯映下,由童安格創作的曲子完全沒有了當時創作者本人的那種書卷氣和青澀味,而成了一壇姑婆級的回憶佳釀,寂寞得要死,而且是既美又愁、欲死又不能的那種。而日後童安格在資源回收形專輯《一世情緣》中,雖然也重唱了歌曲,但總覺得是優雅有餘而寂寞風塵之氣不足,所以也就少了許多獨特的韻味。
歌詞《夜色》(上圖)
《看星星》,梁弘志作詞、作曲,陳志遠編曲。由於潘越雲聲音的可塑性極強,李壽全認為其是國內少數極適合演唱爵士風格歌曲的歌者。鑑於潘越雲聲音極強的可塑性,這張專輯特意加人了2首爵士風格的歌曲,除了《夜色》,另一首《看星星》,潘越雲深具磁性的嗓音展現了駕馭爵士風格的深厚功底。童安格和梁弘志創作的爵士風格的歌曲完全跟他們平時那種溫文爾雅的文藝氣質不搭調,寫得出那麼虛空又不甘寂寞的感覺,那樣子的臺北式舊式爵士,也就是三十年代大上海百樂門那種沿襲過來,但又融合了當時的臺灣本土特色,滿滿都是燈紅酒綠的都市味,卻在菸絲背後感覺一張張孤寂冰冷的臉,像「金大班」這樣的女子,被潘越雲唱出來了。她聲音裡有的那種低到沙子裡的潛質,但是不是很有磁性的低沉,很美很寂寞,是獨一無二的東方色調。
歌詞《看星星》(上圖)
《比翼雙雙飛》,沈立作詞,李壽全作曲,陳志遠編曲,臺視連續劇《比翼雙雙飛》主題曲。當初在專輯安排上是接在《野雀高飛》之後,無論唱腔或是意識型態上都有一氣呵成的韻味,然而在最後去蕪存菁的版本中,《比翼雙雙飛》接替在《年刊生星》之後,情緒略顯突兀。
歌詞《比翼雙雙飛》(上圖)
起初我並沒有太在意這張專輯,甚至還因為聽的是早期磁帶轉錄的版本音質粗糙而耿耿於懷,會覺得潘越雲好嗓音不要埋沒在太平淡的作品裡。但是聽多了下來,能感受到的是文化,一種很真實的臺灣曾經存在過的風貌。或許相比民歌年代的其它作品,或者後來的流行時代作品,這不算最精緻的,但思想上卻是無可比擬的。專輯《胭脂北投》無論在文字、創意,還是深度、演繹等方面都無可挑剔,成為潘越雲最經典的一張專輯。
好了,就講到這裡吧,關於這篇文章,如果我講的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或者有遺漏的地方大家可以和我講。歡迎大家來關注「阿豪音樂坊」公眾號,阿豪會在這裡向你們講述關於港臺歌曲和藝人的故事,帶你們走進港臺音樂的海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