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48)

2021-02-23 台州音樂臺

哪位歌手才是臺灣百佳專輯(1994年由《臺大人文報社》發起評選)中的最佳?

也許有九成的歌迷會在一瞬間說出羅大佑的名字。羅大佑在百佳評選中有5張專輯上榜,《之乎者也》更貴為最佳唱片中的G點,但事實上,有一位女歌手以6張半的專輯(包括和齊豫合作的《回聲》)成為當仁不讓的冠軍,她就是潘越雲。

為什麼是潘越雲而不是羅大佑或齊豫、蘇芮等其他歌手得到評委們的青睞?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參加評選的各界人士,對於臺灣流行音樂之根的特別看重。

臺灣流行音樂真正的起源是七十年代的民歌運動,也正是在這股民歌風潮之後,臺灣早期的音樂工作者,終於從單一借鑑、翻唱歐美流行音樂的困局中走出,從而在以中國文化這個點上,逐步展現出臺灣流行音樂的雛形,並最終迎來了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盛世。

而潘越雲正是臺灣流行樂壇由民歌走向專業流行音樂的轉折期裡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歌手。潘越雲的聲音哀怨、纏綿,這種很符合東方文化標準的聲線條件,也是她總能表現流行音樂中的中國風味的主要原因。

同時,她的聲音還帶著點性感,這也能讓她在一些西洋曲風,特別是抒情搖滾和爵士樂的編曲中遊刃有餘。如此的東西合璧,自然能夠得到當時幾乎所有創作者的眷顧。

潘越雲於1989年推出了《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滾石將專輯交由剛加入公司的陳煥昌(小蟲)製作,一向對流行歌曲的掌握有著敏銳觸感的小蟲,將整張唱片定位在「說女人心裡的話,唱給男人聽」的統一風格,由潘越雲演繹成一種深情款款的現代情愛的無助與期待,別有一番風味。


同名歌曲本來是小蟲寫給一個逝去老友的緬懷之作,卻被潘越雲唱出屬於戀人之間刻骨銘心的悽楚與心痛,這首歌成為繼《天天天藍》之後又一首流傳度最廣的歌曲。

《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獲得了金曲獎首次設立的最佳專輯獎,經此一役,小蟲也聲名大噪,後來成為比肩羅大佑、李宗盛的「音樂教父」。

作者:李木子

七十年代生人,八十年代末開始接觸港臺流行音樂和西洋古典音樂,1992年嘗試寫下第一篇流行樂評,2001年曾玩票主持了一年的電臺古典音樂鑑賞節目《Music In Paradise》。

相關焦點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80)
    >假如沒有羅大佑,華語樂壇一定會清冷、失色許多,羅大佑的出現,拓寬了流行音樂表現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他開創性地將知識分子的思辨和社會批判引入創作領域,提升了流行音樂的思想性和文學性,他的創作所帶來的音樂省思和人文關懷,至今在華語樂壇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62)
    庾澄慶九十年代初期,臺灣處在解嚴後的「大宣洩時期」,流行樂壇百花齊放、景氣大好,文化圈多年來不斷自問的「傳統與現代」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91)
    之前他雖然有過一些音樂製作和作曲給其他歌手唱的經驗,也擔任過編曲或和聲,不過一直到同名專輯問世之後,陶喆才開始被認為是華語流行樂壇R&B風格的開創者。出生在演藝世家(父親是臺灣早期著名的西洋風格歌手,母親是京劇名伶),中學即赴美讀書的陶喆憑自己的真材實料打出名號,他的創作深受西洋音樂影響,舉凡民謠、搖滾、爵士、R&B……等都是其創作源本。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16)
    臺灣滾石收購新格唱片的版權後,曾於2002年再版了以「重逢」命名的十四張民歌精選集。許多正在讀書或剛畢業的大專院校學生登上了臺灣現代民歌運動的最後一班列車,他們能寫會唱,一把吉他就可以改寫一個人的一生。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70)
    執著於音樂的莫凡也為多位藝人創作歌曲、製作專輯,他的《朋友別哭》(呂方)等歌曲也廣為流傳。走城市民謠歌路以新人姿態出現的優客李林二重唱組合,在遭到數家唱片公司的婉拒後,恐怕沒想到他們會成為1991年整個東南亞唱片市場的一匹黑馬,同時一唱一作的組合方式也開了當時臺灣流行歌壇的先河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36)
    八十年代也是二重唱和音樂組合方興未艾的時期,承襲民歌年代那種同學或好友組合演唱的傳統,臺灣歌壇湧現了早期的百合二重唱、城市少女偶像組合
  • 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的經典「翻唱」專輯
    一般而言,翻唱別人的經典名曲,往往因為珠玉在前而難以取代原唱的地位。但相對地,卻也有些歌曲因為翻唱者賦予了原曲新生命,甚至超越原唱。若以最嚴格的古典詮釋學來看,則更要求演奏者在演出之前必須痛下功夫,從作曲者的時代背景與各種社會脈絡,去掌握住原作品的整體精神生命,來作為詮釋的基礎,甚至要達到「比原作者本人更了解他自己」的程度。相對於「詮釋學」在古典音樂領域所佔有的核心(價值)地位,現代流行音樂界毋寧更重視推出新作品的「原創性」(originality)。
  • 皮皮狗私人藏書單|流行音樂精選100(三)臺灣流行音樂類
    簡介:本書主題是日治時期臺灣流行歌的「故事」,實際上包羅了臺灣大眾文化的形成、庶民生活的再現,以及臺灣大眾文學的現代性議題,資料豐富、圖文並茂,清楚刻繪了日治時期以來臺灣常民社會的圖像,是了解臺灣流行歌脈絡、臺灣大眾文化肌理的好書
  • 最近20年華語流行音樂的沒落,主要是臺灣流行音樂沒落
    4、香港音樂曾經在90年代輝煌一時比起內地流行音樂,香港的流行音樂倒是曾輝煌一時。在90年代香港樂壇的影響力不輸於臺灣。這裡面咱們要著重說一下黃霑。5、臺灣的流行音樂群星雲集華語流行音樂的兩代宗師是臺灣音樂人,其實除了羅大佑和周杰倫,臺灣音樂人更是群星雲集。比羅大佑稍早的臺灣音樂人左宏元,在業界可謂鼎鼎大名,可能很多觀眾沒聽過這個名字。但是說到《新白娘子傳奇》的所有原創歌曲,包括《千年等一回》,包括《渡情》,作曲都是左宏元。
  • 臺媒:臺灣流行音樂行腳之旅
    臺媒:臺灣流行音樂行腳之旅 2014-09-01 15:44: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吳合琴 歌迷真厲害連阿魯巴是什麼都找出來……  文章摘編如下:  這位歌迷還去了女巫店、卡夫卡、河岸留言跟Legacy……總之,這些對她來說,是從小聽臺灣流行音樂到大、耳熟能詳卻又無從感受的氣息,因此有機會能來到臺灣,她所想的就是這樣一趟、單純的音樂行腳之旅。
  • 崛起的臺灣城市商業流行音樂
    臺灣城市商業流行音樂自70年代後期全面發韌,於90年代達到興盛巔峰。這一時期的臺灣流行歌曲,曲調清新自然,內容自由活潑,寫人、寫景、寫情愛、寫現實,出現了莊奴、左宏元、劉家昌、湯尼等優秀的詞曲家,相繼推出《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又見炊煙》《踏浪》等一系列高品質流行歌曲,成就了一代巨星鄧麗君。後又出現諸如李壽全、陳昇、李宗盛等音樂製作人,培養了大量在華語流行樂壇鼎鼎大名的歌手,掀起了臺灣流行音樂在兩岸三地的追捧高潮。
  • 獨家︱洞見臺灣原住民音樂
    於是消失的傳統不僅是歷史裡的脈絡,還有原生於山林的感觸。可以注意到的是,許多名聲斐然的原住民流行歌手的作品並不屬於原住民傳統音樂。但他們的音樂中都有大量的原住民音樂元素的存留。傳統原住民音樂的現代化起步非常早,由胡德夫、李雙澤和楊弦三人共同締造的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的「民歌運動」,是臺灣原住民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深度融合的根源之一。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流行音樂和香港流行音樂哪個更強?
    提起流行音樂,許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港臺流行音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臺流行音樂方興未艾,流行樂壇人才輩出,經典歌曲頻頻湧現,以至那個時代成了流行音樂再難逾越的一個高峰,也是無數歌迷永遠難忘、無限懷念的一個時代。
  • 吳迪雜談:鄧麗君,臺灣的流行音樂的代言人之一
    但我今天還是想回憶回憶港臺音樂,特別是臺灣音樂一些老故事,以及對整個華語音樂的影響。或許也會有人點讚的。我今天這裡所說的華語音樂,主要是臺灣的國語音樂,也就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的華語音樂。臺灣的華語音樂,也是整個華人中的代表基地,其創作水平之高,影響力之大,名人輩出,大師如雲,是整個華語流行歌曲的驕傲。臺灣的流行音樂影響之深,傳播之廣,明星之多,實在讓我們一言難盡。
  • 臺灣流行音樂簡史
    1977年還是一個新人的王芷蕾在大馬發行了個人首張專輯《情深深》,開始引起市場囑目,為她日後反攻臺灣作了充分的準備。  李佩菁的成名曲《我愛月亮》,輕鬆遊戲,節奏歡快而又帶著激昂演唱風格,是一首風格獨特的歌曲,在當年也開始流行起來,李佩菁也因此曲成為「月亮皇后」,她在這一年的另一首名曲是《道別》。另一位新人田路路則帶來了《異鄉夢》,田路路的演唱深情,有風致,很讓人期待。
  • 內地歌手逆襲金曲獎 大陸音樂臺灣正流行
    原標題:內地歌手逆襲金曲獎 大陸音樂臺灣正流行入圍金曲獎的內地歌手第25屆臺灣金曲獎頒獎典禮將於6月28日晚在臺北小巨蛋舉行。在曾經為王菲創作名曲《我願意》的姚謙看來,她們直接是臺灣流行音樂的「產品」,並不具備太多的大陸元素,而近些年創作勢力的磅礴以及龐大的市場因素,大陸流行音樂才開始真正「輸出」。
  • 1975年-2005年,臺灣流行音樂200張最佳專輯:
    由一百多位臺灣音樂界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審團,在1975年至2005年在臺灣出版的華人流行音樂專輯,選出最佳二百張,臺灣時報出版社與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聯合出版了《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據介紹,由於流行音樂發展的時代不同,前一百張專輯偏向某種「臺灣流行樂界主流人士品味的呈現」,在音樂類型上廣度有限;而後一百張專輯則展示出多元風貌,有原住民歌謠、流行、搖滾、朋克、R&B、Hip-Hop等,反映了世紀之交、世代更迭的臺灣流行音樂之生命力。
  • 中國首次《大陸流行音樂百佳專輯1979-2010》評選出爐記
    《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很多年,很多遍。何況,《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不也選擇了大陸的搖滾唱片。何況,大陸流行音樂與臺灣流行音樂的差距在逐步縮小、縮小,而且,大陸搖滾樂,又遠遠領先於臺灣。所以,鄭魁訓編著的《大陸流行音樂百佳專輯》,恰到好處。或者,有些遲,但總算還不太晚。
  • 為什麼韓國音樂流行起來了,而臺灣卻日益衰落?
    在娛樂發展之中,韓國政府規定每臺每年必須播送約6成的音樂節目,因此目前在韓國的電視節目中大部分都是音樂節目,藝人力求創新推出許多不同風格的音樂並將其營銷,這也造就了韓國音樂(K-POP)的流行。韓國音樂文化(下稱K-POP),起初推廣為國營電視3臺+民間1臺(SBS、KBS、MBC、MNET)在做推廣。
  • 張立齊:當前臺灣流行音樂產業與兩岸青年交流之關係
    這一過程導致了臺灣青年在流行音樂的選擇上出現了靠向本土、靠向「臺獨」意識的傾向,甚而取代了過去抒發中華民族主義情懷的音樂。尤其是國民黨的政治話語權在2000年後大幅退步,臺灣人民的中國認同也從這時起開始快速塌陷,流行性音樂產業不再為統一和民族主義服務,本土至上和「臺獨」意識逐步填充到臺灣流行音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