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流行音樂簡史

2021-02-20 情脂

1977年是新人輩出的一年,代表人物有王芷蕾,銀霞,李偑菁,田路路,以及邰肇玫。
  
1977年還是一個新人的王芷蕾在大馬發行了個人首張專輯《情深深》,開始引起市場囑目,為她日後反攻臺灣作了充分的準備。「臺灣女聲二重唱第一組合」 邰肇玫和施碧梧早在1977年第一屆金韻獎時就以《如果》引起廣泛關注,她們的另一曲名曲是《小小貝殼》也被很多人追捧,她們這種在當時還是全新的二重唱組合方式純真清新,後來被人紛紛仿效,邰肇玫的創作才華非常出眾,後來曾為楊耀東寫地《從山裡來的女孩》,陳明韶唱的《下雨天的周末》《瓶中信》等曲,都是出自她的手筆。
  
另一位歌壇新秀銀霞是以演唱電影歌曲聲名雀起的,秦漢主演的那電影《煙水寒》就是她唱的,同年她還唱了另一首歌曲《秋詩篇篇》,也引起廣泛的共鳴。
  
李佩菁的成名曲《我愛月亮》,輕鬆遊戲,節奏歡快而又帶著激昂演唱風格,是一首風格獨特的歌曲,在當年也開始流行起來,李佩菁也因此曲成為「月亮皇后」,她在這一年的另一首名曲是《道別》。

另一位新人田路路則帶來了《異鄉夢》,田路路的演唱深情,有風致,很讓人期待。
  
當然這一年仍然是瓊瑤戲的天下,鳳飛飛是這一年瓊瑤戲的最大贏家,借著左宏元作曲,瓊瑤編劇的強大組合形勢,鳳飛飛在這一年演唱的《我是一片雲》和插曲《松林的低語》風光無人能比。鄧麗君於1977年回臺,發行了《雲深情也深》《小村之戀》等曲,將個人的事業又往前推進了一步,同年她翻唱了陳芬蘭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使該曲成為享譽世界的華語經典,「有華語的地方必有鄧麗君的歌聲」。
  
甄妮則在這一年轉戰到香港,在香港發行每一張專輯《愛情四重彩》,在香港流行音樂市場上領跑多時。
  

上一年「坐歌監」的餘天復出後帶來了《又是黃昏》,重新將他送回巨星行列,同年餘天的另一首作品《小詩》也是傳唱很廣的名曲之一。
  
1977年劉文正再度牽手劉家昌,一曲《小雨打在我身上》,讓一眾臺灣青年為之傾倒,當年的劉文正啊,分明就是發哥《上海灘》中的原型:得體的西裝,低垂的帽子,白色的圍巾,同名專輯中的《睡蓮》和《奈何》則讓我們第一次見識到李達涯的作曲實力。
  
一向搞怪的高凌風在1977年推出了他的怪歌系列之《姑娘的酒渦》,這是日後我們一聽起來就會相互一笑的歌,高凌風的舞台風格極為新潮,視覺衝擊強烈,雖然他的歌聲並不如同期的劉文正等人,但是仍然因其鮮明的個性和不懈的努力帶給我們一些別有趣味的經曲作品如《泡菜》《野菊花》等,這些歌打上了鮮明的高凌風特色,換一個人來都達不到同等的效果。
  
蕭麗珠則為我們帶來了《青色山脈》,很有意境很讓人懷想的一首歌。
  

當然我們在記著上述歌手們風光一面的同進,也不得不傷心的回顧另外一些人的艱辛和困苦,當年從海外歸國的李雙澤,可樂事件的主角,有著一腔的熱血和抱負,創作了《少年中國》和《美麗島》卻因政治指涉性太強而被禁,理由分別是鼓吹統一和鼓吹臺獨,啼笑皆非的被禁理由,啼笑皆非的荒唐年代!
  
這是1977年的音樂往事,我們抬起頭,看見了陽光,同時也看見腳下的陰霾。  

相關焦點

  • 流行音樂簡史&音樂媒體與公關 | 12.7小鹿角學院周末集訓營
    其實不僅僅是經紀人,選擇了音樂行業的每一位從業者,一定對音樂都有無限的熱愛。如果我們對自己熱愛的事物都只知甚少,不了解它的前世又談何在當下的語境裡把音樂玩出新花樣。關於音樂紀錄片,《波西米亞狂想曲》可能是近幾年來為數不多的口碑之作。但在這裡我更想安利BBC出品的《皇后樂隊:演出歲月》,也同樣優秀。
  • 喧囂過後,輝煌不再 | 香港流行音樂簡史
    七十年代,在臺灣國語流行音樂的傳入和西方流行樂盛行的背景下,用粵語演繹的香港本土流行音樂在夾縫中並沒有被擊垮,相反,因為本土市場的青睞,香港本土流行音樂在70年代開始嶄露頭腳,即將拉開一個全新的輝煌時代說香港流行音樂,就不能忽略中國流行樂的來源,在「新文化運動」以後,許多西方的意識形態湧入,其中也不乏以爵士樂、百老匯歌舞和好萊塢電影為主的流行文化
  • 最近20年華語流行音樂的沒落,主要是臺灣流行音樂沒落
    4、香港音樂曾經在90年代輝煌一時比起內地流行音樂,香港的流行音樂倒是曾輝煌一時。在90年代香港樂壇的影響力不輸於臺灣。這裡面咱們要著重說一下黃霑。5、臺灣的流行音樂群星雲集華語流行音樂的兩代宗師是臺灣音樂人,其實除了羅大佑和周杰倫,臺灣音樂人更是群星雲集。比羅大佑稍早的臺灣音樂人左宏元,在業界可謂鼎鼎大名,可能很多觀眾沒聽過這個名字。但是說到《新白娘子傳奇》的所有原創歌曲,包括《千年等一回》,包括《渡情》,作曲都是左宏元。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48)
    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參加評選的各界人士,對於臺灣流行音樂之根的特別看重。臺灣流行音樂真正的起源是七十年代的民歌運動,也正是在這股民歌風潮之後,臺灣早期的音樂工作者,終於從單一借鑑、翻唱歐美流行音樂的困局中走出,從而在以中國文化這個點上,逐步展現出臺灣流行音樂的雛形,並最終迎來了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盛世。
  • 臺媒:臺灣流行音樂行腳之旅
    臺媒:臺灣流行音樂行腳之旅 2014-09-01 15:44: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吳合琴 歌迷真厲害連阿魯巴是什麼都找出來……  文章摘編如下:  這位歌迷還去了女巫店、卡夫卡、河岸留言跟Legacy……總之,這些對她來說,是從小聽臺灣流行音樂到大、耳熟能詳卻又無從感受的氣息,因此有機會能來到臺灣,她所想的就是這樣一趟、單純的音樂行腳之旅。
  • 崛起的臺灣城市商業流行音樂
    臺灣城市商業流行音樂自70年代後期全面發韌,於90年代達到興盛巔峰。這一時期的臺灣流行歌曲,曲調清新自然,內容自由活潑,寫人、寫景、寫情愛、寫現實,出現了莊奴、左宏元、劉家昌、湯尼等優秀的詞曲家,相繼推出《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又見炊煙》《踏浪》等一系列高品質流行歌曲,成就了一代巨星鄧麗君。後又出現諸如李壽全、陳昇、李宗盛等音樂製作人,培養了大量在華語流行樂壇鼎鼎大名的歌手,掀起了臺灣流行音樂在兩岸三地的追捧高潮。
  • 尖叫的經典:冰島音樂簡史
    【基本信息】書名:尖叫的經典:冰島音樂簡史作者:張長曉 [冰]古尼裝幀:精裝系統地梳理了冰島音樂的發展歷程,搖滾、朋克、民謠、嘻哈、雷鬼、重金屬、電音等音樂流派在冰島的出現、發展和更迭流變,也詳細地介紹了代表性的冰島音樂人和音樂作品。對樂迷而言,這是一份難得的冰島音樂檔案。對於大眾來說,這是一趟冰島文化之旅。
  • 口吃流行音樂簡史
    在整整43分鐘的合成器節拍間,有依稀對過往流行音樂的懷舊,也有神秘又怪異的時髦。 整個七十年代,David Bowie 的專輯就是他的試驗品,他不斷改變音樂風格和外表。「你們這些搞搖滾的人要小心了」(look out you rock 'n' rollers),他用《改變》這首藝術流行(Art Pop)歌曲直接叫板搖滾樂,並預示了他的另一藝術身份 Ziggy Stardust 的誕生。
  • 皮皮狗私人藏書單|流行音樂精選100(三)臺灣流行音樂類
    簡介:本書回顧了華語流行音樂發展史中重要的一段歷史,記錄臺灣三代音樂人的音樂理想與往事變遷。這是一代人對臺灣音樂的禮讚,也是對過往青春歲月的紀念。34.樂光流影:臺灣流行音樂思路作者:翁嘉銘出版社:典藏文創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10.10 備註:臺版
  • 臺灣說唱簡史
    作者|John Morrison 編譯|呂六七 2017年,《中國有嘻哈》的意外爆紅將一批rapper快速推向大眾,也讓潛伏地下二三十年的說唱音樂從小眾進入了主流視野,成為市場和資本的寵兒。 而在大陸的對岸,其實也早早誕生了說唱的苗頭,並在中國大陸流行文化和日本先鋒音樂的雙重影響之下,臺灣的說唱音樂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特點。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流行音樂和香港流行音樂哪個更強?
    提起流行音樂,許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港臺流行音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臺流行音樂方興未艾,流行樂壇人才輩出,經典歌曲頻頻湧現,以至那個時代成了流行音樂再難逾越的一個高峰,也是無數歌迷永遠難忘、無限懷念的一個時代。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80)
    >假如沒有羅大佑,華語樂壇一定會清冷、失色許多,羅大佑的出現,拓寬了流行音樂表現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他開創性地將知識分子的思辨和社會批判引入創作領域,提升了流行音樂的思想性和文學性,他的創作所帶來的音樂省思和人文關懷,至今在華語樂壇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62)
    庾澄慶九十年代初期,臺灣處在解嚴後的「大宣洩時期」,流行樂壇百花齊放、景氣大好,文化圈多年來不斷自問的「傳統與現代」
  • 吳迪雜談:鄧麗君,臺灣的流行音樂的代言人之一
    但我今天還是想回憶回憶港臺音樂,特別是臺灣音樂一些老故事,以及對整個華語音樂的影響。或許也會有人點讚的。我今天這裡所說的華語音樂,主要是臺灣的國語音樂,也就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的華語音樂。臺灣的華語音樂,也是整個華人中的代表基地,其創作水平之高,影響力之大,名人輩出,大師如雲,是整個華語流行歌曲的驕傲。臺灣的流行音樂影響之深,傳播之廣,明星之多,實在讓我們一言難盡。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91)
    之前他雖然有過一些音樂製作和作曲給其他歌手唱的經驗,也擔任過編曲或和聲,不過一直到同名專輯問世之後,陶喆才開始被認為是華語流行樂壇R&B風格的開創者。出生在演藝世家(父親是臺灣早期著名的西洋風格歌手,母親是京劇名伶),中學即赴美讀書的陶喆憑自己的真材實料打出名號,他的創作深受西洋音樂影響,舉凡民謠、搖滾、爵士、R&B……等都是其創作源本。
  • 內地歌手逆襲金曲獎 大陸音樂臺灣正流行
    原標題:內地歌手逆襲金曲獎 大陸音樂臺灣正流行入圍金曲獎的內地歌手第25屆臺灣金曲獎頒獎典禮將於6月28日晚在臺北小巨蛋舉行。在曾經為王菲創作名曲《我願意》的姚謙看來,她們直接是臺灣流行音樂的「產品」,並不具備太多的大陸元素,而近些年創作勢力的磅礴以及龐大的市場因素,大陸流行音樂才開始真正「輸出」。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16)
    臺灣滾石收購新格唱片的版權後,曾於2002年再版了以「重逢」命名的十四張民歌精選集。許多正在讀書或剛畢業的大專院校學生登上了臺灣現代民歌運動的最後一班列車,他們能寫會唱,一把吉他就可以改寫一個人的一生。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70)
    執著於音樂的莫凡也為多位藝人創作歌曲、製作專輯,他的《朋友別哭》(呂方)等歌曲也廣為流傳。走城市民謠歌路以新人姿態出現的優客李林二重唱組合,在遭到數家唱片公司的婉拒後,恐怕沒想到他們會成為1991年整個東南亞唱片市場的一匹黑馬,同時一唱一作的組合方式也開了當時臺灣流行歌壇的先河
  • 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的經典「翻唱」專輯
    換言之,在古典音樂的美學情境下(進一步延伸更包括所有傳統音樂領域皆然,如古琴、南北管、戲曲等),特別注重所謂的「詮釋學」(interpretation)。我們今天聽到的許多古典音樂作品,都是歷經兩三百年來詮釋傳統所累積,其豐厚的精神內涵,早已超越作曲者當年首演時的眼界和思維。也就是說,每一首樂曲經過不斷反覆的演奏或翻唱,其實都是一種再創造(recreate)的過程。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36)
    八十年代也是二重唱和音樂組合方興未艾的時期,承襲民歌年代那種同學或好友組合演唱的傳統,臺灣歌壇湧現了早期的百合二重唱、城市少女偶像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