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流行音樂和香港流行音樂哪個更強?

2021-01-10 遙望yw

提起流行音樂,許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港臺流行音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臺流行音樂方興未艾,流行樂壇人才輩出,經典歌曲頻頻湧現,以至那個時代成了流行音樂再難逾越的一個高峰,也是無數歌迷永遠難忘、無限懷念的一個時代。

對流行音樂尤為熱愛的我,對臺灣的流行音樂情有獨鍾,因為在我看來,臺灣流行音樂更有開創性,更有個性,也更加多元。你會發現,臺灣的音樂人許多都是多面手,不僅善寫詞曲,還懂編曲和製作,當然歌唱實力也是不容小覷。這其中的佼佼者有羅大佑、李宗盛、王傑、鄭智化、張雨生、童安格、齊秦、伍佰、邰正宵、張宇、潘美辰等人。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拎出來,都可以寫出一個長長的故事,都有一些有口皆碑的作品在樂壇流傳。

反觀香港流行樂壇,儘管是大牌歌手雲集,經典歌曲層出不窮,但其整體的創作力相比臺灣流行樂壇要遜色一些。要證明這一點其實並不難,只要我們稍加留意那些香港歌曲的創作情況就會發現,雖然有許多香港音樂人創作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歌曲(如黃霑、林夕等), 但香港歌手的整體創作能力卻不敢讓人恭維,因為有創作才華的歌手實在寥寥可數,數來數去也不過許冠傑、張國榮、陳百強、黃家駒、劉德華等為數不多的幾位歌手。

在香港歌壇,還有一個現象異常突出,那便是翻唱成風。只要是細心的歌迷都會發現,許許多多的香港歌手大都翻唱過其他歌手的歌曲,其中尤以翻唱日本歌手的作品為盛。翻唱經典的日語歌,讓許多香港歌手一舉成名,所以這幾乎成了一條成名成腕的捷徑,畢竟那些經典的日語歌經過了市場和歌迷的檢驗,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傳唱,因此翻唱日語歌成了很多香港歌手的選擇。

當然,不只是香港歌手喜歡翻唱日語歌,一些臺灣歌手也翻唱過不少的日語歌,比如周華健(《花心》《讓我歡喜讓我憂》)、姜育恆(《跟往事乾杯》《我的心沒有回程》等)、小虎隊(《紅蜻蜓》《青蘋果樂園》《星星的約會》等)、任賢齊(《天涯》《傷心太平洋》等)、劉若英(《後來》《很愛很愛你》《原來你也在這裡》等)。

與臺灣歌手比起來,香港歌手的翻唱風更盛,許多大牌歌手甚至翻唱過許多首日語歌,比如譚詠麟、張國榮、張學友、李克勤等。而翻唱日語歌的香港歌手,幾乎囊括了所有重量級的歌手,除了剛剛提到的這幾位,還有徐小鳳、珍妮、張德蘭、葉麗儀、林子祥、羅文、陳百強、蔡國權、劉德華、郭富城、黎明、鍾鎮濤、呂方、梅豔芳、葉倩文、王菲、林憶蓮、鄺美雲、湯寶如、周慧敏、陳慧嫻、許志安、莫文蔚、鄭伊健、草蜢樂隊、張智霖、杜德偉、古巨基等。

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經典的香港歌曲,比如《風繼續吹》《不羈的風》《有誰共鳴》《紅日》《月半小夜曲》《千千闕歌》《飄雪》《每天愛你多一些》《分手總要在雨天》《夕陽之歌》《夢伴》《對你愛不完》《容易受傷的女人》《盛夏的果實》等,都是翻唱歌曲。

港臺歌手翻唱日語歌無可厚非,這不但可以讓無數歌迷聽到許多好聽的歌曲,還可以給流行樂壇帶來不一樣的曲風。但是,作為一個歌迷,心裡不免還是有些遺憾,如果這些傳唱不息的經典都是我們的原創,那將是怎樣的驕傲和自豪。尤其是大牌歌手大量翻唱日語歌,給人一種本土音樂創作乏力的感覺,還讓人窺見了音樂界存在著若隱若現的急功近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一種借鑑和學習,如此說來也算是一種安慰吧!

不可否認,不管是臺灣流行樂壇還是香港流行樂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都創造了流行音樂的輝煌,留下了不計其數的流行經典。至於它們的比較,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有的人喜歡國語歌,那一定是偏愛臺灣流行音樂多一點,而酷愛粵語歌的歌迷則更喜歡香港歌曲。

在我的心中,我最喜歡、最欣賞的則是那些兼具創作才華的歌手,比如王傑、鄭智化、張雨生等。我總覺得,懂得創作的歌手才更能深入歌迷的靈魂,因為他們唱的不僅僅是一句句歌詞,還是他們的心。

相關焦點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臺知名八大樂隊、歌唱組合排行榜:
    上世紀末,馬來西亞《南洋商報》邀請華語樂壇流行音樂專家,對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華語流行歌星進行評估,評選出來100位代表歌星。第二名: 65.光良品冠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光良和品冠組成的馬來西亞音樂組合。
  • 歷史上臺灣流行音樂和大陸比哪個更強?
    從港臺和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來看,早期港臺翻唱日本的歌曲比較多,而大陸歌手又翻唱港臺歌曲,就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臺灣流行音樂比大陸強的多。從代表人物來說,內地有劉歡、那英、毛阿敏、陳明、韓紅、汪峰、崔健等。而其中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只有劉歡一人,因為他唱過很多國際活動的主題曲。
  • 你還記得臺灣流行樂壇那些大牌的音樂創作人和歌手嗎?
    喜歡流行音樂的朋友,一定對港臺流行音樂不陌生。在許許多多70後、80後的記憶中,港臺流行音樂伴他們走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他們記憶中最純真、最美好、最難忘的歲月就是在港臺流行音樂的陪伴、陶冶中度過的。如果沒有曾經的港臺流行音樂,那麼許多70後、80後那片記憶的星空將會黯然失色。
  • 最近20年華語流行音樂的沒落,主要是臺灣流行音樂沒落
    4、香港音樂曾經在90年代輝煌一時比起內地流行音樂,香港的流行音樂倒是曾輝煌一時。在90年代香港樂壇的影響力不輸於臺灣。這裡面咱們要著重說一下黃霑。當然香港流行音樂的商業性做得特別好,張學友和王菲的很多歌曲,伴隨內地大批70、80後觀眾長大,在90年代,香港的流行音樂繁榮程度不輸給臺灣。5、臺灣的流行音樂群星雲集華語流行音樂的兩代宗師是臺灣音樂人,其實除了羅大佑和周杰倫,臺灣音樂人更是群星雲集。
  • 晚安香港-2017香港亞洲流行音樂節
    自畫像樂隊代表大陸,與港臺日韓新馬泰七個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歌手角逐香港亞洲最佳新藝人獎。同臺的有李克勤、蔣敦豪等六國藝人。。記者會試音馬不停蹄。下面請看詳細報導:(官方滴)「香港亞洲流行音樂節2017」的音樂會將於3月17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48)
    羅大佑在百佳評選中有5張專輯上榜,《之乎者也》更貴為最佳唱片中的G點,但事實上,有一位女歌手以6張半的專輯(包括和齊豫合作的《回聲》)成為當仁不讓的冠軍,她就是潘越雲。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參加評選的各界人士,對於臺灣流行音樂之根的特別看重。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36)
    八十年代也是二重唱和音樂組合方興未艾的時期,承襲民歌年代那種同學或好友組合演唱的傳統,臺灣歌壇湧現了早期的百合二重唱、城市少女偶像組合
  • 喧囂過後,輝煌不再 | 香港流行音樂簡史
    七十年代,在臺灣國語流行音樂的傳入和西方流行樂盛行的背景下,用粵語演繹的香港本土流行音樂在夾縫中並沒有被擊垮,相反,因為本土市場的青睞,香港本土流行音樂在70年代開始嶄露頭腳,即將拉開一個全新的輝煌時代說香港流行音樂,就不能忽略中國流行樂的來源,在「新文化運動」以後,許多西方的意識形態湧入,其中也不乏以爵士樂、百老匯歌舞和好萊塢電影為主的流行文化
  • 崔軾玄:流行音樂要反映每個時代年輕人的狀態
    對創作了《愛如空氣》《紅顏劫》《可念不可說》等歌曲的詞作者、音樂製作人崔軾玄來說,新星音樂會同樣有獨特的意義。崔軾玄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新星音樂會和登臺的歌星走紅時,正是他的童年。他記得小時候家裡有老式的錄音機和相當多的磁帶,朱明瑛的、蘇小明的都有。通過新星音樂會流傳開的歌曲中,他最喜歡的是《軍港之夜》。
  • 中國流行音樂開山鼻祖黎錦暉,大陸才是港臺流行音樂的源頭
    今天有幸看了黃新原寫的一篇《黎錦暉的人生旋律》文章,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陸的流行音樂就已經很是「流行」了。最初接觸流行音樂大概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候,我正在濟南師範大學校園裡,鄧麗君、譚詠麟等港臺歌星的歌風靡一時,我一直以為大陸的流行音樂是從港臺傳過來的,現在才知道大陸才是港臺流行音樂的源頭。也顛覆了我幾十年對於流行音樂起源的認知。
  • 追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火爆的樂隊、組合
    對於上世紀80、90年代的華語樂壇,你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是小虎隊的爆火,是「四大天王」的橫空出世,還是Beyond成員黃家駒的意外離世......在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史上,80、90年代是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年代,也是港臺樂壇的一個繁榮時期,眾多富有才華的傑出人才不斷湧現,今天帶大家簡單追憶那個時期火爆的一支樂隊、一個組合。
  • 臺灣樂壇和香港樂壇相比,為什麼說臺灣樂壇的地位更勝一籌呢?
    今天我們來談一下,臺灣樂壇和香港樂壇相比,到底哪個地位更高呢? 李宗盛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有莊奴、劉家昌、劉文正、鄧麗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臺灣樂壇的黃金年代,有羅大佑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摸著石頭過河,闖出流行音樂原創時代
    他們翻錄了不少香港電視劇主題歌,為內地樂壇打開了流行音樂製作的大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更年輕的畢曉世、李海鷹等人進入這一行當。當時內地的流行音樂環境仍然十分簡陋:缺錄音器材、缺懂行的樂手、缺流行音樂知識……唯一不缺的就是音樂人靈活的腦筋。由於內地還沒有引進MIDI,音樂人只能手寫譜子,但「扒帶」只靠耳朵聽,寫出來的譜子跟規範的樂譜不太一樣。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二】廣東流行音樂之「造星」
    上世紀八十年代,太平洋影音公司首開「盒帶明星」先河,沈小岑、程琳、朱曉琳、「唐彪安李」二重唱等成為早期的內地流行歌手,迎來人氣大爆發。上世紀九十年代,「造星工程」和「籤約制度」全面鋪開。毛寧、楊鈺瑩、陳明、甘萍、李春波、光頭李進……這些名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閃閃發光。他們是中國內地當代流行樂壇第一代明星,身上深深地打著「廣東製造」的烙印。
  • 流聲·留聲|廣東電臺與新時代廣東流行音樂
    再者,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渡時期,毗鄰港澳、引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電臺兼具了文化改革的倡導者與先行實踐者的雙重身份,一方面為作為新生事物的流行音樂鼓與呼,積極地為其正名並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同時又充分參與到了流行音樂產業發展的各階段之中。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62)
    庾澄慶九十年代初期,臺灣處在解嚴後的「大宣洩時期」,流行樂壇百花齊放、景氣大好,文化圈多年來不斷自問的「傳統與現代」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70)
    凡人二重唱的兩位成員莫凡和袁惟仁最初也是在民歌餐廳駐唱,後被蔡宗政慧眼識英才,籤約至大滾唱片,並製作了獲得如潮好評的《杜鵑鳥的黃昏》。九十年代初期幾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的爭奪,幾乎就是「凡人」和「南方」的對決,而凡人二重唱憑藉《大伙兒聽我唱支歌》和《心甘情願》也蟬聯了兩屆的最佳演唱組合獎。
  • 從臺灣流行音樂的興起來看歌曲創作,現在的不能比
    在上一節《90後的你可能還不知道,這種類型的歌曲在當時有多火爆》中,亦云提到在上世紀70年代香港的粵語歌曲已經走向成熟,同時粵語影視歌曲也廣泛傳播,眾多的經典影視劇和演員也為人所熟知,成為一代人難忘的記憶。與此同時,臺灣的音樂圈正在經歷一場大變革。
  • 臺灣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80)
    >假如沒有羅大佑,華語樂壇一定會清冷、失色許多,羅大佑的出現,拓寬了流行音樂表現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他開創性地將知識分子的思辨和社會批判引入創作領域,提升了流行音樂的思想性和文學性,他的創作所帶來的音樂省思和人文關懷,至今在華語樂壇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
  • 「翻紅」的伍佰背後,是華語流行音樂的浮沉史
    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新中國成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不論是中國大陸還是臺灣地區,流行音樂發展都處於停滯階段。1978-1985,當代華語流行音樂重新出發。臺灣發起了民歌運動,迎來了民歌時代,齊豫的《橄欖樹》,蘇芮《酒幹倘賣無》傳唱一時。更不必說這個時期的風雲人物鄧麗君了,她甜美溫柔的歌曲也打動了大陸聽眾的心,《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水一方》《甜蜜蜜》《小城故事》等均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