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找到音樂臺推送的文章,請設「置頂」哦
點擊上方「台州音樂臺」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假如沒有羅大佑,華語樂壇一定會清冷、失色許多,羅大佑的出現,拓寬了流行音樂表現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他開創性地將知識分子的思辨和社會批判引入創作領域,提升了流行音樂的思想性和文學性,他的創作所帶來的音樂省思和人文關懷,至今在華語樂壇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
百年一個世紀,六年一闕戀曲,羅大佑一直用跨時空的目光追索黃面孔的來影去蹤。1982年,羅大佑首張專輯《之乎者也》肇始我們的《戀曲1980》;1988年,他出走紐約沉潛四年重回臺灣,復出後的專輯《愛人同志》中收錄了預言世情幻化的《戀曲1990》;1994年,羅大佑春風再度,全力推出《戀曲2000》,三部戀曲正巧相隔六年,成為他創作歷程中的裡程碑。
毫無疑問,羅大佑的每一張作品都是一個時代標杆,他每一個時期的創作都明顯流淌著血液中批評的因子,這位華人流行音樂史上的先行者,充沛的創作能量是如此精彩。
此時的羅大佑已不是當初那個憤世嫉俗的黑衣青年,但骨子裡的叛逆思想和反叛性格仍隱藏在他的歌詞和旋律裡。《五十塊錢》堪稱《現象七十二變》的九零版,這次諷刺的對象從臺灣擴大為兩岸三地,直指政治現實,絲毫不留情面;《臺北紅玫瑰》是羅大佑多年來第一首曲風妖嬈的情歌,擺在眾多嚴肅的作品中顯得格外惹眼;壓軸之作《戀曲2000》是一首嗅不出情慾的情歌,歌中的情境超脫了男女之間的愛欲糾纏,而拔升到極高極遠之處去關照整個歷史和民族的宿命,這使得它不像前兩首「戀曲」那麼平易近人,卻承載了創作者此刻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在編曲和製作上,《戀曲2000》專輯為九十年代的流行音樂再次找到了新的可能。當MIDI編曲泛濫成災後,羅大佑另開路徑選擇和上海管弦樂團及合唱團共同錄製專輯,呈現出氣勢磅礴的宏偉氣概,造就了羅大佑作品前所未有的古典韻味和搖滾氣勢。
這是一張孤寂而沉重的專輯,它在詞曲、編曲、製作方面樹立的高度令人驚嘆,是羅大佑告別二十世紀的最後經典。
在音樂國度裡,羅大佑依然是一塊不能被忽略的鑽石。
作者:李木子
七十年代生人,八十年代末開始接觸港臺流行音樂和西洋古典音樂,1992年嘗試寫下第一篇流行樂評,2001年曾玩票主持了一年的電臺古典音樂鑑賞節目《Music In Parad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