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滾石收購新格唱片的版權後,曾於2002年再版了以「重逢」命名的十四張民歌精選集。
在《重逢木吉他》的文案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沒有金韻獎,可能就不會有木吉他吧。如果沒有木吉他,我們可能就聽不到《散場電影》那麼好聽的歌吧。如果木吉他沒有成功,李宗盛可能就不會持續寫歌吧。如果李宗盛沒有寫歌,我們就可能聽不到《鬼迷心竅》、鄭怡的《結束》、陳淑樺的《夢醒時分》、辛曉琪的《領悟》……如果是這樣,人生就太寂寞了吧。
木吉他只是校園歌曲中微小的一分子,這段文案訴說的卻是一種情懷。許多正在讀書或剛畢業的大專院校學生登上了臺灣現代民歌運動的最後一班列車,他們能寫會唱,一把吉他就可以改寫一個人的一生。
參加「金韻獎」和「民謠風」的比賽選手中,有許多是重唱組合或合唱團,除了木吉他合唱團,還有娃娃等人的丘丘合唱團、童安格等人的旅行者三重唱、殷正洋等人的四重唱、黃韻玲等人的四小合唱團。
同校學生或好友的二重唱組合則更為普遍,如首屆「金韻獎」優勝歌手的邰肇玫/施碧梧《如果》,及其後的楊芳儀/徐曉菁《秋蟬》、林佳蓉/許淑娟《守住這一片陽光》,這種二重唱的表現形式直接影響著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百合二重唱」《當流星划過》、「南方二重唱」《細說往事》、「凡人二重唱」《杜鵑鳥的黃昏》、「芝麻&龍眼」《動不動就說愛我》。
後來任一時期的重唱合唱,都沒有這個時期這麼多、這麼自然、這麼默契。
他們(她們)的初衷,不全是成名願望,或許是音樂技能的展示,或許是對舞臺的嚮往,更多的恐怕是熱情、樂趣、社交的吸引。正是這種藝術的業餘狀態,才是對藝術的最好保護。
作者:李木子
七十年代生人,八十年代末開始接觸港臺流行音樂和西洋古典音樂,1992年嘗試寫下第一篇流行樂評,2001年曾玩票主持了一年的電臺古典音樂鑑賞節目《Music In Parad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