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丨「代智華」
圖片 |「來源網絡」
首圖 |「此酒友已隱退」
凡是過往,皆為序曲!
——茅臺酒譽滿天下,從鄭珍的「酒冠黔人國」說起
故事先從道光二十三年展開,即1843年,時年38歲的鄭珍應好友平翰邀約去仁懷廳遊玩 ,經過茅臺村時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即《茅臺村》。
酒是日常,又不只是日常
對於鄭珍來說,酒是他的日常,又不止是日常。
酒從未遠離過鄭珍,生活在黔北沙灘的他,百公裡之外便是當時製酒生產「黔省稱第一」的茅臺村。酒早已成為茅臺當地故鄉街坊再平常不過的瑣碎生活了,就連飯前都得先飲一杯「茅臺燒」,人們才會動筷。如有貴客前來,主家必定拿出好酒前來招待,圍繞酒臺,賓主盡歡。
鄭珍一生嗜酒 ,自言「漸老漸變剝 ,不變者惟醉。」年輕時飲酒非常豪邁 ,可以 「興酣呼白龍」,述酒詩如 《月下醉歌》 《醉歸》 《重醉湘山寺歌》等也都以 「醉歌」命名;中年時飲酒則產生 「萬想患不得 ,待得止無味」的沉鬱與愁苦。在生命布滿憂患時 ,能夠使詩人賞心 、忘憂的無過於手中杯了 ,由此他發出 「世物獨酒真 ,飯食亦其次。」
關於酒的詩歌不勝枚舉:
然酒之於人,各有況味。吾心有塵埃時,需酒方可滌淨。便抱酒一壺,隨其沉醉。
桃李春風一壺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酒之於我,是朋友間快樂的催化劑。酒之於我,亦可是完成自我精神越獄的佳釀。
追尋酒的歷史,變得意義非凡,酒的歷史不僅僅是一部物資史,更是一部精神史。
1600年前,陶淵明在《飲酒二十首》(其七)中寫道:「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1400年後,鄭珍在《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中寫道:「倦不欲出,每獨飲數杯,有所觸寄,輒和陶作。」另「提壺對此獨自勸 ,伴座無語三紅薇。」不難發現,先生是多麼想和陶淵明作飲,只要有一杯酒都能怡然自樂。
陶淵明之為陶淵明,鄭珍之為鄭珍,更多在「酒」而不在詩。王鳴久在《帶電的液體》中曾寫道:「酒是物資世界的詩,詩是物資世界的酒。」
人生莫過於鄭珍哪一壺酒。
山水之間,就是中國;山水之間,亦是茅臺。
文化茅臺是把茅臺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來看待,它是以茅臺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形成的事業信念和價值觀念為核心的精神文化,是茅臺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消費者對茅臺人的處事行為和價值追求的反映,具體表現為茅臺在消費者心智中所代表、蘊涵的意義、象徵、個性、情感、品味等綜合文化因素。
文化茅臺應提倡利用現代社會信息的豐富性和便利性,以及茅臺傳統工藝文化、茅臺人文精神、茅臺人文歷史等,以創新的精神來研究文化茅臺,以長江不擇細流之寬容胸懷兼收並蓄,在研究茅臺現有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地推陳出新、聚沙成塔、久久為功。
根據《鄭子尹先生年譜》(吳道安)為證,在道光二十三年癸卯 ( 18 4 3 ) 。先生由遵義至仁懷訪好友平翰,到後五日即病瘧,幾殆。病癒,與好友平翰流連半月(《巢經巢詩· 留別撇峰》句云:「半月相從榕樹蔭。」
那麼在此期間,先生做了什麼呢?最為重要的就是遊歷於茅臺赤水河的山與水之間。
貴州的山水可以說是中國山水的縮影,是中國山水的聚寶盆。它不僅有如華山的天門險道,也有三峽的咆哮激流;不僅有如廬山的千尺瀑布,也有如泰山的萬丈高崖;不僅有如西湖的迷人秀麗,也有如灕江的嫵媚多姿;不僅有如鬱鬱蔥蔥的山區林海,更有中外罕見的溶洞奇觀。
作為吟詠貴州山水的鄭珍,當之無愧 ! 他是第一個寫貴州山水詩最多而又較好的人。凡是遊歷過貴州山水而又讀過鄭珍詩的人,都會感到他的詩刻劃入微,也夠得上是「詩中有畫」,他的黔中山水詩也夠得上是中國山水詩 的一朵奇葩。
他 「厲前人未歷之境,狀人所難狀之狀」,藝術地把貴州峻峭瑰奇、絢爛多姿的山水呈現在人們面前,為展示貴州山水建立了功勳,這就是鄭珍在中國山水詩史上的卓越貢獻 。鄭珍在遊歷於茅臺的赤水河期間也留下許多詩歌,此處我們就通過鄭珍在此期間的詩中去探尋茅臺人的精神世界。
《吳公嶺》:著箯吳公嶺,側目吳公崖。飛獅落九天,腳插赤水隈。奔湍撼不動,怒聲天地回。水怒石益靜,萬古蒼嵬嵬。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牽舟至狼灘,龍灘近可挨。限此十裡石,摩牙競羆豺。兩岸壁削成,自古白不苔。越山三十裡,馱負費其財。當年吳登舉,力欲運道開。鑿至此崖下,下手即風雷。憤極仰天死,至今祠水涯。談者為嘆息,民勞天實災。焉知彼蒼仁,正為斯民哀。三代井法廢,大利歸賈魁。肥痴享厚息,錦繡揮輿儓。生人十而九,無田可耕栽。力惡不出身,今力致無階。每每好身手,餓僵還裸埋。試令去此險,一錢誰乞哉。拔彼一牛毛,活我萬叟孩。天心曲調濟,人苦誇薪錐。日出曉涼斷,炎風吹面來。坐飽萬山頂,茫茫感中懷。
鄭珍善於將這種山與水糾纏不竭的景象呈現出來。「飛獅落九天,腳插赤水隈。奔湍撼不動,怒聲天地回。水怒石益靜,萬古蒼嵬嵬。」鄭珍以擬人化的手法描繪巖石巍然不動的英武雄姿及急流無可奈何奔騰咆哮的情狀 ,「水怒石益靜」一句更是鮮明地將山與水截然不同的形象表現出來,賦予山水一種精神 :水的不屈服,山的不退讓。這不正是茅臺人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嗎。
當年吳登舉,力欲運道開。
吳登舉,這是一段關於赤水河變遷的感人故事。吳公嶺,地處習酒鎮茅臺鎮之間,此處題有「美酒河」三字,1999年6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評為「最大的摩崖石刻漢字」。
吳公嶺峰壁夾岸,水急灘險,自古為赤水河上第一險絕之地。張廣泗倡導修浚赤水河時,在民間舉賢徵工,家住附近的村民吳登舉「以一家十八口人丁具保」,領命招募民工,帶領沿河子弟鑿石開灘,歷時5個月,終於完成了修河工程。張廣泗到赤水河察看工程情況時,曾到吳登舉家,並表示要向朝廷為吳請功,加封官爵,吳登舉堅辭不受。張廣泗感其忠厚,特地為他題寫了「忠耿過人」四字。
鄭珍對吳登舉的義舉,十分稱頌,一個渡夫,一個很普通的勞動人民,為此做出的巨大貢獻,鄭珍以長詩讚之,紀念之。可以說沒有「吳登舉」,就沒有茅臺鎮「家唯儲酒賣,船隻載鹽多」鹽運盛景。
不僅對於吳登舉如是,對於長居此地的人們來說,險惡的自然環境也給生存帶來了威脅:「生人十而九,無田可耕栽。力惡不出身,令力致無階。」體現出鄭珍對當地百姓生活艱難的同情,正是在這樣異常艱難和困苦的自然環境下,數代茅臺人通過對這座巨嶺和急流的拼鬥,才得以將阻塞的赤水河通航。鄭珍乞求「天心由曲調濟」,給苦力們一條活路。一股儒者仁愛之風,流溢於詩行之間,為這幀《山行圖》憑添了深厚的社會文化內涵,引人深思。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個「吳登舉」,便有了如今茅臺酒的發展繁榮。
山水之間,就是中國;山水之間,亦是茅臺。
大自然創造各種不同的風格的地域環境,正是用這各異的環境孕育了個性鮮明的人類 :江南秀麗精巧的風景孕育思想縝密、聰明伶俐的江南人;北方寬闊無限的平原孕育了剛毅豪爽,激情昂揚的性格;西部茫茫沙漠,乾涸黃土造就了保守憨厚、善良勤勞的性格……而在這多山多水的赤水河畔,孕育的是茅臺人敢將徵服險山惡水的事業進行到底的偉丈夫。
鄭珍常持一壺酒,哪壺酒是什麼酒?
從目前的鄭珍的詩歌中,還無法得知常伴他的酒就是茅臺酒。若加以考證,便知一二。
清朝,茅臺酒之名氣,完全離不開鄭珍與莫友芝這兩位大文人。
《張恆侯廟訪舊不值,遂看莉於孫檳祠》
(節選)莫友芝
吳宮衛灶已成塵,爭似黃花歲歲新。
老兵失卻老兵在,可惜昨日茅臺春。
茅臺昨日不須惜,急管繁弦動秋碧。
隔岸方祠泳鹿候,當軒又賽阿耶客。
《寄送鄒叔績歸新化,並呈鄧湘皋顯鶴學博》
(節選)莫友芝
酒盡欲起語稽遲,驅歸轉益別後思。
悔不小住聊娛女,尋聞取道延辰歧。
且喜執手映動曦,茅臺競負三日危。
合併渺渺當何時,沉西南支湘南支。
《中秋日攜兒子彝、繩,猶子桐、櫈過棠洲》
莫友芝
君山夏水且勿論,酒舫魚湖今在手。
大兒赤足叫銅鬥,小兒更勸茅沙酒。
《驟寒憶芷升弟庭芝》
莫友芝
驟覺茅臺酒力輕,禁寒只自閉柴荊。
那堪今夜南明客,獨倚孤菜聽雨聲。
茅臺、茅沙酒、茅臺春、茅臺酒,名詞稱為各不一樣,後來直接稱為「茅臺酒」。此處為什麼要引用莫友芝的詩呢?鄭珍與莫友芝被時人稱為「鄭莫」「西南二子」「黔中二傑」,從這些稱呼中就可以看出他們的關係,其真摯友誼歷來是文壇佳話。另合編《遵義府志》,關係甚好,又同為黔北當時的名門望族。
《鄭子尹先生年譜(續)》中記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鄭珍與桐梓趙旭、黔西張據、遵義趙商齡、仁懷卞天桂、王槐深及友芝之弟祥芝會飲, 座間,觀石鼓文及李龍眠白描《蘭亭圖》, 趙旭與莫友芝以詩紀其盛。說明常一起詩詞唱和、飲酒作樂。
從鄭珍的詩歌中也能感受到彼此的感情之深、之真。《無事到郡遊三日二首》中寫道:「清坐或終朝,不避子與妻。」二人的友誼是何等的親密真摯。所以,從地緣、家族、文化體系、習慣、經濟等諸多因素分析,可以得知鄭珍詩中的那一壺酒,同為周邊摯友或侄或學生詩中的「茅臺」。
如若感覺可疑,先看黎汝謙的《山水雜詩》:
猴慄叢叢猜刺包,剝來小火漫爆炮。
磁瓶盛滿茅臺酒,野味芳香勝誤餚。
再看黎庶燾《送莫生奉母避地皖江,兼覲其尊人子偲先生》(節選):
莫生近有江上行,顧我黯慘難為情。
我執茅臺一樽酒,相攜去折河橋柳。
男兒墜地重懸孤,四方天地皆吾廬。
那復窮愁戀鄉裡,僅供人愁供人娛。
綜上所述,同為沙灘文化鼎盛時期的代表人物,同屬黔北名門望族,或為好友、或為侄、或為師等,且「酒冠黔人國」的佳句便出自鄭珍筆下。他詩中的酒即為茅臺酒,可以說,此時的茅臺已經具有文化象徵的意義,沙灘文化代表皆把「茅臺」用來代替「杜康」、「杏花村」等傳統酒文化意象,將其與「折柳」、「執手」等中國文化千錘百鍊留下的文化意象組合。
誠然,愛喝「茅臺酒」的鄭珍,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
憂國:家事愁來愁國事,寒宵無寐看天明。
憂民:拔彼一牛毛,活我萬叟孩。天心曲調濟,人苦誇薪錐。
愛喝「茅臺酒」的鄭珍,是一位精氣不改有著積極人生態度的學者。
賢愚同盡耳 ,精氣有不改。倘能挾日月,正不問飽餒 。
愛喝「茅臺酒」的鄭珍,是一位具有樂觀曠達精神的詩人。
「撐腸不易飢 ,朝食晚可到」
愛喝「茅臺酒」的鄭珍,希望能追求人生的清淨。
仰看天宇淨塵翳,俯念人間多是非 。
愛喝「茅臺酒」的鄭珍,對死亡的超然態度與主張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相一致。
「生盡天所命,死為地所埋。」
愛喝「茅臺酒」的鄭珍,要求對人格需要有堅守之心
「天道有難識,此心終不移」
愛喝「茅臺酒」的鄭珍,是一位講兄弟之愛之人。
「目指三兒含硬付,一生兄弟片時休。」
愛喝「茅臺酒」的鄭珍,是一個孝子。
忽訝何時身已仙,老親稚子拋不得!失聲一呼落羽翼。
胡僧在旁撫長眉, 知我多情不可醫 !
愛喝「茅臺酒」的鄭莫黎家族,有著淳厚的家風:
「在家不可一日不以禮法率子弟,在朝不可一日不以忠貞告同僚,在鄉黨不可一日不以正直表愚俗,在官不可一日不守清、慎、勤三字。凡百所為,敬恕而已。」
愛喝「茅臺酒」的鄭珍,無愧為晚清宋詩派的巨子!
愛喝「茅臺酒」的鄭珍,是一個儒家士大夫,具有深厚的儒家深愛之風。
這樣一位詩人,我們怎能不愛,人生莫過於鄭珍那一壺酒!那一壺酒莫過於茅臺!
鄭珍——增添茅臺發展新動力,賦能文化茅臺
鄭珍的詩歌,很早以來即被認為是中國十九世紀詩歌史上少有的傑作。在他的詩世界裡,其基調是分析、解剖,深摯的感情融入了清醒的理性。
貴州雖然是中國文化與經濟的邊陲,但是鄭珍的出現,卻讓文化的中心持久地為之震動。詩人的生活雖然也不出貴州山區,但是鄭珍所經營的文字視野與個人天地,卻很大很廣,超出了他的地域與時代,直貫兩百年而下,成為一個了不起的發光體,成為我們今天重新發現貴州,重新再認識近代文化的一筆重要的精神遺產。
研究近代文化史的學者已經指出:近代不少著名詩人文學家,甚至一些思想家,雖然遠在北京、上海或廣州,卻都不約而同地經歷過「發現鄭珍」的欣喜。
鄭珍之於茅臺,就是為其加持文化茅臺的重量。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這是一筆對茅臺來說無比豐厚的精神資產。本篇文章從鄭珍的詩歌角度出發,便發現如此巨大對文化茅臺建設有用的信息。文化茅臺應提倡利用現代社會信息的豐富性和便利性,以及茅臺傳統工藝文化、茅臺人文精神、茅臺人文歷史等,以創新的精神來研究文化茅臺,以長江不擇細流之寬容胸懷兼收並蓄,在研究茅臺現有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地推陳出新、聚沙成塔、久久為功。茅臺文化是文化茅臺建設的基礎,文化茅臺是茅臺文化的升華。
保芳書記曾在《關於「文化茅臺」建設的一些思考》中指出:
「文化茅臺」建設就是要充分激發文化動能,增強文化張力,用文化力量為民族品牌賦能,踐行文化自信之路,借鑑吸收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鑑,在國際舞臺上更好地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精神、提出中國主張,將茅臺打造成享譽世界的一張中國「文化名片」。通過「文化茅臺」建設的實施,對內凝聚企業共識,增強茅臺人文化自信的能力,形成企業理念共識化、行為規範化、視覺一體化的文化建設體系;對外以文化為紐帶, 搭建起茅臺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文化橋梁,在全球範圍內獲得更廣泛的認可、接受及尊重,成為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先行者。
建設「文化茅臺」,既是茅臺立足現狀、謀求跨越,「做足酒文章,擴大酒天地」,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通過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的持續努力,逐步形成茅臺的新時代特質,對內切實管用,對外可資借鑑。
「文化茅臺」建設,是一項長期戰略性任務。還需執古之道,以鑑茅之有。
茅臺人事事講就「道」,數百年來,茅臺酒漫長而煩瑣的釀造工藝,同樣體現著茅臺工匠對「道」的苦苦追求。取材於山水之間,釀造於天地之間,從制曲到製酒,從端午到重陽,處處皆為「道」,處處與天地、自然相呼應。
《觀》
代智華
當我沉浸在製酒工藝的世界裡,
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藝,
觀這
在山與水之間
陰陽相濟
空氣中微生物的動,
發酵池裡酒糟的靜
觀者
領略天理,淬鍊心性,
懂張馳,明道理
觀者
無問東西
但求耕耘,莫問收穫
觀者
用汗水
回報時光與歲月,
一杯芳華,不負流年
「酒冠黔人國」不應該只是詩中名句,是茅臺高品質背後醬人匠心的體現,更是茅臺人在堅守質量和工藝的道路上,永久立足於世界之巔才是茅臺人的目標。以鄭珍為代表的沙灘文化的復興,一定能推動文化茅臺高質量的發展;以文化茅臺作為意識之變、定位之變、戰略之變的文化號角,一定也需要以鄭珍為代表的沙灘文化進行加持賦能。
文化茅臺,破繭而出;
祝願茅臺,驚豔世界。
相關人物介紹
鄭珍,清代官員、學者,西南巨儒。字子尹,別號子午山孩、五尺道人,貴州遵義人。是清代中葉一位著名的學者和詩人,也是經學大師之一。鄭珍其詩《巢經巢詩集》,被晚清「同光體」詩派推尊為「宗祖」,吳敏樹、梁啓超、鬱達夫、錢仲書等極為推崇,「有清一代冠冕」、「清詩第一」之譽,錢仲聯有「清詩三百年,王氣在夜郎」便指鄭珍,又說:「子尹詩,才氣功力俱不在東坡下」。北京大學胡先驌:「鄭子尹珍卓然大家,為有清一代冠冕。縱觀歷代詩人,除李杜蘇黃外,鮮有能遠駕乎其上者。」以「鄭莫黎」為代表的沙灘文化,有學者把其與「齊魯文化」、「河洛文化」、「吳越文化」等地域文化相提並論。《辭源》和《漢語大典》等工具書,對一些古字,引用鄭珍的注釋,並註明「參見鄭珍《說文逸字》」,也有少數字註明「。
有趣的靈魂早晚都會相聚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
請以【點讚】的方式告訴沙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