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可以彰顯,但不要「顯擺」,否則很容易引起他人反感。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可,靠的是硬實力,而不是過多的粉飾。
執筆:歐陽比文
最近《三十而已》大火,許多人被劇中精緻媽媽的養育方式所驚呆了,尤其是顧佳帶著兒子去國際幼兒園面試那一段,和普通人的生活太遠。
一口流利的英語,還要交流育兒理念,這哪裡是在拼娃,分明是在拼媽!
幼兒園家長群裡狂飆英語,引來其他父母強烈不滿
幼兒園開學了,有很多小寶寶是第一次入園,孩子在成長,家長也沒閒著。每天叮叮噹噹的家長群裡聲音不斷,有時是家長詢問情況,有時是老師布置任務。
或許是為了給老師留下一個好印象,這天有位家長在群裡用英文對老師表達感謝,還交流孩子的教育日常。
開始說了兩句,還有家長表示「眼饞」,對這位家長的不俗實力表示羨慕。可是這位寶媽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而且為了比拼,也有別的父母開始秀英文了。
最搞笑的是,一位寶媽不知道是諷刺還是炫技,直接扔上來一段阿拉伯語,家長群立刻變成了外語群。
這回終於有人看不下去了,直接在群裡批評道:這裡是中國,請大家說中文,別秀了,就你們會兩句蹩腳的英文嗎?
這位家長吐槽後,其他家長紛紛跟上,表示如果家長的英文水平這麼突出的話,建議在家裡教自己的小朋友呢,為什麼要在群裡刷存在感?
而另一位寶媽更加犀利,她將上回幼兒園的英語摸底測試成績單,拍照發到了群裡,那兩位家長的孩子,英語成績並不突出,這下兩位家長再也不吭聲了。
幼兒園家長群最討厭的幾類家長,希望你不是
1)炫富型
此前有位寶媽,孩子過生日她專門訂製了一個超級豪華蛋糕,本意是和其他同學一起分享,這也是幼兒園慣例。
可是前一天晚上寶媽卻在群裡說,「這是我從國外購買的,一般孩子都吃不到呢,大家一定要珍惜」。結果第二天生日蛋糕無人問津,寶寶委屈巴巴,寶媽還不知道錯在哪裡。
在群裡炫富,會滋生寶寶「高人一等」的思想,形成攀比心理,還很容易不合群,被排斥。物質上多藏富,精神上多富養。
2)溜須拍馬型
對老師表達感謝之情是可以的,但是不要過度。有的家長專職溜須拍馬,老師每做一件日常工作都忙不迭地在群裡說「辛苦了」、「老師別太勞累」等。
其他家長見狀,也不得不跟風。其實幼師也會感到非常尷尬的,而且還佔用了公共資源,有的群就明確提出,群裡點讚不能超過3個!
3)跪求型
「我弱弱地問一句」、「跪求老師了,幫幫孩子,我實在是過不去」……這種類型的家長,在群裡極其「卑微」,總是求著老師辦這辦那。
雖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家園的溝通更講究平等和順暢,而不是誰求誰。
如果家長總是這樣,想必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十分懦弱,將正常的人際關係變得庸俗化。
4)強出頭類型
比如說春遊,園長表示孩子自願參加,經過考量,每生出50元就足夠了。可是就有那種強出頭的家長,「50元怎麼能夠呢?我看每個孩子至少得出100元……」
「這種活動孩子都要去的,不去的話會不合群吧?大家認為呢?」開始帶節奏了。
這類「道德綁架」,其實很多時候是毫無道理的,先是自行抬高價錢,然後花銷均攤,自然會引起其他家庭的不滿,而且每家的情況也不同,何必強求?
互動話題:您所在的家長群,有特別不合群的家長嗎?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