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不看沒關係,看了更好,看懂最好

2021-02-25 蕭秋水

1

我從武漢回來的次日,就去影院看了《湮滅》。

近階段最期待的電影,一早就加入想看。

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整個人還是蒙的。

不知道看了部什麼電影的感覺。

慢慢地琢磨、回想,走到小區花壇那裡的時候,突然間明白了。

我的反射弧有點長。

不,是折射弧。

「折射」是《湮滅》的關鍵。

同為科幻,很多人會把《降臨》和《湮滅》對比,但二者是有很大不同的。《降臨》非常明確,而《湮滅》非常含糊。

因為含糊,就有了兩極評價,有人覺得不知所云,有人覺得上升到了哲學思考層次。

我是後者。

《湮滅》在劇情上並沒有多少難懂之處,我之所以蒙圈,是開始的時候不明白影片想要表達什麼。

其實《湮滅》和《異形》如出一轍。如果能夠欣賞《異形》尤其是《普羅米修斯》和《契約》,即使不知道什麼是克蘇魯美學(反正已經接觸了),接受的障礙也不大。

但對普通觀眾來說,有可能會憤怒:這都亂七八糟的什麼東西?!

事實上特別血腥和驚怖的鏡頭還被剪掉了。

(特別提醒下:這部片子不適合帶小朋友看。)

《湮滅》是有欣賞門檻的,不是指劇情,是指克蘇魯美學帶給普通觀眾的不適感,是顯得有點莫名其妙的世界觀,超越善惡,目的不明,而大部分觀眾都習慣了正邪不兩立,對於不好判定的事物,會本能地予以抵制。

《湮滅》並不燒腦,但是燒心:那種恐懼感是越琢磨越強烈的。

假如面臨外星生命形態,身為人類的個體,並不清楚自己是會被入侵爆炸,是大腦分離,還是被選中成為變異載體,如果不懷好奇和接納,這都意味著自體生命的亡失,而且未必是以自己喜歡的形式(劇中展現的五人小分隊中唯一一位自主選擇的,是物理學家,她選擇成為植物),即使懷有接納,也會有恍惚,在被驚醒之前,不清楚自己是誰、何種生物。

前一分鐘的自己,和後一分鐘的自己,可能不是一個人。

湮滅並不是毀滅,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重生。

以能量體形態在片中出現的外星生命,並沒有毀滅什麼,而是想創造一些新的什麼,但是,在祂們眼中的人類,不過如同螞蟻,踩死,或者變造成另外的形態,都不會徵求同意後再做,而是不由分說地進行。

《異形》中的工程師,如果還算有點善意的話,《湮滅》中的造物主,超越了人類眼中的善惡。

「我的所有故事,」克蘇魯神話體系的創造者洛夫克拉夫特1927年在一封信中寫到,「都是基於最基本的前提之上的,那就是平凡的人類的法則、利益和情感在浩瀚的宇宙中都是無效的和沒有意義的。」

這就是恐懼的由來。

因為不以人類法則、不由人類意志。

我們苦苦追求的自由意志,在比人類強大的力量面前,什麼都不是。 

異形和《湮滅》中的造物主,才是完美生命,相比之下,人類只是低等生物。

所以,《湮滅》從認知上來說,也許會起到刷新作用。

我用「也許」這個詞,是因為這種刷新只對部分人有效。

2

《湮滅》是放大。

人類自身的電影電視,視角往往是「我、你、他」。

《湮滅》裡的視角,人類是「我」,外星人是「你」或「他」。

在人類的世界裡,有各種規則存在,跨物種之間,不可能雜交,否則會引發倫理問題。

而在Shimmer裡,有新的規則,萬物共生,植物和動物間不再有界限。

人類害怕入侵,因為不清楚Shimmer的運行法則到底是什麼,所以會不斷派出探險隊去勘測。

但是入侵或者說變異,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完成了。

《湮沒》的男女主,其實最終已經被變造成新生命:一個是副本,而且被完善。一個是變異,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而兩個人的情感,也被修復,自我毀滅的因子,已經消除。

在這點上,即使是從地球人的角度,也可以說是好的。

只是考慮到自由意志,未來又可擔憂。比如我明明想要成為一株植物,但非得讓我爆炸成骷髏畫,我就算能接受克魯蘇美學也不行。

3

不管是否接受,先「接觸」是更好的做法。

要比還不清楚是什麼,就一味排斥強。

雖然人類的基因裡恐懼是作為自我保護的機制。

但在新時代,反正退縮也沒用。

這就是我說《湮滅》這部電影不看沒關係,看了更好,看懂最好的原因。

在這裡,我想推薦一篇特別好的文章,《「中興事件」的李約瑟難題:為什麼科學沒在中國近代發生?》文章很長,由於引述頗多,讀起來也很不容易,但我強烈推薦大家讀讀,如果你願意,更可以關注一下這個公眾號「孤獨大腦」,裡面有不少發人深思的好文章。

這篇文章作者以前就發過,也不只適用於「中興事件」而是適用於中國製造業。關於中興,我的看法是:

中興不冤。情感上可以因為愛國主義而偏袒中興,理性上卻必須明白商業的殘酷法則。創新之路艱辛超過普通人想像,更非鍵盤俠口水噴濺或手指飛舞就可實現,我悲觀估計還需要至少100年。想參與全球經濟,就得接受規則行事。大國崛起談何容易?如果藍圖靠幻想就能實現,那所有人都停止一切事情幻想就好。

不重視科學的國度,沒有未來。

有些文章,你寫不出來,這沒關係。

有些書,你寫不了,這沒關係。

有些電影,你拍不了,這沒關係。

這個世界,各具優勢,術業也有專攻,一個人不可能全知全能,真正有關係的是:

你連閱讀、理解、鑑別、欣賞都做不到。

這就相當可怕了。

《湮滅》我進影院刷了兩遍,第二遍不再受惑於炫目的視效,焦點在哲學思考:

片中的生命型態,足以刷新我們的認知,是拒絕還是融入?

要不要接受變異?

相比外星人,人類不過是低等動物,學習能力、繁殖速度均遠遠不如,生命為什麼不可以複製?

跨物種為什麼不能雜交?

然而連同性戀都要排斥的世界,本身就是黑暗洞穴,炫彩的shimmer卻必將穿透一切,「毀滅你,與你無關。」

我願意湮滅,而非毀滅。

在這個與前不同的時代裡,我們不應只是被動地接受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分崩離析,而應該主動重組,不斷更新。

我也看了《湮滅》的原著小說,不過小說和電影大不相同,小說有另外的精彩(第二部我還不能理解,準備看完第三部後再重新看一遍)。

閱讀和觀影的過程,以及整個學習的歷程,可以說都未必愉快。

然而真正讓人成長的,不是那些快樂、愉悅之物,這些只是給人提供動力,讓人可以忍受枯燥、艱深,是作為獎勵的存在。真正讓人成長的,是苦難,是恐懼,是讓人不愉快之物。升華、涅磐,從來不會不費力就達成,它們往往需要歷盡八十一難,方能取得真經。

明白到這個道理,你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學習者。

4

真正的學習者,應該是像《湮滅》中Lena那樣的戰士——他們夫妻都是很優秀的戰士,所以才能到達地下塔。

我在豆瓣推薦了孤獨大腦老喻的文章,有人發了個評論:

「不知道作者是誰, 這閱讀量很佩服;我甚至有點懷疑這文章是不是一個人寫的,因為參考書籍跨越太大了;」

我有點無語,回覆說:

「文章裡明明有作者的名字啊。」

對方說:

「好吧 還是找不到真名,我以為會在wiki或者百科裡能找到真名。 浪費了人生中的半個小時。」

恕我直言,這半小時浪費得活該。

我只用幾分鐘就找到了答案:

「喻穎正。線索已經那麼明顯。」

學習的樂趣,就是把各種信息拼接起來,成為全面的拼圖。

昨天我發了《祝福尾戒的實例圖片》,有人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而這是與《戀愛、婚姻與生育:只要一切出於主動和清醒的選擇》關聯的,因為有些人說沒看過實例就不知道怎麼辦,所以無奈提供了實例,後來又有人說在淘寶問了五六家店都說做不了,也只好提供了店址:

湯斯敦正品鎢金女戒 鎢金戒指9117,可定做情侶戒指情侶對戒【包郵】

【在售價】178.00元

【下單連結】http://m.tb.cn/h.WDzjncc

--

複製這條信息,¥SV6t0IuxP09¥ ,打開【手機淘寶】即可查看


而我之所以能夠查到這個地址,是因為兩個前提條件:

我2009年在淘寶定製戒指(當時是128元),系統有記錄信息。

這家店目前還沒倒。

查找、篩選,這其實是網絡生存基本技能,而創意是基礎生活技能,並不是只有知識管理專家才能做到。

還比如,現在自媒體的包裝的確是越來越誇張了。普通員工離職後敢叫「前高管」,4年自媒體敢叫「資深」,都不知道這些詞語的標準什麼時候放寬的。然而吃瓜群眾為什麼會趨之若鶩?因為信息不全面唄。

我1998年在知名網站開專欄都不敢叫「資深」,果然我太保守了,不過我還是安於「永遠的小學生」這個身份,謙謙君子,用涉大川。

5

從武漢歸來,立刻又投入到緊張的讀書、看電影、寫作中,仿佛可以分離出另一個自己,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這種感覺促使人更進一步投入到學習中,即使艱辛也在所不惜。

我們終將在歲月的長河中化為灰燼,無聲無息,然而這短暫歷程中的一切經歷和感受,可以無限拓展的深度和廣度,這種幸福包括痛苦的感覺,就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自內心噴射的能量,即使不曾照耀世界,至少曾照亮了自己的生命。

相關焦點

  • 《湮滅》無知的看懂
    電影小白 疫情期間沒事兒幹 發現了這個電影 看完感覺沒看懂 看了一堆影評更懵了 就又看一遍 我的天啊 影評還能更誇張麼?超大量的科學知識普及……像我這種沒文化的 就看臺詞就當自己看懂了 哈哈 每個人由於不同的專業方向(腦子)使人產生不同的努力方向 用燈塔代替方向(腦子)把五個不同的人組在一起 所以貌似都要去燈塔 實際上各有目標(湮滅) 開頭分裂細胞和最後女主的獨白還有心理學家解釋的自殺和自我毀滅的區別 組成湮滅的結果要不就死了要不就重生了 失去自我的謝潑德第一個死了 暴躁的安雅和暴躁的熊湮滅了 沒啥事兒割自己胳膊的喬西找到了證明自己活著的樣子自己變成人花了
  • 《湮滅》:其實自己並沒有看懂這部電影
    《湮滅》:其實自己並沒有看懂這部電影影片一開始,女主角在大學裡上課,她是位生物學教授。下課了,男同事請她參加一場晚會,她拒絕了,因為周末要粉刷臥室。這個粉刷臥室其實有個象徵意義。這在後面得以體現,在這個臥室裡,她和她的這位男同事發生了性關係,而這時候她的丈夫生死未卜。
  • 《湮滅》是想表達什麼?
    《湮滅》介紹裡面說的是恐怖,懸疑片。可是從頭到尾我沒發現恐怖點在哪裡,懸疑倒是真的,最後也沒看懂是想表達什麼。恐怖點被剪掉了嗎?感覺連貫不起來了,恐怖緊張的氣氛剛起來,直接跳到了洗刀子了。我以為後面會有點回憶,起碼會看見那個人的肚子裡有蛇在動。但是看到最好也沒看到。開始看我以為是想表達地球環境問題。可是最後來了個外星人。我也是無語了。反正是看的好迷糊啊。
  • 即將上映丨這部科幻驚悚電影《湮滅》,你能看的懂嗎?
    《湮滅》,改編自《遺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湮滅》,作者傑夫.範德米爾憑藉該小說,成功拿下2014年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星雲獎,打敗了同年入圍該獎項的
  • 諾蘭新片《信條》看不懂沒關係,先來看懂取景地
    電影《信條》背後的邏輯線、時間線成為近期熱議的話題,許多明星和網友紛紛直言,沒看懂《信條》。諾蘭新片《信條》看不懂沒關係 先來看懂取景地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從電影開場的歌劇院,到奧斯陸港口,塔林是《信條》最主要的取景地。
  • 科幻片《湮滅》,女主角是複製人、結局你看懂了嗎
    驚悚的科幻片《湮滅》,女主角是複製人、結局你看懂了嗎如果的生物學教授,她在課堂上給學生介紹了一個觀點:「海拉細胞不但不會衰老,還可以無限分裂再生,而且迅速、感染性極強。」有一天莉娜的丈夫凱恩接到政府的一個絕密任務。
  • 《湮滅 Annihilation》:你看懂了嗎?
    看《湮滅》不是愉快的觀影經歷,因為這部電影沒有考慮過觀眾的感官不適,這部電影是如此驕傲和矜持的鋪展開來。類似的科幻電影之前有《星際穿越》但是《星際穿越》的豆瓣評分很高,達到了9分,可是《湮滅》只有7.3。湮滅講了個撲朔迷離的故事,有外星人入侵。在小的時候,我的老師就給我們說過。
  • 影評|深度解析《湮滅》:這些隱藏的細節你看懂了嗎?
    很多人因為看不懂而給這部片差評,我感到痛心疾首,《湮滅》真的不是那種存心讓人看不懂的電影,這類型的電影表面上看節奏慢、採用非線性敘事、表達不夠直接,但實際上只是非常吃細節,其它手法則是為電影風格與內核服務的。我要感謝一位叫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導演,因為早年是看他的電影讓我學會了一件事:好的電影中不會有一秒鐘的鏡頭是浪費的,不會有任何一個元素是無用的。
  • 湮滅電影劇情全解析 年度最佳科幻片你看懂了嗎
    「湮滅」通過莉娜的回憶讓觀眾看到了一本書,書名叫《永生的海拉》,這本書揭開人體實驗的黑暗過去、探討醫學倫理以及身體組織所有權的法律問題。  但是在"閃光"中,所有的一切都不生效。這裡所有生物的DNA都處在一種被"共享"的狀態。  還記得五名女探險者進入Area X後,有一段短暫的失憶嗎。
  • 披著神秘色彩的爛片《湮滅》
    我在想一個問題,當我認認真真看過一遍之後,講真的我並沒有看懂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劇中有兩條線,一條女主和男主,一條他們五個人去泡泡裡。男主和女主的感情線說,他們感情看似很好,其實內部早已爛透了,這可以理解為人性的湮滅,然後呢?需要外星人來拯救嗎?另一條線五個人探險,其實他們五個人都是對自己生活有點絕望的人,然後去尋找改變嗎?
  • 《湮滅》看了電影特別把原著讀了一遍
    看了電影版覺得驚為天人,來看小說。必須得說,小說營造的氛圍讓我很入迷,僅僅五天就讀完了。但小說講的不是具體的什麼內容,我覺得像是一種體驗,作者用文字把你帶入那個詩意環境裡,你對未知的恐懼。最後也不知道燈塔裡的是什麼。電影也不能說更好看,電影理解上升到了一個具象的地方,自我毀滅,外星人尋找客體的故事。不一樣的觀影體驗。但小說裡並沒有,導演如果不是對小說理解很深做不到。
  • 湮滅丨真的很好看,只是不太懂
    阿布就不劇透,大家自己看。從視覺看,《湮滅》可是說是非常驚豔了。觀看過程,心裡多次暗自驚呼——WOW,太美了!外星人從哪裡來?做了什麼或使用什麼科技從而產生了閃光?以往電影外星人總是一成不變,就連而我們尋找地外生命,也要先看該是否有水,一直這麼老土。《湮滅》告訴我們,外星人不一定是碳基生物,可以是金屬,甚至某種能量團。
  • 《湮滅》湮滅
    [1]下筆之前,我還是有點後悔的,當年電影院上映的時候沒有去看。湮滅的整體配樂與美術風格很搭,電影大部分時候塑造的凜冽冷靜中未知恐懼氛圍非常到位。對觀影者而言大銀幕上一定有更深層次的代入感。二刷完了,湮滅也是我最喜歡的題材,動手補一下長評。一刷是在某個視頻網站,估計是271。
  • 電影《湮滅》這部被狂暴巨獸「吊打」的科幻文藝片大家會去看麼?
    點的票房所示《狂暴巨獸》1.7億,《湮滅》2千萬,妥妥的像片名一樣湮滅了。》《黑天鵝》 作為一部科幻文藝片選擇和典型的好萊塢怪獸片《狂暴巨獸》同一天上映,並且《湮滅》2月份在北美上映網上早有高清資源,雖然在國內上線前期全網資源已經下線,感覺真是勇氣可嘉,但是對這一類型片感興趣的觀眾可能大多數在網上都看過了誰還會再去電影院看呢?
  • 贈票 | 年度燒腦電影《湮滅》細思恐極,看完後開始懷疑人生……
    ▲電影《湮滅》海報《湮滅》導演此前執導的《機械姬》《別讓我走》,都是構滿巧思和極簡主義風格,而這次擁有較出色的電影藍本,不禁讓人好奇小說電影化的效果如何?引人注目的還有配樂,由先鋒音樂家本·薩利斯伯裡和傑夫·巴羅創作,充滿了無調性、不和諧的聲音和節奏,它帶著侵略性和無意識性,非常匹配《湮滅》的故事基調。整體來說,看一遍《湮滅》或許還是會覺得有些生澀難懂,以下五個關鍵點有助於你更好理解該片——
  • 《湮滅》有沒有續集第二部?導演:不是我感興趣的東西
    ­  由亞力克斯-嘉蘭執導的科幻災難片《湮滅》,曾在今年春季檔收穫了絕佳口碑,雖然影片的票房成績並不理想,但依舊有傳聞《湮滅》將拍攝續集。日前,第一部的導演亞力克斯-嘉蘭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否定了這一傳言:「當電影完成後,我就完成了使命,我立即投入到了其他項目中,《湮沒》不會有續集。我不認為第一部是整個系列的一部分,續集也不是我感興趣的東西。
  • 《湮滅》詳解:你以為你看懂了?這些隱藏的信息你看到了嗎?
    《湮滅》結尾時的擁抱關於《湮滅》的結局,目前有兩種猜測:莉娜依然是人類和外星人變成了莉娜。兩棟房子外的景色雖然並不一樣,但是許多布置顯示這兩棟房子其實是同一棟。比如說上圖紅框中的兩個鞦韆。這是導演故意留下的證據,證明莉娜的敘述並不是真實的。否則的話,即使《湮滅》這部電影的預算不高,但是將兩個鞦韆去掉也花不了多少錢。
  • 湮滅,一部令人細思極恐的科幻片
    電影《湮滅》改編自美國作家傑夫.範德米爾的著名科幻小說《遺落的南境》,《遺落的南境》曾擊敗劉慈欣的《三體》,奪得美國星雲獎2014年度最佳長篇小說獎。而影版《湮滅》則由《機械姬》的導演亞力克斯.嘉蘭執導,經典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小蘿莉瑪蒂爾達的扮演者娜塔莉.波特曼擔任女主角。此片目前豆瓣評分為7.3分,不是很樂觀。
  • 《湮滅》肉體和人性的雙重湮滅
    其實我是為了看鹿角上開花的梅花鹿來的... 那是真的唯美(;´༎ຶٹ༎ຶ`)有被驚悚到,有被噁心到🤢看的時候從頭到尾都是全身緊張地縮在我的小被子裡,有時覺得情節很噁心,有時提心弔膽的。唯二覺得不驚悚的情節就是兩隻複製的梅花鹿和一堆開花的人形植物吧,靜態的植物還是比較討喜的。剩下的就只能哎了.....
  • 聶隱娘:看懂的最好辦法是多看侯孝賢作品
    《刺客聶隱娘》劇照  新京報訊 點映場結束,有觀眾提問說,看《刺客聶隱娘》(以下簡稱《聶隱娘》)前,除了那個動畫短片,還應該做什麼功課。  侯孝賢聽了,不明就裡。徐克商業操作的《狄仁傑》系列,裡面同樣有類似自白:天意昭炯,我自獨行,天地雖不容我,心安即是歸處。從盛唐到中唐,在政治鬥爭中,在集權與分權的矛盾中,侯孝賢毅然選擇了出世的隱,縱情於山水之間,一趟通往遙遠新羅國的漫長路程。  舒淇以面無表情的內斂方式,演繹鬼魅般、謎一樣的聶隱娘,她深度自閉,然而在玉珏段落,她又是掩面失聲。如此不尋常的情緒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