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人生順逆交加,都是為了成就你

2021-01-07 明述的讀書札記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什麼呢?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

小時候我們都會唱這首歌謠,而今天要講的這部電影不管是從開場方式還是邏輯構思來看都像極了這支童謠。電影中的老和尚和小和尚也是住在深山寺廟,老和尚也在給小和尚講人生和成長故事,只不過,他們自己便是故事的主角。

2003年,韓國導演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上映後,引發巨大反響。它獲得了第56屆洛加洛電影節堂吉訶德獎,並代表韓國角逐2004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與金基德其它含有情色、暴力等元素的其他影片相比,這部片子顯得格外得安靜唯美,表現手法也比較柔和 ,還透露著一股濃濃的東方禪意。

這部片子講了一個人生輪迴的故事。春天的罪惡和救贖,夏天的欲望與放縱,秋天的愛與恨,冬季的哲學與救贖,再到下一個春天,以此輪迴,生生不息......

電影中的春夏秋冬好似一個隱喻。以電影來反觀人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在處理事情、面對情感、面對他人時,會不會也存在著某種輪迴呢?

一.電影語言處理:立體鮮明色彩給人極致視覺體驗,婉轉低沉聲音渲染影片氣氛,多鏡頭畫面處理使層次愈加鮮明

影片中,山中孤寺、斑駁佛像、環繞高山、無人曠野諸多含義豐富的意象再加上刻意淡化的臺詞語言,內斂的情緒和符號在影片中大量的出現既營造出獨特的東方審美,散發著綿延禪意,又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帶來較高的藝術價值和賞析價值。

1.色彩呈現:清冷色調刻畫事物鮮明立體

色彩在電影中主要起還原現實的功能,發揮著表意、抒情的作用。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 色彩的呈現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影片主要以清冷色彩為基調,畫面如一幅幅水墨畫鋪展開來,清澈湖水、古老寺廟、清雅雕花,冷靜唯美,預示了影片救贖與體悟的故事軌跡。

同時,在不同季節,根據作者的不同用意與主題表達,又予以其他不同色彩的巧妙點綴。

動態綠色:春季,萬物復甦,以綠色為主色調的青山、綠水、森林映入眼帘;夏季,萬物蓬勃,相比春季,群山蒼翠欲滴,植物更顯鮮活蔥鬱。在這裡,綠色的呈現是動態、變換的而非一成不變。春季色彩以新綠為主且飽和度不高,意在營造出一個活潑明朗、天真的世界,就如同廟裡的小和尚,有著處於童年的活潑;夏季色彩由新綠轉為蒼翠,平添一種蓬勃躁動之感,預示著下一段故事即將開始。這也對應小和尚的變化,此刻他已長大成人,有了成年人的情感、思維。

警戒紅色:紅色代表激情、仇恨、憤怒與死亡。影片中主要有三種紅色:第一是,楓葉低飽和度的暗紅;第二是,青年手握刀刻心經時雙手流血的鮮紅;第三是,老和尚自焚時火焰的紅色。在這裡,暗紅代表愛情,以及青年由此產生的恐懼、憤怒、不安;只有血才能洗刷罪孽,血液的鮮紅就猶如一把亮眼的刀,給人警醒和警戒;老和尚最後的自焚可能是希望一切罪孽能消逝於火中,紅色的火焰給人進一步的告誡。

憂鬱藍色:藍色在和諧、自由、渴望中往往又夾雜著矜持、憂傷的情感基調。夏季,小和尚與少女共同抬頭看天,淺藍色天空中飄著朵朵白雲,美好和諧。為此,這也表現了小和尚和少女對自由愛情的渴望,同時又隱含了一絲對二人前途未卜的淡淡憂傷。

2.鏡頭表達:多鏡頭畫面處理加強影片空間感

影片中運用多種鏡頭表達方式,以自然景觀為基礎進行默片般的場面調度,使畫面 風格極具平衡感 和視覺性的同時,凸顯嚴謹統一。

營造出明信片般效果的「空鏡頭」:一座深山,一池湖水,一間小廟,小廟漂在湖中央,與世隔絕。在這紅塵之外,住著一老一小兩個和尚。此刻,一股自然清新的氣息撲來而來,大量空鏡頭的運用造就了這部片子自然清新的獨有氣質。然而,雖身處自然深處,但人心卻並非如環境般遠離塵囂,「空鏡頭」,正是大量空鏡頭的運用使清幽環境還與影片中的一些暴力以及人性慾望、善惡產生強烈對比,讓人印象深刻。

動靜倒置的鏡頭拍攝:影片中小和尚被警察帶走前,已經有了人生的頓悟,坐在亭子上,可以看見風景沒有移動,但亭子在畫面左邊向右邊移動。還有一個樹未移動,而亭子在移動的鏡頭。因此,這幾組動靜倒置鏡頭既增加了畫面動感,又進一步增加了影片可看性,似乎也暗示了人性的回歸。

還有就是,鏡頭的類比穿插:影片中,在講述事情發展時,導演不斷加入實物符號做類比拍攝。例如,女孩的到來和魚做對比;小和尚和女孩發生關係用雞的圖片穿插;小和尚中年歸來苦修的過程中又與魚、青蛙、蛇被困做對比表現救贖。所以,這種類比穿插鏡頭的運用既推動了影片發展,增加影片深度,還為故事發生增加了可能性,豐富了畫面語言。

3.聲音語言:婉轉低沉聲音烘託深化主題

影片中語言極其簡練、自然,沒有太多的臺詞,人物對白被極力壓縮,語言能力也被有意淡化,主人公存在一種 「失語」現象。這種情況在,音樂對鏡頭 畫面的烘託更營造出一種平和、寧靜、甚至詭異的氛圍。

在小和尚做錯事時,響起佛經的背景音樂,就起到了警示他的作用;腰捆巨石、懷抱沉重佛像的中年和尚,在向最高山峰安放佛像過程中,悽美、蒼涼、震撼而嘹亮的女高音作為背景音樂,充分體現了人物心理的 「狠」 與 「恨」。而當佛像已安放山頂,中年和尚如釋重負時,婉轉低沉的音樂響了起來,這一段音樂的使用再次體現 「寧靜的山水寺廟間,其實從未停止過生命輪迴的酷烈與殘忍」,音樂對主題獨特的深化功能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影片結構搭建:輪迴式互文結構深化主題,封閉式獨特空間順承前因始末,隱喻符號填補敘事留白

1.影片結構:打破連續時間敘事,增強影片觀賞性

影片中主要通過輪迴式的互文結構來呈現故事的連貫性,以此深化主題;並通過魔幻現實的分解式結構使角色呈現對比鮮明、不落窠臼。

首先,影片中春天潺潺流水——夏天碧波翠浪——秋天緋紅楓葉——冬日潔白飄雪,就這樣跟著導演的表達和節奏,一個季節一個季節地走,仿佛每個鏡頭畫面、聲音元素都透露著清淨的禪意。在留白中,仿佛可以感到一股「氣」在運轉,仿佛片子也會呼吸了。所以,這部講輪迴主題的電影,同樣也採用了輪迴的互文式結構與主題遙相呼應,更能增強故事的聯動感和連貫性。

其次,就部片子最高明、可貴之處就是:儘管電影環境極其清幽、孤獨,人物臺詞寥寥無幾,但卻通過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將小和尚的一生分解成兩段(前半生、後半生),然後讓這兩段沒有交集的人生置入同一個空間。如此一來,一是,節約了空間上的留白;二是,對比出同一人在不同時期呈現的截然不同的變化,最終又以四季循環為故事載體,讓觀眾感受到人物角色不停地在苦海中輪轉煎熬。這樣看似影片呈現樸實無華,卻不會讓觀眾覺得沉悶、無聊,深深地抓住觀眾注意力。

2.空間結構:封閉式的獨特空間與人性慾望的不受控,形成鮮明對比

電影作為一種空間藝術,具有獨特的空間表現力。在青青鬱郁的大山腳下,有一片很大的湖,湖上有一座廟,這座廟並不在島上,而是漂浮在湖上,沒有根,周邊也沒有陸地。以此,來營造了一種封閉式空間。

一方面,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生活中,無論是寺廟還是道觀,往往都建在山中,似乎從來沒有修在湖心的廟宇,建於湖心的一般是供人休憩幽會的亭臺。所以,此處的湖心廟宇則是肩負著營造空間美感的任務,再與青 山、綠水、薄霧、輕煙、小船交相輝映,詩意唯美、禪意綿綿…. 同時,將空間鎖定在水上這一極其狹小的空間中,湖中小島上的寺廟在鏡頭中不斷轉動,整個畫面也都隨著鏡頭在動,這種變化也是恰到好處。

另一方面,生活在封閉的湖心小島寺廟裡,因為生活的百無聊賴,小和尚才做出了給青蛙、蛇身上綁石頭、捉弄小動物的罪惡行徑。也因為長期與外界的隔離,面對女子誘惑,作為出家人的欲望之火竟被點燃。因此,寺院四面環山 ,出入又需要小船的封閉隔絕式空間環境,才使得小和尚在其中發生的 一切行為,都能夠得到合理的解釋,順理成章。而後,歷經欲望煎熬的小和尚重返寺廟,通過刻寫《心經》來救贖靈魂。時光流轉,人的輪迴伴隨著春夏秋冬周而復始,但是儘管時間在不停地流逝,山還是那群山,水還是那湖水,寺廟依舊屹立湖中巋然不動,一定程度上正是空間的靜止才能夠承載歲月和人生的輪迴。

其實,我們由此也可以思考下自己的人生:影片中故事發生的空間,電影並沒有明確標的在何地,只告訴我們此處有山有水。就像在茫茫的水域上漂浮著一個空間,漂浮著一些人的命運。這也是一個相對有趣的設定和隱喻。他不標註這裡是什麼哪裡,我們又該如何界定?就像我們所在的地球,相對浩瀚蒼茫的宇宙,是不是也像那座孤獨飄蕩在湖上的小廟一般?如果我們抹去「地球-北京-西城區」這樣人為界定出來的空間坐標,此刻,你又在哪裡?

3.隱喻符號的意象表達:大量空間隱喻巧妙填補敘事留白,升華影片主題

電影開始時有一個場景:老和尚帶小和尚進山採藥,分揀草藥時,

老和尚對小和尚說:「你採的藥都不對。」小和尚說:「怎麼不一樣看起來都一樣啊。」老和尚又說:「正確的草藥下面有一根白線,而毒死人的那個沒有。一線之隔就是救人和殺人的差別。」

其實,這裡的白線就是一個隱喻,一線之間可以救人又或許會害人,這「一根線」就是「界限」。界限在哪裡呢?它也許是一種規則、原則,它是無形的。影片中除了這根白線隱喻「界限」,還有其它一些物體來隱喻,比如那扇門,那艘船。

01.門:無形的界限

在影片中一共有兩道門,一道是置於廟宇和外界俗世那道沒有牆的木板(外門);一道是寺廟中,分隔老和尚和小和尚打坐與休息空間的一扇門(內門)。

外門:

影片開端,門楣上刻著「人生庵」三個大字的那道外門映入眼帘,其寓意讓人心生感慨,只是一扇人生大門、輪迴大門啊。其實,與其說是門,不如說是木板,因為日常它周圍無牆只是屹立在那裡並沒有開關它的實用必要。儘管如此,小和尚和老和尚還是心照不宣地接受著這樣一扇看似多餘的門,他們每次把船劃到那,都是通過那個門出去、回來,從不逾越。

內門:

寺廟房間中也有一道單一而無圍牆的門,春天時老和尚叫小和尚起床時便是透過這扇門,小和尚早晨起床也是從這扇門走出來。事實上,從便捷角度來說,二人完全可以直接進出,經過門反而要繞著走,但二人也從不逾越這道門。

直到夏天,小和尚長大,少女到來,他與少女心生曖昧。有天晚上,他想越過老和尚去女孩床鋪。以前,他都是從那扇門出來的,但那一天,他卻沒有從門出來,而是越過界限,穿「牆」而過,鑽了女孩兒被子。

在佛家中,門有法門之意,意指修行者入道的門徑。在影片當中,這兩扇門都無依靠地突兀佇立,哪怕開關門這一動作,並不具備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的實用性功能意義,但老和尚和小和尚還是日復一日地通過門進出。所以,這兩扇門互相呼應表達了同一含義,即代表著佛家修行中要遵守的戒律,戒律在修行者的心中。但這種來自精神層面的自我約束究竟能堅持多久呢?終於,女孩兒的到來,打破了小和尚和戒律,他也便穿牆而出,不再過門。當人心中有信仰,便有門;若世俗的欲望燒盡了戒律,儀式便會變成多餘之事。以此,我們是否也可以反觀自己的人生?門外、門內是截然不同的人生,門不僅僅為片中小和尚、老和尚而開,也為人世間的眾生而開,出去門外便是輪迴,進入門內,則是修行。

02.船:去往不同的彼岸

一艘木床,上面還畫著蓮花、祥雲以及菩薩等宗教意味十足的禪意畫。影片中,每次出現船都會給其一個特寫,不僅是因為,它是師徒二人通往外界的唯一工具,進山採藥、買生活用品,都要通過這艘船,更因為這艘「船」還包含著深深的隱喻,一共有這麼幾次渡船的場景:

第一次渡船,是老和尚帶著幼年小和尚外出,一路上,老和尚划船、幫小和尚撥弄樹枝,這代表一種師徒間的照顧與庇護;第二次渡船,是小和尚划船獨自出逃,去山上戲耍動物,鏡頭對準了小和尚逆水行舟的吃力表情;第三次渡船,則是小和尚背負石塊,要去山上給戲耍的動物放生,最後動物都死了,小和尚哭了;第四次渡船,成年後殺妻青年逃回寺中,老和尚用船將其從門口渡往寺內,這一次的救贖意味更加濃烈;第五次渡船,是警察找到青年,一起渡河時,老和尚用念力留住船,船無法前行,也許是小和尚罪孽太重,但作為師父的老和尚最終還是解開了負在他心中的罪惡大石,於是小船繼續前行,老和尚完成了對弟子的一生的教導後,也順勢坐化。

在我看來,「船」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隱喻。佛法中也經常用「船」來做比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多」就是到達彼岸、達成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羅蜜多」意味著用般若智慧的船,搭載著我們到達想去的彼岸。電影裡的這艘船承載著小和尚後來命運改變的轉機,一念之間,它可以到達你心中清淨、自在、開悟的彼岸;一念之間,又可讓你痛苦糾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以上提到的兩種來做隱喻的實物——門和船。代表了師徒二人的修行,同時也代表了界限和戒律。提到界限和戒律,我們最直接的感覺往往是被控制、被束縛、不自在。其實,與法律一樣,戒律和界限的本質實際上是在保護我們每個人。事實上,不僅出家人要守戒律,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應該想一想:我們心中那道無形的牆是什麼?我們立身處世,面對事情的原則、界限又是什麼?小和尚遇到誘惑時,他放棄了。我們會嗎?遇到想要的東西時,會放棄原則去追逐嗎?比如在職場,會因為業績或面子,做出捨棄原則的事嗎?也只有我們有了原則和界限時,面對事情才會有判定的標準和方向。如果沒有原則界限,我們的生活就會混沌,會失去方向。但這個原則和界限是什麼呢?我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三.核心主題表達: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生順逆交加,都是為了成就你

1.四季輪迴與人生輪迴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個「又」字有一種循環、往復的意味,其實,也代表了一種 「輪迴」。

影片中,作者以四季為主線貫穿始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代表的正是人生的四個階段:從一個因虐待動物而被老僧懲的小和尚(春),愛欲萌生,忍不住偷嘗禁果的少年(夏),成長到因執念而犯下殺妻大罪的成年僧侶(秋),最終是走到人生盡頭救贖覺醒的垂垂老僧(冬)。人生的循環,就這樣周而復始,一幕幕地重演下去 。

四季輪迴剛好對應了小和尚經歷貪玩、愛情、背叛與執念、釋懷的過程,也正是這些經歷,他的心智才由魯莽變得沉靜。所以,這不光是四季的輪迴,更是人生的輪迴。

01.春天:因果業報,萬物皆空,因果不空

春回大地,萬物初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和尚為了樂趣和私慾把石塊綁在青蛙、蛇等小動物身上。老和尚看到,卻不直接出手制止,而是在夜晚把小和尚身上也綁上石塊,用極富同理心的方式教會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最後,老和尚還對他說:「如果有任何一隻小動物因為身上負石而死掉,那這塊石頭將永遠壓在你的心頭上。」在佛教裡有一個詞叫做「因果」,一因一果報,這果報不是外在形式的懲戒,而是罪惡在自己內心得承受,超越時空界限,當某一天因緣具足,業報就會顯現出來。所以,儘管小和尚面對死去的動物懺悔落淚,但這在虐待動物中展現出的貪、嗔、痴依舊會扎在心底,隨著生命的發展流動,當因緣和合,就會生長發芽,最終把他引向破戒與犯罪。

02.夏天:少年執取,執念萌生愛欲,殺意早已隱藏在執念中

躁動的夏季,小和尚終於長大成人,是愛欲心讓他愛上了前來看病的女子。當老和尚要送走少女,面對不捨得小和尚卻說:「淫慾喚醒了佔有的欲望,這會導致殺身之禍。」通過老和尚的話可以看出,問題關鍵是「佔有」,是不能放手的執取心,其實,愛欲心的根源便是「執念」。其實,早在佛陀時代,出家人都住在森林、巖洞裡時,佛陀就制定過一個戒律——出家人連續待在一棵樹下休息不能超過三天。因為當超過三天後,人們就會很自然地覺得這棵樹是「我的」了,這時當別人坐在那裡時,你就會起嗔恨心。其實,不光是佛陀時代,我們現在生活也是,沒有什麼是你的,包括你的孩子。

正如著名詩人紀伯倫曾寫過一首詩,《論子女》(《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論子女》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當有「我的」時,就會有衝突、對抗,每一個「我的」都是一根刺,失去時會無比痛苦。當有擁有的時候,老和尚說佔有會招致殺身之禍,這裡的殺身之禍不過是一個隱喻,不一定是殺身,也許會是衝突、吵架、憤怒、失去的痛苦和焦慮。

03.秋天:苦行非道,一念真心,放下執念

秋天是令人肅殺的季節,青年和尚殺妻後逃回寺院,卻戾氣滿滿,一直採用逃避的方式,以致身心痛苦。其實,從他逃離寺院的那刻起就一直在逃避。

第一次逃避:離開寺院時,因為內心不安,隨身帶走了廟中唯一的佛像,但這昂揚卻未給他帶來身心的安寧,反而老和尚依舊能在沒有佛像的空桌前潛心念佛。第二次逃避:回到寺廟後,用幾個小紙條寫了「閉」,分別貼在五官上,企圖以此遮住接觸外在的世界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然而痛苦卻並沒有消失。第三次逃避:青年和尚又把自己捆在繩子上,企圖通過肉體懲罰的苦行方式來消解內心痛苦。苦行,會讓人有一種道德優越感,我都這樣了,已經很努力了,還要怎麼辦呢?

我認為,青年和尚的行為不過是鴕鳥心態罷了,最終還是通過用血跡斑斑的兇器刻畫《心經》與自己和解,釋放出了內心的痛苦。同一把刀,同一個生命體,一念之間,可以殺人,一念之間,又可以成為救贖的工具。所以,重點就在這一顆心呀,而不在於那些外在的行為、外在的苦行或者帶出去的那個佛像。反觀我們的生活,當遇到困境時,無論是工作、生活、還是情緒方面的,是一直在直面還是逃避呢?

青年和尚被帶走後,老和尚知道度化後的徒弟已經找到了心的方向,自己也再無遺憾。於是他用同樣封閉六根的方式,坐化了。為什麼他能封住六根,而小和尚卻不行?小和尚封閉六根時很痛苦,而老和尚卻很安心。所以,佛教裡說的「攝受六根」,不是靠逃避、靠意志力,而是當你真正心安的時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就不再是障礙了。

04.冬天:救贖之道,覺悟後的潛心修行,讓人獲得自我救贖

冬天看似萬籟俱寂、草木不生,卻又暗藏著潛心修行的生機。中年和尚歸來後重啟修行,他後綁一塊大石頭,抱著佛像爬到山頂,過程中腦海中不斷閃現他小時候把石頭綁在動物身上的殘忍場景。所以,這不光是對其童年殺生和中年殺妻的償還和超度。他也真正參悟到了,有問題最終還是要自己去面對,這不是外在力量可以救贖的。佛像在高高的山頂,以清明平靜俯瞰人世紅塵。一切都是那般渺小如過眼煙雲。比起很多追名逐利,妄自菲薄,懵懂到死也沒有明白這一切的人,他也接近於功德圓滿了。

05.又一春:當春天再度來臨,生命又進入另一番輪迴……此時,原來的小嬰兒長大了,天真爛漫的小孩像他當年一樣去山裡玩耍,但是他沒有把石頭綁在小動物身上,而是把小石頭直接塞進魚、青蛙和蛇的嘴裡。看到這裡,忽然有一種歷史重演的感覺。春夏秋冬,又一個春天,又一個輪迴,這時的小和尚又重蹈人性慾望的覆轍,悲歡離合又要上演。

提到輪迴,人們可能總會有種誤解,認為「輪迴」就是前世今生。那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輪迴?當你總是用同一種模式、方法、心態去應對你周遭的際遇時,這是否也是一種輪迴呢?用現代語言來說,「輪迴」其實也是某種固定的生活模式的復刻。四季是輪迴亦是人生,起心動念之間你有沒有看清自己的念頭,以及念頭背後真正的隱喻表達?還是已經習慣了被念頭、經驗、慣性捆綁呢?所以觀影也是觀自己!

2.人生順逆交加,都是為了成就你

日本神學大師鈴木大拙說:

「禪存在於個人的一切經驗之中。沒有個人經驗的背景, 思想便難以傳達。」

當小和尚虐待動物犯殺戒後,他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同理心方法來教育他;當青年和尚愛欲心泛濫犯色戒後,他任由小和尚越門離去,進入俗世。因為老和尚知道在這些事情上他沒有辦法傳授自己的經驗,只能任由他去親身體悟。也只有入世之後,經歷了不被廟堂遮蔽的風風雨雨,來日再選擇踏門而歸時,才會有體悟大道後的真正「出世」。

五欲六塵,皆是誘惑。

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生有太多的「為什麼」,我們也苦苦地追逐著這些「為什麼」,偏執而痛苦。很多人的前半生是順遂的,有求必應,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想得而不得,可一旦福報將盡,遇到想得而不得的時候,就更容易抓狂和痛苦,甚至自殘、自殺,這樣的案例身邊比比皆是。

有人說這部影片講的是人性的欲望與善惡,是救贖。說的沒錯,但我看到的更讓我為之動容、良心一震的一點是:人生順逆交加,都是為了成就你。

被殺害虐待的魚、蛇等小動物,背叛小和尚的妻子,既給她帶來罪責和痛苦,這痛苦之後又萌發著開悟和成就的希望與嫩芽,沒有他們就沒有之後潛心修行、開悟的他!

晴也好,雨也罷。是去天堂,還是去地獄,皆在你那一心念!

相關焦點

  • 電影 《春夏秋冬又一春》
    每一部作品都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金基德形式感最強、最圓滿的一部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則是以和尚為題。一間小寺廟一年四季漂浮在平靜的水面上。最終,與少女成就魚水之歡。石頭上。小船上。終於帶著一佛像、一公雞離開了水上孤寺。而後在世俗中與女子結婚,但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好了不再劇透了,總之小編認為《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最好的影片。適合在假期,選個舒適的姿勢,慢慢地欣賞。
  •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夏秋冬四季往返,人生的宿命也在一幕幕上演
    三、影片賞析在夢菲同學看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代表的正是人生的四個階段:從一個虐待小動物而被老僧懲罰的小和尚(春),到荷爾蒙旺盛,禁不住誘惑的少年(夏),成長到因嫉妒而犯下謀殺大罪的成年僧侶(秋),最終是走到人生盡頭的垂垂老僧(冬)。人生的循環,就這樣周而復始,一再重演下去 。我心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 一、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賞析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的又一部經典之作,這部影片他既是編劇又是導演而且還參與了部分演出,可謂親力親為
  • 人生是怎樣一場修行?經典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這部電影的演員和場景都很簡約,一個姑娘、兩個和尚以及一座廟宇。我看完就覺得不是藝術片,節奏和故事適合普通人,精彩之外更有意義。反差極強的是影片中的禪意,春的萌發、夏的重欲、秋的糾纏、冬的悔悟。看著像在說人不應該作惡,可又一春就是說如此的惡行還會再次發生,春夏秋冬就是一場完整的人生修行,這大概就是禪意。
  • 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夏秋冬又一春》由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擔任編劇、導演,本片共獲獎7次,提名2次。
  • 二、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賞析
    上期給大家分享了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春」「夏」精彩片段,本期給大家繼續分享。
  • 韓國影片《春夏秋冬又一春》
    禪意人生——評韓國影片《春夏秋冬又一春》文/蒼狗
  • 過目不忘的電影審美,始於《春夏秋冬又一春》!
    金基德導演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改變了很多人關於電影的審美認知。
  • 春夏秋冬又一春電影資源百度雲網盤無刪減,在線觀看完整版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讓我們修佛,還是順其自然?
  • 影視點評:《春夏秋冬又一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春夏秋冬又一春》看到第二遍才明白其實只有佛學的表象,其本質依舊是人生與命運的思考。「欲望」、「輪迴」與「救贖」的主題本來便是老金的專用。而最難得的是,影片大部分的段落都不需要對白,但讓觀眾不覺得沉悶,實在頗為難得。這電影,金基德表面講佛,留白處卻近禪。比如那許多的動物,被害的魚,交媾的蛇,意圖都太明顯,反而不巧妙。倒是四處飄蕩的寺院,結冰的湖面和枯榮善變的老樹,構成了更為恆久不變的相對具體。
  • 《春夏秋冬又一春》到處都充滿了暗示和象徵
    1、「本我」的釋放蛇在電影中第一次出現於主人公童年時期,童僧上山採草藥時遇見蛇,他抓住了蛇並把蛇扔到離自己很遠的地方;後來童僧獨自上山玩耍,這一次他把蛇、青蛙和魚的身上都綁上了石頭,被老僧發現後,教導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讓他用同樣的方式受到了懲罰,但是蛇和魚都已經死去。
  • 《衛報》評最佳韓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排名第五,我服
    深受中國觀眾喜愛的金基德,執導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位列榜單第五位,超越深受廣泛喜愛的《殺人回憶》。《春夏秋冬又一春》是我最喜歡的影片之一,它用四季輪迴,講人性的罪惡與救贖。青山秀水間,有一座浮廟。關於這座浮廟,徐浩峰曾有評論,水上浮廟——不可能有這樣的廟,因為不適於出家人。
  • 人生猶如《春夏秋冬又一春》,不與欲望糾纏才稱得上通透
    植物經過了春夏秋冬的生命輪迴,人生亦如此。一、春春天的湖邊美得像一幅畫,水中央的小小寺廟裡,是一對自得其樂的師徒—參透人間世事的老僧與尚未涉世的小僧。幼年的小僧純淨得如一潭湖水,他對人生尚無欲望,一顰一笑皆以毫不造作的原始狀態出現,吃飽喝足即是滿足,無憂無慮地嬉笑玩耍。
  • 帶你走過一個人生的輪迴《春夏秋冬又一春》種因得因,種果得果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的又一部經典之作,這部影片他既是編劇又是導演而且還參與了部分演出,可謂親力親為。這部影片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春去春又來》,但是今天為什麼要用《春夏秋冬又一春》來講述我的觀後感,是因為我想用跟電影情節節奏一樣的分開的方式來談論我的感受。
  • 一念無明 · 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夏秋冬又一春》大家好,我是源寧。這部電影,我看完後嘖嘖稱奇。電影的節奏很舒緩,具有許多寫意且蘊含隱喻的畫面。我選在心情平靜的時候再次看了這部片子,便陷入了反思。試問,人性的罪惡能夠消除嗎?禪宗有偈語:有情來下種,因地果換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 《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眼中的因果輪迴
    一座深山,一池湖水,一間小廟,小廟漂在湖中央,與世隔絕。在這紅塵之外,住著一老一小兩個和尚,春夏秋冬四季往返,小廟裡的宿命、人生的宿命在一幕幕上演。《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天,貪玩的童僧拿著石頭,綁在魚、青蛙和蛇身上,捉弄著小小生靈。老僧發現後,用同樣的手法懲罰他,告誡他不可胡來。夏天,十七歲的少僧為久居深山的修行日子苦悶不已。
  •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部關於輪迴的電影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一部非常不錯的電影,本片有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執導,獲得了不少獎項,在各個電影網站評分都很高。本片講述的故事按季節分為五個章節,分別講述春天裡的罪惡,夏天裡的欲望,秋天裡的愛恨,冬天裡的反思和醒悟,再又是春天,人生輪迴,生生不息。
  • 經典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控制貪念,學會放棄
    本文標題:經典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控制貪念,學會放棄文/辰時計劃上篇寫到在一座山裡有座廟,有個小和尚跟老和尚一起生活。小和尚長大之後因為一個女孩,偷食禁果後,因為思念太甚,偷偷帶著寺廟的佛像和雞跑路,下山找女孩去,只留下老和尚一人獨自在寺廟燒香拜佛。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師傅趕集回來從報紙上看到了虛竹殺死妻子後在逃的新聞。
  • 看完《春夏秋冬又一春》覺得金基德簡直就是「韓國國寶」的存在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代表作,目前看過的最有禪意的電影。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韓國電影都是以其獨特的人文觀察視角、異於他者的敘事手法、刁鑽取巧的敘事題材獨立於世界電影中,在這些知名導演的電影中,觀眾可以看到一個或失序、或詭譎、或思辨、或蠻荒的人類世界。
  • 電影韓國《春夏秋冬又一春》人,生來即有欲望,無一例外.在線視頻
    春夏秋冬又一春 봄 여름 가을 겨울 그리고 봄 (2003)導演: 金基德編劇: 金基德主演: 吳永洙 / 金基德 / 金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