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深山,一池湖水,一間小廟,小廟漂在湖中央,與世隔絕。在這紅塵之外,住著一老一小兩個和尚,春夏秋冬四季往返,小廟裡的宿命、人生的宿命在一幕幕上演。
春天,貪玩的童僧拿著石頭,綁在魚、青蛙和蛇身上,捉弄著小小生靈。老僧發現後,用同樣的手法懲罰他,告誡他不可胡來。
夏天,十七歲的少僧為久居深山的修行日子苦悶不已。有一天,一名患病少女在母親陪同下,來到寺廟拜佛求平安,並留下療養。少年開始忍受不住異性相吸所帶來的誘惑……
秋天,青年在外面殺人後重返寺廟,請求諒解。老僧命其刻寫心經,去掉罪孽,同時,追捕逃犯的警察也趕到寺廟……
冬天,服完刑期的中年男子回到山中寺廟,重新開始修行苦練。一名婦女突然探訪寺廟,並留下了一個男嬰,希望能被收留。
之後,又一個春天到來……
一、電影簡介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韓國導演金基德執導的一部關於佛教宿命輪迴的電影,按照季節分為五個部分:發生在春天裡的罪惡和救贖,夏天裡的欲望與放縱,秋天中蘊含的愛與恨,冬季裡的哲學與反思,再到春的延續,生生不息。
電影中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幼年時的貪玩,青年時的放縱,中年時的嫉妒,老年時的反思。人生的循環,就這樣周而復始,一再重演下去。
這是關於一個和尚的人生歲月,鏡頭後的金基德寧靜而又形象地述說著生活的流逝。他始終保持著故事的趣味和曲折,不是灌輸給觀眾空洞的理論,而是依仗物化的鏡頭和佛學的概念,抽取出人與自然的共性,把人的本性與動物的本能穿插交融的隱性描繪。他對主人公生命過程的展示,有意地掐頭去尾而予以他人的生活代替:片尾的嬰孩,正是主人公幼年寄居佛門的謎底。主人公還俗時老僧對徒弟命運的先知和點化,暗示了老僧曾和他有著相仿的人生經歷。秋季老僧的孤苦伶仃和安然超脫的自焚死去,也將是主人公晚年的最終命運。
二、每個人都配得上寬恕
春天,小和尚捉弄這魚、青蛙、蛇這些小小生靈,老和尚發現後,以同樣的方式懲罰他,告誡他不要亂來,給他寬恕。
夏天,青年和尚偷嘗禁果,偷走佛像悄悄離去,老和尚一如既往的作息,寬恕了他。
秋天,青年在外殺了人重返寺廟,請求原諒。老僧為其刻心經,又寬恕了他。
冬天,服刑結束的男子回到寺廟,老僧已然自焚離去。突然探訪的婦女留下一個男嬰,男子收留了男嬰,又代表著寬恕。
縱觀整部電影,老僧的做法是很引人深思並值得借鑑的。教育需要能感同身受,給人以原諒,當然,一個人犯下了錯誤,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該被寬恕,老僧拿著石頭綁在小僧身上,讓他能夠體會到自己的錯誤所造成的後果,讓他感同身受,一個人如果能正確地認識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那麼就可以原諒他,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三、惡的因果輪迴
《聖經》裡有個故事:法利賽人捉住了一位正在行淫的婦人去刁難耶穌,婦人的行為依摩西律當亂石砸死。耶穌如果不處死婦人,便犯了違律罪;若處死婦人,則又犯了殺人罪。
看似兩難的問題耶穌只用一句話就輕鬆化解: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拿石頭砸她。圍觀眾人聞聽此話,紛紛離去散了。
中國歷來盛行的是性善論,從最早的「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都在告訴我們人一生下來接就是善的,但在電影中金基德卻給了我們不同的答案:人生來就是惡的,不因四季的輪迴世代的更替而有絲毫的改變,甚至會更惡。
惡圍繞著整部電影,似乎是小和尚成長的唯一出路,就如張愛玲所說:有的彎路,必不可少。小僧在惡的因果輪迴中掙扎,回春時小小和尚再度捉弄魚、青蛙、蛇之際,暗示著老僧也曾陷入過同樣的輪迴中,老僧在湖中船上自焚,也許就是老僧的自我救贖吧。
四、眾多的象徵和隱喻
首先就是門,門在影片中是一種禁忌的象徵,從湖中孤寺的沒有圍牆山門,到寺廟中相對而立也沒有圍牆的房門,門代表著一種禁忌和規範,雖然沒有圍牆,但是在影片中所有的人還是按照規矩出門進門、開門關門。
老和尚和童僧一起去採藥,老和尚將小和尚採來的藥扔掉,並告訴他所採的藥有毒,小和尚問道「它們看起來是一樣的啊」,老和尚告訴他「有毒的和沒毒的僅僅相差一條白線」。隱喻著罪孽與救贖,善與惡之間的距離,可能僅僅就是一條白線。
坐落在湖水中的孤寺,代表著每一個人的世界,孤寺孤單單地矗立在湖心,無法移動,靜靜地承受著四季的變換,與外界沒有聯繫。
小船寓意著與外界聯繫的通道,老僧在見到警察押著自己從小養大的年輕人離開的時候,也不由起心動念,所以無論如何劃,船都不能前進,只有老僧心中放開的時候,船才能繼續前進。
石頭則是罪與救贖的雙重象徵,開始時幼僧將小魚幫上石頭,只是因為好奇好玩。當老僧給他綁上石頭的時候,他就在因為體驗到「苦」而被救贖,他看到眾生因為背負著不應背負的「石頭」而死亡的時候,他終於體會到眾生之苦。
廟門前的石獅子,在少女剛來的時候,她坐在上面,年輕僧人告訴她不可以坐,而當兩人偷嘗禁果後,他則主動將石獅子移到合適位置讓女孩休息,這可能就是佛教中所說的「分別心」吧。
當老僧命令青年人用那把依舊血跡斑斑的刀子,在門口的地板上刻寫心經的時候,刀子已經不單單是殺人的兇器,同時也是年輕人尋找救贖和找回自我的工具。
佛像則象徵著對世界的理解和證悟,電影最開始,孤寺中只有一尊已經斑斕破損的佛像,老和尚細心地清掃著佛像,少年離開寺廟時將佛像帶走,預示著他還沒有真正理解。而他又將佛像帶回了寺廟,佛像也沒有教會他忘記憤怒,而當他終於證悟後,他將舊佛像沉入湖中,他終於有了自己的「新佛」。
作為一個豆瓣得分8.5的電影,還是很有必要去看一看的,電影不單單是像我們講述一個佛教故事,同時也能學會很多東西。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具體理解還是看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