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眼中的因果輪迴

2021-01-07 昊昊文娛

一座深山,一池湖水,一間小廟,小廟漂在湖中央,與世隔絕。在這紅塵之外,住著一老一小兩個和尚,春夏秋冬四季往返,小廟裡的宿命、人生的宿命在一幕幕上演。

《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天,貪玩的童僧拿著石頭,綁在魚、青蛙和蛇身上,捉弄著小小生靈。老僧發現後,用同樣的手法懲罰他,告誡他不可胡來。

夏天,十七歲的少僧為久居深山的修行日子苦悶不已。有一天,一名患病少女在母親陪同下,來到寺廟拜佛求平安,並留下療養。少年開始忍受不住異性相吸所帶來的誘惑……

秋天,青年在外面殺人後重返寺廟,請求諒解。老僧命其刻寫心經,去掉罪孽,同時,追捕逃犯的警察也趕到寺廟……

冬天,服完刑期的中年男子回到山中寺廟,重新開始修行苦練。一名婦女突然探訪寺廟,並留下了一個男嬰,希望能被收留。

之後,又一個春天到來……

一、電影簡介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韓國導演金基德執導的一部關於佛教宿命輪迴的電影,按照季節分為五個部分:發生在春天裡的罪惡和救贖,夏天裡的欲望與放縱,秋天中蘊含的愛與恨,冬季裡的哲學與反思,再到春的延續,生生不息。

電影中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幼年時的貪玩,青年時的放縱,中年時的嫉妒,老年時的反思。人生的循環,就這樣周而復始,一再重演下去。

這是關於一個和尚的人生歲月,鏡頭後的金基德寧靜而又形象地述說著生活的流逝。他始終保持著故事的趣味和曲折,不是灌輸給觀眾空洞的理論,而是依仗物化的鏡頭和佛學的概念,抽取出人與自然的共性,把人的本性與動物的本能穿插交融的隱性描繪。他對主人公生命過程的展示,有意地掐頭去尾而予以他人的生活代替:片尾的嬰孩,正是主人公幼年寄居佛門的謎底。主人公還俗時老僧對徒弟命運的先知和點化,暗示了老僧曾和他有著相仿的人生經歷。秋季老僧的孤苦伶仃和安然超脫的自焚死去,也將是主人公晚年的最終命運。

二、每個人都配得上寬恕

春天,小和尚捉弄這魚、青蛙、蛇這些小小生靈,老和尚發現後,以同樣的方式懲罰他,告誡他不要亂來,給他寬恕。

夏天,青年和尚偷嘗禁果,偷走佛像悄悄離去,老和尚一如既往的作息,寬恕了他。

秋天,青年在外殺了人重返寺廟,請求原諒。老僧為其刻心經,又寬恕了他。

冬天,服刑結束的男子回到寺廟,老僧已然自焚離去。突然探訪的婦女留下一個男嬰,男子收留了男嬰,又代表著寬恕。

縱觀整部電影,老僧的做法是很引人深思並值得借鑑的。教育需要能感同身受,給人以原諒,當然,一個人犯下了錯誤,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該被寬恕,老僧拿著石頭綁在小僧身上,讓他能夠體會到自己的錯誤所造成的後果,讓他感同身受,一個人如果能正確地認識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那麼就可以原諒他,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三、惡的因果輪迴

《聖經》裡有個故事:法利賽人捉住了一位正在行淫的婦人去刁難耶穌,婦人的行為依摩西律當亂石砸死。耶穌如果不處死婦人,便犯了違律罪;若處死婦人,則又犯了殺人罪。

看似兩難的問題耶穌只用一句話就輕鬆化解: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拿石頭砸她。圍觀眾人聞聽此話,紛紛離去散了。

中國歷來盛行的是性善論,從最早的「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都在告訴我們人一生下來接就是善的,但在電影中金基德卻給了我們不同的答案:人生來就是惡的,不因四季的輪迴世代的更替而有絲毫的改變,甚至會更惡。

惡圍繞著整部電影,似乎是小和尚成長的唯一出路,就如張愛玲所說:有的彎路,必不可少。小僧在惡的因果輪迴中掙扎,回春時小小和尚再度捉弄魚、青蛙、蛇之際,暗示著老僧也曾陷入過同樣的輪迴中,老僧在湖中船上自焚,也許就是老僧的自我救贖吧。

四、眾多的象徵和隱喻

首先就是門,門在影片中是一種禁忌的象徵,從湖中孤寺的沒有圍牆山門,到寺廟中相對而立也沒有圍牆的房門,門代表著一種禁忌和規範,雖然沒有圍牆,但是在影片中所有的人還是按照規矩出門進門、開門關門。

老和尚和童僧一起去採藥,老和尚將小和尚採來的藥扔掉,並告訴他所採的藥有毒,小和尚問道「它們看起來是一樣的啊」,老和尚告訴他「有毒的和沒毒的僅僅相差一條白線」。隱喻著罪孽與救贖,善與惡之間的距離,可能僅僅就是一條白線。

坐落在湖水中的孤寺,代表著每一個人的世界,孤寺孤單單地矗立在湖心,無法移動,靜靜地承受著四季的變換,與外界沒有聯繫。

小船寓意著與外界聯繫的通道,老僧在見到警察押著自己從小養大的年輕人離開的時候,也不由起心動念,所以無論如何劃,船都不能前進,只有老僧心中放開的時候,船才能繼續前進。

石頭則是罪與救贖的雙重象徵,開始時幼僧將小魚幫上石頭,只是因為好奇好玩。當老僧給他綁上石頭的時候,他就在因為體驗到「苦」而被救贖,他看到眾生因為背負著不應背負的「石頭」而死亡的時候,他終於體會到眾生之苦。

廟門前的石獅子,在少女剛來的時候,她坐在上面,年輕僧人告訴她不可以坐,而當兩人偷嘗禁果後,他則主動將石獅子移到合適位置讓女孩休息,這可能就是佛教中所說的「分別心」吧。

當老僧命令青年人用那把依舊血跡斑斑的刀子,在門口的地板上刻寫心經的時候,刀子已經不單單是殺人的兇器,同時也是年輕人尋找救贖和找回自我的工具。

佛像則象徵著對世界的理解和證悟,電影最開始,孤寺中只有一尊已經斑斕破損的佛像,老和尚細心地清掃著佛像,少年離開寺廟時將佛像帶走,預示著他還沒有真正理解。而他又將佛像帶回了寺廟,佛像也沒有教會他忘記憤怒,而當他終於證悟後,他將舊佛像沉入湖中,他終於有了自己的「新佛」。

作為一個豆瓣得分8.5的電影,還是很有必要去看一看的,電影不單單是像我們講述一個佛教故事,同時也能學會很多東西。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具體理解還是看個人吧。

相關焦點

  • 「瘋子導演」金基德眼中的人性輪迴《春夏秋冬又一春》
    #韓劇#韓國導演金基德被稱為韓國的國寶級導演。屬「牆裡開花牆外紅」類型。但是有些觀眾給他貼上了「色情導演」、「瘋子導演」的標籤。之所以金基德被冠以這樣的名頭主要是其電影太過露骨,揭露了各種陰暗角落,映射的都是血淋淋的現實。金基德電影還是比較關注邊緣人的,用唯美鏡頭反襯主人公的腌臢人生。如援交少女、妓女、被家暴妻子、和尚和底層藝術家等。
  • 從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看韓國導演金基德對命運輪迴的解讀
    今天要說的這部《春夏秋冬又一春》與他之前作品相比,更是放棄了以往的黑色暴力元素,探討了人性的細膩與命運的輪迴,融入了更多的參禪之道,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情節上,導演以春、夏、秋、冬、春這個自然的時間輪迴為標誌物,講述了一個輪迴的故事。
  • 導演金基德去世:春夏秋冬再無春
    學美術出身的金基德,少年時代流浪歐洲諸國,異鄉的守望以至於在他的眼中,韓國的山山水水都是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畫。他的電影畫面美的有些讓人心碎,他眼中的韓國風景悽美純潔,《漂流浴室》的畫面是冷色的但是有種很乾淨的美感,《弓》的畫面是茫茫海上的兩艘漁船,《春夏秋冬又一春》則可以當成韓國的風景的宣傳片。
  •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部關於輪迴的電影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一部非常不錯的電影,本片有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執導,獲得了不少獎項,在各個電影網站評分都很高。本片講述的故事按季節分為五個章節,分別講述春天裡的罪惡,夏天裡的欲望,秋天裡的愛恨,冬天裡的反思和醒悟,再又是春天,人生輪迴,生生不息。
  • 看完《春夏秋冬又一春》覺得金基德簡直就是「韓國國寶」的存在
    春夏秋冬,人生四季;生老病死,故有輪迴。關於輪迴、人性之惡、因果、救贖、覺悟。不入世怎能出世,不經歷怎能領悟,不遭苦難怎能修行解脫。《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代表作,目前看過的最有禪意的電影。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韓國電影都是以其獨特的人文觀察視角、異於他者的敘事手法、刁鑽取巧的敘事題材獨立於世界電影中,在這些知名導演的電影中,觀眾可以看到一個或失序、或詭譎、或思辨、或蠻荒的人類世界。
  • 從苦諦到緣覺,《春夏秋冬又一春》憑什麼封為金基德最好的電影?
    見一稚子,天真爛漫不知所懼,信步賞玩如入家中院,而漸沒入罪惡盡處;則然望之。俄頃,稚子復返,道見海中蓬萊;僧道紛向來處而奔,迎面不見空無,但見洶湧而來,那欲望之海……《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韓國導演金基德的一部代表影片,以寺廟為背景,將人生中應該經歷的痛苦、煩惱、解脫、愛與恨等都融入其中,闡述人生如四季迴圈、生生不息的道理,這是一部深刻複雜的影片。
  • 豆瓣8.5《春夏秋冬又一春》:從隱喻與因果,解讀四季變換意象
    電影海報在電影史上,韓國電影總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敘事手法,形成獨立於其他各國的電影風格。而在韓國電影導演之中,有一位與其他的導演也有著巨大的不同,這位導演就是金基德。金基德所創作的影片當中最為獨特,並且意蘊最為深刻的,我認為就是其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
  •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夏秋冬四季往返,人生的宿命也在一幕幕上演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由金基德執導,金英民、吳英秀、金基德主演,一部講述輪迴的韓國電影。影片將故事的情節也定格在不同的季節裡,發生在春天裡的罪惡和救贖,夏天裡的欲望與放縱,秋天中蘊含的愛與恨,冬季裡的哲學與反思,再到春的延續,生生不息。
  • 春夏秋冬又一春電影資源百度雲網盤無刪減,在線觀看完整版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讓我們修佛,還是順其自然?
  • 金基德回顧|《春夏秋冬又一春》《空房間》
    2020年12月11日,韓國導演金基德因新冠病毒在拉脫維亞離世。本周末,影協挑選了兩部他的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空房間》,通過觀影及映後討論的形式,對其一生進行回顧。導演: 金基德編劇: 金基德主演: 吳永洙 / 金基德 / 金永敏 / 徐在京 / 何麗珍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韓國 / 德國語言: 韓語上映日期: 2003-08-14(洛迦諾電影節) / 2003-09-19(韓國)片長: 103 分鐘又名: 春夏秋冬(港) / 春去春又來
  • 影視點評:《春夏秋冬又一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春夏秋冬又一春》看到第二遍才明白其實只有佛學的表象,其本質依舊是人生與命運的思考。「欲望」、「輪迴」與「救贖」的主題本來便是老金的專用。這電影,金基德表面講佛,留白處卻近禪。比如那許多的動物,被害的魚,交媾的蛇,意圖都太明顯,反而不巧妙。倒是四處飄蕩的寺院,結冰的湖面和枯榮善變的老樹,構成了更為恆久不變的相對具體。我不知道因果報應和宿命是否對等,但[春夏秋冬又一春]顯然是宿命大過因果,否則,後來那孩子何以將石子塞進魚和青蛙的嘴裡,他不如再用細繩密密捆了,不顯得這個輪迴更為徹底?
  • 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夏秋冬又一春》由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擔任編劇、導演,本片共獲獎7次,提名2次。
  • 《衛報》評最佳韓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排名第五,我服
    深受中國觀眾喜愛的金基德,執導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位列榜單第五位,超越深受廣泛喜愛的《殺人回憶》。《春夏秋冬又一春》是我最喜歡的影片之一,它用四季輪迴,講人性的罪惡與救贖。青山秀水間,有一座浮廟。關於這座浮廟,徐浩峰曾有評論,水上浮廟——不可能有這樣的廟,因為不適於出家人。
  • 一、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賞析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的又一部經典之作,這部影片他既是編劇又是導演而且還參與了部分演出,可謂親力親為
  • 帶你走過一個人生的輪迴《春夏秋冬又一春》種因得因,種果得果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的又一部經典之作,這部影片他既是編劇又是導演而且還參與了部分演出,可謂親力親為。這部影片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春去春又來》,但是今天為什麼要用《春夏秋冬又一春》來講述我的觀後感,是因為我想用跟電影情節節奏一樣的分開的方式來談論我的感受。
  •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部佛系影片,感受什麼是真正的佛系!
    《春夏秋冬又一春》由韓國導演金基德指導,影片開頭一扇門,一片湖,一座寺,群山環繞,煙霧繚繞,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亦或是桃源之外,如此禪意的鏡頭下為我們展開的卻是人之善惡本源之苦,因果輪迴之本。如此幽靜之地,僅一位老和尚攜一小和尚而居於此,開篇初見小和尚,調皮可愛的長相十分討喜,本是不諳世事的年紀,導演卻為我們展示了何為性本惡,小和尚將石子栓在小魚身上,青蛙身上,小蛇身上,看到它們艱難行走的模樣卻哈哈大笑,看似是出於孩子的頑皮,實則是天性使然的本論觀,春是萬物之始的季節,夏則是欲望與生機的所在,當前來尋藥治病的女子前來,小和尚正值青春年華,人性本能的使然,終究破戒讓他無法忠於佛門
  • 豆瓣8.5分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擋不住欲望的四季輪迴
    這部豆瓣評分8.5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模糊美的特徵表現得尤為強烈。人性本源,善與惡的模糊性在長達104分鐘內,電影試圖通過春夏秋冬四季的轉變,對人性這一物的本源進行探討,五個單元,有不同的含義。朝來夕去,僧人將佛像置於山頂,鏡頭拉到很遠,小小的僧還有小小的佛,原來冰封的湖面不過山地石臼大小的一汪,而人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點。又一春似乎暗喻著一段新的開始,童僧變老,又有新的童僧調皮,這是輪迴。但回過頭看童僧的這一生,他經歷了童年殺生——少年色戒——中年作孽——老年超脫四個階段,這些階段中,至少有一半,他是生活在佛門之中的。
  • 電影 《春夏秋冬又一春》
    兩性 | 情感 | 科普 | 技巧以及一切新奇好玩的事物之前剛聊過金基德的兩部電影,今天聊聊這位「韓國情色暴力大師」的另一部作品。他酷愛暴力美學,用極端的性和暴力來詮釋人性與民族的悲劇。金基德形式感最強、最圓滿的一部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則是以和尚為題。該片於2003年9月19日在韓國上映。
  • 過目不忘的電影審美,始於《春夏秋冬又一春》!
    金基德導演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改變了很多人關於電影的審美認知。
  • 《春夏秋冬又一春》:「情慾大師」最經典的一部電影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由金英民、吳英秀、金基德主演的一部韓國電影。影片將故事的情節也定格在不同的季節裡,發生在春天裡的罪惡和救贖,夏天裡的欲望與放縱,秋天中蘊含的愛與恨,冬季裡的哲學與反思,再到春的延續,生生不息。故事在一個名叫「人生庵」的寺廟裡展開,一座「大雄殿」浮於湖面上,人們需要乘坐木船往來。男主角是一個小和尚,他和廟裡年邁的師傅相依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