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前世因,則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後世果,則今生所為者是。——《因果經》
在電影史上,韓國電影總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敘事手法,形成獨立於其他各國的電影風格。
而在韓國電影導演之中,有一位與其他的導演也有著巨大的不同,這位導演就是金基德。
金基德所創作的影片當中最為獨特,並且意蘊最為深刻的,我認為就是其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
這部影片當中,不僅僅是通過對於傳統的東方禪學意韻的深入表達,更多的是通過導演對於生命哲學的理解來去表達對現實生活當中,人所遇到的糾葛和罪惡,及其救贖主題。
這部影片當中,沒有直接的情感的宣洩,也沒有刺激人視野的暴力美學,更多的,是在風景優美的湖中小廟當中去理解生命。
理解人生命中春天的燦爛與殘忍、夏天的欲望和美好、秋日的瘋狂和張狂,以及冬日沉澱之後的又一場四季輪迴。
011.春天:蛇和魚的死亡,隱喻孩童的殘忍行為和自由的追求
春天,在人們的理解當中,正是萬物復甦,並且蓬勃發展的季節。
在這一季節,每一個人都仿佛具有了活力,天地也開始以嶄新的面貌迎來新的希望。
是在這部作品當中的春天,似乎並不太一樣。
導演所要深入表達的,是在一個人的少年孩童時期所具有的殘忍和燦爛。
春天時期的湖中小廟,只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兩個人與世隔絕,在這片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中,表面的平靜之下,是小和尚在成長過程當中所遇到的殘忍——貪玩的小和尚把石頭綁在小魚,青蛙和蛇的身上,在他們無力掙扎的時候,小和尚卻笑得極為開心。
為了教育小和尚,老和尚在小和尚熟睡的時候,也給他的身上綁上了大石頭,通過感同身受的方式來教育小和尚,要學會去尊重生命,尊重每一種生靈的存在。
但無法挽回的,是在小和尚的舉動下,蛇和魚悲慘的死去了,小和尚失聲痛哭。
在春天這一主題之中,這部影片更為深入的是他的隱喻象徵。就像被小和尚綁在石頭上的蛇。
在傳統文化之中,蛇代表著誘惑,就像在聖經之中誘惑亞當和夏娃的那條蛇一般。
而小魚,則象徵著小和尚嚮往自由的心情。
因為貪玩而釀成的生命的悲劇,恰恰隱喻著在下面的篇章之中,小和尚所經歷的那些生活的選擇和無奈的未來。
022.夏天:公雞的警告,隱喻放下戒備的小和尚的因果
在第二篇章夏天之中,小和尚迎來了自己的青年時期,小和尚的青年充滿著情慾與誘惑。
小和尚和老和尚在湖心的廟中生活的日子裡,又迎來了新的客人。
新的客人是一對母女,女兒與小和尚年齡相仿,但卻生了怪病。
母親為了治好自己的女兒,將他帶到廟中,尋老和尚給他治病。
然後,女兒就留在了廟中,母親回了家。
因為新客人的存在,使小和尚產生了異樣的心情,小和尚從未遇見過異性,並正直青春壯年時期。
一個美好的充滿著青春氣息的女孩子,就這樣走入了小和尚的眼中。
但此時的小和尚對於愛情,對於世俗並不了解,僅僅是通過對於自身生命本能的渴望,去接近女孩,試圖在兩個人的相處之中,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在一次又一次的相見與熟悉的過程當中,女孩接受了他,和小和尚漸生情愫,進而和小和尚走到了一起。
這時的小和尚相信,對於他來說,生命進入了更為美好的夏天。在這一階段的小和尚甚至認為除了愛情和情感以外,再沒有什麼別的東西,能夠使他流連忘返。
但是,一次又一次在女孩身邊的流連,也使老和尚看出了小和尚身上無法擺脫的情感困境的宿命。
為了警醒小和尚,老和尚通過公雞去警告和提醒陷入情慾之中的小和尚。
在小和尚和少女在小船上相處一夜次的日清晨於小船中熟睡時,老和尚發現了他倆的身影,公雞又出現,提醒小和尚,應該在生命之中控制自己的情感,不然將會迎來無可預知的變化。
之後,少女的病至此痊癒,也就沒有呆在廟裡的理由,因而老和尚提出讓她回家,少女就依依不捨的回家了。
少女的離去,使小和尚極為焦慮,在一次又一次內心的渴望之中,小和尚決心脫離廟宇還俗,進而下山尋找少女。
而在離去時候,小和尚沒有忘記帶著廟裡的佛像和那隻公雞,但是在下山途中卻把公雞重新放歸了山野——這一隱喻也具有著極為濃重的色彩。
公雞代表警示和提醒,沒有了老和尚的警示和提醒,小和尚註定會在世俗當中沉淪,甚至放下自己的堅持。
一旦放下這種警覺,就意味著,小和尚會陷入在生命當中無可抑制的憤怒和欲望之中,這也為他後來的行為埋下了一個伏筆——一切生命的許多悲劇場景都在之前就已經預示了。
在這裡,就體現出導演所要表達的因果輪迴這一思考,更為深入的是導演對於傳統的佛家禪意的理解。
033.秋天:篆刻《心經》,隱喻解脫與老和尚的涅槃
秋天是憤怒和狂亂的季節,離開寺廟的小和尚,沒有獲得自己所追尋的幸福,也沒有獲得美滿的結局。
在世俗當中,因為妻子的背叛,小和尚憤怒之中殺害自己的妻子,最後,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無奈又回到了寺廟。
在罪過面前,小和尚產生了自盡的想法,被老和尚發現並勸阻。老和尚對小和尚的輕生想法極為憤怒,讓他去通過在地板上篆刻《心經》,意在使小和尚。放棄自己的暴戾的心情。
最後,在警察追捕之下,小和尚真正的獲得了內心的平靜,承認了自己的罪過,認罪服刑。
但是在另一邊,老和尚認為自己培養出了一個手上沾上鮮血的徒弟,以自焚的方式告別了人生。
044.冬天:棄嬰,一個輪迴的結束與另一個輪迴的開始
在最後一個篇章,冬天之中小和尚人到中年,服刑期過去,他回到了湖中寺廟之中。
但是,因果依然無法消除,在一天晚上,一個蒙面婦女來到了寺廟之中,留下了自己無法撫養的男嬰。
但是意外在小和尚留下的吃水的冰窟窿,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小和尚只能在贖罪之後,撫養留下的棄嬰。
自此,一個輪迴逐漸呈現。
老和尚到小和尚的變化,再到新的小和尚的出現,隱喻著人的一生所具有的因果和輪迴的變化。
似乎每一個人的生命皆是如此:
小時候對於什麼事物都好奇,不懂得如何尊重生命。
少年時期,渴望愛情的存在,在美好的愛情之中沉淪,進而放下了警醒。
在中年,產生婚姻危機,甚至是人生危機時,以暴躁易怒的心情去對待,進而留下了禍根,在一系列的生命的煩亂和經歷之中,沉澱生命的本真意義。
老去的小和尚,又一次變成了老和尚。
又一次的春天,新來的小和尚依然去以殘忍的方式對待小魚,小蛇和小青蛙。
就像老和尚在小和尚篆刻的《心經》之上塗滿了五顏六色的顏色一樣,他對於小和尚囑託的,他人生最後一段裡所要表明的,是一切的形形色色的世間萬物,最後的本質依然是空。
就像一筆又一筆的的《心經》篆刻,只有經過了人的一次又一次對於生命的洗禮和鉛煉,才能得到靈魂的安穩。
對於生命的感悟,對於生命哲學的理解,導演告訴我們,人生僅僅只有一次,但是卻可以一生來去踐行對於道德倫理的選擇與堅持。
就像孔子所說,「五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生命當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著每一個階段的特點,永不可能將老和尚的經驗直接轉接到小和尚身上,小和尚所具有的情感的衝動,也無法通過老和尚公雞的警醒,而獲得拯救。
055.因果:內心的修行,才能獲得本真的解脫
老和尚和小和尚居住的地方,是在深山野林的湖中廟宇,但是無法逃脫的,依然是那些俗世當中的一次又一次的洗鍊。
儘管他們少了許多現代人的煩惱,但是青春的煩惱和中年的糾葛依然無法擺脫。
「四大皆空」,在這一層面上來說,只屬於那些經過深入思考之後的人們。
就像小和尚在服刑歸來,為了救贖,腰間拴著巨石,懷抱佛像,登山峰一般,一次又一次努力向上爬的過程,都有著現實的前行。
在他的生命之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人的一生之中所能夠獲得的一切經歷。
儘管這部影片所表達的,並非是在現代社會當中如何在物慾橫流的世界尋求心靈的港灣,但是他卻在深山的廟宇之中,為我們奉送上如何理解自己生命,本來意義和價值的道路。
生命所具有的美景,並非僅僅只有那些瑰麗的景色,還有在瑰麗的景色背後所具有的殘忍和後悔、救贖。
因而我們可以看出金基德這位導演所要表達的更為深入的意蘊——冬天總會過去,另一個夏天,也會到來,無法阻擋的生命的洪流永遠在前行,只有內心不變的對於善良的虔誠才可以拯救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