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之前,我想先拋出一個問題——
世界上,究竟是因為有牆的阻礙而出現了門,還是因為門的缺口而築起了牆?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論據,但是在《春夏秋冬又一春》這部影片中,導演金基德給我的答案是——「門本質上並非出口,而是一個儀式,不斷紀錄我們從一種束縛跨入另一種束縛的過程」。
影片一開始就為我們展現了一扇沒有牆體的門,小和尚和老和尚心照不宣的接受著這樣一扇看似多餘的門,然而這種來自精神層面的自我約束究竟能持續多久?很多人都會記得小和尚長成青年僧人時,因為自身的欲望在夜半時分跨過那面虛擬的牆爬向少女的鏡頭,但在我看來,那面虛擬的牆其實消失在更早的時刻,在他透過空氣看向熟睡的少女的時候。
這部影片是一部寓意式電影,有無數的意象與象徵,這些種種的意向都指向了佛教中對於超我與本我的問題。我們往往強調通過約束自身的行為去壓抑克制欲望,卻很少思考如何讓欲望自然消融,從本我到超我究竟是通過精神的升華,還是行為的管制?門和牆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們汲汲而求的出口真的能給我們超脫嗎?
關於意象的隱喻
1. 蛇——在《聖經》中,亞當和夏娃因為受到蛇的誘惑而偷食了伊甸園的禁果,因此蛇代表了「欲望」。
2. 魚、青蛙——在西方古典象徵意義中,魚和小溪象徵「繁殖和女陰」,青蛙象徵著「災難」
3. 狗、公雞、貓——在西方古典象徵意義中,狗象徵「忠貞和愛情」,公雞象徵著「雄性或警覺」,而貓則代表了「「敏感和質疑」。
春
春天是萬物萌發的季節,在這一季,小和尚還是孩童,處在人生最開始的階段。在這一部分導演安排了一段小和尚因為玩樂將石頭分別繫於魚、青蛙以及蛇身上的情節,最終小和尚背著師傅捆在他身上的石頭找到了死去的魚和蛇以及存活的青蛙。這一段給我最大的衝擊是這個小和尚最初的殘忍,一種站在生物鏈制高點的殘忍,我記得老師說過,「佛教之所以教人不要殺生,是因為萬物皆有輪迴,你所傷害的也許就是你前世的兄弟姐妹或者朋友恩人」。小和尚對這些生靈的傷害最終也伴隨著因果輪迴以不一樣的姿態撕開小和尚的人生,唯一存活的青蛙似乎就暗示著災難的來臨,魚和蛇背後所代表的欲望最終造成了小和尚走向人生黑暗的悲劇,就如他所說的,「愛是我唯一的罪惡」。
夏
夏天是一個蓬勃而熱烈的季節,這一段完整的展現了小和尚從一個門跨入另一個門的故事,從青燈古佛的約束走入情愛與欲望的桎梏。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除了小和尚和少女情愫萌動的一系列情節中有魚的出現外,在每一次佛像出現時,也總是會緊接著出現錦鯉的畫面,我覺得這是導演不斷在提示我們人類原欲的無所不在,同時也表現了成佛之人立於欲望之中而不受其惑的清淨之心。
小和尚在遇到少女這一天首先見到的是兩條蛇的交配過程,這就說明了悲劇註定發生。同時我們在這一次會發現春季時出現的狗如今變成了公雞,這不僅是對小和尚的警示,更是對我們觀影人的提醒,提醒我們情節即將出現巨大的起伏。
對於小和尚與少女之間情愫暗生的情節我不想過多贅述,但是我要提到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對比,在最初,少女坐在石像上時,小和尚會主動要求少女不要坐在上面,並且將石像歸置原位,輕輕拂拭,而在之後,則是小和尚主動將石像搬給少女讓其坐下休息,電影繼續往後,小和尚離開老和尚時,背走了那一尊佛像,這一連串的行為刻畫讓我不禁想問,小和尚的心中真的有佛存在嗎?就如佛陀的苦海之舟的譬喻,乘舟渡河,登岸棄船才算是真的脫離苦海,若上岸依舊負舟前行,則是從一種苦海落入了另一種苦海。
小和尚的悲劇不是來自於對佛的忘卻,而是來自於他葉公好龍般的自我欺騙。背著佛像走入塵世的小和尚就如背著舟走向欲望的苦海,舟對他而言是另一種程度的壓抑,而不是救贖。
秋
秋天是一個落葉歸根的季節,小和尚因為殺妻被通緝而回到了老和尚的身邊,帶著匕首,帶著憤怒,他質問老和尚,「她說過只愛我一個人,她為什麼和另一個男人跑了?」老和尚回答,「有時候,我們要放棄一些喜歡的東西,你喜歡的,別人也喜歡的。」這正呼應了老和尚在知曉小和尚和少女的情愛之事時對於他的告誡——淫慾喚起了佔有的欲望,這會引來殺身之禍。
然而我認為,這種對欲望的捨棄並不能依賴教導,一個人如果想真正擺脫欲望對其的掌控,必須通過自身的取捨去完成,從而完成對原始本能欲望的消融,收穫靈魂的自由。舉個例子來說,孫悟空在成佛之後曾對唐僧要求摘掉頭箍,而唐僧只是笑言,讓他自己去摸早已空空如也的頭頂。
在這部影片中,老和尚就恰似那頂頭箍,不斷的在警醒著小和尚,直到最終小和尚坐在船上回望老和尚時,瞭然了回頭是岸之理,老和尚才走向了最終的消燼。但是諷刺的是,老和尚坐化之後,蛇的出現向我們暗示著究其一生,老和尚最終還是在小和尚走時動了意念,無法自控,他苦守的那一扇門始終是一種自我的暗示。他對於小和尚的教育與體罰不過是他給予小和尚的一扇扇門,老和尚用感同身受的方法去教導小和尚,結果反而讓小和尚無法接納人性與身俱來「惡」的那一面,妻子的背叛與拋棄,最終導致小和尚犯下殺孽,看似給了小和尚一個又一個出口,但其實是讓小和尚陷入了一個又一個痛苦中。
其實,約束是否存在,不在於外界,而在於內心。孫悟空多次遭受緊箍咒之苦,雖然他無法摘下頭箍,但他完全有能力殺死唐僧從而獲得解脫,然而他沒有,這恰恰說明了,約束往往存在於自我心靈的取捨中,外界的一切牆體都不過是表象。
冬
服刑期滿的小和尚回到了最初的起點,他找到了師父的舍利子,並且雕出了一尊佛像,看似走向平靜的情節其實依然暗藏悲劇。在前面我提到過,他的師父就像是孫悟空的頭箍,會消失在他徹悟的時刻,然而,此時放置著老和尚的舍利子的冰雕的出現則是提示著我們——小和尚的慾念依舊餘毒未清。同時,在電影的其他畫面中我們也可見端倪,蛇依然沒有離開這個古庵,欲望依舊盤踞在這個小和尚的內心深處。
蒙面女人的到來又喚起了小和尚內心的慾念,他三開木門,甚至在女人睡著的時候試圖去掀開她的面紗,正是這一點造成了蒙面女人的半夜出逃,不慎掉入冰河的悲劇。半身的佛像最後一次出現在女人被撈起來後的鏡頭,老和尚的舍利也隨著水不知流向何方,自此也證明了小和尚終於擺脫了頭箍的約束,在無心造成的罪孽的衝擊下,真正實現了內心的規持。
冬季這一節的最後,已成長為大和尚的小和尚拖著一塊巨石,懷抱佛像不斷攀登,兒時曾做的惡業不斷在眼前閃現,這正是在講述人被欲望所羈絆的不自由,不斷拖著這些石頭行走在人生的高山,前行艱難。這也正是導演想要告訴我們,我們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徘徊於本我與超我之間,放不下原欲的渴望,又渴望神性的超脫,最終只能是拖石而行,受盡煎熬。
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人本來就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何來煩惱?為的是「雪」,為的是「風」呀!然而,雪融而無痕,風吹而無影,人偏偏作繭自縛,自尋煩惱,可笑可悲。如果說牆是我們所做之繭,那門的存在只能是讓我們從舊繭飛出落於新繭,不斷從一種束縛走向另一種束縛。
春
蒙面女人留下的孩子成為了另一個小和尚,而昔日的小和尚已然成為另一個老和尚,四季的交替就如人生的輪迴,故事不斷的發生在這個古庵中。電影的最後也為我們揭開了這座古庵的真實面目,人生。
在最後,我想回答我自己提出的問題——門和牆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認為是有的,這就和佛像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一個道理。但是我承認實體的門與牆存在的合理性,不代表我就認同牆體的約束與門的解脫,門只是門,牆也只是牆,真正的約束與解脫從來都是無形的,所有試圖通過門找到出口的行為,都只能是踏進另一種煩惱,陷入對尋找解脫的偏執之中。
開門見新景,閉門顯身後,交替與輪迴始終不過心靈一點,終即為始,新即為舊。人生本就無出口,我們最終能夠擁有的不過是心中一方天地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