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堰
冬日放晴,攬勝奉化大堰,同行者董永芳先生夫婦倆。
路過大堰也有數次了,但從未細細賞玩。
前幾天朋友聚會,再遇老董,言談甚歡。
九十年代初,董先生是寧波市文化局局長,我是宣傳部新聞文藝處處長,工作上多有請教,後一別竟有廿多年。
老朋友的好處是,一碰面就如剛分手,熱絡得比較快。大家都退休了,不談工作就聊家常。原來,董先生是大堰人,我算起來是大堰鎮董李家村人的女婿,於是相約作鄉村遊。
到大堰,就委屈大局長作導遊,先看「尚書第」。
尚書第為明代王鍅所修,他是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為人清正,抗倭有功,官至尚書,是大堰的第一名人。辭官回鄉後,王鍅造起前後三大進宅居,後毀於大火,僅存門樓,已有500多年歷史。這門樓分三間,梁架鬥拱精巧,飾以細雕彩圖。門前石獅神態威猛,顯見是明代舊物。
昔日的深院大宅,現在的百姓休閒之處。董先生說,他當年到這裡應考「小升初」,見門樓下有倆老師神定氣閒地下棋煞是羨慕,暗下決心要做讀書郞。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大山裡的孩子竟在幾年後揣著借的六塊錢的盤纏,到大連上了海軍的軍校。也正有此因緣,董先生後來還當了浙江海事廳的主要負責人。
董先生說,今天帶你去參觀一個常人不曉得的景點,讓你知道這大堰的來歷。說話之間,轉彎抹角地走了一段路,到了一座小小的廟宇前,名曰:永芳廟。
我說,這好,你的名字竟與這廟名一樣。董先生說,是呀,正因為這個,前幾年村裡的人老要我到這裡來看看。我想,一個小廟有什麼好看的,但推辭不了,只好來了。但深入一了解,才發現這裡有一段故事。
董先生的敘說把人帶進了當年的歷史:北宋末年,小康王趙構南渡後,金兵追擊不止,他一路逃到了明州。明州太守劉洪道不戰而退,趙構避至這窮山僻壤之處,自嘆此次在劫難逃。這大堰後畈村有董之邵曾帶過兵打過仗,見此義憤填膺,與鄉人李佾、任戩三人率義兵一千多人在泉口三次擊敗金兵。這樣,奉化得以保全,小康王也得以脫身。鄉人為宏揚這位民族英雄的功德築廟祀之,以使流芳百世,故起廟名為「永芳」。
董先生說,這還只是故事的上一半,這董之邵因護駕有功,被封為「修武侯」,皇上將金華作為董的封地。董之邵在山野待慣了,就跟皇上說,這侯爵我就不當了,這大堰你也到過,這條溪水是奉化江的源頭,發大水時下遊遭災,天乾旱時蓄不上水。是不是官府撥點錢,我請鄉民們出點力,修條堰來調節水流。皇上念他有功發了善心,於是在董之邵的發力下,這條大堰就築了起來,原名萬竹鄉的此地也就改名「大堰」了。據稱,這大堰築成後,上遊形成了數百畝良田,這在古代山區是了不得的大事,同時下遊也少了洪災肆虐的次數。這裡於此成了豐饒之處,「紅米白飯巖骨水,綠茶嫩筍石斑魚,」成了現在這裡的旅遊招牌語。
原來還有這樣美好的故事,民間自古多義士,我不由擊節讚嘆。董先生說,不但我與這個廟同名,後來查了這後畈村董姓的家譜,發見我家的祖先還是從這裡遷出去的,我找到家族的根基了。
董先生的故居離大堰有五六裡遠的地方,一排三間門面的老屋滿是滄桑的況味,久未住人,門鎖也打不開了。在路口拐角處的大樟樹旁立了一塊詩碑,有這樣一句詩引人注目:「慈母柱杖望兒臺」。董先生說,他當年在海軍時,曾兩下海南保衛西沙。兒行千裡娘牽掛,何況烽火硝煙起之時,董母每天柱著拐杖站在樹下等兒子歸來,等兒子的來信,等不到就問郵遞員:今天報紙有沒有打仗的消息?
這故事聽後為之動容。想起了最後一次與母親分別的情形,我下電梯時,她倚門相望說:阿國,沒事體早點回家來……可我回家時,她已不在家了!忠孝難兩全,這種人生之痛刻骨銘心!
在董先生的老屋前極目,夕陽西下,遠山青黛,碧水蜿蜒。江山仍在,人難依舊,生命就這樣在時光的流轉中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