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堰臥霽虹 沃野自茲始 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成為浙江第6個世界灌溉...

2020-12-23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12月9日訊(記者 陸欣 楊振華 通訊員 江勤學)北京時間12月8日22時07分,原定於在摩洛哥舉辦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改為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辦,會上公布了2020年(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金華市婺城區白沙溪三十六堰與福建天寶陂灌溉工程、陝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和佛山桑園圍4個工程全部申報成功。自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23項。這是繼麗水通濟堰、諸暨桔槔井灌工程、寧波它山堰、湖州漊港、龍遊姜席堰之後,我省第6處獲此殊榮的灌溉工程。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由國際非政府間學術組織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評選並授予。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評選的世界遺產不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著眼於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的發展史及其對文明的影響。通過評選,促進人們學習古人可持續性灌溉的智慧、保護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白沙溪上的這三十六堰有何獨到之處;對當地的農業、文化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申遺」成功,對白沙溪三十六堰今後的發展又有哪些影響?讓我們走進婺城,一探1900多年前的歷史密碼。

  白沙溪三十六堰之青草堰。拍友 王劍波 攝

  歷史超1900年 堰壩群落差高過三峽大壩

  視頻會議結束後,金華市婺城區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江衛鋒從北京分會場走出,難掩激動之情。為了這一刻,他和團隊整整準備了120餘天。

  「緊張嗎?」電話這頭,記者這樣問他。「白沙溪三十六堰經歷了1900多年的歷史考驗,我們對它有信心。」

  白沙溪三十六堰是一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具防洪、蓄水、水力加工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古代堰壩群。

  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輔國大將軍盧文臺率部將36人韜跡隱退來到輔蒼(今金華市婺城區沙畈鄉停久村),了解到此地土壤肥沃但旱澇頻發,遂勘察地形,在沙畈鄉的高儒村修築白沙堰,引水灌溉,從此開啟了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設的帷幕。

  往後百餘年的時光裡,盧文臺及其部將後人與當地百姓傳承了白沙堰的經驗,又陸續在白沙溪修築堰壩引水灌溉,完成了白沙溪上從沙畈堰到中濟堰橫跨45公裡、水位落差168米、共計36座堰壩的梯級超級群堰。「眾人所知的三峽大壩,它的落差是113米,白沙溪三十六堰落差比它還高55米。」江衛鋒說,這也是白沙溪三十六堰最為亮眼的地方。

  針對溪流落差大、深潭多的特點,古人又摸索出「以潭築堰」的科學方式。「我們在走訪調研中發現,三十六堰大部分堰前都有一處天然的深潭,用現代水力學理論分析來看,以潭築堰,不僅可以提高堰壩的蓄水和引水能力,而且可以減輕水流對堰壩的衝擊。」

  在19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白沙溪三十六堰衝毀重建重修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當地人就地取材,以松木打樁、篾籠裝沙石等方式砌築。低矮的堰壩形態,配合梯級堰群的建設方式,極大地降低了施工難度和工程風險,體現了古人科學的治水理念,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

  除此之外,它還有一套完整的堰壩管理制度。官府制定堰帖,明確各堰水權和工程歲修責任,指導三十六堰的協同運行,保證乾旱月份上下遊各堰的公平用水。

  金華市婺城區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朱明升向我們展示了一份清光緒三十四年重修的《萬潭堰帖》,裡面清晰地繪製了萬潭堰灌區渠系布局圖,列出了堰址、配水系統以及引水灌溉項目。除此之外,每座堰都建立堰會,制定堰規,推選有威望的鄉賢擔任堰長,管理堰務,調解用水糾紛。以「地、水、夫、錢(即土地、水源、人和效益)」為核心,地方鄉民結成了緊密的「水利共同體」。

  新中國成立後,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庫和金蘭水庫,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繼續發揮著引水灌溉作用,供水保證率也進一步得到提高。庫、堰、渠形成了白沙溪的一個灌水體系,灌區面積達27.8萬畝。

  白沙溪一景。 拍友 王劍波 攝

  糧、酒、窯因它興盛 三十六堰滋養三百六十行

  堰壩以灌溉農田為主,保證了糧食增產,同時也解決了部分地方群眾的日常生活用水,方便了農民生活。

  時和歲稔,在三十六堰的滋養下,金(華)蘭(溪)湯(溪)三角地帶,不僅農業生產長足發展,水上航運蓬勃,這方水土上的三百六十行也因之興盛。

  前不久,白沙溪沿岸的白龍橋鎮新昌橋村已全面完成了農舍流轉。接下來他們將整合沿線的資源要素,將這裡打造成康養基地,發展康養民宿。隨著村居環境的提升,街角小景的設置,每到周末,前來遊玩的市民越來越多。村裡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白沙溪邊的水車和水碓,吸引很多市民前來打卡留念。

  其實,自三十六堰建造以來,白沙溪兩岸的人民就利用水力落差衝擊,建造旋轉木製機身舂米的水碓。據記載,白沙溪流域120多個村,先後建成的水碓在150座以上。水碓晝夜操作,效率勝過人力舂米10多倍。

  豐富的糧食產量和先進的糧食加工技術,不僅使得該地成為浙中糧倉,同時還孕育了金華燦爛的釀酒文化。唐宋時期,白龍橋旁的「酤坊」酒坊釀造的金華酒聲名遠播,該村莊至今仍沿用「酤坊」作為村名。

  這種水碓還用於破碎高嶺土等制窯原材料,推動了婺州窯在唐宋時期的興盛,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公元1323年左右,一艘滿載著中國、日本、高麗及其他東南亞國家貨物的商船,意外沉沒在高麗新安(今韓國新安)外海域。1975年,韓國漁民作業時偶然發現了這艘沉船,之後韓國政府組織了「新安海底遺物發掘調查團」,在1976年至1984年的8年間,經過先後10次探查、發掘與打撈,這艘600多年前的沉船終見天日。考古隊員從沉船裡發掘出了2萬多件瓷器,當中就有一部分來自婺城區琅琊鎮的鐵店窯。

  白沙溪上的涓涓細流傾瀉而下,溪水留給沿岸百姓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文化內涵,還有精神力量。1900多年前,盧文臺率眾人在崇山峻岭中墾闢田疇盧畈,利用南山豐富的木材、毛竹、卵石等材料修築白沙堰,靠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種種困難,把荒蕪之地變成南山糧倉。千百年來,這種精神也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白沙群眾迎難而上,傳承光大治水之魂。

  沙畈水庫。 拍友 王劍波 攝

  申遺成功只是開始 保護、傳承、利用仍在路上

  在高壩如林的今天,白沙溪三十六堰仍在發揮作用,成為後人研究、考證、借鑑、欣賞的對象……白沙溪三十六堰的申遺成功僅僅是開始,未來的保護之路,必將走得更加堅實。

  金華婺城區委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早已著手準備白沙溪三十六堰的保護規劃。今年7月,《白沙溪三十六堰灌溉工程遺產保護規劃大綱》編制完成。組織、政策、資金、人才隊伍及科技保障、宣傳教育及社會保障,五大塊內容全面、細緻地為保護與開發白沙溪提供了方向。「我們一定盡其所能守護好這一世界瑰寶,讓清澈的白沙溪水繼續通過古堰流經兩岸,滋潤大地,使其成為婺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灌溉工程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科技、文化和景觀價值,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基因,印證了人類歷史文明的足跡。」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教授劉學應說,加強水利工程遺產的保護與宣傳,有利於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傳承民族工匠精神。

  接下來,婺城區科協還將與望山學院合作,以「多彩婺城水」為主題,推出科普課堂。「我們將在白沙溪沿線的十幾所學校主打科學體驗互動,開展研學遊。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親近白沙溪、了解白沙溪。」婺城區科協副主席何旭華說。

  「除了保護,如何傳承與利用『白沙溪』這張金名片是『申遺』成功後我們要重點考慮的課題。」婺城區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朱明升告訴記者,為此婺城區各部門正在通力協作。

  「江南有座金華城,城邊有座白龍橋。橋下外婆在講著那故事,坐在橋上看到,星星掉進了那條小河……」 這是金華鄉賢、音樂人陳越為故鄉創作並演唱的歌曲《江南有座金華城》,詞曲不僅唱出了作者本人對於故鄉的情感,更唱出了金華遊子的心聲。

  「我是白沙溪的孩子,白沙溪給了我取之不盡的營養,陪著我從少年、青年走到中年。」 陳越說,在他的歌曲中的「外婆」是一個文化符號,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溫暖的「外婆」。

  以此為靈感,婺城區在白沙畔古廊橋邊打造了外婆銅像,實景再現了《江南有座金華城》所描繪的溫暖場面。這也是該區重點打造的「白沙八景」之一。

  據悉,下一步婺城區將聚焦白沙溪,以建設「白沙八景」為重要抓手,通過藝術文化的力量,進一步挖掘和弘揚白沙文化,把白沙溪打造成婺城的人文之河、奮鬥之河、精神之河,把「白沙八景」打造成具有鮮明辨識度的婺城坐標,讓白沙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白沙溪三十六堰第二堰 拍友 卓德強 攝

  我省其他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麗水通濟堰

  通濟堰始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是一個以引灌為主,蓄洩兼備的水利工程,由大壩、進水閘、石函、淘沙門、渠道、大小概閘、湖塘等組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大壩,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拱壩的科學設計減弱了水流對堰壩單位寬度的衝擊力,從而使其具有較強的抗洪峰能力。

  諸暨桔槔井灌工程

  桔槔是最古老的提水機械之一,《莊子》中就詳細記載了使用桔槔提取井水灌溉的方式:「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稱「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秦漢之際桔槔和井灌隨著農業發展快速遍及,直到20世紀初逐漸消失。位於浙江諸暨市的趙家鎮卻把這一古老的提水工具沿用至今。

  寧波它山堰

  修建於唐代的它山堰堰長134.4米,面寬4.8米,用長2至3米、闊0.2至0.35米條石砌築,左右各36石級,每塊條石重量可達一噸,並用鐵榫相連,從而增強堰體的整體性。它是我國建壩史首次出現的以大石塊疊砌而成的攔河滾水壩。

  湖州漊港

  位於湖州市吳興區的太湖漊港水利系統始建於春秋時期,源於太湖灘涂上縱港橫塘的開鑿,北宋時形成完整體系,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類型,距今有兩千多年歷史。它集水利、經濟、生態、文化於一體,具有排澇、灌溉、通航等綜合效益,在世界農田灌溉與排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龍遊姜席堰

  姜席堰位於龍遊縣龍洲街道後田鋪村靈山江上,始建於14世紀元至順年間(公元1330年至1332年),距今已有680餘年歷史。

  工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分東、西兩條乾渠,由渠首引水樞紐、灌排渠系和控制工程組成,兼有引水、排洪、排砂和通航等綜合功能。渠首自衢江支流靈山港引水,利用河中沙洲建上下二堰引水,灌溉3.5萬畝農田,並為縣城區供水。

相關焦點

  • 我國再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題:它們憑什麼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國4處新入選灌溉工程的勝出「絕招」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天寶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園圍8日成功入選2020
  • 金華「大禹」,婺城「李冰」 ——記治水英雄盧文臺
    在美麗的白沙溪沿岸大大小小100多個廟宇中供奉著文臺的像,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他為「白沙老爺」、「白沙大帝」。盧文臺就是金華的「大禹」,婺城的「李冰」。盧文臺,字高明,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人,西漢末任步兵校尉。王莽篡漢時,盧侯謝病在家不肯歸順「新朝」。其後,協助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但建朝後盧侯不戀高官,主動退隱,率部三十六人,退隱白沙溪上遊的停久村。
  • 金華晚報:人大代表建言 打造金華頂級文旅IP
    「其實,我也是一名新金華人,2002年來到金華。此前,我只知道金華有火腿,來到這裡後認識了很多朋友,對於金華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李英昌說。近年來,李英昌代表一直在關注金華文化話題,比如《新華字典》裡的「婺」字竟然跟金華無關,呼籲為「婺州」之「婺」正名。比如打造文化廊道,重振婺學。
  • 人文院友 | 馮根勝:樂為金華文化傳承發展添磚加瓦
    馮根勝在《金華日報》以及《浙江日報》、《新民晚報》、《工人日報》、《人民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各類新聞作品3000餘篇(件),有30餘篇新聞作品獲浙江省和中國地市報新聞獎,其中10多篇獲一等獎,獨立撰寫並發表新聞論文16篇,專著《網絡新聞的採寫和編輯》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通訊《毛主席來到雙龍水電站》收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鄉土教材》(金華)。
  • 金華這個人氣樓盤終於要來了!投資自住都不錯!
    從2019年開始,天陽地產進入金華,先後在金東區、婺城新區拿地,目前在金華的樓盤有東陽江邊的雲棲江境。而觀瀾江境也秉承天陽同一脈絡,坐落於白沙溪畔。雲棲江境效果圖陽光城集團則為世界500強,目前在金華有合作開發的婺江印月為代表。華鴻嘉信則是典型的浙系企業,從杭州、溫州穩紮穩打,同樣對於品質有著嚴格的標準。
  • 逛美景學禮儀品好茶 浙江經銷商來白沙溪開啟2020尋茶之旅
    浙江經銷商一行來白沙溪開啟2020尋茶之旅。品鑑交流會現場。紅網時刻益陽8月10日訊(通訊員 黃龍兵)8月7日-8日,浙江地區經銷商一行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遊覽夏秋時節的美景,學習茶藝禮儀,品飲白沙溪好茶。
  • 陶武先:都江古堰賦
    岫列屏封,雲蒸霧鎖,幽名廣聞天下;波平鏡鑑,堰臥堤飛,奇構絕屹宇寰。鐘山水之秀靈,毓人文之璀璨。百代仰瞻,穆穆惠民勳績;九維循蹈,煌煌治水範閒②。史河存亮跡③,宇內嘆雄觀④。元形曜昡岷江⑤,功築暉昌灌縣⑥。肇由二李⑦,承接群賢。馭鱉伏龍⑧,避澇防旱。繼起文翁擴渠,流浥繁田⑨。諸葛護堤,法設堰官⑩。士廉廣開灌道,盧翊重睹箴言。馴旱魃而興邦國,除澇害以拯黎元。
  • 他們從北京趕到金華 千裡奔波只為尋找那一份初心
    李曉波 攝  浙江在線6月1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徐曉恩 薛文春 何賢君)這是一個追憶初心的故事。  4月25日,浙江日報8版刊登了題為《金華湖海塘變遷三重奏》的親歷報導。一個月後,浙江日報金華分社來了因為這篇報導而不遠千裡趕來的4位客人。  他們從北京飛到上海,再駕車來到了金華。不辭勞苦奔波,究竟所為何事?
  • ​【方志四川•辭賦】陶武先 ‖ 都江古堰賦
    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下面這篇《都江古堰賦》,感受陶武先筆下的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①。岫列屏封,雲蒸霧鎖,幽名廣聞天下;波平鏡鑑,堰臥堤飛,奇構絕屹宇寰。鐘山水之秀靈,毓人文之璀璨。百代仰瞻,穆穆惠民勳績;九維循蹈,煌煌治水範閒②。
  • 一杯好奶 金華造!看金華開發區如何玩轉乳製品「產業+」
    金華,素有南方奶牛之鄉的美名,一度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最大的奶牛養殖基地,曾佔據浙江奶牛飼養量的半壁江山。幾十年來,本地乳製品企業起起落落,大浪淘沙之後留下不足十家,金華開發區佔了一半,其中既有本地奶企的「老大哥」佳樂,也有外來品牌「大咖」蒙牛、伊利。一座陽光牧場、兩座智能工廠,且看開發區玩如何轉乳製品的品質化、多元化之路。
  • 大 堰
    尚書第為明代王鍅所修,他是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為人清正,抗倭有功,官至尚書,是大堰的第一名人。董先生說,今天帶你去參觀一個常人不曉得的景點,讓你知道這大堰的來歷。說話之間,轉彎抹角地走了一段路,到了一座小小的廟宇前,名曰:永芳廟。
  • 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工作紀實
    獨特的會標設計,統一的展會現場布景,連軸的全國各地大型展會登場,從4月啟動,整體策劃,11大區域連環行動,全年參加各類茶博會、產品推介會、同城社區鬥茶會、「再挑茶葉上北京」、「一鄉一品」「五彩湘茶」推介會、「兩會一節世園會」、80年廠慶新聞發布會等共76場次,向世界展示白沙溪80年老品牌新風採,品牌影響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 白沙溪黑茶 雪峰山的光陰戀曲
    北宋翟守素開梅之後,安化始置縣,彼時這裡的茶樹已是漫山遍野,「山崖水畔,不種自生」。 黑茶的古遠敘事,在北宋終得以納入官方版權範圍,從而打上鮮明的地域印記。大約從那時起,渠江薄片的另一稱謂「安化茶」面世,而這猶如時光千錘百鍊的「鐵色茶」,坦然承載起安化的前生今世,在歷史天空劃出一道奪目的痕跡。
  • 天下黃河富寧夏:引黃灌溉造就「塞上江南」
    自秦漢以來2200多年,悠久厚重的引黃灌溉實踐,生成、演繹和承載著寧夏歷史發展的進程,造就了「塞上江南」之神奇。在青銅峽市大壩鎮韋橋村,年蒸發量1500毫米以上,降水量卻不到300毫米,但在78歲的韋煥章老人記憶裡,極少見過人餓肚子:「祖輩自明代搬遷至此,世代受著唐徠渠的恩惠。」寧夏自古灌溉農業發達,溝渠縱橫,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 汛期後浙江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減少6成 多地旱情露頭
    中新網杭州12月15日電(蘇禮昊)記者15日從浙江省應急管理廳獲悉,自10月15日汛期結束以來,該省平均降水量44.6毫米,較常年同期減少6成,部分地區江河湖庫蓄水偏少,其中溫州、台州、寧波南部等沿海部分鄉鎮出現供水緊張狀況,導致旱情露頭
  • 堰遇千年 畫裡跨年——2021古堰畫鄉舉辦「這才是跨年」活動
    為了全面展示古堰畫鄉的山水人文,深入探索甌江山水詩路文化,並以文化賦能,大力推廣麗水甌江山水詩路文化帶建設,古堰畫鄉舉辦了這場「詩和遠方入畫來」國風跨年詩會。通過詩路文化帶建設的契機,挖掘詩路文化的深厚內涵,並將之轉化為文化的巨大價值,推動文化旅遊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成為打造甌江詩路黃金旅遊帶和「詩畫浙江」的鮮活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