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出「絕招」是什麼?我國再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0-12-24 央視網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題:它們憑什麼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國4處新入選灌溉工程的勝出「絕招」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天寶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園圍8日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些灌溉工程憑什麼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它們有哪些勝出「絕招」?

  天寶陂:拒鹹蓄淡,生態友好

  天寶陂位於福建省福清市的龍江中段,因始建於唐代天寶年間而得名,距今1300多年。

  「天寶陂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拒鹹水蓄淡水工程,拒鹹蓄淡的建設思想在當時是一種重要的創新。它的修建使當地大片農田旱澇保收,是區域農業發展的轉折點,為當地農業發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福建省福清市市長張新懌說。

  據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高黎輝介紹,天寶陂在宋代維修時,首次使用了鐵水固基技術。天寶陂採用斜向布置方式,壩體長度大約是河流寬度的3倍,洩流能力加大,上下遊水位差減小,壩體承受的水流衝擊力也減小,極大地增強了抵禦洪水衝刷能力,並延長堰壩生命周期。

  「這次修復在當時算得上是工程奇蹟。同時,天寶陂使用卵石、條石、鐵等材料,就地取材,建設中注重環保。長壩軸布置能增加洩流能力,具有對河流的生態友好性。」高黎輝說。

  龍首渠:首創井渠法,促農業發展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始建於漢武帝時期,距今2100多年歷史。

  「龍首渠是當地農耕文明高度發展、區域經濟繁榮昌盛的見證,如今它灌溉的農田達到74.3萬畝。」陝西省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主任迪江濤說,修建龍首渠之始,就提出引高含沙量的洛河水來灌溉鹽鹼地,這種鹽鹼地的治理方式對改善土壤、提高糧食產量有良好作用,是農業發展的裡程碑。

  據中國水科院劉靜博士介紹,龍首渠渠道工程在設計理念、施工技術、工程規模等方面領先於其時代。從龍首渠開始的引洛灌溉,採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設方式,同時注重運用淤滷壓減的方式治理鹽鹼地,對區域生態有改善作用。

  「採用豎井方式輔助暗渠開挖,開鑿3.5公裡的地下隧洞,使豎井、暗渠、明渠完美結合併能自流行水。井渠法在其建築年代是一種創新,為其後隧洞施工與水利工程理論和手段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劉靜說。

  三十六堰:連續築堰,因地制宜

  白沙溪三十六堰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始建於東漢,距今1900多年。

  「歷史上,三十六堰為金華農業發展、糧食增產做出重要貢獻,至今仍然保持著充足的活力和良好的發展勢頭,並且具有先進的科技價值、悠久的歷史價值、巨大的效益和豐富的文化價值。」金華市婺城區區委書記蔡豔說。

  高黎輝表示,在同一條河流上修建36座堰,從最上遊的沙畈堰到最下遊的中濟堰橫跨45公裡,水位落差168米,在工程規劃和建設規模等方面具有時代領先性。

  「階梯-深潭是山區河流自然發育的地貌特徵,三十六堰的建設者發現這一特點,並加以科學利用。在每個深潭的下遊修築堰壩,利用深潭對水流的消能作用,減小水流對堰壩的衝擊,同時在乾旱月份深潭能增加堰壩的蓄水量。」高黎輝說。

  蔡豔表示,三十六堰的主材都是卵石、條石、鐵等,就地取材,既成本低廉,又發揮重要作用。以潭築堰的方式增加了溪潭的消能作用,穩定了白沙溪的河床,有利於白沙溪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有極高的生態重塑作用。

  桑園圍:基圍水利,顯綜合效益

  桑園圍地跨佛山市南海、順德兩區,始建於北宋,至今有900多年歷史,屬河口三角洲的基圍或圍田灌排工程,包括堤防、灌排渠道、水閘等。

  「桑園圍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是珠三角灌溉農業發展的裡程碑,歷史上灌溉農田20多萬畝,現灌溉面積6.2萬畝,為農村繁榮提供了水利保障。」佛山市水利局局長李永生說,桑園圍在長期建設運營過程中,對圍區的生產生活、民俗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桑園圍灌溉工程遺產具有鮮明的傳統文化特徵。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張偉兵博士說,桑園圍所代表的區域「大包圍」式的防洪理念,在現代的城市或區域防洪實踐中得到推廣和發展。圍內桑基魚塘循環農業模式,對當代農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啟示和參考價值。

  「桑園圍工程體系的規劃設計,充分體現了對防洪擋潮、灌溉、排澇等水環境矛盾的統籌協調,實現了對圍區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生產環境的改變、優化和維繫,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應。」張偉兵說。

  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主席、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司長陳明忠表示,我國是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新入選的4個灌溉工程,與我國此前入選的19個灌溉工程一樣,有著獨特的科技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發揮著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我國灌溉工程遺產在世界灌排界已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張重要名片。

相關焦點

  • 我縣積極籌備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我縣積極籌備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0-05-25 04: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佛山桑園圍走上世界舞臺 填補廣東省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空白
    佛山桑園圍走上世界舞臺 填補廣東省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空白 2020-12-09 17:15: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桑園圍的發展史是歷代佛山人與洪、澇、潮等災害鬥智鬥勇的歷史
  • 群堰臥霽虹 沃野自茲始 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成為浙江第6個世界灌溉...
    浙江在線12月9日訊(記者 陸欣 楊振華 通訊員 江勤學)北京時間12月8日22時07分,原定於在摩洛哥舉辦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改為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辦,會上公布了2020年(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金華市婺城區白沙溪三十六堰與福建天寶陂灌溉工程、陝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和佛山桑園圍4個工程全部申報成功。
  • 四川除成都外,還有一座城市生活比較安逸,並藏有3座世界遺產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不僅僅滿足於吃飽穿暖的狀態,還追求一種精神文化的享受。其中,旅遊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放鬆方式,不僅能欣賞到諸多美景,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還可以釋放自己的壓力。而四川都是一個旅遊大省,也是頗受人們喜愛的一座省份。
  • 我國雙遺產數量居世界第一
    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我國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我國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 我國已擁有52處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
    原標題:拿什麼守護你,我們的世界遺產編者按:7月初,我國青海可可西裡和福建鼓浪嶼成功進入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我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在世界遺產擁有量上名列前茅。申遺成功帶來喜悅與自豪之餘,民眾對這兩處世界遺產的探知欲愈發強烈。
  • 中國境內世界遺產迎接「大考」
    1985年我國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公約》),對國際社會作出了為全人類妥為保護中國境內世界遺產的莊嚴承諾。 此後,我國的世界遺產保護事業發展迅速,至今已形成相當規模,遺產保護、管理水平也不斷得到提高。目前,我國擁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達28處,總數居世界第三。還有近百個項目正在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國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
    日前,2020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暨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市長論壇在杭州餘杭良渚古城遺址召開。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國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是建設文化強國、促進文明交流互鑑、突顯文化自信的珍貴資源。
  • 八婺新語|蔡豔:如何打造世界級「幸福河」重點做好三篇文章 六大工程
    【編者按】北京時間12月8日晚上21時,婺城區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是浙江省第6個,金華市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本期八婺新語刊發婺城區委書記蔡豔在《「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
  • [公告]碧水源: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白音花灌區節水灌溉工程...
    1.4 工程總體布置與設計 本次項目的水源為白音花水庫灌溉引水渠(五一乾渠),本次工程接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白音花水庫灌區抗旱應急水源工程五一乾渠渠道襯砌末端,輸水起點白音花灌區五一乾渠4+050處(地面高程443.925m)。
  • 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居世界第一 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
    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居世界第一 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時間:2020-06-14 06:41   來源:新華視點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居世界第一 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 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居世界第一 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量最多 今天是我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雲遊37處世界文化遺產!
    今天推薦的中國文藝網「相見不如上線 展覽雲上見」系列線上展覽,為您呈現37處世界文化遺產,足不出戶雲遊萬裡。如果您還覺得不過癮,給您同步推薦一部《中國世界遺產影像志》,屏幕與字裡行間同步,暢遊祖國大好河山!
  • 我國「貢獻最大」的省份,七百萬人外出務工!真心佩服他們!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當然,在一些欠發達的省份外出打工的人特別多,今天就帶大家看看農民工人數最多的省份,這個省是我國的四川省。雖然說實際上沒有人去打工,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據說外出的機會很多,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和孩子們過上好日子,其中四川省外出打工的人數佔全省的8.68%,四川省「川」或簡稱「蜀」,省會成都的位置,在中國大陸的西南、長江上遊地區位置之下,北是陝西、甘肅、青海,南是接觸到雲南,貴州,重慶接壤,西與東是西藏噢,四川的地形主要是山地,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的地形類型有4種
  • 中國世界遺產總數第一,55處全名單收錄!你去過多少個?
    2019年7月6日,隨著良渚古城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上之前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我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居世界第一!大美中國!見證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窮盡一生,也一定要去看全!
  • 天下黃河富寧夏:引黃灌溉造就「塞上江南」
    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8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寧夏引黃古灌區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當日,在「九渠渠首」的青銅峽市,人們聚集於最初由元代郭守敬主持修建的唐正閘,舉行歡慶儀式,表達對渠和水的感恩之情。
  • 【探索】我國52處文化和自然遺產,數數你去過多少處?
    明天就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世界遺產日)了。目前,我國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共計已達52處!小布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的圖片整理了相關的介紹,看看你去過多少處?中國52處世界遺產項目名單1.山東泰山:泰山(山東泰安市)、岱廟(山東泰安市)、靈巖寺(山東濟南市)2.甘肅敦煌莫高窟3.周口店北京人遺址4.長城5.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6.明清皇宮:北京故宮
  • 四川或將超越成都的城市,擁有三處世界遺產,遊客:好想留下來
    除了成都以外,四川樂山也是有名的地方,這裡的美食和成都差不多,這裡的景點更讓我吃驚,世界遺產三處,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樂山大佛、峨眉山、東風堰、絕頂資源等級,為樂山旅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成都,休息日客人一定會湧向樂山。
  • 中國再添2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至此我國42個項目列入非遺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 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夷陵區將再添一處溼地公園!
    夷陵區將再添一處溼地公園!1月7日,記者在夷陵區龍泉鎮水府廟村採訪時獲悉,柏臨河溼地修復工程完成後,這裡將新增一處生態公園。目前,項目前期工作已完成,預計春節前可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