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一直有個觀點,有條件的學校,剛入職的青年教師不宜擔任班主任,而應作為老教師的副手,見習一年再從事班主任工作。
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青年教師經過培訓,可以勝任班主任工作,但是也有一部分班主任,不適合班主任的角色,這種不適合,與經驗無關,是由其性格特點決定的,基本上無法通過培訓解決。
當一位這樣的有缺陷的班主任被發現「無法勝任」時,往往都是在一學期甚至一年後,而這個時候造成的影響往往已經無法挽回。
對學生的影響自然不必說,對於教師個人,尤其是剛入職的教師來講,也是極大的職業挫敗感。
可以說,出現這樣的結果,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是不想看到的。但是往往因為師資力量的短缺,這種情況依然在不斷上演。
我之所以提出開頭的那種見習制方案,中心目的其實有兩個,既對青年教師負責,又對學生負責。
一名教師來到學校,可能整個生涯都要在這所學校度過,作為一所「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學生」的學校中穩定的因素,我們應該對其負責。
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教師負責,就是對學生負責。而不管是對教師還是學生,我們都應該關注其終身的發展,從終身發展的高度為對其負責。
當然,如何關注教師的發展,並不是我今天的中心話題,我今天的重心依然要放在學生身上。
02
「我考上了北大,然後呢?」
這兩天,網絡上流傳著一篇讓人心碎的文章《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
文章作者在高中時以省第一名的成績被北大錄取,本以為這是一個寒窗苦讀迎來圓滿結局的熱血故事。然而,作者在大三那年被送進北醫六院的精神科,休學了一年。
「我突然發現我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該幹什麼。」
「我每天睜著眼睛捱到凌晨四點,怎麼也睡不著,莫名其妙就會開始哭。」
「醫生問我怎麼了?我說我覺得我是個垃圾,我不配活著。」
所幸,經過一年的治療後,作者好起來了,並開始與自己和解。她在文中這樣寫,「很早就找到熱情所在的人非常幸運,可以說是天選之子;我還沒有找到,這也並不丟人。」
我在看完女孩的故事後,除了心疼外還有惋惜和無奈。這何止是女孩自己的故事呢?我們身邊不也有這樣的孩子嘛?
有那麼一群學生,他們自律、刻苦、聰慧,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拔高學校升學率的有力「分子」,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引以為傲的「談資」。在最好的年紀裡,他們用常人無法忍受的耐力、堅韌,埋頭在題海裡,最終在殘酷的選拔體制下「打敗」同齡人,幸運地成為高考的寵兒。
可是進入大學或者步入社會後,他們「迷路」了,他們發現此前自己最擅長的考試在真實世界裡不再管用了,或者感受到所就讀的專業並不適合自己,並讓自己充滿挫敗感和痛苦。
「我見過很多非常優秀的孩子,我現在跟大家所說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優秀的學生們,他們中的很多都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屢次三番嘗試放棄生命。」
這段話出自於北大心理學博士徐凱文老師,徐凱文常年在高校為學生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他曾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在與這些孩子的交流過程中,他發現這些孩子所患並不是普通的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新情況——「空心病」(主要由價值觀缺失導致)。
「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我在哪裡,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覺得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
「空心病」的臨床症狀和抑鬱症極為相似,譬如情緒低沉、想要自殺,但藥物治療法甚至電抽搐治療,效果都是微弱的。
徐凱文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和詰問,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孩子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而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03
早在10多年前,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張麗鈞曾經寫過一篇題為「被欣賞和被淘汰」的文章,大意是某教師昔日心目中的好學生,難以成為其女婿的人選。現在,也有些專家稱要用「培養兒媳和女婿」的眼光去培養學生。儘管這個觀點有爭議,但這樣的提法恰恰擊中了學校教育中「各管一段」的弊端。對於有些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取得好的成績,在升學考試中有不俗的表現,至於學生的身體健康、人格健全等方面,就不是自己操心的話題了。但是要成為自己兒子或者兒女的另一半,那麼僅僅只有學習好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希望教師用「培養兒媳和女婿」的眼光來對待學生,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很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依然是「一俊遮百醜」,只要學習成績好就是好學生。但是學生上大學後以及走上社會後所表現出來的人際交往水平差、執行力不強、好幻想而缺乏務實行動……這些其實都是在中小學成長過程中所缺失的,只是因為以前這些學生學習成績好,缺點都被視而不見了。
如果學生只是一味地關注學習,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能做什麼,這其實是很可悲的,這也是導致有些大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現在高中階段非常重視生涯規劃教育。有些學者指出,生涯規劃教育還可以提前,至少提前到初中階段。通過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知道未來人生發展的可能性,根據自己的愛好,為喜歡的職業而奮鬥。這樣,高考結束後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過充實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現在高校正在整治學生的學風,嚴控出口。高校原先不少學生混日子,這固然跟高校的管理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中小學也應該有一定的責任。
對於不同學段的教師來說,要關注一下今後學生的發展動向。當然,如果教師能夠看得更遠,則會對如何評價學生,如何來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有更多的感悟。教師們在參加了學生畢業多年後的同學會後,會發出不少感慨,因為學生的發展狀態跟在校期間自己的印象很不一樣。
人生實際是一場馬拉松,獲得永續發展的動力才是對學生負責。我們教學生三年,就要為他們負責三十年。「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這是一個好的教育理念,不應該成為一句空話,需要每一位教師去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