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飛:《教育不能管殺不管埋》

2020-12-23 騰訊網

01

我一直有個觀點,有條件的學校,剛入職的青年教師不宜擔任班主任,而應作為老教師的副手,見習一年再從事班主任工作。

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青年教師經過培訓,可以勝任班主任工作,但是也有一部分班主任,不適合班主任的角色,這種不適合,與經驗無關,是由其性格特點決定的,基本上無法通過培訓解決。

當一位這樣的有缺陷的班主任被發現「無法勝任」時,往往都是在一學期甚至一年後,而這個時候造成的影響往往已經無法挽回。

對學生的影響自然不必說,對於教師個人,尤其是剛入職的教師來講,也是極大的職業挫敗感。

可以說,出現這樣的結果,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是不想看到的。但是往往因為師資力量的短缺,這種情況依然在不斷上演。

我之所以提出開頭的那種見習制方案,中心目的其實有兩個,既對青年教師負責,又對學生負責。

一名教師來到學校,可能整個生涯都要在這所學校度過,作為一所「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學生」的學校中穩定的因素,我們應該對其負責。

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教師負責,就是對學生負責。而不管是對教師還是學生,我們都應該關注其終身的發展,從終身發展的高度為對其負責。

當然,如何關注教師的發展,並不是我今天的中心話題,我今天的重心依然要放在學生身上。

02

「我考上了北大,然後呢?」

這兩天,網絡上流傳著一篇讓人心碎的文章《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

文章作者在高中時以省第一名的成績被北大錄取,本以為這是一個寒窗苦讀迎來圓滿結局的熱血故事。然而,作者在大三那年被送進北醫六院的精神科,休學了一年。

「我突然發現我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該幹什麼。」

「我每天睜著眼睛捱到凌晨四點,怎麼也睡不著,莫名其妙就會開始哭。」

「醫生問我怎麼了?我說我覺得我是個垃圾,我不配活著。」

所幸,經過一年的治療後,作者好起來了,並開始與自己和解。她在文中這樣寫,「很早就找到熱情所在的人非常幸運,可以說是天選之子;我還沒有找到,這也並不丟人。」

我在看完女孩的故事後,除了心疼外還有惋惜和無奈。這何止是女孩自己的故事呢?我們身邊不也有這樣的孩子嘛?

有那麼一群學生,他們自律、刻苦、聰慧,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拔高學校升學率的有力「分子」,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引以為傲的「談資」。在最好的年紀裡,他們用常人無法忍受的耐力、堅韌,埋頭在題海裡,最終在殘酷的選拔體制下「打敗」同齡人,幸運地成為高考的寵兒。

可是進入大學或者步入社會後,他們「迷路」了,他們發現此前自己最擅長的考試在真實世界裡不再管用了,或者感受到所就讀的專業並不適合自己,並讓自己充滿挫敗感和痛苦。

「我見過很多非常優秀的孩子,我現在跟大家所說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優秀的學生們,他們中的很多都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屢次三番嘗試放棄生命。」

這段話出自於北大心理學博士徐凱文老師,徐凱文常年在高校為學生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他曾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在與這些孩子的交流過程中,他發現這些孩子所患並不是普通的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新情況——「空心病」(主要由價值觀缺失導致)。

「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我在哪裡,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覺得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

「空心病」的臨床症狀和抑鬱症極為相似,譬如情緒低沉、想要自殺,但藥物治療法甚至電抽搐治療,效果都是微弱的。

徐凱文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和詰問,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孩子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而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03

早在10多年前,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張麗鈞曾經寫過一篇題為「被欣賞和被淘汰」的文章,大意是某教師昔日心目中的好學生,難以成為其女婿的人選。現在,也有些專家稱要用「培養兒媳和女婿」的眼光去培養學生。儘管這個觀點有爭議,但這樣的提法恰恰擊中了學校教育中「各管一段」的弊端。對於有些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取得好的成績,在升學考試中有不俗的表現,至於學生的身體健康、人格健全等方面,就不是自己操心的話題了。但是要成為自己兒子或者兒女的另一半,那麼僅僅只有學習好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希望教師用「培養兒媳和女婿」的眼光來對待學生,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很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依然是「一俊遮百醜」,只要學習成績好就是好學生。但是學生上大學後以及走上社會後所表現出來的人際交往水平差、執行力不強、好幻想而缺乏務實行動……這些其實都是在中小學成長過程中所缺失的,只是因為以前這些學生學習成績好,缺點都被視而不見了。

如果學生只是一味地關注學習,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能做什麼,這其實是很可悲的,這也是導致有些大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現在高中階段非常重視生涯規劃教育。有些學者指出,生涯規劃教育還可以提前,至少提前到初中階段。通過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知道未來人生發展的可能性,根據自己的愛好,為喜歡的職業而奮鬥。這樣,高考結束後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過充實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現在高校正在整治學生的學風,嚴控出口。高校原先不少學生混日子,這固然跟高校的管理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中小學也應該有一定的責任。

對於不同學段的教師來說,要關注一下今後學生的發展動向。當然,如果教師能夠看得更遠,則會對如何評價學生,如何來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有更多的感悟。教師們在參加了學生畢業多年後的同學會後,會發出不少感慨,因為學生的發展狀態跟在校期間自己的印象很不一樣。

人生實際是一場馬拉松,獲得永續發展的動力才是對學生負責。我們教學生三年,就要為他們負責三十年。「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這是一個好的教育理念,不應該成為一句空話,需要每一位教師去踐行。

相關焦點

  • 世界三大奇異矛:非洲能扎到手軟,中國最狠,一矛一個管殺不管埋
    正所謂奇門兵器,必有奇門殺法,所以這些奇異矛的殺傷力都不同尋常。下面說說世界三大奇怪矛,非洲能扎到手軟,東南亞刺破鐵甲砸裂頭盔,中國最狠,一矛一個管殺不管埋。非洲劍刃矛。這種矛是20世紀初非洲的一種長矛,其矛頭如一把短劍,故名「劍刃矛」。這種矛的矛頭寬大、堅固,刺殺有力,而且久扎不變形,適於久戰,能讓士兵扎到手軟。東南亞十字矛。
  • 王思聰管殺不管埋,潘瑋柏氣到爆炸亂出牌
    cp粉,買專輯 看演唱會,連夜刷數據,你溜粉,不管是直播還演唱會你都提及WX前幾天錢上籤唱還唱稀罕沒理由,上我們相愛吧期間已經和空姐在一起,cp粉有十幾萬啊,你如果選擇另有其人不是一直否認的空姐,我們屁都不會放。騙子。
  • 網劇《重生》評分下降,管挖不管埋,「吊胃口」成罪魁禍首
    #熱劇連連看#張譯、趙子琪、張昊唯、趙今麥主演的網劇《重生》正在熱播,作為《白夜追兇》的兄弟篇,懸疑推理在線,內容極度燒腦,一開播就有8.0的高評分,但這周更新5集劇情後,評分卻降至7.6,而評分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在情節方面,劇中挖了很多坑,但導演組卻是「管挖不管埋
  • 從「扶不扶」到「管不管」
    那時我剛滿17歲,也是個大孩子,不懂得太多的方法,只是憑著對學生「恨鐵不成鋼」的好心來管學生。跟40年前相比,如今教育進步太多了。從公眾理念乃至法規的層面上,「打不打」,早已不是個問題,幼小的身軀,稚嫩的心靈,未來的希望,怎麼可以「動武」、「動粗」的呢?「報復老師」事件,引出了一個問題——實際上也是個老問題了:管學生,怎麼個管法?
  • 《囧媽》我不管你,誰管啊?管你管的多了,對不起。伊萬他長大了
    講述的是兒子伊萬和媽媽在K3列車上相處6天的故事,媽媽認為:「你是我的兒子,我不管你,誰管你啊?」兒子:「我是個活生生的人啊,我不是你養的寵物狗啊。」相親,相愛,相殺。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啊。《囧媽》我不管你,誰管啊?
  • 付笛聲夫婦談星二代教育 李天一出國埋下禍根
    付笛聲夫婦西安談星二代教育李雙江之子涉「輪姦」案件,成為最近娛樂圈最為轟動的事件,同樣為人父母的明星們,對於這件事也有著個人觀點。3月2日晚,低調飛抵西安為省藏獒協會成立站臺的付笛聲、任靜夫婦,也談起了歌手夫妻教育子女的問題,任靜稱:「我還是覺得過早把孩子送出國外學習,並非一個明智的做法。」付笛聲、任靜夫妻二人恩愛有加的螢屏形象深入人心,在生活中,他們也有一個兒子,因此對於李冠豐涉嫌輪姦案也有自己的看法,「我看到許多媒體報導,發現夢鴿其實對孩子的教育也很嚴厲,把孩子出錯的原因全推到溺愛上,並不客觀。」
  • 你知道「一輩管一輩,一輩不管二輩事」是什麼意思?與你息息相關
    所謂一輩管一輩,即上管父母一輩,下管子女一輩,天經地義。這不僅是責任,更是生命的意義!對長輩的管理不是語言上的"管教",而是一種孝道。身體受制於父母,自己長大了,父母年齡也大了,要管好父母的起居飲食生活。
  • 「放管服」點燃教育創力
    >中國教師報:推進教育「放管服」改革有什麼現實意義?肖俊泉:推進並不斷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硬骨頭」。如何通過教育「放管服」改革實現學校「管辦評」分離,進而激發教育事業的生機活力,是擺在教育人面前的一道考題。吳幼穎:教育「放管服」改革是為了理順政府、學校、社會的關係,實現政府對學校教育從微觀管理到宏觀治理的轉變,實現教育質量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 教育懲戒權 教師敢管還要善管
    新學期將至,教育懲戒權再度成為熱點話題。《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並用專章規定具體內容,於9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以教育為目的,「懲為手段,戒是目的」不可忘。懲戒固然能對學生造成一定威懾,但屬於結果導向,要更注重過程導向。也就是說,手握教育懲戒權,教師敢管的同時也要善管。
  • 李展飛:《有些剩飯,不能一吃了之》
    我不認可的地方是,關於學生剩飯這個事,不能這麼簡單地「一吃了之」。作為管理者,更應該多問幾個為什麼。 學生為什麼會剩飯? 我想這位校長吃學生剩飯這種行為,是把學生剩飯的原因歸為學生挑食。所以她把學生的剩飯吃了下去,來證明這個飯「並不難吃」。
  • 「好孩子是管的,壞孩子是慣的」老教師道出教育心得,太精闢
    我一聽就很生氣,老教師趕緊調解說:「好孩子是管的,壞孩子慣的。作為父母不嚴管孩子,還處處給孩子找藉口,現在是打人,以後長大了犯了更大的錯你也不管,去找警察、法官狡辯有用嗎?」「好孩子是管的,壞孩子慣的」我覺得老教師道出的教育心得太精闢了。孩子是小,不懂事,但是我們大人不能跟著不懂事。孩子可以犯錯,但犯錯後大人的態度和引導對其今後的影響至關重要,我們不能犯糊塗。
  • 小埋》如何評價小埋
    直接進入體內殺病毒?你好歹給個做藥的畫面行不?這種人物真的在有腦子的人看來不討喜哎。從頭說到尾小埋受歡迎。怎麼在學校連個死黨都沒有呢?你那幾個朋友不都是人家願意和你一起你才有的朋友?要不是你哥海名醬會接近你?那個藍頭髮的第二的妹子很大膽咯只能說,只不過有點強迫的意味。切繪更加奇怪,從來沒接觸過小埋的時候就一心想保護她。你哪來的動力和緣由呢?真是搞笑呢。
  • 狗狗死後為什麼不能埋?
    二、不是不能埋,而是沒的埋!                                                   家裡以前養過大狼狗,在院子裡放養的,狼狗年齡不小了,一直都很溫順,但突然有段時間,變得很暴躁,一直想要衝到院子外去。老人說,狗是時候要走了,放它去吧。於是打開院門讓狼狗走了。
  • 孩子十幾歲進入青春期後特難管,不管又不行,怎麼辦?
    父親放下生意開始管,但發現已經管不了了。他聽說湖北有個專家叫何華彪,曾經把一個網癮孩子給治好了,於是馬上領著孩子到那兒去,啪!10萬塊錢拍出來,這孩子交給你了,你負責把他教育好。我經常遇到一些案件,有記者給我打電話說,李老師怎麼樣來教育這些孩子們?我說你錯了,現在不是教育孩子們,而是教育身邊的大人。
  • 為什麼狗狗死後,一定不能埋?
    但是小夥伴你們知道,狗狗死後一定不能埋嗎?如果貿然埋了可能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民間流傳很久的說法,農村的老人常說 死貓掛樹頭,死狗棄水流。可以看出無論是貓是狗,它們都不能享受入土為安的待遇,其實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貓與狗一旦養的時間過長它就會有靈性。
  • 反思教育:許可馨,一個讓人不能忘卻的名字!
    難道真沒人管得了她啦?」同日,微博大V魯國平先生稱,「希望許可馨和某些人心裡能有點數」。同日,百家號動態用戶財經大王發布文字稱:許可馨,一個讓人不能忘卻的名字,父母的教育,生活環境的缺失,都是需要我們反思的。看到這幾句話,我們也有同感。不管怎麼說,許可馨帶給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反思。
  • 根管治療就是為了殺神經!殺神經不一定是根管治療!
    「我來看看……你這牙已經傷到牙髓了,需要殺神經,現在叫根管治療!」「……」那麼,殺神經和根管治療一樣嗎?有什麼不同呢?到底採用哪種方式來治療牙痛效果好呢!殺神經和根管治療區別1.殺神經殺神經是過去的治療手段,而隨著治療觀念的不斷改變,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治療手段已經基本上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根管治療的方法。當然,兩者的治療方法和效果是不同的。
  • 少年》:你不能拋下我不管!
    少年》的切入視角與之恰恰相反,競技場上神採奕奕的揮棒少年形象在影片尾聲才正式推出——還是以戰敗的結果出現,影片的講述則開始於兩個孩子小雙和馬虎的黯然離鄉,且全片沒有一個面對鏡頭進行人物自述的畫面——不管是孩子、家長還是教練。
  • 李玫瑾:別再掏心掏肺對孩子好了,教育孩子,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想讓孩子未來更健康的成長,將來更有出息,一定要學會正確的教育方法。李玫瑾:正確教育孩子,學會「三不慣兩不管」,孩子少走彎路【何為三不慣?】這其實是很不好的行為,孩子長大後不尊重人,在社會上也很容易受到他人歡迎,所以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可千萬不能慣著 ,一定要及時管教,否則等到孩子叛逆期更加管不住,到時候孩子走上彎路一切就都來不及了。
  • 【天眼揭秘】為什麼貓的屍體不能埋?不可思議,還有點恐怖……
    答:「是的,不僅不能養貓,還不能看到貓,腦子裡想著貓也不行。」問:「修行的貓靈,會變成什麼樣子?」答:「貓靈吸收水份,就變成水貓鬼,如果再繼續吸收其它物質的靈氣,它就能修得一種法力——現人身。」問:「貓死後,可以火化嗎?」答:「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