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分鐘有多長?什麼是過去?一個月為什麼有30天?
晚上,現在是晚上嗎?到底什麼是晚上?晚上有沒有看不見的東西?
作為幼兒教師的你,是否聽到過孩子們提出這樣天真而抽象的問題呢?孩子們在對世界的本原發問,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可不容易。可以給出科學合理的解釋,可以挖掘其內涵哲思,最重要的是通過引導和留白,給足孩子們「能思考、能好奇、能驚訝的空間」。
在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幼兒園小一班,一句「到底什麼時候才到晚上?」的發問便引出了一場生活中的科學和哲學的探討……
文章作者系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幼兒園小一班嚴涵老師
在調皮的孩子心裡,晚上是「想看電視卻被爸爸媽媽催著上床」的沮喪;習慣聽睡前故事的,晚上是「聽著故事睡覺」的溫馨;知道「雙十一」的,晚上可能是「媽媽在忙著搶購電動牙刷」的時候……是的,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個「晚上」。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要做的便是發現、挖掘、展示種種不可思議的「晚上」。對於一個鮮活的孩子而言,一個「不同」的「晚上」就是一段屬於他的有趣故事,一個能提供答案的好故事會讓他繼續保持提問的興趣。而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充滿期待。
01 /
到底什麼是「晚上」?
長長的國慶節結束了,小一班的寶貝們又回到了幼兒園,可是好像還有一些小朋友無法適應在園的生活——一鳴就是因為生病住院,在家休息了大半個月,國慶之後才入園。小男孩的悲傷溢於言表,跑到我身邊,嗚嗚嗚地哭著說:「老師,我想要媽媽,嗚嗚嗚,我要回家,嗚嗚嗚……」
我本想抱抱他,幫助一鳴緩和一下分離焦慮,這時跑來幾個小朋友——梓涵、多米和苒苒,將一鳴圍住。苒苒頗有大姐姐風範地拉住一鳴的手說:「不要哭啦,到了晚上,爸爸媽媽下班就回來接你啦!」梓涵也說:「到了晚上,小朋友們就都要回家了!」
一鳴抽噎著,淚眼婆娑地問:「現在是晚上嗎?」
苒苒愣了一下:「現在不是晚上,還沒有放學呢,就不是晚上!」
一鳴顯然不接受這樣的答案,「哇」地一聲,又哭了起來:「那到底什麼時候才到晚上呀,我要回家嗚嗚嗚......」
梓涵和苒苒也答不上來了,這時多米插了一句:「晚上就是太陽下山的時候!」
苒苒立刻反駁:「我們放學回家的時候還能看到太陽呢!」
那「晚上」到底是什麼呢?四個孩子誰都不能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
小班的小朋友對於時間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概念 ,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們對於時間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晰,但是小班的他們對於「晚上」這個時間概念的理解,將會是此時他們人生中無法替代的生命體驗,所以我決定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什麼是「晚上」。
02 /
關於「晚上」的第一次討論
當一鳴提出「那到底什麼時候才到晚上?」這個問題後,下午我邀請一鳴向班級裡的其他小朋友提問,尋求幫助。
聽到這個問題,孩子們有一剎那「愣住了」,但很快,小朋友們反應過來,舉起手大聲說出自己的理解:
「晚上是天黑了的時候。」
「晚上是刷牙洗臉的時候。」
「晚上是太陽下山的時候。」
「晚上是月亮出來的時候。」
......
如此幾番,孩子們說出的答案都相差無幾,好像晚上的變化都在太陽和月亮身上了,除此以外就是刷牙洗臉,這樣的答案無疑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家長「滲透」的結果,失去了兒童純真的表達。於是我請孩子們回家仔細觀察:「晚上我們會做什麼呢?」
03 /
從閱讀圖畫書《晚上》開始……
時間軸來到11月12日,我與孩子們共同分享了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幸福的種子——幼兒早期閱讀》中的圖畫書《晚上》。
這本圖畫書有個明顯的特徵:
上半部分浪漫,
下半部分則寫實。
書中既圖文並茂地寫道:「晚上,是螢火蟲開燈,青蛙練習合唱的時候」;又會描述「晚上,是爸爸說『該睡覺』的時候。」
從上半部分寫景到下半部分的敘事,相同的句式構成了整齊的美感和氣勢,銜接得十分自然,讀來琅琅上口;畫面簡潔流暢,和語言相互呼應,生活場景樸實溫馨,一下就會把讀者帶入那個美好的晚上。
孩子們也被優美、有意思的文字所吸引。當我讀完之時,有小朋友開始不停地追問:「還有嗎?還有嗎?」
於是我笑著說:「還有啊,這麼多小詩人坐在這兒呢!寶貝們,現在,你們還覺得晚上是什麼呢?」
這一次,小朋友們紛紛打開話匣子:
有的說,「晚上是太陽下班回家的時候」;
有的立刻接上,「晚上是月亮和星星出來上班的時候」;
有的說,「晚上是新街口的燈,亮起來的時候」;
有的說,「晚上是媽媽雙十一搶購東西的時候」……
這才是孩子的語言,這才是他們觀察到的「晚上」!於是我作出一副「苦惱」的樣子說:「你們說的真是太好了!我眼前好像就出現了你們說的晚上的樣子,那我們怎麼把這些有意思的話語,保存下來呢?我很擔心過幾天,咱們就不記得了!」
初一說:「可我們不會寫字啊!」
正正說:「畫不就行了嘛!」
晗晗說:「我好像不太會畫……」
立刻有幾個小朋友跳起來,爭先恐後地說到:「沒事,我幫你畫,你說就行了!」
孩子們躍躍欲試,紛紛拿起畫筆畫了起來。有些小朋友遇到困難,便請能力強的小朋友幫助他畫幾筆。
最後,一首屬於小一班的詩集——《晚上》便誕生了!我將詩集放在玩具柜上,孩子們可以自行翻閱,靈感來了,還可以跑到美工區繼續創作,我相信,我們的詩,依然未完待續……
04 /
小一班的詩集《晚上》
《晚上》
作者:小一班全體寶貝們
繪畫:小一班的辰溪、苒苒、皓皓、寧寧、糰子
文字記錄:嚴老師
《晚上》
晚上,是太陽下班回家的時候。
晚上,是月亮和星星出來上班的時候。
晚上,是新街口的燈都亮了的時候。
晚上,是爸爸媽媽回來的時候;也是我們一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
晚上,是媽媽終於同意讓我看一會兒電視的時候。
晚上,是媽媽雙十一搶購東西的時候(搶的是我用的電動牙刷)。
晚上,是刷牙、漱口,準備睡覺的時候。
晚上,是看煙花的時候。
晚上,還是……
我們的詩,未完待續……
05 /
行與思
好奇的孩子總在問問題,問一些不可思議的問題。當孩子向我們詢問:「晚上,是什麼時候?」應該怎樣回答這個孩子的問題呢?從科學角度解釋的答案也許沒那麼重要,我想問問題的孩子更期待的是一個能對話、能思考、能好奇、能驚訝的空間。
根據皮亞傑的研究,幼兒的思維和認知是以「肉體感覺」和「情感體驗」為認知基礎的,具有強烈的感性特徵。兒童的思維發展具有自我中心主義與泛靈化傾向的特點,於是在幼兒的眼中,花草樹木等一切萬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體驗,有主體意識的。
例如,在幼兒那裡,「花兒是能呼吸的,它的葉子就是它的手,它的枝條就是它的身體。「窗戶就是房子的眼晴」,「風會自己跑」,「汽車喝了油,有了勁」,一切都有了感性的色彩。
我們稱讚幼兒是天生的詩人,因為他們描述世界的時候,字字自真純的心肺間流出,亦趣亦諧,生動而有力。所以面對孩子們的提問,教育者應當儘可能地幫助他們保持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而不是給他一個固定的答案。
「猿鳴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很久之後,晚上還是那個晚上,但是我們的《晚上》卻會寫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