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孩子討論:到底什麼時候才到晚上?結果誕生了一本詩集繪本!

2021-01-18 幼兒園設計中心

時間,一分鐘有多長?什麼是過去?一個月為什麼有30天?

晚上,現在是晚上嗎?到底什麼是晚上?晚上有沒有看不見的東西?

作為幼兒教師的你,是否聽到過孩子們提出這樣天真而抽象的問題呢?孩子們在對世界的本原發問,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可不容易。可以給出科學合理的解釋,可以挖掘其內涵哲思,最重要的是通過引導和留白,給足孩子們「能思考、能好奇、能驚訝的空間」。

在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幼兒園小一班,一句「到底什麼時候才到晚上?」的發問便引出了一場生活中的科學和哲學的探討……

文章作者系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幼兒園小一班嚴涵老師

在調皮的孩子心裡,晚上是「想看電視卻被爸爸媽媽催著上床」的沮喪;習慣聽睡前故事的,晚上是「聽著故事睡覺」的溫馨;知道「雙十一」的,晚上可能是「媽媽在忙著搶購電動牙刷」的時候……是的,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個「晚上」。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要做的便是發現、挖掘、展示種種不可思議的「晚上」。對於一個鮮活的孩子而言,一個「不同」的「晚上」就是一段屬於他的有趣故事,一個能提供答案的好故事會讓他繼續保持提問的興趣。而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充滿期待。

01 /

到底什麼是「晚上」?

長長的國慶節結束了,小一班的寶貝們又回到了幼兒園,可是好像還有一些小朋友無法適應在園的生活——一鳴就是因為生病住院,在家休息了大半個月,國慶之後才入園。小男孩的悲傷溢於言表,跑到我身邊,嗚嗚嗚地哭著說:「老師,我想要媽媽,嗚嗚嗚,我要回家,嗚嗚嗚……」

我本想抱抱他,幫助一鳴緩和一下分離焦慮,這時跑來幾個小朋友——梓涵、多米和苒苒,將一鳴圍住。苒苒頗有大姐姐風範地拉住一鳴的手說:「不要哭啦,到了晚上,爸爸媽媽下班就回來接你啦!」梓涵也說:「到了晚上,小朋友們就都要回家了!」

一鳴抽噎著,淚眼婆娑地問:「現在是晚上嗎?」

苒苒愣了一下:「現在不是晚上,還沒有放學呢,就不是晚上!」

一鳴顯然不接受這樣的答案,「哇」地一聲,又哭了起來:「那到底什麼時候才到晚上呀,我要回家嗚嗚嗚......」

梓涵和苒苒也答不上來了,這時多米插了一句:「晚上就是太陽下山的時候!」

苒苒立刻反駁:「我們放學回家的時候還能看到太陽呢!」

那「晚上」到底是什麼呢?四個孩子誰都不能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

小班的小朋友對於時間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概念 ,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們對於時間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晰,但是小班的他們對於「晚上」這個時間概念的理解,將會是此時他們人生中無法替代的生命體驗,所以我決定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什麼是「晚上」。

02 /

關於「晚上」的第一次討論

當一鳴提出「那到底什麼時候才到晚上?」這個問題後,下午我邀請一鳴向班級裡的其他小朋友提問,尋求幫助。

聽到這個問題,孩子們有一剎那「愣住了」,但很快,小朋友們反應過來,舉起手大聲說出自己的理解:

「晚上是天黑了的時候。」

「晚上是刷牙洗臉的時候。」

「晚上是太陽下山的時候。」

「晚上是月亮出來的時候。」

......

如此幾番,孩子們說出的答案都相差無幾,好像晚上的變化都在太陽和月亮身上了,除此以外就是刷牙洗臉,這樣的答案無疑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家長「滲透」的結果,失去了兒童純真的表達。於是我請孩子們回家仔細觀察:「晚上我們會做什麼呢?」

03 /

從閱讀圖畫書《晚上》開始……

時間軸來到11月12日,我與孩子們共同分享了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幸福的種子——幼兒早期閱讀》中的圖畫書《晚上》。

這本圖畫書有個明顯的特徵:

上半部分浪漫,

下半部分則寫實。

書中既圖文並茂地寫道:「晚上,是螢火蟲開燈,青蛙練習合唱的時候」;又會描述「晚上,是爸爸說『該睡覺』的時候。」

從上半部分寫景到下半部分的敘事,相同的句式構成了整齊的美感和氣勢,銜接得十分自然,讀來琅琅上口;畫面簡潔流暢,和語言相互呼應,生活場景樸實溫馨,一下就會把讀者帶入那個美好的晚上。

孩子們也被優美、有意思的文字所吸引。當我讀完之時,有小朋友開始不停地追問:「還有嗎?還有嗎?」

於是我笑著說:「還有啊,這麼多小詩人坐在這兒呢!寶貝們,現在,你們還覺得晚上是什麼呢?」

這一次,小朋友們紛紛打開話匣子:

有的說,「晚上是太陽下班回家的時候」;

有的立刻接上,「晚上是月亮和星星出來上班的時候」;

有的說,「晚上是新街口的燈,亮起來的時候」;

有的說,「晚上是媽媽雙十一搶購東西的時候」……

這才是孩子的語言,這才是他們觀察到的「晚上」!於是我作出一副「苦惱」的樣子說:「你們說的真是太好了!我眼前好像就出現了你們說的晚上的樣子,那我們怎麼把這些有意思的話語,保存下來呢?我很擔心過幾天,咱們就不記得了!」

初一說:「可我們不會寫字啊!」

正正說:「畫不就行了嘛!」

晗晗說:「我好像不太會畫……」

立刻有幾個小朋友跳起來,爭先恐後地說到:「沒事,我幫你畫,你說就行了!」

孩子們躍躍欲試,紛紛拿起畫筆畫了起來。有些小朋友遇到困難,便請能力強的小朋友幫助他畫幾筆。

最後,一首屬於小一班的詩集——《晚上》便誕生了!我將詩集放在玩具柜上,孩子們可以自行翻閱,靈感來了,還可以跑到美工區繼續創作,我相信,我們的詩,依然未完待續……

04 /

小一班的詩集《晚上》

《晚上》

作者:小一班全體寶貝們

繪畫:小一班的辰溪、苒苒、皓皓、寧寧、糰子

文字記錄:嚴老師

《晚上》

晚上,是太陽下班回家的時候。

晚上,是月亮和星星出來上班的時候。

晚上,是新街口的燈都亮了的時候。

晚上,是爸爸媽媽回來的時候;也是我們一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

晚上,是媽媽終於同意讓我看一會兒電視的時候。

晚上,是媽媽雙十一搶購東西的時候(搶的是我用的電動牙刷)。

晚上,是刷牙、漱口,準備睡覺的時候。

晚上,是看煙花的時候。

晚上,還是……

我們的詩,未完待續……

05 /

行與思

好奇的孩子總在問問題,問一些不可思議的問題。當孩子向我們詢問:「晚上,是什麼時候?」應該怎樣回答這個孩子的問題呢?從科學角度解釋的答案也許沒那麼重要,我想問問題的孩子更期待的是一個能對話、能思考、能好奇、能驚訝的空間。

根據皮亞傑的研究,幼兒的思維和認知是以「肉體感覺」和「情感體驗」為認知基礎的,具有強烈的感性特徵。兒童的思維發展具有自我中心主義與泛靈化傾向的特點,於是在幼兒的眼中,花草樹木等一切萬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體驗,有主體意識的。

例如,在幼兒那裡,「花兒是能呼吸的,它的葉子就是它的手,它的枝條就是它的身體。「窗戶就是房子的眼晴」,「風會自己跑」,「汽車喝了油,有了勁」,一切都有了感性的色彩。

我們稱讚幼兒是天生的詩人,因為他們描述世界的時候,字字自真純的心肺間流出,亦趣亦諧,生動而有力。所以面對孩子們的提問,教育者應當儘可能地幫助他們保持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而不是給他一個固定的答案。

「猿鳴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很久之後,晚上還是那個晚上,但是我們的《晚上》卻會寫出新的篇章……

相關焦點

  • 不同年齡不同讀法,一本從2歲讀到小學2年級的原創繪本
    這本繪本是中國原創繪本,出版社在封面打了一個標籤:「心理自助讀物」,但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其實是一本寶藏繪本,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這本神奇的繪本——《青蛙與男孩》,看看不同的年齡段,如何發揮好這本繪本的神奇之處。
  • 最受孩子喜歡的英文詩集Top 10
    相對前一本介紹的詩集,這本A Poem for Every Night of the Year更適合8歲以上的孩子閱讀,內容更廣,也有少量中國詩人的作品。這是英國家喻戶曉的童書作家Julia Donaldson和繪本插畫家、作家Nick Sharratt為0-5歲處於閱讀啟蒙的孩子帶來的兒童詩歌和兒歌,非常生動有趣,朗朗上口,配圖也是孩子們大愛的風格。適合親子閱讀。
  • 怎樣才能「讀」好一本繪本?凱獅英語來教你
    一本繪本,是發揮出5毛錢的價值還是30塊的價值,還是三千塊的價值,就得看家長,你是怎麼給孩子讀的了。封面裡蘊藏的信息和對孩子想像力的發揮才是最重要的。有的繪本比較精緻,還會有腰封,那麼,也是我們要去「讀」的部分。我們可以和孩子指著封面的內容一起去猜,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呢?繪本的故事名是什麼?又代表著什麼意思呢?用這樣的方法去啟發孩子發揮想像力並且表達出來,這樣做對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鍛鍊,相信是不言而喻的吧。
  • 繪本中的智性探究:什麼是兒童哲學繪本?
    與此同時,兒童哲學不僅進入了國內的某些幼兒園、小學的課堂,也吸引了不少童書出版者的關注,市場上湧現出了一些標有「兒童哲學啟蒙」字樣的繪本。那麼,什麼是兒童哲學,兒童哲學與繪本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究竟什麼樣的繪本才算是兒童哲學繪本呢?兒童+哲學是什麼?
  • 繪本大師系列——看一本愛一本的賴馬
    看了這個開篇小故事,一定有不少心思靈敏的媽媽猜到了。沒錯,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臺灣新銳繪本創作家——賴馬。開篇小故事就是把他的作品名字聯起來做了個小串燒。說起來,賴馬是我最開始接觸繪本時,就很喜歡的一個作者。那時候我找了各個繪本大獎的資料研究,看到豐子愷圖畫書的時候,被《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吸引了目光。
  • 如何把一本薄的繪本「讀厚」了? - 卡由親子英語繪本解讀(1) Changing Time
    有一個買家反饋特別有代表性,她是這麼說的:本來拿到手覺得書本太薄性價比不高,結果深得我娃(剛滿2歲)喜愛,每天無數次拿過來讓我一本本給她念,感覺給自己挖了個深坑,喉嚨都啞了啊,哭!常爸當時在團的時候,就預計到會有家長覺得書本太薄,不划算。
  • 總有一本會讓你的孩子瘋狂愛上的書單
    繪本非常多細節,每一本之間也有聯繫,還有很多精妙的設計在裡面。小朋友真的百看不厭。比如下面這本,小朋友要去葡萄園摘葡萄,結果下雨了。公交車就他們經過了田野,牧場,楓林,花田。來看看這個畫風,真的越看越感動。每一頁都是一幅風景畫。
  • 當孩子問我們:什麼是上天堂?| 你是如何做死亡教育的?
    前兩天跟海龍王聊天,海龍王提到她在給貝殼講海底總動員英文繪本時,其中一個內容說小魚迷路,找不到爸爸了,結果貝殼哭了很久。 讓我想起,奔爺小時候,也是這樣容易敏感和共情。幼兒園小班時,老師教大家唱《魯冰花》,全班32個小朋友,只有奔奔哭的稀裡譁啦,回來問我們:為什麼魯冰花找不到媽媽了?
  • 大器晚成的LEO——給爸爸媽媽讀的繪本,請給孩子多一點耐心
    Leo爸爸等待了一些時候,可是兒子還是笨笨蠢蠢的:明媚陽光下,Leo只會趴在樹枝上曬太陽,偶爾見到一隻蝴蝶,他還沒捉到,自己就先從樹枝上摔了下去;皎潔的月光下,Leo不知道躲在花叢裡做些什麼,看起來他只是沉迷在迷人的花香之中
  • 一本幫助孩子們面對失親之痛、給予孩子愛與希望的繪本
    只是關於「失親之痛」這件事,家長到底該如何更好地和孩子講述呢?如果你無從下手,那不妨從這本繪本——《愛,無處不在》開始。這本繪本不是在冷冰冰地講述,而是在用有溫度的語言和畫面安撫著孩子。所以,家長和孩子可以安心地打開閱讀,不用擔心內容會太過生硬殘酷。
  • 孩子不聽話、亂發脾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用這一套繪本就夠了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好習慣」。我們一直都沒有放棄,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可不管怎麼做孩子依舊一如既往,到底什麼時間段才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關鍵期呢?那麼既然已經知道了,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關鍵期,那用什麼方法來培養孩子好習慣呢?這裡我建議大家能用繪本給孩子培養習慣,咱就不用磨嘴皮子,因為磨嘴皮子的用處真的不大。
  • 1-3歲繪本清單|其他可以不買,但孩子的繪本總是忍不住剁手
    5、小豬佩奇我有好習慣行為引導系列說到小豬佩奇,那絕對是萱寶的真愛,這套書我沒有買,萱寶很小的時候去沃爾瑪,都要找到小豬佩奇的繪本,讓我們給她講,在繪本館也是讀了很多遍。萱寶是先看了小豬佩奇的繪本再接觸動畫片,所以長大一些,也特別鍾愛小豬佩奇的動畫片,這套書也是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 英文繪本精讀 | 《丹尼和恐龍注意舉止》——一本和孩子討論禮儀問題的絕佳繪本
    給孩子良好的禮儀教育十分重要,禮儀是人與人之間的第一觀感,是一個人家教和文化素養的直接體現。家長們除了平時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之外,還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這個可愛的小故事,因為這是一本和孩子討論禮儀問題的絕佳繪本。而且好的故事、明亮精美的繪圖能讓孩子自然融入到這個情境中,不需要家長過多的說教,孩子自然就能明白ta應該怎麼做。
  • 如何給孩子講清楚時間到底去哪兒了?這本繪本可能會給您答案
    結果媽媽在臥室裡左等右等,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就是不過來。而媽媽出去質問孩子的時候,得到的回答和上面差不多,孩子自己還覺得很委屈,我說了只玩十分鐘,現在明明沒到了,為什麼媽媽就是催個不停呢?……類似的場景實在是太多了,那麼這些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裡呢?
  • 【水滴星球•分享】帶孩子認識自然的繪本(如何做公園裡的自然體驗之三•繪本)
    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從1953年到1972年,七張彩色的圖片,從同一個視角,記錄了一個鄉村二十年的變遷。一個曾經寧靜的小村落,變得一天比一天喧鬧,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改變的不只是環境,還有人們的生活方式。繪本大師約克·米勒以包含豐富細節的無聲畫面,引導讀者去思考人類與自然、自然與文明的關係;在這短短二十年中,人們到底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 經典萬聖節英文繪本Peek-a-BOO!
    每周精講一首兒歌、一本經典繪本                            點擊標題下 源仔啟蒙英語 關注
  • 用繪本故事引領作文入門,讓孩子學會這個小技巧,既能調動孩子的...
    什麼?小學生作文入門太難?其實,那是沒找到好的媒介和方法,不信咱們來看看,用這本繪本做媒介,引領孩子講故事,第一能讓孩子學會抓住細節生動描述;第二,如果再進一步讓孩子掌握這個小技巧,就能夠讓作文出彩。繪本共讀(圖片來自網絡)記:二年級上學期,恰逢兒子班學過了《狼和小羊》的課文,於是,在課外共讀活動中,我決定帶孩子一起讀這本《狼餓的時候》。如果你和我一樣,同樣是關注孩子成長的家長,不妨和孩子試試這樣的方式,慢慢的會發現,孩子不僅僅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寫作,而且想像力也會得到充分的保護。
  • 從誕生到現在,日本繪本經歷的100年
    繪本藝術能夠延續百年歷史,得益於各個時期繪本畫家的不懈努力。今天,就讓我們跟著知弘美術館一起,去追尋日本獨特且多姿多彩的繪本文化的發展軌跡吧。  1910年代~1920年代——繪本的誕生  1910~1920年間,受到當時大正民主運動時期的自由、民主主義思潮的影響,藝術家們在童話、童謠、童畫等領域展開藝術運動,促進了藝術性很高的畫報、繪本的產生。
  • 一本關於橘子的魔法繪本,分享愛分享奇蹟
    許多周末問孩子想去哪裡玩,玩什麼,聽罷孩子的答案,就告訴孩子另外一個地方更好玩,應該去做別的什麼什麼。家長很多時候選擇的的確是更好的方案,因為可能結合了人流量,天氣,過往體驗等等因素。這是一本關於奶奶和橘子和小朋友之間的神奇魔法故事,是由日本國民繪本作家中川李枝子創作的,日本童書之父松居直稱讚她「真正了解兒童的心」。宮崎駿說:「因為中川李枝子,我放棄了想成為兒童文學作家的夢想。」「中川李枝子的作品震撼了我,讓我確信,我的一切創作都是為了孩子。」
  • 用這個方法給孩子講繪本,讀一遍等於100遍
    有個閨蜜問到:「你家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我陪孩子讀繪本,讀了十幾遍,娃對繪本熟悉得要命,但就是沒法脫離繪本把故事複述出來呢?為什麼,這到底是為什麼?」  看她馬上就要咆哮體附身了,我忍不住凡爾賽了一把:「我也沒有刻意教他,感覺不知不覺中就get到了,現在天天都要表演給我看,還得配合他做各種誇張的捧場動作和表情,也好麻煩哦……」  哈哈哈,親閨蜜可以開玩笑,但說真的,在這方面我確實有「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