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看電影一邊欣賞梵谷和達文西

2020-11-25 騰訊網

在滿城武漢新型冠狀病毒陰雲之下,去電影院看電影已經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了。假期中每天的活動場所由商場、飯館、電影院變成了,房間、客廳、廚房……

宅在家裡,只能找以前的電影來解悶了。如果你是藝術愛好者,那麼請收下這份和世界名畫相關的電影清單。

《至愛梵谷》

動畫電影《至愛梵谷》是致敬梵谷的全球第一部全手繪油畫長片。《至愛梵谷》由曾經獲得奧斯卡獎的波蘭製作團隊Breakthru Films和工作室Trademark Films合作打造。

他們在全球招募優秀的油畫家,入選者經過為期三周對梵谷藝術風格的培訓後,才能加入團隊開始創作。兩個工作室通力合作,用65000幅油畫製作出了整部電影。

梵谷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20世紀的繪畫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梵谷本人非常喜愛肖像畫,一生中畫過35幅自畫像。

《磨坊與十字架》

影片改編自比利時藝術史學家Michael Francis Gibson的小說,是一部以文藝復興時代為背景的驚悚片,圍繞尼德蘭著名畫家博魯蓋爾的名作《受難之路》而展開。

博魯蓋爾《受難之路》

《磨坊與十字架》是一堂偽裝成電影的藝術史課,它的最初公開亮相,不是在電影院也不是在電影節,而是在羅浮宮、紐約大都會藝術館這樣的場所。

《磨坊與十字架》劇照

布魯蓋爾畫作中那些乍眼看去充滿風俗細節的畫,處理的並不僅是風俗,而是苦難、風景、神秘與人的並存,歷史中隱沒的、與它妄圖隱沒的細節都在其中呈現。後世神秘主義與存在主義的創作者都因此為他的作品著迷。

《雪莉:現實的願景》

《13 個雪莉:現實的幻象》劇照

影片《13 個雪莉:現實的幻象》用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的13幅絕世名畫構成了美國社會歷史的現實風景。雪莉,一個美國女性的縮影,她走進霍普的畫作,走過美國20世紀的重大歷史時刻,見證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各層面的劇變:從珍珠港事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麥卡錫時代和冷戰到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和越戰爆發、從股市崩盤到經濟蕭條、從貓王埃爾維斯·普利斯萊和搖滾樂到馬龍·白蘭度和瑪麗蓮·夢露……

愛德華·霍普《紐約電影》

愛德華·霍普是一位美國繪畫大師,以描繪寂寥的美國當代生活風景聞名。屬於都會寫實畫風的推廣者,他的門生日後幾乎都成為了美國重要畫家,並被評論家稱為垃圾桶畫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海報

由寡姐斯嘉麗·詹森主演的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講述了17世紀荷蘭肖像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以家中的一名女傭為模特,創作出了世界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故事。

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維米爾是荷蘭黃金時代的繪畫大師,與哈爾斯、倫勃朗合稱為荷蘭三大畫家。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的繪畫,基本上取材於市民平常的生活。

《夜巡》

《夜巡》講述了荷蘭著名畫家倫勃朗的浪漫情史和職業生涯,並著重講述了他的代表作《夜巡》的創作過程。

倫勃朗

《夜巡》是倫勃朗最著名也最受爭議的作品。由於倫勃朗採用了更加接近舞臺效果的表現手法作畫,《夜巡》不被當時的上層社會人士歡迎。而畫家本人則堅持:「藝術家的天職是創造美的形象,而不是計算有多少個頭顱。」

《夜巡》

《弗裡達》

弗裡達自畫像

獲得六項奧斯卡提名的傳記電影《弗裡達》,是以畫家弗裡達的自畫像為線索,講述了這位墨西哥著名女畫家短暫卻充滿著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

《達·文西密碼》

根據美國作家丹·布朗的同名懸疑小說改編的電影《達·文西密碼》將達·文西的作品作為電影的重要線索。

蒙娜麗莎

在《達·文西密碼》中,羅浮宮館長索尼埃臨死前將自己布置成《維特魯威人》的形狀,既暗示了達·文西與郇山隱修會的關係,又為主角蘭登破解拱頂石秘密提供了線索。而名畫《蒙娜麗莎》在黑光燈照射下,可以在其防護玻璃罩上看見密碼暗語。

此外,電影中還出現了《巖間聖母》、《最後的晚餐》、《抹大拉的瑪麗亞》等名畫作為線索推動劇情的發展。

《工廠女孩》

安迪·沃霍爾的絲網印刷畫《花卉》

這部是安迪·沃霍爾的繆斯女神Edie Sedgwick的傳記片,在這部電影中重現了許多安迪·沃霍爾的藝術作品,包括他早年嘗試的黑白電影和攝影。特別是安迪·沃霍爾標誌性的波普藝術和絲網印刷的結合作品,觀眾在影片中可以充分欣賞到這些作品。

《我之所見》

《小丑吉爾》

《我之所見》以一位藝術史研究生露西的視角,探尋羅浮宮典藏華託名畫《小丑吉爾》裡隱藏秘密。片中出現了多幅華託名作,而《小丑吉爾》則是對影片情節有至關重要作用的一幅。

《盜夢特攻隊》

《盜夢特攻隊》海報

《盜夢特攻隊》影片講述了一名叫魯本的心理治療師,總在夢中受到「妖魔化」的世界名畫侵擾。要想睡好覺,辦法就是偷走所有入侵他夢裡的名畫。為脫離夢魘,他聯合四名身懷絕技的病人,偷遍了羅浮宮還有泰特現代美術館等各大博物館的奇特故事。

整個影片的畫風都以解構重建的畫法帶領大家進入到立體、抽象和超現實主義畫風的「畢卡索時代」。也被稱為是「畢卡索畫作的一次漫遊」。

影片中涉及的電影和繪畫作品更有近百個之多,並使用了波蘭舞曲、搖滾樂、爵士樂、交響樂等多種音樂形式與之搭配。

黑澤明《夢》

黑澤明的《夢》一共有8個小故事組成,其中的短片《烏鴉》是對梵谷的致敬。

黑澤明《夢》

《養路工人》梵谷

年輕的畫家在觀賞凡高的名畫時,竟然走進了畫中,他發現了在田野裡作畫的凡高。年輕畫家跟著凡高的腳步,經過了很多凡高名畫裡的場景。最後,凡高消失在一片山坡裡,天空中突然四處飛來烏鴉,這場景突然又變成一副畫,年輕畫家發現自己還站在展覽館裡,那幅名畫的面前。

《午夜巴黎》

《午夜巴黎》海報

一個與現實格格不入的小說家,漫步在午夜的巴黎街頭;夢幻般的氛圍中,一輛老爺車帶他幾次穿越時空,回到巴黎的舊日歲月——影片《午夜巴黎》用這種方式實現了當代人與巴黎藝術黃金時代諸位大師的對話。從影片的海報開始,梵谷、高更、莫奈、畢卡索、德加、馬蒂斯、達利等名畫家名作品依次登場。

《盜走達文西》

《抱銀鼠的女子》

鼎鼎大名的大盜舒瑪在監獄裡加入了國際竊畫集團。他剛被假釋,這個集團馬上就給了 他一份「工作",要他將全世界客戶夢寐以求、價值連城的曠世巨作達文西的《抱銀鼠的女子》給弄到手。於是他夥同以前的同伴尤利安請了繪畫大師哈根和他很具複製天分的孫女瑪妲,繪製了一幅幾可亂真的仿製品。但舒瑪卻不知道尤利安的真正目的卻是希望名畫能永遠留在波蘭 。

《戈雅之靈》

影片《戈雅之靈》講述隱藏在名畫《西諾拉·撒巴撒·買西亞》背後的故事。畫裡用布披住頭肩的少女叫伊內斯。

《西諾拉·撒巴撒·買西亞》

弗朗西斯科·戈雅是西班牙最著名的畫家,專門為西班牙國王和王后繪製肖像畫。戈雅得知少女伊內斯蒙冤入獄,於是向好友洛倫佐請求幫助,希望洛倫佐能去挽救伊內斯的生命,卻不知這一舉動將伊內斯推入了另一個痛苦的深淵。

《透納先生》

透納《畫家和他的傾慕者》

英國畫家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對導演邁克·李的影響之深,以至於他專門拍攝了一部關於透納的電影——《透納先生》。

電影中對《畫家和他的傾慕者》的重現

《透納先生》講述了英國畫家約翰·透納充滿創作激情的一生,他曾經因創作手法過於先鋒而備受詆毀,然而透納視繪畫創作為生命,一生佳作累累。被視為英國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電影中除了出現透納大量的經典作品之外,導演還將透納一些畫中的場景在電影中重建,並融入在了電影的敘事之中。

《卡拉瓦喬》

卡拉瓦喬畫作《抹大拉的瑪利亞》

《卡拉瓦喬》是以義大利傳奇畫家卡拉瓦喬為原型,豐富地描繪他傳奇的一生,並探討了性、犯罪行為和藝術的關係。

電影中對卡拉瓦喬繪畫的重現

相關焦點

  • 推薦幾部和音樂有關的電影,一邊看電影一邊聽音樂
    音樂陪伴人生,推薦⒐部和音樂有關的電影,一邊看電影一邊聽音樂。喜歡的朋友,請給個關注哦,謝謝你支持和鼓勵
  • 一邊看電影,一邊「雲路演」
    《大贏家》海報  繼《囧媽》《肥龍過江》後,由大鵬、柳巖等主演的電影對此,有部分院線電影選擇放棄院線,轉投網際網路平臺播放,由此開創了一種院線電影從「線下」走向「線上」的發行新模式。  《大贏家》在剛剛開場之時,就有不少守候在手機前的影迷已經按捺不住,「終於來了」「又可以免費看新片!」……一時間,小小手機屏幕上彈幕滿天飛。  影片主創也沒閒著,幾乎同一時間,主演大鵬化身主播,連線柳巖、田雨,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與觀眾互動。
  • 一邊被大眾欣賞,一邊被「鄙夷」的李麗珍,光環背後到底多痛苦?
    在那個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湧現出了很多時至今日都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影,但與此同時也湧現出了一個一個驚豔時光的美人,她們讓人痴迷不已。 那個年代,在這個方向的女星都會受到大眾的"鄙夷",但同時也會深受大眾的喜愛,這一類女星,真可謂是一邊被大眾欣賞,一邊卻還要遭受"鄙夷",他們也是承受了很大的痛苦。
  • 梵谷 達文西 米開朗琪羅 11幅世界名畫中掩藏的秘密
    《蒙娜麗莎》(圖片來自維基百科網站)萊奧納多·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由於丹·布朗小說《達文西密碼》及同名電影的描述,達文西在《最後的晚餐》中對耶穌及其門徒的著名描繪近年來一直處於某些流行假設的中心但是對於藝術史學家來說,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的重要性在於其表達性構成和透視的運用,後者在當時還是一種創新。達文西還創造了特殊的天麩羅顏料,這樣他可以不緊不慢地繪製這幅牆壁大小的畫作,而不用趕在顏料幹掉之前在潮溼的灰泥上倉促工作。當修道院院長抱怨這幅壁畫花了很長時間時,據說被激怒了的畫家曾揚言要把叛徒猶大的臉畫成院長的臉。最後,達文西訪問了米蘭監獄,在那裡找到了畫中猶大的邪惡面孔。
  • 到德島「大塚國際美術館」欣賞陶板名畫
    喜歡藝術、愛看展覽的文青型旅人看過來!到日本四國地區的德島自由行時,必去「大塚國際美術館」一遊!這裡有超過千幅的陶板複製名畫,包括達文西的《蒙娜麗莎》與《最後的晚餐》、孟克的《吶喊》,都可以自由觸碰、拍照。館內裝潢富麗堂皇,2018年紅白歌唱大賽的表演就是這裡進行直播的。跟著我們一起更了解看點超多的大塚國際美術館吧!
  • 梵谷電影免費看!免費看!!免費看!!!
    導語:橙舍請你免費看梵谷電影與藝術限量珍藏品,一次達成親近梵谷的兩個願望。
  • 電影《天堂的張望》情節太感人了,觀眾一邊看一邊擦眼淚
    電影中有不少催人淚下的情節:父親(杜奕衡飾演)在砍柴路上撿到一個嬰兒,他不顧鄰裡反對,收養了這個孩子,並為她取名「張望」。 比如說為了找到一個合適女主角「張望」,杜斌先後看了2000多個孩子的資料並試戲片段,最終才選中由7歲的朱梓玥來出演張望。還有,為了挖掘更多細節,杜斌曾專程跑到成都市婦女兒童醫院拜訪原型人物主治醫師。
  • 被稱為山水城市的杭州,景色十分秀麗,一邊品茶一邊欣賞西湖風景
    杭州西湖是一個獨特的地方,它不僅是歷史上許多名人事件發生的地方,也曾被著名詩人蘇軾比作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石,「如果你想把西湖比作西方,化淡妝總是合適的,」西湖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西湖和茶之間似乎有某種奇妙的緣分,比如龍井茶,西湖的重點種植地,西湖龍井久負盛名,邊肖覺得在一頓休閒餐後,找一家西湖邊的茶館,點一杯龍井,一邊品茶一邊欣賞西湖風景,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 中年男子潛伏女廁偷拍 一邊看一邊滿足私慾
    前前後後,張某拍了50多段視頻,只要在自己心理上感覺到不舒服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甚至一邊看一邊……從而讓自己身心上感到愉悅。前不久,張某又去偷拍,結果被一名女員工發現,當時女員工只是覺得在男廁所的他表情怪異,也沒在意,可等她去洗水果是,發現張某在偷拍,趕緊叫來公司負責人報了警。張某這才被抓,之後被行政拘留9天。
  • 今日我一邊理療,一邊看了三部電影
    說說我今天看的三部電影。有幾個月,我都沒看電影了,就像忘記了這個愛好。今日我終於找到了久違的感覺!今天我給自己理療時,發現沒手可以做別的事情了,於是把眼睛利用上了,那就看幾部電影吧。第一部:《蕎麥瘋長》這是一部把成長中所有的陣痛和希望聯繫起來的一部片子,也是把所有痛苦都淡化的一部劇,有點黑色幽默。人性中偶爾的閃光點,讓人看著欣慰也心痛。第一次看名字時,我還以為蕎麥是一個人,沒想到是兩個人,構思挺巧妙,值得看看。
  • 外國女魔術師一邊表演一邊脫衣服,暴強悍!不看後悔死!
  • 坎城廣告節金獅獎《達文西與救世主》
    ,據說在這個廣告創意之後,被佳士得拍賣4,5億美金……無論達文西或是梵谷,這些人的繪畫作品在藝術領域是公認的頂級NO 1……我說的沒錯吧?女:必須的……可惜我看不懂,到底好在哪裡呢?畫兒看不懂也就罷了,這廣告也看不明白……看來我水平還差很遠!別急,我們一步步分析!
  • 《八佰》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
    《八佰》作為疫情後上映的一部國產紅色電影,備受人們的期待,並且電影中的明星各個演技在線,唯一不足的就是電影本身很讓人彆扭。劇情:四天四夜的戰鬥,是在1937年10月27日到10月30日。這裡離租界一河之隔,而這也是影片中最亮點的地方,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
  • 一邊是燈火,一邊是戰火
    看外國的一些著名的戰爭片,我就會想: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至美,令人盪氣迴腸久久回味。但是,看《八佰》的觀感是一種無言以表的疼痛,每一個了解抗戰史的中國人都會有的疼痛。這個就是民族的烙印給我們留下的深刻的記憶。       影片從布景來看有點刻意(史料證明蘇州河之南並非如此繁華):       一邊是燈火,一邊是戰火。
  • 一邊捂眼一邊看恐怖片,從哲學角度,分析人們喜歡看恐怖片的原因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看恐怖片、悲劇,或是恐怖小說?或者為什麼在看恐怖片的時候,我們會一邊手捂著眼睛,一邊又因好奇心迫切地想知道接下來到底發生什麼事?到底是什麼因素讓我們願意花錢去電影院看一場會產生恐懼的恐怖片?
  • 張栢芝:「你們一邊罵我蕩婦,一邊看我照片意淫,真好意思嗎?」
    張栢芝:「你們一邊罵我蕩婦,一邊看我照片意淫,真好意思嗎?」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位女神吧,大家看過的很多港劇,片中有佳人,絕塵而獨立。雖然早前的電影已經成為過去,但電影中的美人卻留在我們心靈的底片上,得到永恆。
  • 《蒙娜麗莎》為何沒眼眉,達文西忘畫了?放大24倍後專家恍然大悟
    這幅《豐碑》,冷軍將這個豐碑畫在了一堆水泥和瓦礫堆裡,看起來格外刺眼。正是有如此深的寫實和寫意功力,所以,冷軍才能夠在自己創作的巔峰期,功成名就,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估計這會讓生前只賣出一幅畫,僅僅賣出400法郎的梵谷豔羨不已!
  • 我們一邊病入膏肓,一邊放棄治療
    作為一個很非主流的人,我最近去看了一部很主流的電影。
  • 電影《帕特森》:他一邊自問,一邊遊向深海
    電影以男主人公帕特森一周七天的生活為敘事線索,圍繞著他每天活動的公交車、家和夜晚酒吧的場景展開,描繪了庸常生活中的瑣碎時光。01不可否認,《帕特森》屬於詩人電影,這一類電影在大多數觀眾看來晦澀、枯燥、無味,甚至覺得矯揉造作。像是《大象席地而坐》中那個被罰掃地的青年大聲念叨著「世界是一片荒原」,大多數人覺得這樣的情景與真實的生活格格不入。但同時人們又無法不去正視詩人們的光芒。
  • 《八佰》第一次看見這麼打仗的,一邊天堂一邊地獄!
    第一次看到還有這麼打仗的,一邊是地獄,一邊是天堂(其實也不是天堂啦,只是戰火沒到而已)。我們是觀眾看《八佰》,租界裡的人和我們一樣是觀眾看《八佰》,我想他們的觀影體驗應該更好吧。但是,看著仗打到後面(可能有點不真實,其實沒這麼慘烈,但上海那三個月肯定是比這個慘烈多了),我也跟著熱血沸騰,也許不至於直接衝到對岸去,但也不會和開始一樣慫了吧。所以,我也很能理解,租界裡的那些人為什麼會想跑到戰場上去。看來有些熱血,真的是被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