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劍輝 (1913年2月4日—1989年11月29日),原名任麗初,又名任婉儀,廣東南海西樵人。演員。她自幼喜愛粵劇,廣州小學畢業後十四歲那年跟隨姨母小叫天(粵劇女小武)學習粵劇。得小叫天的引薦,跟從當時廣州先施天台的全女班有女馬師曾之稱的粵劇女小武黃侶俠學藝。黃侶俠唱做摹仿馬師曾,演的是詼諧戲,任劍輝一心要走正式的女文武生,對黃侶俠的馬腔不感興趣,卻對粵劇一流文武生桂名揚之唱做極為心儀,閒時便往戲院打戲釘從中偷師學習,故當時任劍輝的身形臺步,極受桂名揚的影響,因而有「女桂名揚」稱號。任劍輝 (1913年2月4日—1989年11月29日),原名任麗初,又名任婉儀,廣東南海西樵人。演員。她自幼喜愛粵劇,廣州小學畢業後十四歲那年跟隨姨母小叫天(粵劇女小武)學習粵劇。得小叫天的引薦,跟從當時廣州先施天台的全女班有女馬師曾之稱的粵劇女小武黃侶俠學藝。黃侶俠唱做摹仿馬師曾,演的是詼諧戲,任劍輝一心要走正式的女文武生,對黃侶俠的馬腔不感興趣,卻對粵劇一流文武生桂名揚之唱做極為心儀,閒時便往戲院打戲釘從中偷師學習,故當時任劍輝的身形臺步,極受桂名揚的影響,因而有「女桂名揚」稱號。在黃侶俠的提攜下,幾年間已升為正印小生,經常下鄉演戲,她最先是在廣州的天台遊樂場演出粵劇,參加的是全女班,班名「鏡花豔影」,初演小生,後演文武生,演的多是馬派(馬師曾)的戲。其後她又四處走埠,在梧州、佛山成名,成名作是《西廂待月》。安華公司天台遊樂場的粵劇場拉攏她加盟全女班「群芳豔影」劇團,一九三九年她已在「群芳豔影」中挑大梁。她戲路這時已從馬派轉為桂派(桂名揚)。不久,改投「梅花影」粵劇團,與譚蘭卿拍檔,經常由廣州移師澳門演出,女扮男裝反串演出文武生。演的多是文戲,由於她聲、色、藝俱全,扮相俊俏,風流瀟灑,絕無女兒態,不少太太、少女、甚至媽姐等女性觀眾都為之傾倒,得到了「戲迷情人」的美譽。澳門演出任劍輝原本打算在澳門演完數出戲便回廣州,想不到一演便十年。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五年,任劍輝一直在澳門演戲,先後在多個粵劇團當臺柱,如「群芳豔影」(後改名「鏡花豔影」),與陳皮梅合組的「梅花豔影」,與譚蘭卿組成的「金星劇團」,「金星」解散,又組成「三王」,不過若論重要及突破性,要數「新聲劇團」,當時任劍輝任文武生,陳豔儂為正印,白雪仙任二幫花旦,配搭強勁,「新聲」遂成為當時的長壽班霸。新聲時代的任劍輝,已不再有桂名揚的風格,而自成一格「任派」的演造,和用「任腔」唱工去演戲,戲寶包括《晨妻暮嫂》,《紅樓夢》等。移師香港抗戰勝利後,她領導的「新聲劇團」移師香港演出,同樣大收旺臺,成員紛紛被各劇團拉攏加盟,「新聲劇帝女花
團」遂告解散。此後她一直留在香港演出,直至一九六九年後並無再踏足舞臺。五十年代,她組 過不少劇團,如「金鳳屏」、「鴻運」等劇團,參加過不少著名的粵劇團演出,如「大鳳凰」(拍檔有粵劇名伶薛覺先等),曾參與紅線女演出《女媧鍊石補青天》,「豔陽天」(拍檔有芳豔芬)等,戲寶有《梁祝恨史》,《洛神》,《火網梵宮十四年》。五十年代中期後,任劍輝合作最多的是白雪仙,一九五六年她和白雪仙組織的「仙鳳鳴劇團」。她和白雪仙是舞臺上的最佳拍檔。她在「仙鳳鳴」主演過不少名劇,有如《九天玄女》,《三年一哭二郎橋》,《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牡丹亭驚夢》,《白蛇新傳》等。任劍輝一生對粵劇貢獻良多,影響深遠,她從出道到退休,在舞臺上一直享譽數十年,從未中斷和低沉過,及至退出藝壇之後,仍深受影迷及行內人士的敬愛,這是粵劇藝人中罕見的。電影作品戰前她曾參與過電影《神秘之夜》(1937年)的演出。1951年拍攝她主演的第一部電影《情困武潘安》,由陳皮導演。從1951年到1967年,她一共主演和參演過超過三百部影片,由她主演的就接近二百九十部。她主演的多是粵劇戲曲片,差不多她主演的著名粵劇都搬上了銀幕,如《三年一哭二郎橋》,《枇杷巷口故人來》,《帝苑春心化杜鵑》(1951),《晨妻暮嫂》(1952),《富士山之戀》(1954),《洛神》(1957),《火網梵宮十四年》(1958),《可憐女》(1959),《紫釵記》(1959),《帝女花》(1959),《蝶影紅梨記》(1959),《白兔會》(1959),《金鳳斬蛟龍》(1961),《紅菱血》(1964),《十奏嚴嵩》(即《大紅袍》,1965)等等。香港出產的傑出和優秀的粵劇戲曲片,大部份由她主演。《李後主》她主演的最後一部影片是1968年公映的《李後主》。1964年,任劍輝與白雪仙斥巨資拍攝《李後主》 作為告別影壇紀念作,《李後主》花了四年多時間才完成,製作費高達一百五十萬,成為一時佳話。它創下粵語片最大製作,最長映期和最高收入的紀錄。1972年,任劍輝與白雪仙為「六一八水災」籌款義唱,成為最後一次公開演出。其後她便因健康問題退出了藝壇。著名電影演員陳寶珠是她的得意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