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薦任劍輝先生和白雪仙先生之粵劇《帝女花》
【 戲 言 說 】
先坦率的講,粵劇我看的真不多,到現在只看過《帝女花》,《一把存忠劍》,《桂枝寫狀》,《金石情》和《雙陽公主追夫》這幾個戲,可以講,我對粵劇一點都不懂,所以,也無法從唱腔,表演等諸面細緻來談,只能講我個人比較直觀的感受
粵劇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們的妝容依舊保持著很強的戲曲之美,當然,我不知道粵劇以前的頭面是怎樣的,也不確定的知道現在做了哪些改進,可總體給人的感覺還是比較傳統的包頭貼片妝,或許也有些傳統戲的化妝已不如以前嚴謹,卻教人一看就覺得這是在表演戲曲,在今天戲曲界的大環境裡,做到這樣也可以了
當然,這也就傳統戲而言,新戲不在我說的範圍之內,全國新戲一個美學體系,我無話可說
《帝女花》是粵劇最有名的一個戲,粵劇前輩藝術家任劍輝先生和白雪仙先生將此戲演繹為經典,我個人以為,對於各劇種的經典,無論是否喜歡這個劇種,都應該看一看,一個劇種的巔峰之作,必然有他值得欣賞之處,若看了卻不喜歡,只能說明我們沒有看懂,就如我前面說我不喜歡黃梅戲《牛郎織女》,這只能說明我的欣賞水平不夠,這不是謙虛,是大實話
【 白 雪 仙 】
白雪仙,原名陳淑良,廣東順德人,一九二八年在廣州出生。她曾在香港嶺英中學和聖保祿英文中學攻讀。她的父親是有小生王之稱的粵劇名伶白駒榮。她自幼喜愛粵劇,十三歲時拜粵劇名伶薛覺先為師,藝名為白雪仙(這個名字是白雪仙姐姐起的-她有天經過戲院,那時正在上演卡通片〔白雪公主〕,靈感就是這樣來的。另外,薛覺先亦替她起過藝名,把原名「陳淑良」改為「陳淑娘」),曾在「覺先聲粵劇團」演出。其後她又跟音樂家冼幹持學習唱工。香港淪陷期間,為了生活她曾在歌壇演唱,期間她又參與過「新東亞粵劇團」演出。
十六歲她便出任「錦添花粵劇團」為正印花旦。繼而參加「新聲劇團」,開始和粵劇名伶任劍輝合作。她在「新聲」主演的名劇有《小愛神》《紅樓夢》等。其後,她又參加過「五福」,「鴻運」等粵劇團,主演過《紅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戀》等名劇。一九五六年間,她和任劍輝組成了著名的「仙鳳鳴劇團」,演出《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牡丹亭驚夢》《白蛇新傳》等名劇。
她的戲路頗廣,早期以演刁蠻戲出名,後期則擅演悲劇。她和任劍輝被公認為最佳拍擋。由於健康關係,一九四七年她開始拍電影,主演的第一部電影是「新聲劇團」的戲寶《晨妻暮嫂》(四七)。從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六八年,她主演和參演過大約二百部電影,其中由她主演的超過一百一十部。她主演的名片多是改編自她主演的著名粵劇,如《紅白牡丹花》(五二)《富士山之戀》(五四)《紫釵記》(五九)《帝女花》(五九)等。
一九六七年她組成了「仙鳳鳴影片公司」,製作了粵語片最大製作的粵劇戲曲片《李後主》(六八),其後便退出影壇。不過她和任劍輝仍不斷扶持她們的接班人龍劍笙、梅雪詩等組織的「雛鳳鳴劇團」,扶助她們成為一個著名的、空前的粵劇長壽班霸。一九六九年她和任劍輝一起退出舞臺。
她演戲時非常認真和投入,對粵劇又肯不斷革新和栽培後輩,她對粵劇的貢獻是非常大的。2005、2006兩度促徒出山,親自擔任《西樓錯夢》《帝女花》兩臺大戲的監製,公演盛況空前。
任白,指的是任劍輝和白雪仙。香港粵劇界舉足輕重的兩位人物,即使不是粵劇迷,港人也莫有不知任白其人,任劍輝白雪仙,足以成為一個香港文化的象徵。1943年,仙姐15歲,任姐30歲,二人相識與澳門,虎度門的一相逢,便是半個世紀的相依相隨。『一見任劍輝,總有白雪仙』,娛樂圈裡的組合無數,但合久必分差不多成定律,只有任白由「仙鳳鳴」時代至72年參加「六一八」水災義唱,皆是「出必一雙,入必一對」。舞臺上任姐是「戲迷情人」,與仙姐演盡痴男怨女的故事,舞臺下猶如姐妹共同生活,如影隨影。至到1989年11月29日任姐辭世,「如可贖兮,人百其身」這是在任姐的葬禮上,仙姐的輓聯。為紀念摯友,仙姐於1990年成立『任白慈善基金』,支持廣東傳統戲曲的研究工作;1996年捐款與香港大學興建工程大樓,並親筆提寫「任白樓」;2001年第二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了終身對粵劇鞠躬盡瘁的任白中的白——「花旦王」白雪仙,仙姐致答謝辭時款款細表:「世事真是好奇妙,往往不是來得來遲,就是來得太早。今晚這個獎一半是屬於我的,一半是我替人拿的。正是因為我可以替她拿這半個獎,我覺得好榮幸,同埋我永遠都會銘記。這個獎來得不遲不早,成就了我和她一生在伶影界的事業。」
任、白相處半個世紀,性格南轅東北轍,但對粵劇的醉心和投入卻是同路人。白雪仙性格堅毅,不同流俗,對理想擇善固執; 任劍輝性情溫厚,隨和得人緣,有江湖氣,同時對自己演出要求一絲不苟,非常堅持,不是個萬事無所謂的好好先生。須知昔日年輕女子跑碼頭,難免有種種不能言的困難和糾紛,班事從結組織,曲本布景到戲服行頭,都是重要而煩瑣的,任劍輝沒有相當主見和魄力,又怎能領導劇團,在港,澳演出多年。任、白性格上雖有內歛外露之分,骨子裡其實有共通點,不過,外露的自然容易得罪人; 白雪仙關注任劍輝的生活和健康,經常為這位面慈心軟的好老人,摒除雜務,婉拒無謂應酬,讓她頤養天年,為了愛惜任劍輝,她惡人是當定了。任、白的情誼究有多深,俗世無鬥可量,只有彼此點在心頭,她們不單是事業上的盟友,也同時是子期與佰牙。如今人去矣,不單任白的舞臺藝術終於成為絕唱,連這段姻緣際會,百年難得一見的深厚情誼,也在惘惘人間成為絕響。
仙鳳鳴劇團成立於1956年,是由任劍輝和白雪仙所創立,並邀請靚次伯與梁醒波擔任武生及醜生之職,更邀得唐滌生為「仙鳳鳴」編劇,可惜唐滌生於「仙鳳鳴」第八屆上演〔再世紅梅記〕時,不幸逝世,故此,「仙鳳鳴」在第八屆後停演了兩年,並且為第九屆演出作籌備,而第九屆演出的劇目〔白蛇新傳〕,是唐滌生生前準備已久的劇目,遂把他已搜集的資料,交與編劇家葉紹德整理,完成唐滌生的遺願。演罷此劇,任白雖未有宣布退出舞臺,但似乎已有退隱之意,只是全心栽培參與〔白蛇新傳〕的新人,並為他們組織「雛鳳鳴」。直到六八、六九年,才再踏足舞臺,為灣仔街坊福利會籌款演出〔紫釵記〕、〔帝女花〕、〔琵琶記〕等劇目。之後,又靜了下來。及至七二年,因「六一八」水災籌款而在電視上演唱了〔帝女花之香夭〕及〔李後主之去國歸降〕。自此之後,「仙鳳鳴」已沒有再作任何演出了。
成立於1963年,由任劍輝及白雪仙所創立。於一九五九年公開招考青年女演員,投考的八百餘個少女中,幾經淘汰,剩下了二十二人,經過了一年半的訓練工作,才派她們在《白蛇新傳》演出。訓練期間,她們由京劇名家張淑嫻、孫養農夫人,名導演王鏗、名音樂家於燐等專家分別教授。由任劍輝、白雪仙教導她們的身段臺步,唱曲對白,武打方面則由班中龍虎武師指導。舞蹈方面則由吳世勳師傅負責教授。〔白蛇新傳〕演完四十多場就散班,散班之後,白雪仙、任劍輝從二十二個少女中,再經過一次嚴格甄選十二個較為有戲劇天才的再加以訓練。她們由一九六一年一直再深造到一九六五年,白雪仙、任劍輝等認為她們的唱做工夫,己是中規中矩,於是替她們起了雛鳳鳴劇團,在港演出。香港粵劇史上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出團體,除了任白,主要成員都是任白的徒弟,例如龍劍笙、梅雪詩、朱劍丹、江雪鷺及言雪芬。
【 任 劍 輝 】
任劍輝 (1913年2月4日—1989年11月29日),原名任麗初,又名任婉儀,廣東南海西樵人。演員。
她自幼喜愛粵劇,廣州小學畢業後十四歲那年跟隨姨母小叫天(粵劇女小武)學習粵劇。得小叫天的引薦,跟從當時廣州先施天台的全女班有女馬師曾之稱的粵劇女小武黃侶俠學藝。黃侶俠唱做摹仿馬師曾,演的是詼諧戲,任劍輝一心要走正式的女文武生,對黃侶俠的馬腔不感興趣,卻對粵劇一流文武生桂名揚之唱做極為心儀,閒時便往戲院打戲釘從中偷師學習,故當時任劍輝的身形臺步,極受桂名揚的影響,因而有「女桂名揚」稱號。
文字,圖片,視頻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在本文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