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劍輝之演藝歷程與粵劇史上地位,是學者關注的重點,他們客觀上肯定任劍輝的藝術,深入探究任劍輝在1950年代香港粵劇的影響力,及她在香港粵劇史上的地位。
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正教授黃兆強先生在主題演講《發「潛德」之幽光:推廣任劍輝研究的時代意義》中指出,將任劍輝的研究及藝術精神的發揚光大,對粵劇有相當啟示,同時,對促進及深化跨領域交流,如學術界、文化界的交流及對藝術推廣亦有其貢獻。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靜博士及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毛小雨博士分別以任劍輝舞臺拍檔陳豔儂(1919-2002)及曾合作過的編劇徐若呆(1908-1952)、唐滌生(1919-1957)間接但深刻地折射出任劍輝不同階段的演藝歷程,也隱隱然道出任劍輝藝術成功的原因——得道者多助!
張靜博士在講題《澳門時期任劍輝與陳豔儂的合作》中講述任劍輝和陳豔儂在澳門的合作,主要是1943年9月至11月「金聲劇團」時期以及1944年10月車秀英、譚蘭卿之後的「新聲劇團」時期。從二人合作的劇目、角色、其他合作者以及澳門當時的粵劇演出生態等方面出發進行分析,可見任劍輝作為小武出身,陳豔儂作為女武狀元,但當時她們合作的重點主要在文戲方面,而合作的意義則在於同處於藝術生涯上升階段這一重要時期的她們,與其他穩固的搭檔組合一同支撐起了長壽班新聲劇團,而新聲劇團的穩定發展和廣受歡迎又促進了各人自身的藝術發展,使其在粵劇發展史上佔據重要一頁。
毛小雨博士在講題《從徐若呆到唐滌生——兩個劇作家與任白的合作與成就》中,探討劇作家徐若呆於1940年代後期為「新聲劇團」搬演的劇目,劇作情節緊湊、人物鮮明、用曲流暢、語言幽默,劇場效果好,是任劍輝在澳門和廣州粵劇演出成功的重要人物之一。「新聲劇團」演出的著名劇目有《晨妻暮嫂》(1947)和《紅樓夢》(1945)等,都使任劍輝從此聲名鵲起,紅透港、澳地區。隨後,任劍輝與白雪仙組成「仙鳳鳴劇團」,達到了她們藝術生涯的頂峰,當時著名編劇家唐滌生為劇務主任,從彩排到公開演出嚴格認真,推出了一系列的好戲,他們重視劇本創作,成熟的文學劇本創作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從事中華戲曲對外交流研究的廈門集美大學副教授康海玲博士在她宣讀的論文《任劍輝在海外粵劇傳播史上的地位》中,指出任劍輝的戲劇實踐以及藝術理念不僅對香港粵劇的發展產生了不凡的影響,其出境展演等藝術實踐也加速了粵劇藝術的跨國家、跨地區的文化交流,推動了粵劇藝術走進其他國家的華人生活。更因為任劍輝所演粵劇電影數量驚人且大量輸出,以至新、馬、澳、美等地的粵劇從業員與觀眾都奉任劍輝的表演為楷模。
原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正教授兼研討會主席黃兆漢教授在他的論文《粵劇宗師與戲迷教主——臺上臺下的任劍輝》中,不但確認了任劍輝一代粵劇宗師的地位,更提出一個嶄新的觀點——戲迷教主。這是源於任劍輝對其戲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