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 立方大家談專欄作者
歲末年初之際,地方省委經濟工作會和工信部門會議密集召開,其中面向「十四五」時期,布局發展新興產業成為不少地方的發展重點。明確圍繞集成電路、新能源、人工智慧等做大新興產業鏈,加快培育戰略性產業集群,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等。
新興產業發展對開拓新的增量市場空間、引領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意義重大
新興產業順應全球技術和產業變革方向,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不僅創新性強、成長性高,更具有明顯的前瞻性、戰略性和先導性,代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新方向,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很強的乘數效應,它有助於帶動產業鏈條上相關產業和企業的技術水平不斷躍遷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系統競爭力,增強我國整體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擺脫價值鏈低端循環鎖定,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同時,作為先導性行業,經過培育壯大也有可能逐步成長為主導產業乃至對國民經濟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支柱產業,從宏觀上有助於為國內大循環的加快形成開拓新的增量市場空間,進而引領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中興和華為事件表明,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需要高度關注真正代表產業競爭力、佔領行業制高點的核心技術和環節,需要鞏固和強化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特別是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以避免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環節被「卡脖子」。而新興產業作為多學科、多產業的交叉發展的產業系統,其發展並不是像傳統產業那樣以碎片化和線性發展的形式存在的,它的每一個進步和發展應用都是建立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多個行業、多個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間的相互滲透、相互支撐和相互補充的基礎上的,是系統性突破的結果。因此,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律表明,只有增強產業上下遊的系統性,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才能形成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進而促進國家經濟邁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高端,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增強經濟整體創新力和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新興產業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具有牽一髮動全身的意義。
發展新興產業應避免盲目競爭、實現區域協同發展
基於路徑依賴,不少地區仍然在沿用過去發展傳統產業的路徑和思維來推進新興產業發展。為此,有必要吸取歷史上我們發展某些產業的經驗和教訓,例如過度追求規模優勢、過度集聚創新要素、過快「退坡」支持政策,等等,避免重走「老路」、「彎路」和「錯路」。
因此,在當前「雙循環」新格局和新形勢下發展新興產業,要有效實現區域協同、避免盲目過度競爭。
一是提升新興產業集聚的規模和質量。在工業化後期發展新興產業,產業以集聚形態發展是推動轉型升級的一般性規律,既要追求一定的規模優勢、鼓勵批量生產和發展產業集群,但也要注重滿足個性化、定製化需求,以避免出現多點開花、聚而不優、大而不優、高水平產能過剩等問題。為此,中央政府應注重製定有助於實現和增強區域協同的支持政策,尊重市場機制,促進各要素合理配置、高效互動。
二是適度開展地區競爭,避免過度政策誘導。為快速發展新興產業,集聚創新要素是必要的,但是以政府優惠政策引導新興產業發展需要適度,要謹防各個地區過度依靠優惠政策進行「引智比拼」,避免過度通過降低土地、資源、能源等價格的方式,爭奪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造成地區間的同質化惡性競爭。同時,從一開始就應明確未來的「退坡」政策,防止支持性產業政策的「急轉彎」,避免產業依賴政府補貼引起周期性波動、甚至陷入行業發展困境。
三是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在競爭和開放合作中實現區域協同和產業協同。要以企業和企業家為主體,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採取必要的激勵措施的同時,限制過度投機和跟風潮流。
地方發展新興產業應聚焦於產業鏈的補鏈固鏈強鏈
首先,應從國家戰略高度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體系,建立關鍵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評估制度,完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風險預警與應對機制,夯實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高水平外資的吸引力,打造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優勢。
其次,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附加值,逐步降低對外部技術、材料的過度依賴。要有意識地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大平臺,引導重點項目、企業、技術、資金等向此類平臺集中,培育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完善適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投融資體系,促進金融、產業與科技的深度融合。
最後,採取「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以社會資本投資為主,要儘量避免政府為主、國有企業為主的大規模投資,更多地調動社會資本的投資積極性,鼓勵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進行投資,最大化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責編:劉安琪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來源:大河財立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