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很久不見的老朋友,發了個知乎問題給我,說:我家也是這個情況,好煩人。我一看,問題是這樣的:寶媽平時不給娃吃零食,豬隊友偏要給小孩吃,而且是背著媽媽偷偷給娃吃。弄得孩子跟媽媽不親近,只喜歡爸爸。
我朋友的情況跟這差不多,區別是她的孩子上二年級了,平時爸爸工作忙,也不怎麼管孩子。即便管孩子,也是個拖後腿的豬隊友,讓爸爸給孩子輔導作業,他自己做題做得起勁,然後直接把答案告訴兒子,就算輔導過了。還美其名曰,都弄完了呀。
這個爸爸還總跟媽媽對著幹。
媽媽嚴禁孩子吃冰激凌,怕孩子吃壞腸胃。爸爸就總是偷偷給孩子買了吃。
媽媽不讓孩子玩手機、ipad,爸爸就總是偷偷摸摸給娃玩手機,還帶娃一起打遊戲。好在爸爸在家時間不多,否則媽媽真要氣死了。
加上孩子本來就有點小叛逆,正是七歲八歲狗都嫌的年紀,這麼一搞,總感覺有人給他撐腰,經常跟她頂嘴,還經常跟他媽說:我就喜歡爸爸,不喜歡你。把我朋友氣得倒仰。
我朋友說:從小到大,娃是我一手帶大的。從早上叫起床到晚上哄睡覺,都是老娘在管,爸爸一個星期也不知道跟兒子相處夠不夠一個小時。現在我倒成了壞人了,他卻當好人。真是太氣人了。
無論是提問題的網友,還是我朋友,問題的癥結根本不是吃零食還有玩ipad,而是權力的鬥爭。所以你看她們的問題,並不是孩子吃零食會不會生病,也不是孩子看ipad怎麼辦?而是爸爸偷偷用零食收買孩子,該怎麼辦?
中國人的家庭結構裡,小孩的喜好始終像魔戒或者聖杯一樣,是權利的象徵。
農村老太太最愛問小孩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第二句話是:你喜歡姥姥還是奶奶?
一般求生欲強的小孩都知道保命選項是「都喜歡」。然而老太太並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追問一句:只能選一個的話你選誰?
聰明的小孩這時候會左顧右盼,看看誰在場,再看看這是誰的地盤,然後審時度勢挑一個不會讓自己挨罵的選項。
如果兩個選項都在現場,老太太又不肯罷休,非要孩子勉為其難地指出一個來。於是被欽點的那一方就會像被皇帝翻了牌子的寵妃,魚尾紋都要笑出來。
我家門口有個公園,經常有老太太在裡面跳廣場舞,聊天啥的,我帶娃去遛彎的時候,就不止一次聽過倆老太太嘮嗑,一個說:我們家孫子晚上只肯跟我睡,他媽他都不要的。另一個立馬不甘示弱:我孫女更黏人,我走到哪,她跟到哪……
孩子的偏好既然如此重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爸爸偷著給孩子買零食,玩手機,看電視這事就別指望能禁得了。
然而爸爸跟爺爺奶奶還是不同的。畢竟,小孩是父母的合資產品,哪怕爸爸出資/力比例更低,投入精力更少,更不專業,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說到底,豬隊友歸豬隊友,媽媽也不能剝奪對方孩子的管轄權。所以這道題又是一道教育理念分歧題。
當爸爸和媽媽教育理念出現分歧的時候,雖然在媽媽眼裡,爸爸就像個什麼也不懂卻非要提意見的甲方(爸爸),只會找麻煩,也不能直接一棒子把對方打暈算數。
為了生活更和諧,家庭更美好,有時候媽媽要學會一點妥協。
先看是不是原則性問題
媽媽要把目光看長遠一些,有的問題偶爾破·戒,並不會給孩子的一生造成嚴重的影響,那麼這就不是一個原則性問題。
無論是零食也好,ipad也罷,只要不過度,都不算原則性問題。
相反,爸爸和媽媽因此爭吵,孩子發現有些快樂只有爸爸這裡可以獲得,媽媽這裡不能獲得,反倒是讓孩子從小就學會了鑽空子。
媽媽可以直接把「零食控制權」跟「ipad控制權」交給爸爸,給孩子說:「爸爸同意,你就可以吃。爸爸同意你才可以玩。」
這一招叫「禍水東引」,從此後你就等著孩子跟爸爸磨吧。讓他也體會體會跟「磨人的小妖精」相處是啥感受。
放心,爸爸也不會給娃太多零食,讓娃看太多ipad的,畢竟這是親兒子,不是隔壁老王的兒子,將來娃身體不好,或者學習不好,蹲在家裡啃老,他至少要負一半的責任。
所以再奔放的隊友,也不會無底線地為了討好孩子,故意把孩子養歪。
如果真的遇到二百五爸爸,給娃太多零食,媽媽也有話說:你看,你要給孩子吃零食,我就把權利讓給你,但現在孩子都不好好吃飯了,你看這事咋辦?你得控制啊,不然以後娃不長個子,娶不上媳婦,就賴你啊!
當媽的不要總是搞一言堂,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一點通融的餘地都沒有。
體操皇后劉璇,之前在綜藝節目上說,孩子4歲了,一點鹽都沒讓孩子吃過,從來不給孩子吃零食。(真·沒滋沒味的童年)
弄得老公在節目上吐槽說,孩子吃的太慘了。
這就有點過。明明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結果搞得周圍的人都覺得孩子受了虐待,老公也不認同,覺得自己兒子好像小白菜。
哪裡有禁止,哪裡就有反抗。我親眼見過一個被家裡禁止吃零食的5歲小孩,來我們家玩的時候,一副薯片簡直就是人間美味的樣子。
那可憐巴巴的樣兒,我當時就發誓不能把零食給孩子徹底禁了。
禁得了一時,又怎麼能禁得了一世。有些快樂只有童年能有,過了這個時間段,再怎麼彌補,也沒那個快樂勁兒了。
趁機培養父子感情,別怕爸爸搶走孩子的心
媽媽生氣的點,更多的是在孩子那句話上:「我喜歡爸爸,討厭媽媽。」
首先媽媽要有自信,孩子說的都是氣話。現在的小孩都鬼精鬼精的,知道說啥能讓親媽跳腳。過一會,他還是會挨挨蹭蹭地過來給媽媽說好話的。
當媽的對娃說的話反應越大,以後娃就會專撿這句說。別理會他,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能量」沒那麼大。
其次,孩子既然是爸爸親生的,自然越親越好啊。
古代男的三妻四妾小孩多,當媽的還要專門教孩子如何爭寵,現在親爹主動討好娃,當媽的吃哪門子飛醋啊,當然是樂見其成啊!
尤其是我那個朋友,老公工作忙,還很注意維護親子關係,說明這個爹是真把孩子放心上了。媽媽高興還來不及。
最好孩子經常表示「我要爸爸」,「這事兒非得爸爸來不可」。那麼只要老公在家,就喊他帶孩子,輔導作業,時不時地再搞個「父子親子日」,媽媽得省多少事兒!
所有跟吃老公醋的媽媽,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對孩子來說,再大的影響,都大不過一個和諧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