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周立波走紅的時候,為了證明自己在曲藝方面的品位高雅與不俗,同時也為了把自己與北方曲藝的楚河漢界畫清楚,整出了一個「咖啡大蒜論」,他認為自己是喝咖啡的,不能跟北方喜劇的大蒜相提並論。後來有記者挑事,問郭德綱:對周立波這個觀點怎麼看。郭德綱嫣然一笑:「我喝咖啡的時候都在上面撒點蒜末。」好一個四兩撥千斤。
單從藝術審美角度來看,周立波這個觀點挺無聊的,雅俗既是一對冤家,也要共生,不然怎麼能透出你周立波的雅呢。事實上,隨著周先生的走紅,你發現他連自己鄙視的大蒜都不如。
中國的文藝發展,常常糾結於雅與俗、藝術與商業這兩個無稽鳥的層面上,並且截然對立,都是往極端走,這是一個藝術最低端層面的糾結。這個問題說起來沒完了,本文按下不表,我想說的是咖啡。
因為我喜歡喝咖啡,所以跟咖啡有關的事兒都會留意一下。周立波以咖啡來顯示高雅,作為一個上海人,他似乎是有根據的。比如他的本家魯迅同志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1928年,想想,如果咖啡在當年不是很流行,魯迅也不會打出這樣的比喻的。
今天的中國人認識了解咖啡,大都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開放之後,先是速溶咖啡,然後是咖啡館,再到現在的精品咖啡店。這就像中國人了解流行音樂一樣,也是在開放之後,實際上上世紀30年代,流行音樂在上海已經很厲害了。
那麼,周立波為什麼借用咖啡來比喻自己的高雅?我認為他這種思維方式代表了大部分中國人對咖啡的認識,那就是,咖啡是舶來品,是一種特殊的休閒消遣品,而且喝咖啡很講究,是貴族人的生活方式,沒有點周立波的層次是沒條件喝咖啡的。
在魯迅那個年代,喝咖啡確實很時髦,外國人在租界開咖啡館,喝咖啡,僅僅是他們在本國生活的外延。但是在貴國,人們必定會另眼相待。當時能喝得起咖啡的中國人,估計也是有閒有錢階層,追求點生活情趣,才會去咖啡館。於是,咖啡拉開了精英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想想也是,那個年代兵荒馬亂的,由此上溯到1840年,從那時起,到魯迅說出那句話為止,中國人就沒過過幾天安生的日子,哪來的閒情雅致喝咖啡呢。
所以,周立波腦子裡有個根深蒂固觀念,咖啡自從來到中國之後,就順應天意擁有了貴族血統,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這種觀念,是不了解咖啡,只了解咖啡符號。
事實上,我身邊,以及網上有很多人都和周立波想的一樣,認為咖啡是一種高消費品,很講究的情趣用品,裝孫子用的工具。當我把掌握的僅有的一點咖啡常識分享給朋友們的時候,他們總是先入為主地拒絕接受,往往還捎帶一句:「你真講究。」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不接受咖啡的苦味兒(那是因為他們對速溶咖啡記憶尤深);我每次談論咖啡,底下都會蹦出來幾個人留言,對我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享受一下生活表示不敢苟同,認為喝咖啡有點裝孫子。這讓我覺得,周立波之所以理直氣壯,很充足的一個論據是,大部分中國人不了解咖啡,不知道喝咖啡應該跟平時喝茶一樣,拒絕去享受生活的細枝末節。如果大家把喝咖啡當成稀鬆平常的事兒來對待,他只能拋出「紅酒大蒜論」了。
說到酒,中國人對喝紅酒、威士忌的印象仍然含有裝孫子的偏見。的確,好酒都挺貴的,能享受到好酒的人大都是有錢人,而先富起來的有錢人肯定沒什麼文化(那一代人幾乎沒怎麼接受過完整的教育),後富起來的人大概也光顧掙錢玩權力了,欠缺點文化修養,把高消費當成一種炫耀。老百姓就會覺得,你丫裝什麼大瓣蒜!本來是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去享受體驗的事情,結果被這些人一代言,高消費品都變成裝逼犯消費的東西了。但是,你見過中國的富人喝茅臺五糧液時炫耀過嗎?你見過有人倒一杯五糧液拍照片發朋友圈嗎?肯定沒有。誰知道他杯子裡面裝的是雪碧還是農夫山泉呢。
雖然都是以酒精成分構成的液體,但是中國和外國在酒文化方面有著本質差別,中國人喝酒都是在酒桌上往死了喝,千百年來形成一種酒文化,那就是通過喝酒來交朋友、談事情,有豐富多彩的酒文化惡習。它不是一種生活享受,而是一種功用,為了達到目的,甚至不惜喝死。用喝白酒的方式喝紅酒、威士忌,好像就不太對了,它必須讓你拋開中國酒桌上的所有陋習,慢慢去品味。可是拋開喝酒惡習,中國人就不會喝酒了,怎麼辦呢?炫耀。
所有對幸福生活的描述,都包含一條:會享受生活。貴國人民大概也剛剛明白一點享受生活竅門,正照貓畫虎呢,這個過程中不倫不類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摒棄傳統觀念中某些既定的偏見,需要漫長的時間。
當一個人不會享受生活,在享受過程中就會跑偏。炫耀是一種,還有一種是為了強調其體驗,變成過度解讀,說一些可能連自己都不知所云的話。就像我當年寫樂評,不懂的時候總愛賣弄一些讀者感到生疏的名詞,後來才知道,挺傻逼的。明白這一點,再寫什麼東西,覺得好直截了當說它怎麼好就行了。
中國人喝茶,喝了兩千多年,算是有傳統的,中國人向來不認為喝茶裝品位,因為它已經融入到平常生活中。但是現在我發現,十幾年前流行起來的茶道開始瞎講究了,這不是那些講究的人的錯,而是茶變成一種高利潤的商品後,賣茶葉的人為了能賣出好價錢,開始忽悠消費者了,必須把這個東西說得玄乎一些,講一些虛頭巴腦的故事,慢慢地茶裡面多了一些雞湯味道,聽上去怎麼都感覺跟茶雞蛋有關。
————插播廣告————
4月30日,周六,14:00,武漢物外書店(武漢市漢陽區龍陽大道人信匯B座四樓),我和陳曉卿讀書會,聊聊美食,聊聊文化。
你也許發現了,關於紅酒的文章多集中在喝紅酒對身體有多好這個點上。賣白酒的人從來不強調喝白酒對身體的好處,因為都沒法自圓其說。紅酒裡有那麼一點點可以忽略不計的對身體的好處,就被無限放大。關於咖啡對身體好壞的爭論由來已久,爭論的時間越長,咖啡對身體的好處越明顯,真有副作用或害處,人們早就拋棄它了,畢竟人類喝了好幾百年了。茶葉對身體的好處有很多,中國人差不多都知道了,如果再強調這些,沒人感興趣。於是,開始強調品茶的精神和感覺,用一些精緻講究的文字來描述出一種虛幻,說好聽了叫禪意,其實還是茶雞蛋。
咖啡現在也有被中國人過度闡釋的趨勢,快變成雞湯體驗了,再用魯迅時代咖啡是一種閒情雅致生活體驗的方式解讀,已經不靈了。所以,要升華,升華得感性至極,如果咖啡中那一千來種味道都能解讀出點禪意,那絕對是一種奇幻。隨著咖啡在中國的日趨普及,我猜它同樣逃不出茶雞蛋的宿命。
中國人在確實擅長用玄意來表達個人體驗,喝茶這方面已經發揮到了極致。吃吃喝喝的表達確實需要感性,但是表達到外太空或四維空間去,就有點像CCTV-4的海外頻道了。
在喝咖啡的體驗上,西方人比較尊重人自身真實感受,那就是風味,聞起來什麼味道,喝起來什麼口感,是什麼就是什麼,也沒見咖啡出現滯銷情況。咖啡,尤其是現在的精品咖啡,無非是讓人們體驗一下不同大洲不同緯度不同海拔不同氣候不同土壤不同品種不同工藝生產出來的咖啡之間風味的差異,這一點跟喝紅酒的體驗差不多。但你真的能喝出來哥斯大黎加埃爾薩莊園和拉斯拉哈斯莊園的咖啡的區別嗎?你真的在喝完一杯咖啡後能頓悟出什麼人生嗎?肯定不能啊,因為每個批次的咖啡體驗都會不一樣,那哪一口體驗是真的?你只能說,這批咖啡喝起來果酸味兒濃一些,那一批榛子味兒濃一些而已。喝茶也一樣。我小時候在農村生活,家裡種了很多櫻桃樹,同一品種不同的樹結出的櫻桃口感差別就很大;同一棵樹,樹尖和中間位置的櫻桃口感差別也很大,去年和今年的差別也很大。後來我發現,家裡種的十幾種果樹結出的水果都是這樣。
這就是茶葉、咖啡、紅酒的魅力所在,讓你每次體驗都不同,尤其是人為因素,會讓這種差異增大,這會讓你好奇,想去體驗更多不同。如果你要體驗一種統一標準,速溶咖啡最合適,因為它是按照工業標準勾兌出來的。
這種差異賦予了人們想像的空間,但以我小時候吃櫻桃的經歷,真沒啥可想像的。凡是人真正體驗到的獨特感受都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清楚的,舒服不舒服自己清楚就行了,說出來的都是假的、不準確的,越不準確肯定描述的越玄乎,為了讓你相信他的體驗,他一定會寫成茶雞蛋。
所以說,你對一種東西的體驗用千言萬語來描述,不如陳曉卿老師那一句話:「好吃的_______吃起來就像吃少女的胸,不好吃的______吃起來就像是吃矽膠。」通俗簡單直接明了,沒那麼多廢話。
如果周立波當年看到陳曉卿這句話,就不會拿咖啡大蒜打比方了,會說:「我的喜劇欣賞起來就像是吃少女的胸,其他喜劇欣賞起來就像是吃矽膠。」就不會引起爭議了。嗯,會被直接揍扁。
我的微信ID:wearthreewatches
我的博客:www.wangxiaofeng.me
我的微博:@王小峰_帶三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