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11:45:14 來源:時光裡獨立書店頭條號
時光裡獨立書店頭條號消息,十九世紀末的重慶,五萬多人居住在面積不到2.4平方公裡的城池中。明朝修建的城門,因為面朝當時的都城南京而得名朝天門。清代以前,這裡是迎接皇上聖旨和欽差大臣的官家聖地,而後來,朝天門是長江上遊最大的天然碼頭。
2019年,一部介紹重慶的電視記錄片《城門幾丈高》,讓不少國人對重慶這座城市有了除網紅景點外更多的文化認知。影片開頭那幾句說唱旁白:「朝天門,大碼頭……」直白地表達出了重慶人對以朝天門碼頭為象徵的地域文化的認同與自豪。
徐蓓執導的人文紀錄片,全片共5集,分別為《朝天門》《城門開》《潮水來》《舵把子》《龍門陣》,重現100多年前重慶城的老影像,完整記錄重慶開埠史。
千百年來,重慶最有名的地方非朝天門莫屬。一來,這裡地形特別——因兩江匯流形成渝中半島,朝天門就位於半島的最前端,形如船首;二來,「朝天門」這名取得好,可能是古代京城之外最討皇上喜歡的地名;再者,朝天門碼頭的歷史相較於重慶這座城市的歷史,則要更加久遠,要了解重慶,理應先了解朝天門碼頭。
舊時的西南地區,水路是最重要的交通通道,而朝天門碼頭又是長江上遊第一大碼頭,千百年來,有多少「風流人物」在這裡登船又棄船。
如今的朝天門,碼頭還是那些碼頭,但作為航運功能早已被其他現代港口所取代。當下,她被賦予了更多「詩和遠方」的意境,是作為這座城市的文化象徵和第一(個人觀點)都市景觀而公示於眾。
今天,隨著這座城市的高速發展,朝天門碼頭早已不是舊時的模樣,但長江與嘉陵江仍然在此匯合,如夫妻般並肩攜手共同奔向遠方。
我用影像來祝福朝天門碼頭,以及在碼頭上留下身影的人們,祝它與他們永遠與「詩和遠方」同在。
圖文提供:張巖
原標題:打望重慶 丨永遠的朝天門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