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又高……」幾乎每一個重慶人孩童時代都會唱的歌謠再一次唱了起來;既是重慶城門「九開八閉」的一次詳細盤點,更是重慶這座內陸從開埠走向城市近代化的細緻梳理。去年9月開播後就好評不斷的「重慶造」紀錄片《城門幾丈高》再獲殊榮!
1月17日,在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光明日報文藝部主辦的「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中,《城門幾丈高》獲評「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
獲評年度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
在活動現場,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捷介紹,從2016年年底至今,「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已連續舉辦了四屆。該活動已經形成了一套針對紀錄片的客觀、全面、公正、權威的遴選和評價標準。
在解讀2019年度的各推選獎項的評選標準和流程時,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乘虎表示,參與2019年度評選的作品都是2019年中公開播出、上映過,並產生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優秀國產紀錄片、紀錄電影。楊乘虎表示,和往屆一樣,具體的評判還是以「全網大數據綜合分析+『背對背』評委評審」各佔一半比重為基礎,綜合考量作品在各個渠道終端的線上傳播力和面向全產業鏈延伸的線下延展力。同時,評委們還會結合2019年度中的重要節點事件考量,最終匿名投票選出各項目的表彰對象。
最終,《我們走在大路上》《航拍中國》(第二季)等作品獲評「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作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聯合出品的《城門幾丈高》和《早餐中國》(第二季)等則被評為了「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入圍作品」。
重在追溯重慶文脈和開埠史
5集紀錄片《城門幾丈高》由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周勇擔任總策劃,國內資深紀錄片導演、製作人徐蓓執導。它首次完整地用影像呈現了19世紀末重慶開埠以來到抗戰結束期間,重慶城市近代化的歷史畫卷。
《城門幾丈高》播出後導演許蓓(右一)和片中出鏡的專家學者同觀眾交流
以城門為題、但又並非單純講重慶城門的故事,是《城門幾丈高》留給觀眾們的主要印象。總導演徐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城門在這部片子裡是一個意象。「城門很多年以來都是一個城池的重要的設施。19世紀末的重慶城就是完全封閉的。」徐蓓說,開埠了,新的思想、新的技術、新的市場湧入以後,物理意義上的城門其實是被打開了、被拆除了,因為所有沿江城門都變成了碼頭。」
在徐蓓看來城門「就像一個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個符號。」她希望由這個意象去追溯重慶文脈和開埠歷史。這也是本次獲獎的《城門幾丈高》的精神內核。
獲獎不易,對團隊是很好的鼓勵
值得注意的是,《城門幾丈高》去年9月2日在央視紀錄頻道和重慶衛視推出後,很快就獲得了觀眾的無數點讚。直到現在,它在豆瓣上的評分仍高達9.2分。同時有數據,《城門幾丈高》的微博主話題閱讀量超過了730萬人次,視頻點擊量更是高達1166萬次。
在讓觀眾、網友豎起大拇指的諸多亮點中,徐蓓力主的「穿越式剪輯」,取名《城門幾丈高》等等細節都讓大家覺得耳目一新。比如解說詞裡正說著一百多年前英國商人立德樂的夫人描述自己見到的重慶是「凡是能在街上做的事,人們都在街上做。叫賣的小販呀,修補瓷器的呀……」畫面中演的則是磁器口古鎮等重慶街頭煙火氣十足的熙熙攘攘。
徐蓓曾解釋,自己之所以堅持這種剪輯是因為「你會發現,一百多年過去了,(場景)能如此完美地跟(寫於一百多年前的)解說詞(內容)契合起來。……這就無聲地告訴大家:我們從哪裡來?我們以前就是這樣的。」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徐蓓表示,自己拍《城門幾丈高》除了讓大家懷舊,也是為了大家可以更好地擁抱未來。在她看來,只有看得更遠,回頭看自己的城市才會有全新認識。
據徐蓓介紹,《城門幾丈高》是重慶首個獲得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的入圍作品。同時,它還獲得了第九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系列紀錄片提名獎。徐蓓說:「《城門幾丈高》能夠在眾多紀錄片中突出重圍獲得提名和入圍,是非常不易的,對於我們團隊是一種鼓勵。從《大後方》到《西南聯大》,再到《城門幾丈高》,我們一直堅持讓紀錄片既有人文精神的厚重,又有接地氣的靈動,儘可能對重慶城市的文化提升作出貢獻。」
同時,徐蓓表示,目前也正在和團隊一起規劃下一部以重慶為選題的紀錄片,講好重慶故事,增添重慶的文化底蘊。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