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重慶耍一遭,有個地方一定要去,那就是久負盛名的朝天門兒碼頭。從那裡可以看見長江與嘉陵江清濁交匯的奇異景觀。
朝天門為什麼叫朝天門呢?這曾引起過你的注意嗎?其實「朝天門」是對重慶古城門名的沿用,因古時常在此接收中央政府的指令,故名為「朝天門」。
城門之中大有學問,除了人們熟知的朝天門,重慶還有其他共17個城門,今天這部紀錄片就從這些城門切入,展現這座城市自開埠以來在中國甚至世界舞臺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好聽的紀錄片
《城門幾丈高》,初聽這片名,你也許一頭霧水,這不太像一部紀錄片的名字,因為常見的紀錄片名都是開門見山直接陳列記錄的對象。
在雲南川渝和南京一帶流傳著一首叫「城門幾丈高」的童謠。這首童謠有些奇怪,各地旋律類似但都有不同的唱詞,也無從考證它是從哪裡傳唱起來的。據導演徐蓓說,紀錄片名的靈感,正是來自這首童謠。
這部紀錄片延續了導演一貫的藝術堅持,片中音樂均為創作者為本片特別定製的,音樂是本片的亮點與加分點,聽到會讓人不禁發出「哇」的驚呼聲。
片中音樂全部為張蜀之原創,其中片頭片尾那兩首有詞的《重慶歌》和《城門謠》最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歌詞均來自於早年民間流傳的歌謠,而《重慶歌》的詞則簡潔明了道出了重慶17個城門的特色與功能。
此外,片中還有兩首有詞的插曲,一首改編自當年民族實業先驅周善培為少年義勇隊寫的隊歌,即《爭先歌》,清澈而堅定的少年聲迴蕩在古老的影像畫面裡,引人入勝。
另一首為張蜀之在老一輩那裡找到的主題為嫁娶的民間歌謠,即《拆歌堂》。
張蜀之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曾在大學任教,本專業為戲劇,早在大學時期就組建了「光榮之下青年劇團」,後來成為國內知名劇團,現與美國德克薩斯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節連續交流演出已有十年。當初為了給劇團配樂,他才正式走上創作音樂的道路。
實際上,此前,導演徐蓓與張蜀之的合作還掀起過另一個小高峰。紀錄片《西南聯大》的主題曲《也許》曾讓不少觀眾溼了眼眶,這首以聞一多先生的詩為詞的歌也是張蜀之和臺灣音樂人共同作編曲完成的。
好耍的紀錄片
也許徐蓓這個名字聽著還太陌生,但《西南聯大》這部紀錄片很多讀者都聽說過。這部流傳甚廣的紀錄片正是徐蓓導演的作品。而作為土生土長的重慶人,籌備了四年的《城門幾丈高》,是她為家鄉拍的飽含深情的又一力作。
除具有感染力的音樂之外,這部紀錄片最值得一提的特點是「好耍」,好耍是重慶話的說法,意思是好玩、有趣。
片中的好耍,是由它客觀冷靜呈現出的多樣性來表達的。多樣又好耍,既是紀錄片的特點,也是重慶這座城市的特點。
片中展現了用重慶方言講故事的當地作家、文化學者,也呈現了用普通話闡述歷史的當地、外地學者,還採訪了與當年歷史相關的外國人士。
多方採集不同地區、領域的學者關於這段歷史的看法,以及普通的當事人關於這個地方的記憶,本紀錄片延續了製作人一貫的高水準與精良製作。
近年來,重慶逐漸成為熱門的旅遊城市,但旅遊打的都是網紅的旗號。其實在這種表面的花哨之下,重慶比你輕易所見的表象,還要複雜得多。
這是一座有著複雜歷史、深厚文化,和強大精神的城市,但它又不像一般的歷史文化名城,它不是某朝某代的都城,而且處在相對偏遠的西南山區。整座城市又建在山坡之上,崎嶇的大山和咆哮的大江,讓本該溫和的傳統文化脾性帶上了一種粗獷的張力。
所以,也許你會隱約察覺古都南京和古都西安有某些相似之處,但你很難找出另一座和重慶相似的城市。重慶,就這一座。
全片共5集,每集接近50分鐘,按照時間線,重現了重慶城自開埠以來的現代化過程。
第一集《朝天門》通過城門引出清末重慶開為商埠的歷史,第二集《城門開》講的是清末到民初英國外商對城市的改變和這一時期城市拓展的狀況,第三集《潮水來》展現民族資本家留學歸來建設這座城市的歷史,第四集《舵把子》專門講述歷史名人盧作孚及其在北碚開展的鄉村建設實驗,第五集《龍門陣》呈現出日軍大轟炸時期各路人士集聚重慶的情形。
城門有幾個?城門幾丈高?
現在請跳回開頭,點擊播放按鈕,聽聽這首《重慶歌》,你就能知道古重慶的城門狀況:
朝天門 大碼頭 迎官接聖
翠微門 掛彩緞 五色鮮明
千廝門 花包子 白雪如銀
洪崖門 廣開船 殺雞敬神
臨江門 糞碼頭 肥田有本
太安門 太平倉 積穀利民
通遠門 鑼鼓響 看埋死人
金湯門 木棺材 大小齊整
南紀門 菜籃子 湧出湧進
鳳凰門 川道拐 牛羊成群
儲奇門 藥材幫 醫治百病
金紫門 恰對著 鎮臺衙門
太平門 老鼓樓 時辰報準
人和門 火炮響 總爺出巡
定遠門 較場壩 舞刀弄棍
福興門 遛快馬 快如騰雲
東水門 有一個四方古井
正對著真武山 鯉魚跳龍門
古重慶城,對應著今渝中半島這一部分,在秦朝時已成雛形,時稱江州,是當時巴國的國都。因此其城門,全都環繞著今渝中半島。這些城門在南宋已建有基礎,正式形成於明代洪武四年。
17個城門9開8閉,但這開放也不是全天開放,而是從黎明開放到日落。開放的城門包括臨江門,朝天門,千廝門,東水門,儲奇門,通遠門,太平門,紫金門與南紀門。
朝天門
朝天門,不止是一處地點,還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地標。它是17座古城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重慶渝中區嘉陵與長江兩江交匯處。南宋時期,欽差常自長江經該城門傳來聖旨,遂名為朝天門。
1891年,清庭與英國籤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重慶被迫開埠,始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英商立德樂在1898年將第一艘汽船由川江開到了重慶,就停泊在朝天門碼頭,從此打開了川江航運的口子。
1927年因擴建朝天門碼頭和道路,城牆、門樓和房屋在內的舊建築被成批拆除。後緣碼頭建成朝天門廣場,並由江澤民主席題字。
襟帶兩江,俯視群雄的朝天門,擁有最好的城市區位,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它從顯赫的政治地標變成了新晉的商業中心。去年,由六座塔樓和高空連廊組成形似帆船的來福士廣場在朝天門廣場建成並開放。
這座融合多業態的大樓卻頗具爭議,因為從對岸來看,高聳的樓把江邊堵得密不透風,身在樓下,人倍感壓抑。但如果你想去瞧瞧,搭乘重慶地鐵一號線,可以直達。
通遠門
正如它的名字顯示的那樣,通遠門歷來是重慶城通往外界唯一的陸路通道。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民國中期,英法德等國領事館、仁愛堂修道院等紛紛設立在通遠門附近,通遠門內外國人云集,商業發達,熱鬧非凡。
但通遠門外,卻是一片亂墳崗,有名無名的歷朝墳冢大小共幾十萬座,人稱七星崗。於是歌謠裡唱道:「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
因此可以想見1929年,國民政府首任重慶市長潘文華為擴展城區面積,進行的遷墳拓市運動時引起了怎樣的軒然大波。
1926年重慶建市,潘文華任市長,當時的重慶城擁擠不堪,據資料顯示,每平方公米的人口密度達到了十多萬。但這座古城三面環江,唯一能外擴的方向在通遠門外,所以除了拆除通遠門城牆以外,還不得不將城外的亂墳遷埋。
這次市區擴展運動,使得500多年的老重慶城市格局首次發生了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南岸和江北在這一時期以前是不屬於重慶城範圍的,由於天然屏障大江的阻隔,兩地與重慶古城的聯繫並不緊密,大多數地區經濟相對落後。直到開埠以後,在外商的帶動之下,才逐漸繁華起來。
民國時期城牆拆除後,長江南岸(今稱南岸)和嘉陵江出口處的江北縣城地區,在行政建制上被劃入城區範圍,從而奠定了今天的城市空間格局。
洪崖門
今人只聽說「洪崖洞」,卻不知洪崖門。但洪崖洞正是來源於洪崖門。
洪崖洞在城門外,是一個巨大石窟,相傳古代此處住有洪崖仙人。而此處的景致「洪崖滴翠」也是渝城勝景之一,久負盛名。
所謂洪崖滴翠,指得就是洪崖洞高聳石壁上迸流而下的小瀑布,由於明代洪崖門地僻人稀,城內小溪清亮純淨,沿石崖而下的水花,在自然山景中更顯得清澈靈動。
清巴縣知縣王爾鑑曾書:
「洪崖洞在洪崖廂,懸城石壁千仞,洞可容數千人……城內諸水逾堞抹巖額而下,夏秋如瀑布,冬春溜滴,匯為小池入江。石苔疊翠。池水翻瀾,夕陽返照,五色陸離,莫可名狀。至若漁舟唱晚,響答巖音,又空色之別趣也」。
遺憾的是,洪崖洞在抗戰時期被日軍炸毀,如今在此基礎上建起了人工小瀑布,但相對於現代流光溢彩的現代建築,它已抹去了古時那特別而神聖的美感。只由洪崖洞仿古建築群,作為民俗文化商業街,以夜晚高低錯落的燈光和川渝美食吸引著各地遊客。
不光是城門說不完,包括「洪涯滴翠」的巴渝勝景也大有學問,當年王爾鑑訪遍巴縣境內山川名跡,整理出「巴渝十二景」並將之載入《巴縣誌》。常見的如龍門浩江面的「龍門浩月」,黃葛渡邊「黃葛晚渡」,海棠溪旁的「海棠煙雨」等等,光是充詩意的古名,就足以讓我們嘆為觀止。
隨著現代城市的快速變遷,這些自然勝景,如今大多已消失不見,但在南岸區南濱路上的南濱公園,還可以看到許多建在原址上的景觀小品。
重慶耍一趟,景區逛累了,不妨沿著秀麗的江邊步道走一走,也許可以避開小長假擁擠的人群,吹一吹江風,或許還可以感受到古來的詩意。
「我們懷念它,並不是想回到那個時代,去住那麼破爛的房子,更多的是一種寄託,情感的寄託」。
很多古城都有城牆,以前的人們都愛修城牆,用來保護「家」,但隨著現代世界的快速登場,城牆已經保護不了家,抵擋不住日軍的炮彈,反而成了城市擴展的禁錮。
在歷史的變遷中,17座城門只有通遠門、東水門、人和門、太平門和南紀門這5座城門留存至今。
但儘管其他城門已經消失,城門的痕跡卻融入了渝中半島的很多地名之中,如朝天門、千廝門、臨江門、儲奇門,它們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活在這座古老的城裡。
主筆:阿丘
編輯:如沐書單
圖片: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