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七八歲,放假了就跟著媽媽去上班。
那年,媽媽30來歲,就在滄州人民劇院旁邊的副食店裡站櫃檯。
那年,爺爺奶奶家住在米廒胡同,就在現在的滄州商城附近。夏天睡過午覺,爺爺總要帶我去人民劇院正對著的那條商業街上去買個「小碗兒」(現在叫冰淇淋)。碗是糯米做的,吃完了裡面的冰淇淋,可以把碗也一塊啃了。
那年,我就在那條商業街上長大,想要啥都能在那買到,花裙子、紅髮卡、塑料項鍊兒、耳環……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管那一片兒叫「小南門」,小時候的我可不管是什麼門兒,只知道那裡有的是新鮮好看的玩意兒。
「小南門」到底是個什麼門兒?
很多滄州人,可能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可是,他們都知道,現在滄州商城南面,原第一百貨商場北邊,周遭附近那片兒就叫「小南門」。
隨著滄州城區西部的崛起,滄州人習慣把那裡稱為滄州的老商業中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裡是真正的滄州商業中心,而且是「唯一」。上些年紀的「老滄州」說,那裡是老滄州的「王府井」。
從一條河的繁華說起
一條河從滄州城穿過,給這座小城帶來了水,帶來了船,也帶來了南北的貿易往來,商業繁榮。
一條河的繁華,早已為滄州日後的繁榮埋下了伏筆。在久遠的年代,用一條河串聯起遙遠的南國和北國,真是一個奇妙的想法。
一條充滿生機活力的水路,串起了南北,也串起了時光,望著這一彎河水,運河碼頭的叫賣聲、縴夫們的拉縴聲從時光深處徐徐傳來——
天還沒亮,小南門外已經擠滿了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城裡的人等著到城外去做買賣,到碼頭交易,乘船到外地;城外的人急著把糧食、蔬菜、各種生活用品,運進城裡,保證城裡人的日常生活。
清朝劉夢的一首《述滄州詩》記錄了滄州城裡城外的繁華勝景:「城中羅冠蓋,錦堂連畫閣……工商如雲屯,行舟共曳車……漕儲日夜飛,兩岸聞喧譁……樓上客箕踞,樓下酒人走……」
如今,再沒有高高的城牆阻隔城裡城外的人們。疾馳在滄州的柏油馬路上,我們也無法想像,守城大將軍站在高高的城樓上,遙望運河之水滔滔不絕、城中百姓安居樂業、運河碼頭繁榮場景的酣暢了。
圍繞著小南門,曉市街、缸市街、書鋪街、雞市街、錢鋪街、鍋市街……各種帶著商業味道名字的胡同,透露出這裡曾經商鋪林立、貿易繁華的熱鬧場景。
出了小南門,就是錢鋪街。錢鋪街為南北走向,南起曉市街,北止順城路。清初,此地有一錢鋪,藉此取名錢鋪街。
出了小南門往西是雞市街,向西一直通到當鋪胡同。據傳,明末時期,此地是百姓買賣雞的地方,故取名雞市街。
雞市街西頭往北走便來到了書鋪街,這條街沿著西城牆,直接通到了西門外。據查,清朝此地建有「普文書局」,該街以此而得名。
錢鋪街南頭西側為鍋市街,明朝末年,此地因靠南運河碼頭,開有幾處鍋店,眾稱鍋市,後以此取名鍋市街。
曉市街走向南北轉東西,南起牛市街(今解放路),西止錢鋪街。此地是滄州老城早市中心,百姓慣於起早出攤買賣,藉此取名曉市街。
曉市街往南,過了南柵欄口,就是「大集」,別處趕集是五天一集,唯獨滄州,天天都是集,所以有句俗語叫「沒不了的滄州集」。
我爺爺家住的胡同叫米廒胡同,據《滄縣誌》記載:「清雍正13年,建常年糧倉,在馬場街北儲糧一萬二千石。」米廒,就是糧倉的意思。因此,這條胡同就名為米廒胡同。
「小南門」的由來
據《滄縣誌》記載,滄州城池落成於明天順5年(公元1462年),城牆周長8裡,高2丈5尺,闊3丈6尺,頂寬1丈5尺。因滄州城牆形似古裝官帽,又叫「幞頭城」,百姓俗稱「紗帽城」。
那滄州城有幾個城門呢?滄州古城共有5個城門: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小南門。一般城門都是東西南北四座,因為滄州運河航運發達,貨來貨往,商業繁華。為了出入方便就留出了一個小門,滄州百姓就叫它「小南門」。
隨著大運河碼頭經濟的延伸,從小南門到距離河岸更近的西門之間,形成了一個弧形的固定貿易區,集中了一批貿易市場,小南門城廂一帶漸漸成為滄州的商業中心。
日本人進滄州後,在鼓樓東邊的城牆上又扒開了一個豁口,稱其為新東門,原來的東門稱為老東門。
滄州人給這些門起了文雅的名字。
北門稱為拱極門,位於清池大道和維明路交叉口南端,維明路南側就是原護城河。
南門稱為阜民門,位於清池大道和解放路交叉路口,解放路靠南側就是原護城河。
新東門稱為旭華門,在新華路和建設大街的交叉口西側,建設大街西側即是原護城河。
老東門稱為鎮海門,在建設大街和東風路的交叉口西側。
西門稱為望灜門,在新華路和水月寺大街交叉路口的東側,水月寺大街就在原護城河的西岸。
小南門稱為迎薰門,在雞市街和錢鋪街交叉路口北側,即現在的第一百貨商場舊樓的西南角。
原來,滄州有「擠小南門」的說法,人們出城或進城,通過小南門時是最擁擠的。可見,小南門的門裡門外,過去就很繁華。
「小南門」的第二個春天
如果說,是運河漕運為「小南門」帶來了第一個春天,那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便是「小南門」的第二個春天。
曾經,人民劇院到第一百貨商場的那條街,稱得上是滄州的王府井。所有正流行的新鮮玩意兒、時髦衣服都能在那裡買到,說這裡是滄州流行趨勢的風向標一點也不為過。
喇叭褲、蝙蝠衫、乞丐服……這些帶著時代烙印的名字,現在聽起來有些滑稽,但是當年卻都是人手一件的時尚單品。商業街長大的孩子有「近水樓臺」的便利,當時的我雖然只有七八歲,卻總能站在時尚的潮頭。
這條商業街上遍布著各種商店,有服裝店、理髮店、書店,還有照相館、首飾店……耳邊傳來鄧麗君的歌曲,燙著波浪卷的大姑娘,穿著喇叭褲的小夥子,感覺個個都是整條街最靚的仔。
逛累了,就到人民劇院看場電影,沒有爆米花和可口可樂,只有傻子瓜子和瓶裝汽水,大熒幕裡播的愛情片、武打劇,不知承載了多少人的青春記憶。
如今,這條商業街已經沒有了,人民劇院也已經被拆除了。滄州商城、頤和商城、建新大廈、信譽樓商廈等大批商場興起,飲食、服裝、娛樂等行業百花齊放,小南門附近依舊是我市最繁華的商圈之一,與西部新城遙相輝映。
泛黃的記憶總會在腦海激起漣漪,舊日的時光原來從來不曾遠去。
逝者如斯,那些遠去的老街,帶走了一份舊時光,也帶來了一片新氣象。高樓在崛起,時代在變遷,「小南門」也會越來越好。
來源:滄州晚報 記者 馬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