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花街餛飩、草堂雞、德興館
.......
往日裡那份生活的煙火氣逐漸消散
這些小南門代表性地標卻還堅守
隨著越來越多的拆遷
只屬於老城廂的這份情懷也在慢慢消失
在小南門動遷1周年之際,實地探訪
一起重溫一次老底子上海人心中的煙火氣
曾經的南市區,有一個地方叫做小南門,9號線小南門站下來就是。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間,為了防禦倭寇當時修建了不少城牆,慢慢的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城牆中也就只保留了老西門和小南門。
去年2月份,小南門地塊傳出了要動遷的消息,這意味著,這塊「髒亂差」地區也即將畫上句號。雖然這給附近的居民帶來了不少喜悅,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少人對小南門的留戀。
距離小南門拆遷也有了一年多的時間,小編作為在這裡從小長到大的南市囡囡,這次帶著不一樣的心情,回了一次「家」。
滬上的德興館大大小小有30家,唯獨小南門的這家和其他的都不同。唯一一家傳承了只有南市區有的「一家春」,灌湯包的做法都選用了蘇錫幫口味的鹹甜口。
一籠四個拳頭一般大小的湯包,咬一口下去,湯水多的都能滴滿一整個湯勺。15塊一籠的價格便宜的接地氣。
原先開在夢花街的夢花街餛飩,還只是一家小小的店鋪時,就已經人氣火到去晚了就吃不上的節奏。17年老店新開,搬到了離夢花街不遠處的中華路。
招牌的鮮肉小餛飩9元,12元的都有。每個餛飩都個頭十足,配上上海人最愛的蛋皮和榨菜,清爽不油膩。吃完不過癮,還能打包上幾盒帶回家繼續吃,口感依舊不減。
開在居民區域裡的佳佳小籠,小編從小吃到大。在經歷過整頓以後不少早餐攤都揮手說了再見,唯有佳佳小籠這顆獨苗,依舊在堅持給居民們帶來熱氣騰騰的早飯。
8塊錢8個的小籠包,各各皮薄汁多,絲毫不亞於一些10+、20+的小籠。再配上一碗鮮肉小餛飩,這份美好,現在也只能且吃且珍惜了。
開在德興館旁邊的草堂雞,每一個小南門人都再熟悉不過了,深受爸爸輩們的喜歡。一瓶石庫門老酒配上一碟草堂雞,三五好友齊聚一堂,就能暢談整晚。
草堂白斬雞、雞鴨血湯、紅燒划水..這些經典本幫菜在這裡都能吃到,人均只要50+的親民價格,紮根小南門的這10幾年裡,草堂雞的人氣也依舊不減。
在奶茶店還沒有翻天覆地湧入魔都的時候,南門奶茶鋪早早的就已經在了。記得婊妹讀書時期,經常放學會和同學左手一杯奶茶,右手一根香腸開啟放學時光。
當南市區還沒有併入黃浦區時,南門烤鴨王就已經紮根在了小南門裡。30多年的老店,一直用最傳統的烤鴨爐烤制鴨子。在爸爸輩們的眼裡,要什麼全聚德和大董烤鴨,南門烤鴨王才是王道。
和南門烤鴨開在同一條街上的還有老太鹹雞,母女兩一起經營著這家小店,經濟實惠米道又好的鹹雞受到了周邊不少居民的喜愛。
清晨,老弄堂裡的阿姨爺叔就開啟了買滌燒模式。小小的一家門面,店裡做不來了,就端著面碗坐在門口吃,老闆熱情的招呼著每一位食客,熟客們不用看菜單就能說出自己今天想吃些什麼。
7塊錢的小籠、3塊錢的小餛飩、9塊錢的辣肉麵。一張20塊就能吃到一份豐富的早餐。可惜這份親民的價格,以後已經吃不到了,希望拆遷後的平興能夠再次給大家帶來這個熟悉的味道。
中華路581號的院內有一座鋼筋混凝土的消防瞭望塔,當你從小南門地鐵站出站時,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這座有著100多年歷史的鐘樓。
1910年建造的警鐘樓,曾是南市區的制高點,守望著無數南市人的平安。雖然已經滿身青苔,雄風不再。但依就被列入了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的隊列。
獨立的庭院,氣派的日式大洋樓,就連愛因斯坦都曾經在這邊住過一段時間,它就是藏在喬家路113號裡的梓園。王一亭,浙江吳興著名的畫家,也是梓園的擁有者。
1923年日本關東發生大地震,當時的王一亭組織義賣賑災將所得款都捐贈給了日本政府。為了表彰對中日關係作出的貢獻,日方特派建築師設計了這座「梓園」,門洞上的「梓園」兩字,據說還是吳昌碩所書。
徐光啟上海人,「徐家匯」就是他及其後裔的世居之地。喬家路234號原為徐光啟的故宅,是徐光啟後裔分居的最後一進堂樓。面闊九間,所以被稱之為九間樓。1937年又遭到日機轟炸,原有的9間樓也只留下了7間。
不知道的人經過這,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現原來這是徐光啟的故居,門口的石碑經過歲月的洗禮也已經開始淡化。在不遠處還有明崇禎年間建造過的一座徐光啟祠,也就是現在的光啟南路250弄
雖然現在已經看不到祠堂的身影,但是用徐光啟命名的光啟南路還是會一直存留在老城廂中。
除了有光啟故居,相隔不遠的天燈弄77號裡還藏著一個書隱樓。距離現在有著200多年的歷史,這個大院裡面,有著99間房,因為是私人住宅,每間房間裡面還都有不少壁畫、磚雕、警示牌...
明末抗清將軍喬一琦的故居就坐落在喬家路143號,如今的喬家舊居已經成為了七十二家房客的狀態,不過門口仍然保留著當年插旗杆的石墩,石墩兩側「捲雲」和「瓶身三級」的圖案清晰可見
說到南市區當然少不了有軌電車11路了。電車上的兩根電線就像兩根小辮子。坐上11路繞一圈,經過小南門、大南門、小北門、大東門...一次就能把老城廂給逛個遍。
經過時代的變遷,11路電車也已經改朝換代了數十次。特殊的是他們的終點站和起點站都是同一個,用上海話報站的11路,「下一站老西門」總是能給人帶來親切感。
今日的小南門,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熱鬧。居民們吃好晚飯各自拿著小板凳坐在自家門口納涼的場面也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被磚塊堵起來的門洞。
小編作為一個從小在南市區長大的囡囡,在老弄堂裡,鄰裡之間親近的仿佛就像是沒有血緣的親人。這份獨特的情懷,可能也就只能在弄堂裡才能體驗的到。
在小南門,還有各種奇特名字的小弄堂,可樂弄、麵筋弄、俞家弄、藥局弄、天燈弄....他們有一個神奇的共同點就是,不管你怎麼走,他們都可以互相串通。
不光是弄堂,喬家路上面還有尚存的一些「過街樓」,這些跨在弄堂上的房間,一座座看起來就像是小炮樓,裡面住人,底下還能通行。
雖然沒有高級住宅區那樣的繁華,也沒有小區裡的那份安靜。取而代之的是鄰裡間每日的飯後暢聊,分享家常。可能就是因為這份獨特的美好,才能把老上海風情給延續下去。
終究我們還是迎來了和小南門說再見的日子,小小的過街弄堂、開放式的菜場,高密集的居住人口,不少人對老城廂的映像可能只停留在了「髒亂差」上。
唯有在這裡居住過的人知道,就是因為這份"髒亂差",才能把老城廂最傳統的風情留住。雖然小南門迎來了拆遷,但是只要它還在我們的記憶中,那小南門就會永遠存在。